《一部自传》是一本由[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9.00,页数:7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一部自传》精选点评:●学会了画画的方法。●终其一生都力量无限的人,罕有。●这应该是2019年我喜欢的
《一部自传》是一本由[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9.00,页数:7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部自传》精选点评:
●学会了画画的方法。
●终其一生都力量无限的人,罕有。
●这应该是2019年我喜欢的一本书了吧。一种只可远观的艺术家的偏执和纯粹,明朗和坚固。是一株植物一样从自由的根基中破土而生的内核,是田野上不倒的风车,洛杉矶倾听者艺术拓荒者心思的花园。它解答着之前参观west taliesen的迷惑,现在想起来闭眼还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他牛铃叮当的Usonia。
●赖特的观念可以用很多组对立的概念概括:拥护自由,反对一切主义;情感充沛,反对多愁善感;张扬自我,反对自我至上;拥护民主,反对假面共和……他是特立独行的天才,一位世界公民,热爱但不狂热于自己的祖国,所以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美国的不满,可是如果这样一位公民生在其他国度,他的命运或许会更加多舛。
●完美主义,饱满是挺饱满的,但感觉作者本人可以美化了其中太多问题!
●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工作只是工作,科技的进步,生产的进步会缓慢的多。
●到后来越来越
●发着烧看完了,大师叛逆的一生指明了一条今天来看比现代主义更耐人寻味的道路。
●很有机 很科普
●还是挺好玩的,自传。
《一部自传》读后感(一):走近赖特
初读《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对我这个爱咬文嚼字的人来说,颇有些不习惯,总觉得书名就带了一种莫名的恣肆与随便。但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此人,实在独特,他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让人莫名地心生亲近与欢喜。
赖特是一位倾尽全力来探索、实验和设计的建筑诗人。
作为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一位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展现了非常明显的自然主题意识。当然,这放在我们当代人眼里,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这在工业技术与科学长足发展的20世纪 ,人类与自然呈“对立”状态的那一段时间,赖特的建筑思想就具有了前瞻性的意义。赖特说,“科学可以创造文明,但是不能创造文化,仅仅在科学统治之下,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枯燥无味……”因此,他致力于成为一名有创造的建筑艺术家,他大胆地将阳光、雨滴、树木、草地、流水……这些自然元素点缀运用于建筑作品之中,让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自然的结合在起一起,充满了天然的味道和浪漫的气息。1937年,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流水别墅就是这样一件闻名世界的代表作之一。
赖特的这种建筑观念正好吻合了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所以,受到人们特别赞美与推崇。不过,我好奇的是,他的这些设计理念是基于一个怎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产生的?后来,我得知,不管是尊崇在设计和建筑过程中表现材料的天性,还是倡导活的有机的建筑,赖特这种崇尚自然的建筑观,与他从小就生长在威斯康星峡谷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书中,赖特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童年时候的懵懂和大自然带给他的启迪。日升而作,日落而歇,少年赖特在农场虽然劳作辛苦,但四季变化的神奇,以及蕴藏于大地的神秘力量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他认为,一切的美感来源于自然,建筑不仅要考虑人的需要和感情,建筑师还应该同自然一样地去创造……
在这部自传中,赖特75岁之前的很多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仿佛都有迹可循。
1905年赖特第一次去日本,当看到日本妇女脚踩洁净的白袜和木屐,婀娜生姿地走过。赖特不禁开始思索,是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可以让他们爱穿这样不耐脏的白袜?这一定跟他们居所的特点有关系吧?赖特深受日本神道教的影响,他在建筑设计之中极力想要体现“简练洁净”就得于此。为此,赖特说,“为什么我们要煞费心机地把大地改造成天国,而不能像神道教朴素的智慧所指引的那样,从容地把天国接引到大地上?”
