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酒》周作人读后感(周作人散文名篇读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 2025-04-10 23:58: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谈酒》,周作人,赏析此篇散文想要表达的内容,文章用大篇幅描述儿时的经历及自己的喜好,但是结尾有所升华,二者有何联系?而作者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究...

《谈酒》周作人读后感(周作人散文名篇读后感300字)

《谈酒》 周作人 赏析

此篇散文想要表达的内容,文章用大篇幅描述儿时的经历及自己的喜好,但是结尾有所升华,二者有何联系?而作者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这个年头儿,喝酒倒是很有意思的。我虽是京兆人,却生长在东南的海边,是出产酒的有名地方。我的舅父和姑父家里时常做几缸自用的酒,但我终于不知道酒是怎么做法,只觉得所用的大约是糯米,因为儿歌里说“老酒糯米做,吃得变“nionio”──末一字是本地猪的俗语。做酒的方法与器具似乎都很简单,只有煮的时候的的法极不容易,非有经验的工人不办,平常做酒的人家大抵聘请一个人来,俗称“酒头工”,以自己不能喝酒者为最上,叫他专管鉴定煮酒的时节。有一个远房亲戚,我们叫他“七斤公公”──他是我舅父的族叔,但是在他家里做短工,所以舅母只叫他作“七斤老”,有时也听见她叫“老七斤”,是这样的酒头工,每年去帮人家做酒;他喜吸旱烟,说玩话,打马将,但是不大喝酒(海边的人喝一两碗是不算能喝,照市价计算也不值十文钱酒),所以生意很好,时常跑一二百里路被招到诸暨嵊县去。据他说这实在并不难,只须走到缸边屈着身听,听见里边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象是螃蟹吐沫(儿童称为邂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成,迟一点就变酸了。但是怎么是恰好的时期,别人仍不能知道,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物一样。
大人家饮酒多用酒盅,以表示其斯文,实在是不对的。正当的喝法是用一种酒碗,浅而大,底有高足,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香宾杯。平常起码总是两碗,合一“串筒”,价值似是六文一碗。串筒略如倒写的凸字,上下部如一与三之比,以洋铁为之,无盖无嘴,可倒而不可筛,据好酒家说酒以倒为正宗,筛出来的不大好吃。唯酒保好于量酒之前先“荡”(置水于器内,摇荡而洗涤之谓)串筒,荡后往往将清水之一部分留在筒内,客嫌酒淡,常起争执,故喝酒老手必先戒堂值以勿荡串筒,并监视其量好放在温酒架上。能饮者多索竹叶青,通称曰“本色”,“元红”系状元红之略,则着色者,唯外行人喜饮之。在外省有所谓花雕者,唯本地酒店中却没有这样东西。相传昔时人家生女,则酿酒贮花雕(一种有花纹的酒坛)中,至女儿出嫁时用以响客,但此风今已不存,嫁女时偶用花雕,也只临时买元红充数,饮者不以为珍品。有些喝酒的人预备家酿,却有极好的,每年做醇酒若干坛,按次第埋园中,二十年后掘取,即每岁皆得饮二十年陈的老酒了。此种陈酒例不发售,故无处可买,我只有一回在旧日业师家里喝过这样好酒,至今还不曾忘记。
我既是酒乡的一个土著,又这样的喜欢谈酒,好象一定是个与“三西”结不解缘的酒徒了。其实却大不然。我的父亲是很能喝酒的,我不知道他可以喝多少,只记得他每晚用花生米水果等下酒,且喝且谈天,至少要花费两点钟,恐怕所喝的酒一定很不少了。但我却是不肖,不,或者可以说有志未逮,因为我很喜欢喝酒而不会喝,所以每逢酒宴我总是第一个醉与脸红的。自从辛酉患病后,医生叫我喝酒以代药饵,定量是勃兰地每回二十格阑姆,蒲陶酒与老酒等倍之,六年以后酒量一点没有进步,到现在只要喝下一百格阑姆的花雕,便立刻变成关夫子了。(以前大家笑谈称作“赤化”,此刻自然应当谨慎,虽然是说笑话。)有些有不醉之量的,愈饮愈是脸白的朋友,我觉得非常可以欣羡,只可惜他们愈能喝酒便愈不肯喝酒,好象是美人之不肯显示她的颜色,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黄酒比较的便宜一点,所以觉得时常可以买喝,其实别的酒也未尝不好。自干于我未免过凶一点,我喝了常怕口腔内要起泡,山西的汾酒与北京的莲花白虽然可喝少许,也总觉得不很和善。日本的清酒我颇喜欢,只是仿佛新酒模样,味道不很静定。葡萄酒与橙皮酒都很可口,但我以为最好的还是勃兰地。我觉得西洋人不很能够了解茶的趣味,至于酒则很有工夫,决不下于中国。天天喝洋酒当然是一个大的漏卮,正如吸烟卷一般,但不必一定进国货党,咬定牙根要抽净丝,随便喝一点什么酒其实都是无所不可的,至少是我个人这样的想。
喝酒的趣味在什么地方?这个我恐怕有点说不明白。有人说,酒的乐趣是在醉后的陶然的境界,但我不很了解这个境界是怎样的,因为我自饮酒以来似乎不大陶然过,不知怎的我的醉大抵都只是生理的,而不是精神的陶醉。所以职我说来,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吧。醉了,困倦了,或者应当休息一会儿,也是很安舒的,却未必能说酒的真趣是在此间。昏迷,梦魇,呓语,或是忘却现世忧患之一法门;其实这也是有限的,倒还不如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里的耽溺之力还要强大。我喝着酒,一面也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结果是借醇酒妇人以礼教的迫害,沙宁(Sanin)时代的出现不是不可能的。但是,或者在中国什么运动都未必彻底成功,青年的反拨力也未必怎么强盛,那么杞天终于只是杞天,仍旧能够让我们喝一口非耽溺的酒也未可知。倘若如此,那时喝酒又一定另外觉得很有意思了吧?

