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懂你,木槿花,读后感懂你,木槿花,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南屏初中三1班,张小敏,226625,一阵凉风拂过,“哗哗哗……”,吹黄了几片树叶。我...
作文 懂你,木槿花 读后感
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南屏初中三1班 张小敏 226625
一阵凉风拂过,“哗哗哗……”,吹黄了几片树叶。我透过窗看到了这一景象,直觉告诉我,秋来了。
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红的、黄的,高高地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好像一点也不在乎秋的肃杀。我漫步在一条乡间小路上,感受着秋的气息,享受着秋的静寂,但内心隐隐生发出一丝忧伤。
忽然在不远处的一丛绿草间,闪现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我拨开草丛,循香而去,只见几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我好奇的打量着它,急切的想知道这无名小花的名字,于是经不住这花朵诱惑,就摘了一朵,急切地跑回了家。
听妈妈说,这花叫木槿,有紫、红、白三种颜色,但以紫色最好。那红的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而紫色,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从此,我对木槿充满了一丝好感。
“这社会发展地真快啊,连家门口的那条小路也开始改造了。”妈妈正在忙着饭,不经意地对我说。“什么,小路改造了,那么木槿花,它……”我疑惑地说道,疯了似的冲出了门,想一看究竟。
眼前的景象让我惊讶,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都堆在了小路上,仔细地看,那小路已面目全非,更别提周边的花草了。我失望地低下了头,对这突如其来地一切有些不忍接受。
“咦,那里怎么还有紫色?”我自言自语道。带着疑问,我慢慢地走近了它,透过砖块、钢筋,伸出了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花正在颤颤开放!
木槿花!土埋了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环境的艰难,更不觉自己的奇特。我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里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能实现,因为它特有的、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我心里不时升起了一丝怜惜、同情之意,便把它移栽回了家,细心地浇水、呵护,让它尽享处在温室里的快乐。
又一个秋天来临了。那株木槿花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重阳已届,仍不开花。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妈妈看我这样,不时地说:“温室的花,不经历风雨的洗礼,怎么可能开出绚烂、艳压群芳的花朵?即使再开花了,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
我听了,猛然醒悟:是啊,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不遭受挫折,怎么能开出人生中的一朵绚烂的花朵?(议论、抒情,深切感悟,揭示主旨)
木槿花,我懂得了你。(再次点题,回照题目)
(推荐理由:本文构思精巧,情节具体生动,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了自己对木槿花的感情发展过程,极赋感染力。语句精练,富有表现力,有力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老师:贲友晖)
懂你作文
懂你作文600字 (一)
读你,老师,我要读懂你。多少个白天,你教会了我们知识;多少个夜晚,你辛勤地备课。是的,老师,多少节课时的学习,我读懂了你,你的辛勤、教诲。
记得一次,我们测试考得极差,连一向以语文为强项的我也不得不屈居于85分以下。你平静地讲评完试卷后让我们自行订正,而你却轻轻走到走廊上。我注意到,你眼角挂着泪,回来时,你眼睛红红的,鼻子也红红的,宣布下课。下课后,我和几个细心的女孩去了办公室,果然,你在哭。你知道吗?我们的心也在痛,也在哭。
第二天,你照样站在讲台前认真透彻地为我们这群“不肖子弟”分析课文。看着你设计精巧的板书与淡淡的眼圈,听着你那流利的文章分析,我明白了,你昨晚又熬夜备课了。