赖特一生除了建筑作品丰富出色,其著述也颇为丰富。这本《一部自传》写于美国经济大萧条和他被“臭名昭著”缠身的低谷期,也难怪书名如此让人不适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它成为我们探寻赖特建筑思想和人生的最佳线索。
《一部自传》读后感(二):走近“建筑界的贝多芬”
文 / 王俊宁
出生于1867年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可以说是美国最重要的建筑大师,也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四位大师之一。歌德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赖特本人非常赞同。赖特很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他曾自称是“建筑界的贝多芬”。
近日,这位建筑大师的自传《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以下简称《一部自传》)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喜欢赖特建筑作品的中国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赖特的窗口。
电影般的精彩人生
“丰盛即美”。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这句诗是赖特92年人生的最好注解。
从1926年起的数年时间里,由于经济大萧条和赖特本人的私生活原因,赖特几乎没有建筑项目可做。也是这时候,赖特接受了夫人的建议,开始写作《一部自传》。
说起《一部自传》,本书译者、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杨鹏很赞同一位朋友对它的评价:“这是一个精彩的电影剧本。”
杨鹏进一步解释,“说它是电影剧本首先也是因为书中呈现出赖特本人的人生经历就令人目不暇接:顶着烈日锄草放牛的少年、校园舞会上出丑的大学生,在东京的陋巷里搜买浮世绘的艺术商,三次婚姻中的丈夫,七个子女的父亲,涉及私奔、火灾、谋杀、诱拐和破产而频频见报的社会名人,监狱铁窗下熬过寒夜的被告,驾驶着敞篷车横穿半个美国的花甲老者……”
其次,杨鹏认为本书像是电影剧本的另一个原因便是赖特的行文笔法。“作者借鉴了他所崇拜的大文豪雨果的惯用笔法。雨果的每一部小说,都像带有完整分镜头的电影剧本。《一部自传》也和《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一样充满鲜活的人物、精彩的对话,当然也屡屡出现大段雨果式的抽象议论。”
赖特的精彩更在于他作为建筑师的人生。在60多年的建筑师生涯中,赖特共设计了1100座建筑,包括“流水别墅”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内的25件作品被美国政府列为“国家历史名胜”。
赖特的独特傲慢
自上大学时期便将赖特视为自己偶像的杨鹏,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之前也是一名建筑师。同赖特一样,杨鹏也认为建筑是世界上最伟大(没有之一)的艺术领域。
“建筑师是综合了科学与艺术的行业,建筑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科学支撑。”杨鹏说,“走进古埃及的神庙,你难以想象在4000年前这些重达数吨的石柱如何被稳固地立起来,每个时代的杰出建筑都代表着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这样的‘艺术’,自然不是风花雪月可以与之媲美的。”
《一部自传》完稿时赖特已经75岁,当其他同龄人都思考着将如何安度晚年时,赖特却正准备迎来事业的又一个高峰。因为此时,他所有建成作品中的大约三分之一,尚未开始设计。所以本书中读者无缘看到包括古根海姆博物馆等许多杰作是如何创作的。
然而这在杨鹏看来并不是种遗憾。“因为在赖特生命中最后十几年里,荣耀与成功如潮而来。但丰盛的生活才是他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本书里详尽地介绍了他野餐带了哪些食物,而对‘流水别墅’这一杰作却是一笔带过。”
在杨鹏看来,本书最为难得的地方便是保持了行文与主人公本身的一致性,在语言、写作等方面带有很强的赖特风格。
“如果你了解赖特就会发现,这样的写作方式和语言习惯是赖特独有的特征,《一部自传》的文字与他的气质高度一致。”杨鹏说,“每句话里都带有赖特特有的语气和与他本人一样独特的傲慢。”
“在国外,针对赖特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甚至对于他某件作品、某件作品中建筑装饰的分析,都足以成为博士论文课题,发表成学术专著。”杨鹏说,“但本书是探究赖特思想和人生的最佳线索。特别是文中赖特写于80年前的预言已经变为现实:行人无路可走而汽车只能慢慢蠕动,拥挤的地铁和公共汽车剥夺了人们最起码的尊严。”
然而杨鹏也指出,国内有关赖特的研究却几乎空白。“赖特的这本自传在国外一直是长销书,很早就有日文、法文和德文等各种版本。此次中文版的出版也填补了国内有关赖特学术研究的空白。特别是中文版书封沿用了英文版的原版封面,在每一卷前面保留了赖特亲自设计的线条图案。”
来源:中国科学报
http://edu.gmw.cn/newspaper/2019-11/07/content_101877482.htm
《一部自传》读后感(三):一位建筑师的自白
独眼