周作人散文名篇读后感300字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1
  活在民国年代,战火纷飞中一不留神,小说中血肉横飞的情节就会在自己身上上演。谈起那时文人的为人处世,虽说的确需要积极面对与投身变革,但在某些时节沉郁淡泊些或许能活得相对“轻松”和“舒坦”些。
  这是我读罢《周作人早期散文选》的第一感受。
  说起文才笔法,周作人未必逊于其兄鲁迅,甚至某些方面有所超越,却因对事物看得极为透彻的眼光以及生来易于烦躁激动的性格,字里行间总是透出一股独特的幽怨郁愤之气。其实他也曾做过鲁迅那样斗士般的文人,以满腔热忱毫不留情地一次次直戳时代、社会或人民的痛处,为的是大众听到这些呼喊与击打能有所反应、想法甚至行动。而从这本书中,我恰好看出他蕴含着的或激愤或淡然的复杂情感。从头读过,通篇带着闲寂恢诡的日式幽默与变革时代的批判思想,彼此从思想上似乎是对立的,读来却顺理成章。
  倘若排除时代与社会因素,饮茶听雨、尝鲜品酒、谈鬼说蝇,不经意间天南海北的零七碎八已经被周作人摹了个遍。以掩藏于温吞之下的犀利目光扫视着埋藏在家常里短中的风花雪月,然后将其转换成袅袅婷婷的文字,宛若一叶随波荡漾的小舟,不紧不慢地掠过一处处山川草木,总要在某处有所停留,幽雅地打个怜惜而玩味的转儿,待吸够了香气、尝遍了滋味再悄然前行,于不经意回眸间又在某处风景留下一道浅而雅的痕。
  这恐怕正是周作人前期的闲适杂感散文风格受到诸多好评的原因所在。从《初恋》中对“她”的“淡淡的一种恋慕”,到《喝茶》中“瓦屋纸窗下、可抵十年陈梦”的“清泉绿茶”;从《乌篷船》中充满旧江南风趣情味的明瓦乌篷船,到《谈酒》中感到喝酒之时“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无不以怜惜品味的态度、丰润雍容的京派笔法雕琢着每一个本不腴润的平凡物事,从中提炼出庸人体会不到的不平凡来。
  比起平和冲淡来,周作人的犀利浮躁之风格同样老辣痛肤,尤其在涉及封建礼教之愚昧、国民性格之丑恶及军阀统治之暴虐等方面,愈发激烈敏感,其思想深度也愈发深入骨髓。如《风纪之柔脆》一文中,看到报上“因有关风纪而查禁女孩入浴堂洗浴”的小新闻,即知封建道学者之变态堕落至于“非禁止女童入浴堂而不能维持这‘更嫩更脆,像骄养的小儿一样愈加怯弱下去’的风纪矣”,的确是“深可寒心乎哉”;又如《头发的名誉和程度》中,见到“因剪发女生投考者程度不佳”而不取剪发女生之大谬新闻更生发了“乌云覆顶则经书烂熟,青丝坠地而英算全忘乎”的痛怒感问……诸如此类,读来实在惊心震慑,让人心寒不已却无从反驳。
  以比谁都清醒的状态看待当时黑暗的沉重,恐怕正是这样才造就了周作人内心幽怨郁愤的情感,反映在文字上就成了平淡与激越交织的独特风格。平和冲淡,老辣犀利———仿佛在地下贮藏了多年的陈酒,留在敏感味蕾上的是交织了辛辣的醇厚。这些文字就像反光强烈的镜子一直高悬墙面,以便那些自以为醉生梦死的人们随时随地从中映照出真实的自我。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2
  通过阅读1990年的日记,才知道我第一次读周作人的书是在1990年6月18日,书名是《苦竹杂记》,该书是在淄博一个私人开的小书店里买到的,书不厚,才二百来页,当时日记这样记着:“这几天可能是下雨的原因吧,所以甚感身体的不适,吃过晚饭,躺在床上顺手拿起下午买的周作人的《苦竹杂记》,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入迷了……当合书睡觉时已是晚上十二点了……”
  由于该书是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第二天中午就向岳麓书社邮购部写了封信,询问是否有周作人的其他书,半个月后,岳麓书社来了邮购书单。我邮购了书单中周作人写的全套书籍,其中有《雨天的书》、《秉烛谈》、《夜读抄》、《风雨谈》、《看云集》、《自己的园地》、《苦茶随笔》、《永日集》等,读这些书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多半是在晚上读的。
  我读周作人《看云集》中的《金鱼》一文时,看后很有余兴。作者不喜欢养金鱼,我也是一个不爱养金鱼的人,原因正如作者所说:“因为我懒,不高兴为区区视听之娱一日三餐去饲养照顾。”再有原因,我觉得年轻人养金鱼是玩物丧志,有这两个原因,我对金鱼就没什么好感。记得蜜月旅行时,在杭州花港观鱼,我对金鱼的情趣不如花来的有趣,尽管金鱼在水中忽隐忽现的游动,但毕竟不象花那样可以近以观之,当然鱼的动比花的静,来得更有陶然之趣,但花的香却是鱼身上找不到的。作者对金鱼的眼睛描写尤为细致,“金鱼的眼睛是一种残废……”,以“金鱼”比作“穿红布袄裤的新娘”,从“金鱼的眼睛的残废”感想到旧时小脚女人的“残废”,看后是很有意思的。
  读周作人的书很容易让人产生创作的冲动,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人人都能察觉且经历的事,在他的笔下是那么的生动有趣,是那么的平和、冲淡、飘逸,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琐事自己为什么不能写?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似的一缕缕地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兴放几个爆仗以外,夜里总还安静,那样哗喇哗喇的雨声在我耳朵已经不很听惯,所以时常被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的很不痛快……。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第一是小孩们,他们喜欢水,却是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地去“淌河”去。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是不肯上来。大人们见小孩们玩得有趣,也一个两个地加入,但是成绩却不甚佳,那一天里滑倒了三个人……“。
  下雨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但在周作人笔端流出冲淡平和的趣味。
  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自己少年时代的一次初恋。
