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10-23 09:45: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2

《厚土》是一本由肖亚洲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36.00,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厚土》精选点评:●白描还是挺不错的,至于实证分析,前半部分没有后半部分好。不过作者比我年纪还小就能写出这样的纪实文学,值得称赞

厚土读后感1000字

  《厚土》是一本由肖亚洲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厚土》精选点评:

  ●白描还是挺不错的,至于实证分析,前半部分没有后半部分好。不过作者比我年纪还小就能写出这样的纪实文学,值得称赞。

  ●真实地去触摸,去思考

  ●很难想象是个本科生的文字,书中把发现的问题描述了出来,至于解决方案,显然不是一两个人或者一两本书能得出来的

  ●没办法就是喜欢这种题材的作品,不管别人说什么提出问题没有解决问题啊,什么问题看得不够深啊,这些我都想不到,只是想推荐,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关注普通大众的生活,如果可以,是否愿意做点什么。

  ●有些官方,但不失一读

  ● 强力推荐,纪实的态度,散文的文笔,看得很舒服。看完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一个你未了解过的地方。

  ●全面小康就是要让全中国尚未脱贫的同胞们一起小康,使命艰巨,任重道远

  ●平等,纪实,有感情。

  ●写得非常好,很佩服这哥们!不看作者介绍的话,完全看不出是出自一个二十来岁的大学生的笔下。叙述平时、老道、精当,有观察、有思考,更有情怀,向你学习了。比我同买同读的《崖边报告》《南城根》两书都要好,推荐一读!!

  ●太官方,毛病不少。

  《厚土》读后感(一):一本边远穷农村的现状

  书中谈到的农村现在面临的方方面面,农村致富门路少,产业发展受限,农村空壳化,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少年,光棍村,农村小学的撤销,农村公共政策的错位,公共服务的薄弱,石楼只是一个缩影,这样的问题在我居住的乡村样样都有上演,精准扶贫政策以及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推行,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期待千千万万个石楼一样的县城可以摆脱贫困。

  《厚土》读后感(二):这个90后哦

  1.买这本书是在北京路的联合书店,不知怎的每次去那家书店,总是不想空着手出来。

  2.这本书的描写,是比较精细的。尤其对石楼农村的白描,有些老练,有点不像90后的手笔。但看到描写后的议论,作者引用的主要就是费孝通,这个功力不足是难掩的。和梁鸿的出梁庄记相比,是有差距的。还是更服梁老师的。