1956年6月,CBS电视台的节目What’s My Line? ,请来了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他在一个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被蒙着眼睛的社会名流依次问他问题,他只做简单的回答,有时只是说Yes或No,他们问他,“人们是不是常去找您”,“您的声音那么好听跟您的职业有没有关系”,“您的工作是不是涉及法律”,“您会不会画画”,“既然会画画您是不是设计师或者是个建筑师,就像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那样”,当赖特的名字从蒙着眼的女嘉宾嘴里说出来,离他走进现场不过7分钟,全场观众爆发猛烈的掌声。
即使在世界范围内,能在这种节目中被蒙眼的观众猜出名字的建筑师都不多,可见赖特当时在美国知名的程度。他在1937年,美国刚经历过大萧条的低谷时设计了流水别墅;在1941年,正经历二战的英国授予他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战争结束不久的1949年,被他从未加入过的美国建筑师协会授予金奖。他一生设计了1100多座建筑,建成了530座,除了流水别墅,其中还有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银翼杀手》里哈里森·福特住的那栋来自未来的房子——恩尼斯住宅,和许多被建筑史书反复提及的建筑。他一生看不上现代主义建筑,也拒绝承认他属于这种“主义”,可他仍然被列为和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同样重要的开创了现代先河的建筑大师。
在1926年之后,已经年近60岁的赖特一度进入了人生的低谷,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加上人们对他私生活——他在尚未离婚的情况下与未来的第三任妻子奥格瓦娜同居——的看法,使他到了无建筑可设计的地步。在同一年,赖特和奥格瓦娜还被她的丈夫控告,说他们拐带了他和奥格瓦娜的女儿。在这一年,他接受了奥格瓦娜的建议,开始为自己写一部自传,它就叫《一部自传》。
这本书,弥漫着开诚布公的坦率与闪烁其词的狡猾,他意志坚定地在这两者之间走出了一条歪歪斜斜的小径。他证明了自己在建筑上有着很多坚定而独到的想法,否定了倾向古典的折衷式美学,又表达了对后来大行其道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失望,可被他称为“有机建筑”的自己的“建筑理论”并没有在自传里显露出足够明确的体系支撑。他叙述着设计建筑的过程,可又带着一种散漫,比如,对于流水别墅,他几乎一带而过,也许这对他来说是不言自明的杰作,反而对一些现在已经消失的建筑,他却着墨许多;另外一方面,他时不时非常详细地叙述了自己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真实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很难用好与坏来判定:他没有好好念完书,他的荣誉学位是在成名之后获得的;他也不能算是个好员工,曾经背弃了扶持他、看重他的老板,直到许多许多年后,他们才和好;他不算愤世嫉俗,却总是特立独行,他在典型的保守社区“橡树园”里在自己已婚的情况下和他业主的妻子出双入对,乘着豪华轿车招摇过市;他强忍着悲痛,展露他最痛彻心扉的难过——他的爱人和她的孩子死于一场疯狂的凶杀,可有时又令人疑惑的是,他似乎并没有将特别强烈的情感放在心上,他依然可以工作、社交,交往新的女性朋友,即使他描述心痛,他的行为也暴露了他的一点儿冷漠;他好像可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毫不犹豫地说自己,“自我?”“当然。”可他又创立了“学徒会”,学徒们要向他交纳一定的费用,跟着他学画图、做设计,但也要为整个学徒会和赖特一家做家务和劳动,这种方式往险恶说,就是利用年轻人热情满满的免费劳力,可往善意讲,他在美国和他自己都不富裕的情况下,让这些年轻人学到了不少东西,这对他来说,也是继承了自己家族中两个姨妈的办学理想;想要在建筑圈排挤他的人很多,他们诋毁他、贬低他、嘲笑他,他时不时尽可能远离这些圈子,豁达地对这些笨蛋表示理解,时不时又发表一些言论激怒更多人,他在搜集许多证据证明自己的不可或缺和伟大,他的敌人们愚蠢、不值一提,可正是这些人,也会对他造成了实质性的困扰,使他像许多俗人一样陷入束手束脚的困境,在穷尽积蓄改建他和学徒们名为“塔里埃森”的驻地时,他还曾经被索要工资的工人袭击。
在《一部自传》里,有着一个家庭关系紧密、私生活复杂,同时也非常敬业——或者这么说都削弱了他本身的建筑才华,——的建筑师,他像一切建筑师那样偏执、自以为是,又独有敏锐、善于蛊惑人心的特殊能耐,以及视角广阔的高瞻远瞩,看得到一个建筑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会充满多少起伏和不定,你会遇到欣赏你的金主、固执的业主、捣乱的“热心人”、无法按你想法实施的承建者、给工程添乱的学徒、让一切计划出问题的时间安排。你可以设想最完美的住宅、大楼,最终的结果却可能与预期相差甚远,而你已无力挽回。最难熬的是,前几年你还客户满门,应接不暇,接下来,却遭遇到漫长的冰封期,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越是爱建筑设计,越是痛苦难熬。最终机会送到眼前时,又充满压力。
不过,没有什么能真正打垮他,他也当然是自负的,在这本自传里,他埋下了许多小小的后门来让他“著名建筑师”的身份不言自明,比如,他说到伦敦还在遭受空袭轰炸的时期,那里的出版社仍然给他出了制作精良的作品集,他感激他业主们对他想法的坚持,歌颂他们的品位多么卓著。