这堂课的效率极高,一些平时好动的学生,今天也出奇的乖,不知他们是否也懂了你?下课时,你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我虽已毕业,但那颗被你的教诲深深滋润过的心仍记得你。读你千遍万遍,也有我的思念。你的教诲,你的用心良苦,你为我们付出的`一切,我都读懂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相信你现在仍在默默地奉献着吧。你的循循善诱将会有更多的人读懂,更多的人懂你。 指导教师:韦亚芹
小作者以“至情”来打动读者,全文扣住“读懂”展开,以细腻的感情,细致的笔触去感受老师的良苦用心,去描写“我”一步步读懂老师的过程。
懂你作文600字 (二)
红笺摇烛向壁,成花;青黛嗔怒映镜,如画。自古红楼多少事,拈花笑指,吟天涯。
--题记
岁月,是最美好的刺绣,往往用最暗淡的背景来勾勒那精致的人生。似乎总要做过几件令你无悔的事,才会让自己安心,也让我开始懂你。
李清照,我开始懂你。
书架上的宋词,我爱翻阅的,总是你的。时光缱绻,你的哀愁似青黛色的纱雾在妙龄女子脸颊上晕开了浅浅的朦胧,静谧。读你,懂你,让我沉静。“满地黄花堆,憔悴损”是你对世事炎凉的深深叹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你对丈夫的浅浅思愁;“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是你对年华易逝,韶光不待的斑斑泪痕,“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你惜花的驳驳叹息。深深浅浅的情,斑斑驳驳的绪,打动着我,感染着我的心。懂你在我的忧伤时,在我的豆蔻年华。
林黛玉,我开始懂你。
《红楼梦》中,最爱的就是你。当手指在翻阅时,似是你的情绪吸引了我,令我深深眷恋。我懂得你的小性子,因为这正是你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我懂得你的泪水,因为这正是你的无力与哀伤;我懂得你的梦呓,因为这正是你心中最真最美的高洁;我懂得你葬花时的无名哀愁,别人以为你矫作,可我却宁愿那是你叹花的愁绪。落下的泪,浇灌了潇湘馆中的潇湘竹。懂你,在我理解你时,在我无知懵懂时。
懂你,如一叶小舟在人生长河中与你相随;懂你似光影迷离下晓风残星;懂你,和你相遇在烟雨迷蒙的红楼。
懂你作文600字 (三)
那些消逝的时光总是如水般的澄澈,轻轻拭去岁月里的尘埃,让我将你真正读懂。
小时候,你高大的身躯像是一堵顶天立地的墙,宽阔的双肩让我骑了不知多少回,但在我的印象里你永远是那么死板,不近人情,甚至冷漠。
有一次你领着我出去玩,到了一个沙坑旁边,我兴致勃勃地玩着跳沙坑的游戏,一不小心摔倒了,手脚都磨破了。我立刻哇哇大哭起来,希望得到你的安慰,但你丝毫没有动,只是眉毛稍微皱了皱,说:"男孩子,哭什么哭,自己站起来。”我愣住了,心里十分酸楚,自己站了起来。从那以后,我的心逐渐变得坚强,我暗自发誓,早晚要超过你,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终于我长大了,可是你却老了。前几日爷爷生病住院,身为家中长子的你,二话不说,既出钱,又出力。每天除了上班,晚上还要陪夜。几日下来,我从身后观察你,发现你消瘦了不少,背也微微驼了下去,头上又多了不少白发。我心里十分难过,不禁感叹道:岁月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
窗外又起了风,秋风吹动落叶沙沙直响,残阳的余光在你身后撒下一道光辉。我心中波澜起伏,看着你又要出门去陪夜,我急忙走上前去,说道:“爸爸,您这几天太累了,今天晚上我替您吧?”你看着我,眼里露出了笑意,还有些晶莹的东西,你紧紧的将我搂在怀中,我也紧紧地贴着你,像是一生一世不分开。你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道:“孩子,你长大了,男人这件事上,你算是及格了。”()我告别父亲,迎着落日,大踏步的向医院走去,虽然等待我的将是漫漫长夜,但我心中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我知道:爸爸,我已经将你读懂。您的行为,将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航路中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陈果的《懂你》读后感(二)
笔者旨在探求一种更为完善也更具人情味的道德教育语言——既包含了理智语言,也融入了非理智语言;既经得住理性的拷问又充满了情感的热忱。
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认同并且能以真情实感展现道德信念之伟大和道德情感之美好。它使人能够终生受益的道德教育模式,身心健康得以提升、人际交往真诚友善、社会公正和谐。
陈果老师的教学模式曾让整个社会都掀起热潮,得到社会的追捧,我想这并不是偶然的,一定是她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所形成的结果,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这本书从三种语言讲述道德教育所需要的语言。