  3.查这个作者简介,已经出了两三本书了,不由得又有点费解了,还没看过,不好多揣测

  《厚土》读后感(三):黄土深厚,我心深厚——读肖同学的《厚土》

  “峁连着梁,梁连着沟,看不见成片的稼禾,也看不见农人……黄土高原久经风雨冲刷剥蚀,沟沟坎坎,刀刻斧劈般深刻凝重。” 这是肖亚洲在其《厚土》一书中所写的关于初入山西石楼县的印象。 近些年,有关中国乡土社会的纪实性非虚构作品业已成了书界的一大热门。 比较受关注的,如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熊培云的《一个村庄的中国》、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阎海军的《崖边报告》等,多次引来人们对乡村中国的关注和讨论。 每年春节前后,我们会在媒体报端读到许多与农村有关的所谓返乡笔记,有的是回忆过往的农村生活借以寻找“乡愁”,有的是聚焦当今农村社会的种种艰难困境,有的是指批农村存在的陈腐风俗与弊政。总之,年前年后,大家都在谈“农”。 这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实质,用社会学大家费孝通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乡土中国》) 众所周知,今日中国社会有着截然分明的二元性:城市与乡村。但不论城市中国多么日新月异与富丽堂皇,它的根子到底还是生长在乡土中国的土壤里。 我也一直保持着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兴趣,所以当看到记录农村现状的《厚土》一书的消息后,立即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尤其是注意到它竟出自于一名95后大学生的笔下。 石楼县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是颇具代表的晋西高原之地,总人口11.3万人,总面积1808平方千米。除此,也是我国592个贫困县之一。 按照我们的逻辑一定会疑惑:一个生自江汉平原的清华大学生,为何会对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小地方感兴趣? 为此,肖亚洲坦言道“我一直对黄土高原怀着隐秘而炽热的向往,有一种剪不断的情愫。这种情愫的缘由,除了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子孙,再就是来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老家便是紧邻石楼县的清涧县,这位1995年出生并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想知道,以《平凡的世界》为起点,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农村到底发生了什么变迁?昔日的“孙少安”们又经历着怎样的悲喜? 于是,肖亚洲利用寒暑假的间隙四进石楼,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作,这对一个毛头小伙子而言自然不乏是一场考验,而其中的“苦头”也一定没少吃。且不说方言、吃住方面,单说如何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就是一件难事。 比如在一次走访中,一村支书对这个挎着相机的小年轻起了戒心,最后用摩托车竟将其“押解出境”并丢在一条省道边上,真有点哭笑不得。 无论如何,晋西高原的农民都是憨厚淳朴的,“我不抽烟,但兜里随时备一包中档烟,遇到搭话的人就递上一支,只要他接受了,就意味着不把你当外人,交流就一定很顺畅。”这就是肖亚洲的“鬼主意”,以致和当地人混熟之后都邀他来家里做客,敞开胸怀打开话匣,并拿出瓜果饭菜等好一顿招待。 在这本书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贫瘠困顿的晋西农村社会面貌,诸如水土严重流失的沟壑、地表干旱的土地、政策失灵的退耕还林、患了“疯病”的枣树林、凋零无生气的农村、陷入困境的乡村创业者、农村小学的撤并与陪读、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逃婚的农村女青年、因病因婚致贫的农民家庭、单调贫乏的农村日常生活以及流于形式的易地扶贫搬迁…… 这些“病症”也是我国多数农村地区在转型期都正遭遇着的悲凉一面。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孩子对此应有深切体会吧? 字里行间都是平实、真诚而精当的叙述,饱含着一个青年大学生深厚的悲悯情怀。如果不看作者简介,几乎完全猜不出这竟是出自一个二十来岁的大学生之手! 此外,肖亚洲不仅有细致的观察,更有锐利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并针对特有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建设性意见。 例如,在讲到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时,肖亚洲说到了“减贫递减”,而这无不是和农民权利贫困有关,“对于扶贫开发项目,农民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的自主权利和意愿往往被忽略”,所以“赋予贫困农民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农民的意愿能够得到表达,势必大大提高扶贫效能。” 不可否认,我们平时所见所感大多是“城市里中国”,是由楼房、汽车、网络、上班、旅游、雾霾、北上广、中国经济等这些字眼和意像所构成的感官,几乎看不到农村的身影。 也许我们难以想象,在光鲜的经济数字下面,在远离城市之外的中国,在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生活还是如此艰辛和疼痛,但这就是最真实的基层境况。 肖亚洲同学不由得慨叹道,“无论我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都无法想象出一个现实的底层。我们在书斋里所谈论的底层,很可能只是一个文本化的底层。面对这片土地上的沉重、苦难、困顿和无奈,所有乌托邦式的想象都是苍白无力的,所有带着光环的东西都无法藏匿。” 厚土,可谓那片黄土地的苍莽与深厚,也可谓让人深深厚爱和关怀的大地。看完本书后,除了对年轻作者的这份沉甸甸的担当精神的无比钦佩与亲切之外,我对自己所蹉跎掉的时间与日渐泯灭的情怀直觉得悔愧。 当然,能读到这样一本来自同龄人所撰就的精精当当踏踏实实的田野记录,本身也令人备受鼓舞! Ps.这本书还没有引起有效的社会关注,可惜!我已经推荐给几个朋友了。 行吾,2019年11月

  《厚土》读后感(四):《厚土》读后感

  作为一个95后在读大学生,肖亚洲的这本纪实文学主要呈现了问题,但是没有给出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当然,说到农村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写出来的。在这本书中,肖同学总结归纳出的问题,就已经足够有震撼力了。在这篇读书笔记里,我会分四个方面(生产、生活、教育和医疗)来说一说肖同学书里比较触动我的那些场景。

  ## 生产

  1. 由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希望帮助农民致富,枣树成了一个主要的栽种品种,大规模地种植于石楼县以及周边几个县里,“但是政府在推进过程中往往热衷于‘大干快上’,要求一定时间内完成种植面积多少亩,较少考虑市场变化以及全国同类产品种植面积、产量和发展趋势”(P36)。不管是退耕还林政策还是地方政府,初衷都是好的,不过在具体政策落地的时候,就打了很大的折扣,没有考虑到不同地方的差异性,退耕还林过程中搞一刀切。我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 地方政府一级一级下来,在对政策初衷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用工科里面的话来讲,就是信息出现了噪声,导致传到最底层执行者的时候,他们根本就把政策的初衷抛到九霄云外了。因为缺乏对政策目的明确地了解,有些地方官员甚至把政策的执行过程当成了往自己口袋里面装钱的好机会。