  “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少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
  这段娓娓的叙述,在平淡中流露出真挚,在素雅中显示出深情,我读后,余馨萦绕,回味无穷。
  在我眼中周作人不是作家,而是一个十足的读书人,我认为他读书的时间绝对比他写作的时间多,这可从他的随笔,杂感中感知到,他文中谈古论今,广征博引,挥洒自如。读之,如引人漫步在书海和智林之中,读他的书也不象是在读书,而是在和他谈心,这也正如他把读者也作为友人谈话一样。“我自己知道这些文章都有点拙劣生硬,但还能说出我所想说的话。我平常喜欢寻求友人谈话,现在也就寻求想象的友人,请听我的无聊赖的闲谈,我已明知我过去的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但我还在寻求……”这是周作人《自己的园地》中旧序中的一段。
  1996年我在南昌出差,从书店买到,《周作人集外文》,分上下两册,该书收集的文章多是周作人用各种笔名发表,散见当时报刊的文章,由于工作忙,读这两册书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最近又在鹰潭书店买到《周作人自传·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虽晚节不保,后宦事敌伪,以至于身系缧绁,名声扫地,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
  周作人有的文章一味杂陈典籍,广征博引,显得有些掉书袋带、摆弄学问,实在是让我读不懂,这是我读周作人的书唯一的美中不足之处。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
  我家有两个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我心爱的书,闲暇时这些书便是我的伴侣。前两天,从书架上看到闲置在那里的《周作人散文集》,便取下来,细细品读,这一品,我更加爱不释手。
  周作人是鲁迅先生的二弟,他的人生道路曲折而复杂,抗战时期,他投故附逆,当过汉奸。然而,他却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散文作家,他的文风平和恬淡,我非常喜欢。
  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蜘蛛》,“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挂阵,单捉飞来将”,这首诗非常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蜘蛛捉蚊的神态,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到后来,我非常喜欢他写的《乌篷船》,以至于文章里的好些句子到现在我都能背下来。“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箸,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称为明瓦。”“你坐在船上,应当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的景色,随处可见的山,岸边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就是因为这篇《乌篷船》,我的脑海里总会想象自已坐在乌篷船里赏景喝茶的情景,后来我们单位在浙江有工程项目,我总算可以圆梦了,可以坐船感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景致,可惜我坐的却不是乌篷船。
  早晨起来,站在窗前,大声朗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连读了几遍,令人真是品味不尽。周作人的散文特色就是平和恬淡,对于抒写自已的情怀时,好象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淡化处理,从而将蕴涵于中的激情舒缓、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如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作者没有正面去舒写对故乡的怀念,却淡淡地说:“故乡对于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他。”在这淡淡的舒写之中,却贮满着对故乡的眷念、依恋。在舒写故乡野菜的黄花麦果之后,他说:“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萤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这是舒述,也是怀念,是真实情况的记写,更是思乡之情怀的委婉表达。
  又如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少年时代寄寓在杭州时的一次初恋:“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已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看我写字时,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在平淡中流露出真挚,在素雅中显示出深情,令人读后,余馨萦绕,回味无穷。结尾处写听说“她”的死:“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石头已经放下了。”以这样闲闲两笔,叙写了蕴蓄于心底的一缕情丝,写得那么婉曲而有节制,清淡中显出纯真。
  周作人学识非常的渊博,他翻译过大量的著作,写过许多随笔、散文,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小品文,不管经历多少年,他恬淡自然的文风还会影响无数读者,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甚至崇拜。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 1024711910@qq.com