赖特的形象在书里立体、鲜活,经历了看起来像是小说或者电影里才有人生起伏,过于像在坐过山车了,可这种上下却倒是真的。说这本自传像一部电影剧本并不为过。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说,“丰盛即美”。赖特在用一生来实现人生最大程度的“丰盛”,除了生活中的那些人、与他建筑生涯相关的著名与不著名的建筑师们、美国各个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不时出现之外,他的自传里还出现了像辜鸿铭这样的人物,如果不是赖特自己写下来,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之间有交集,又很难相信,代表了美国的一种时代精神的赖特会在经过苏联建筑师大会之后为苏联的建设速度和成就大唱赞歌,借以批判美国的固步自封,而这不仅引起了人们对他政治立场的猜疑,甚至引起了美国本地共产党人的不满。这本书里记下了这些偶遇、交集和强烈的对立,他本人就是一种美国史的脚注。他像是不曾惧怕任何事一样,没有为自己做的任何事感到迟疑、悔恨,这使这本书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个人有着坚硬强悍的内心,你会单单为了这一点而产生敬仰甚至依赖。
唯一可惜的是,这本书没有太多插图,仅仅是在最后有一张赖特置于他学徒环绕之中的照片,他手里拿笔,在思考设计,这是一张虽然没有人看镜头却让摆拍的事实更加明显的照片。但配这本书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部自传》读后感(四):访谈《一部自传: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译者杨鹏
AC传书特约访谈
访谈对象:杨鹏(译者。1974年生于西安,在清华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完成建筑学业,先后在美国帕金斯+威尔建筑师事务所和北京清华安地建筑事务所任职,目前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访谈地点:南礼士路二条月坛理想大厦四楼灵犀空间
访谈日期:2019年1月21日
1、您为什么选择翻译这本书?您对赖特有什么特殊的喜爱和感情吗?
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是研究赖特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仅次于他的作品本身吧)。包括英文、德文或日文等,国外学术界已有近百本研究赖特的专著,都会或多或少地引用《自传》中的段落。因为这本书不是情绪化的回忆录,它是赖特的另一件重要作品。伴随着人生经历,插入了他的“三观”、他对于建筑本质的理解、哪些人、哪些思想和艺术影响了他的人生和作品。
它的前四卷于1932年出版,1943年又补充了第五卷成为定本。一位曾在塔里埃森生活过的中国建筑界老前辈,曾经想翻译这本书,可惜后来没有实现。
我本人非常崇拜赖特的作品。赖特是全世界最早采用整体现浇混凝土、配筋混凝土砌块结构、中央空调和地板采暖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帝国饭店”是抗震方面的杰作。同时,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流露出典雅的诗意。赖特或许是最后一位纯熟驾驭建筑装饰的大师了。专门研究赖特的建筑装饰的英文专著,就有十余本。其实这种多方面的结合,应当是古代无数建筑杰作的共同点,算是“规定动作”。可惜在赖特生前,先进技术与工艺美术结合的建筑语言已经被视为落伍,自他去世以后简直要成为绝学了。
2、这本书是怎样诞生的?说说您和这本书的故事。
我以前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翻阅过这本书。2019年,我突然想搞一点“学术”,苦于没有时下建筑评论所需的胆量,所以就想到了翻译。密斯几乎没有理论著作,阿尔托与康只留下零星的演讲,柯布西耶的大量著述已经有了中文译本。于是我就想到了这本《自传》。
我主动给英文版的出版社写电子邮件,询问是否有中国的出版社购买过版权,由此联系到了世纪文景出版社。经过出版社指定了一段试译之后,签订了翻译合同。然后就是两年多的业余时间,连公共汽车上和机场候机楼里的时间都利用上了。翻译过程中,我和主管赖特档案的基金会多次通邮件请教难点,又从美国邮购了十几本相关书籍,包括赖特的书信集、他儿子的回忆录和介绍他作品的一系列专著。我还设法买到了一些赖特晚年谈话的录音卡带,估计在国内是孤本吧。
目前被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奉为教材的现代建筑史专著,对于赖特的介绍非常肤浅,甚至是偏颇可笑。如同中国文学史的大学教材里介绍杜甫,只提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和“好雨知时节”等几首诗,再简单地给杜甫贴一个“现实主义”的标签。目前国内建筑界对于赖特的了解,大致就是这种情形。这个令人遗憾的现实,就是我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的动力。
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单却很独特,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们也注意到封面的细节,这个大红方块代表什么?