  - 缺乏科学精神。底层的政策执行者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例如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的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一刀切地种植了大面积的枣树,导致了枣的品质很低,在市场化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写到这里的时候,想起了前段时间读的《褚时健传》,褚时健在70岁以后开始包山种橙子以后,一直致力于用科学的手段种植橙子,包括自己买书来学习种橙的技巧,培训专业的技术人员等。虽然说一边是公共事业,一边是私人事业,但是这种科学的精神是相通的。

  2. 另外一个生产方面的问题是农民很难通过正规的渠道融到创业的资金。农民主要的融资渠道有:家庭积累、亲戚朋友筹借以及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通常是以高利的形式(利息高达2分至3分,年化收益24%-36%的利息)。这样一来,农民的融资成本很高,在创业的过程中即使成功了,也很难盈利(如果资金是通过高利的方式筹借过来的话)。在这几个融资渠道里面,唯独没有像银行或者小贷公司等的身影。作为小贷公司来讲,由于它的逐利本性,不做农民借贷这块业务可以理解;但是作为银行来说,除了逐利的天性以外,它应该承担起为农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这个社会责任。

  ## 生活

  1. “易地搬迁”

  这个也是政府好心办坏事的典型。“易地搬迁”是指政府统一规模建新的房子,将存在地质隐患或者交通不便的位置的农民搬迁到地势低一点的地方去,但是由于新搬迁的地方没有什么配套的设施(比如工厂)提供给农民就业的机会,大家还都是要回到以前的山上管理枣树以及其他农作物,这样一来,反倒是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因为有些农民的老家距离搬迁后的房子有10KM,山路不好,交通是个问题。

  这也可以看出,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能光考虑与政策相关的那些直接影响,比如易地搬迁,理想情况下是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使农民不用再居住在海拔高并且地质疏松的窑洞里,但是这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坏结果。

  2. “一村一井”

  与“易地搬迁”政策不同的是,“一村一井”政策属于政府帮农民把事情做到一半,因为农民无力承担剩下的一半的费用,导致前面一半的投资基本上都打了水漂。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是否充分验证了各种可能性,比如在“一村一井”中,政府是否知晓即使帮助农民打了井,后续的维护以及浇水牵水管的费用,农民也无力承担这个事实。如果知道的话,有没有后续的解决方案;如果不知道的话,当初花这个钱去打井的意义在哪里?

  ## 教育

  由于近10几年来,全国很大一部分的农村小学都被乡里或者镇里的学校所兼并,导致留守儿童必须要去更远的地方去读书,同时陪伴他们的还至少要有一个照顾起居的亲戚。在镇里或者县里租房,加上额外的生活开销,导致了一些家庭因为教育而致贫。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没有到还是有农村家庭因子女上学而致贫,这个可以说是“防不胜防”么?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早早放弃了学业。但是他们又是生活中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手机的普及让他们接触了外面的“世界”,然而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即使去城里工作,也无法真正融入城市,但是同时,他们也回不去了农村,使他们成为了“边缘人”。

  ## 医疗

  另一个使农民致贫的因素就是家中有人生了大病,虽然国家在全国推行了农医保政策,但是当地一个现实是: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有限,要治好病就要去大城市的医院,而这样就无法进行报销,这让有些家庭只能举债给病人治疗,这样的因病致贫可能让一个家庭一辈子都无法翻身。

  回顾书中比较触动我的几点以后,除了无法改变的自然条件以外(干燥少水,冬天寒冷等),政府在政策制定、执行以及反馈这样一个闭环当中,能够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是否考虑了一个政策的直接以及可能的间接影响;再比如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如何监督和培训实际执行人,让政策真正落地;还比如,如果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农民是否有一个反馈的渠道,将具体问题上报给政府。在各个过程中,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双向沟通的机制,导致出现问题也无法解决。

  路漫漫其修远兮,再次对肖同学的工作致以敬意。

本文标题: 厚土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0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瑜伽经》读后感100字陈师曾中国绘画史 (彩图珍藏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