 如果以季节来形容“五四”时期的中国文艺界,春天恰如其分。那个春天百花齐放,其间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枝并蒂花,这即是周氏兄弟。在新文化运动中,周氏兄弟以其杰出的创作成绩,占据了文坛的半壁江山,名重一时。然而,几十年之后,这枝并蒂花凭空折断了一朵:人们只认识鲁迅,不知道周作人了。
  
   周作人一直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当年日军入侵中原,作为留平教授,文化界倾力劝其南迁,有“城可失,池可破,周作人不能投降”的口号,可见其文化地位。然而,周作人还是呆在沦陷区,并担任伪职,令文化界一片哗然。于是,冠上了“附逆”“汉奸”的头衔。关于这一段历史,历来争论不一,解放后,周作人也曾亲自致信周恩来总理,作过诸多解释,却难以抹去留在人们心中的污点。而其兄鲁迅,一直以来作为民族英雄,流传不朽,真是奇怪的事啊!兄弟俩念私塾,读古书,进洋学堂,后东渡留学,几乎一样的经历,而命运如此不同,实在是性格不同所致,也无怪乎后来兄弟反目成仇了。周作人向来不是一个积极的人,性情温和,头脑冷静,眼光敏捷。他在新文化运动之初,最早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为新诗铺路,探索现代白话文的源头,翻译国外小说及思想著作,关注妇女儿童问题,扩宽了几种文章的领域,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代大师。
  