中文版的装帧和封面参考了英文版。这种正方形的版式比较“浪费”,但是我相信赖特本人会比较满意,因为这正是他自己的设计。封面上深红色的正方形,是赖特的所有设计图纸上都出现的“Logo”。他钟爱这种深红色,称之为“切诺基红”(Cherokee Red)。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包括西塔里埃森),地板或梁柱等构件都涂成这种颜色。他购买的汽车,也要请人喷成同样的红色。
4、在第三卷—事业中,赖特花了大量篇幅写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得,他甚至把日本视为庇护和拯救自己的地方。赖特如此推崇日本,到底是日本的哪些特质吸引了赖特?
十九世纪中后期,欧洲、美国的美术界和收藏界都很青睐浮世绘,赖特只是其中的一员。在《自传》中,赖特详细地描述了浮世绘如何影响他的事业。浮世绘那种独特的简洁、淡雅,清晰地体现在赖特的建筑作品中。从他三十多岁起,就成为美国最权威的浮世绘鉴赏家和收藏家之一。赖特尤其推崇歌川广重,早在1908年就为芝加哥美术馆的《歌川广重作品展》撰写说明。对浮世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做专门的阅读和研究。
至于日本传统建筑中轻巧的框架结构、推拉隔断与榻榻米的模数等,对于中国建筑师或许不足为奇,但是对于一百年前的西方而言,可谓豁然开朗。简而言之,日本传统建筑之于赖特,正如北非民居之于柯布西耶。
5、说到日本和东方文化,我们不禁想问,赖特和中国又有哪些渊源呢?
在《自传》和许多演讲中,赖特都提到了《老子》对他的影响。赖特多次强调,自己信奉的上帝是“大写的N(Nature)”,这种世界观与犹太-基督教的教义大相径庭,而与老子的自然观非常接近。在他的冬季庄园西塔里埃森的墙壁上,刻着《老子》第十一章“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英文翻译。他对于中国古代美术品的热情仅次于浮世绘,数十年来收藏了自北魏到唐宋各个时期的佛像和瓷器。
如果不是由于兵荒马乱,他很可能会频繁造访中国,甚至在中国留下作品。事实上,他仅在1918年来过北京,为东京帝国饭店采购地毯等装饰品,顺便拜访了辜鸿铭。至于他对辜鸿铭的评价,我不做剧透,留待读者自己品味吧。
6、在本书的第五卷-形式中,有一节标题就叫《贝多芬》。关于建筑和音乐的关系,很多人都在说,但却没有谁讲的很透彻。在这一节里,赖特类比了建筑和音乐,您能简单跟我们说说吗?