   然而,我敬佩鲁迅,却亲近周作人,这是套用鲁迅评价胡适,陈独秀与刘半农的话。鲁迅人如其文尖刻犀利,除了自己谁都骂。而周作人自始至终,表现的是一种平和宽容的美,这种美溶入其散文,便是平和冲淡的风格。周氏的散文一般为闲话式的,“大至宇宙,微如苍蝇”,无所不谈。后来林语堂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小品文刊物,似乎借鉴了不少。周氏的散文以文人的情趣格调为基础,因而欣赏其文也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一般的人慕名来读,开始一定失望至极,认为象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闲得无聊。然而,等你稍稍深入散文这片田地之后,再回头来读周氏的文章,便会发现一种不可言说的美,正在其平淡闲适之间。
  
   周氏的散文,大多创作于二十年代,如《初恋》,《故乡的野菜》,《苦雨》,《谈酒》等。譬如《初恋》,在似与不似之间,正是初恋的特征,并且道出了当时微妙的心理感觉。宋姨太太说阿三那小东西不是好货,将来要流落到拱辰桥去做婊子。周作人当时听了心里想着:她如果真的流落做了,我必定去救她出来。后来阿三患霍乱死了,周作人听了觉得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这正是孩子的心情,至少,阿三不会做婊子了。《故乡的野菜》以妻在菜市场买菜看到荠菜,回忆起故乡的野菜,这些都是极平常的事情,然而经他逐一介绍,串以民歌俗谚,点缀乡间风物,却有一种自然朴实之美,令人也想起自己的故乡来。《苦雨》是给周伏园的书信,记述北京近日多雨的天气,自己很不喜欢,听不惯雨声,因为屋漏,又担心书被淋湿,睡不安稳。然而这种苦也是淡淡的,称不上厌恶。他还谈及小孩子们的喜雨和青蛙的叫声,其实还有几分喜雨的新鲜意思呢!《谈酒》一文中,自己虽不会喝酒,却是感兴趣的,因而也要说一说,以其“微薄”的经验,感觉喝酒的乐趣在当杯的一口,谁又能说不是呢?对与错又有什么关系呢?
  
   周作人正是以这种平淡的风格,开拓了散文的意境,他以艺术的眼光来品味生活,抒发独特的审美情趣,大有明清“性灵”小品的味道,是艺术化的美文。
  
   在文艺观上,周作人与鲁迅几近敌对。他认为文艺是个人的事,客观的影响社会,但绝不是万能的救世药,没有功利性。然而,尽管不愿牵涉政治,却终被时世所牵连,致使数十年来人们不敢问津。不过,在那样一个“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年代,周作人躲在书房里不问世事,实在不应该。他那时的散文,所谈及花鸟鱼虫,闲适消极,逃避现实。然而其趣味性,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却是很好的消闲品。这种文章表现的是一家之言,有很强的个性魅力。如《苍蝇》一文大谈那脏东西,小时候有点喜欢,现在讨厌,客观予以评价,还谈及古今中外对苍蝇的态度,很长见识。
  
   周作人的散文还有另一类,笔记式的。他曾写过回忆录,其中记述人物的最为出色。他回忆北大红楼内外的名人,有些是自己熟悉的,有些连面也没见过,单凭传说,所记也大所是趣闻轶事,言语诙谐,却很能传达人物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幽默的一面,在周氏的散文中并不多见 。如记述刘叔雅善骂的特点,关于中医的:你们骂中国的中医,实在大错而特错,要知道在现今的中国,有多少的遗老遗少,此辈一日不死,是中国一日之祸害,而他们的性命全掌握在这一班大夫手里,所以,你们怎么好意思去骂他们呢?
  
   总之,周作人的散文是纯粹的,自由的,无功利的艺术品。我相信,这是一种超越阶级的文字,能得到长远的流传.
本文标题: 《谈酒》周作人读后感(周作人散文名篇读后感3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442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鲁滨逊漂流记教育和考验读后感(《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范文5篇)《哑号》中哑号的读后感(《哑号》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