赖特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他的庄园塔里埃森有七架三角钢琴——当然不是摆设,而是时常有音乐响起。《自传》中多次提到巴赫与贝多芬,而赖特对于后者更是顶礼膜拜。他认为贝多芬的作品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巅峰,而且最充分地显示了音乐与建筑的相似性。
绘画、雕塑与建筑的关系是视觉感官层面的,而音乐与建筑的关系是组织构架层面的,更深层次的。每一小段音乐蕴含的节奏、四重奏或者交响乐各乐章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建筑各个构件、各部分空间之间的关系。不同乐器的音色搭配和协奏,就像不同建筑材料之间的组合。更重要的一个相似点是,音乐和建筑的组织方式都是从简单的“动机”或者“母题”出发,通过各种衍生、变奏或重现,生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整体。
大家读到书中的《贝多芬》这一节,不妨听一听赖特非常喜爱的《悲怆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和《第五交响曲》(尤其是第二乐章),从中体会“建筑师贝多芬”的魅力。
7、在这部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赖特对于同时期的其它几位大师的评论和态度,如密斯、柯布西耶等,这些带有评论性的见解是很难得的,同时,我们也通过赖特之笔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建筑师的群像。
《自传》里赖特对于他的导师沙利文着墨甚多,满怀崇敬与感激。此外,他还点评了几位古今的建筑师同行。赖特的评价标准非常简单——是否固守建筑的“本法”,也就是说究竟是在做建筑,还是在做雕塑或绘画。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对于密斯不吝夸赞之词,对于被理论界低估的美国建筑师厄温·吉尔(Irving Gill)非常赞赏,而对于柯布西耶则是不点名地讽刺。此外,赖特把维奥莱·勒-杜克(Violletle-Duc)编纂的哥特建筑汇编奉为至上的宝典。书中还介绍了他三十年代受邀访问莫斯科,对于当时苏联建筑的褒贬参半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赖特对于米开朗基罗作为建筑师的表现极尽讽刺之能事,并且把文艺复兴称为“500年的文艺衰败”。虽然这是半开玩笑的夸张,但是如果你把圣彼得大教堂、圆厅别墅和哥特时代的亚眠大教堂、奥斯曼帝国的塞利米耶清真寺做比较,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就会光环尽失。赖特对文艺复兴建筑的评价是,技术上鲜有创新,形式上做作肤浅。整体是雕塑,局部是绘画,唯独缺少了建筑的本法。可谓贻害无穷,流毒至今。
8、您能从单体建筑和城市两个方面对比一下赖特和柯布吗?
许多领域都存在双峰并峙,二位巨人的事业观点冰火不容,但同样为人类留下宝贵的遗产。例如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玻尔与爱因斯坦。我认为,赖特与柯布西耶的对比研究,就是二十世纪建筑史的浓缩。二人的分歧绝不是具体手法的差异,而是根植于深层的“三观”。
单体建筑方面,最强烈的对比是基本同时期建成的一对教堂:位于费城远郊的犹太教堂(BethSholom Synagogue)与朗香教堂。赖特采用半透明的有机板材(类似阳光板)覆盖整个屋顶,均匀柔和的自然光充满大厅,人们如同置身天空下却无风吹雨淋之忧。朗香教堂无需我的介绍。它的外观很可能是建筑史上最精美的雕塑,它的室内则是建筑史上最成功的舞台布景(此前,幽暗的室内基本上是贫困人家的代名词吧)。
至于赖特的“广亩城市”与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后者的城市蓝图毕竟更现实一些,容易被政府和尚未“享受”过大城市的广大人民所接受。赖特的出发点是地域辽阔、物质条件比较发达的国情,因此他的城市蓝图,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是药而不是粮食。
9、翻译了这本书之后,对您有什么影响?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和建筑师又有什么意义?
由于原书一条注解也没有,我在译文中配了两百多条注解,“被迫”重学了一遍建筑史,顺道学习了浮世绘的历史。其他的个人收获,则是“三观”方面的,在此就不做分享了。
非建筑领域的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位享寿九十二岁、职业生涯超过六十年的建筑师,如何享受他丰富的人生。对于建筑人而言,无论赖特的作品在你眼中是钻石还是鹅卵石,你都会对建筑这门高贵的手艺有更深的理解。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赖特的作品当然算不上完美,他的个性与行为更是“劣迹斑斑”。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继承了某些伟大的原则。这些原则,正是莎士比亚与托尔斯泰、葛饰北斋与歌川广重、巴赫与贝多芬所有这些人作品的共同点。与这些深刻的原则相比,一切风格都只是浮云。《自传》中提到的这些名字,都是赖特的坚强后盾。他们和赖特一样,都属于伟大的“总结者”,而不是所谓的“创新者”。他们的成功学秘诀,是丰富的层次与深刻的细节。他们没有足够的胆量去自创规则,只是在前人留下的森林里再种几株生长旺盛的树苗而已。
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神奇的巧合吧!
///////“AC传书”为“AC建筑创作”微信公众号旗下的特别栏目。欢迎关注【AC建筑创作】微信公众号!请搜索微信号“archicreation”,AC传书将带您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阅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