首先从一个人的信仰出发,这里指的信仰是非宗教的,指的是哲学、政治和道德方面的信仰,比较宽泛,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活着的意义。每个人的信仰决定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笔者举了四个关于信仰语言的实例,孟子的四心——仁义礼智,民间常说的“一切自有天意,中国古典哲学的“道贯穿宇宙万物”,中国人常说的“举头三尺有神明”等都是信仰语言。根据信仰语言的特点及其优势,对于道德教育起到补充的作用,因为每个人的信仰是自己本身的生命价值。
一个人有自己追求的崇高的信仰后,即使是为了信仰牺牲生命都会说“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信仰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之道,信仰语言是自我精神的表白,是自我生命的袒露,是个人终极立场的澄明,是一个人意志与情感的集中体现。而理智语言是客观公允的陈述与表达,没有主观色彩。
培养道德信仰本质上需要的是精神的启迪。精神启迪就是用精神来吸引精神,用信仰来激发信仰。
所以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自身对道德精神有所追求,对善有所信仰,继而对受教育者的精神产生启发性。发挥信仰语言的优势——激发出人的“超越性(神圣性);献身精神;庄重感;劝勉性;启发性等”
这是第一种语言信仰语言的解读,讳莫如深的感觉,我感觉就是师者影响学生产生对道德信仰的追求,从而辅助现有的道德理论,相对会更容易一些。
《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读后感1
以下内容为书摘。
互联网上求知和退回书斋中去读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求知领境。在互联网上,我主要是想了解这个世界有什么新东西,朋友圈里面什么样的文章在刷屏,哪个微信公众号又推出了一篇我没有见过的文章,或者我有一个什么特定的疑问,我会到百度上去搜一搜,这是往前去求知;但是,一旦回到书斋中,往往是往后去求知。
对我来讲,阅读这件事只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就是利用我此生所剩不多的时间,去搞清楚我这个生命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你可能会问:“想知道从哪儿来的还不简单吗?从你爹妈那儿来的呀!”没错,但那只是我肉身的来历,而人的本质是一个观念系统。比如,我们今天共享了很多观念,人应该自由、应该享有很多权利、应该尊重他人的私有财产。这几个观念我们天天说,已经不觉得有什么了,但是倒退回几十年前的中国,或者倒退回几百年前的西方,别人根本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要是跟现在那些原始部落的人讲这些观念,他们会觉得你是神经病,甚至你说自己想多挣点钱,想多过点好日子。他们都无法理解。
所以,事实上,我们生活在哪里?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处,我们的脚下踩着人类丰富的“观念地层”。
这些观念都是怎么来的,背后是怎么样的历史或时机,又是哪些人提出的,很值得津津有味的探索。
----------------------------------------------------------------------------------------------------------------------------------------------------------------------------------------------------------------------------------------
本书干货:
◆15度美女
明星是我们要抬起头45度角仰望的那个人,而网红则是我们稍稍抬眼就能看见的那个姑娘,只需要抬起15度就好。这也是为什么当推荐一样东西时,那个15度美女比45度的明星对我们来说更有说服力的原因。完成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人底层的心理需求。
◆三类员工
在《干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把员工分成三类。
第一类叫自燃型,就是自己划个火柴就能把自己烧着了。自燃型的人,不用任何人管他,他自己就会玩命干。
第二类叫点燃型,你给他做做工作、谈谈心,然后划根火柴烧他一下,就能把他烧着。
第三类叫阻燃型,你拿火焰**器喷他,喷完他还是原样,就像陶瓷做的一样。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阻燃型的员工。
◆你的商业价值
你的价值不是取决于老板给你多少钱,而是取决于你创造了多少价值、你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不管你是不是创业者,都应当有创始人的心态,只有你自己与公司在商业思维上达成共识,你才更有可能成为你希望成为的人,你自己的商业价值才会得到提升。
◆机会成本
放弃其他选择的总和,这就是“机会成本”。比如一个年轻人现在下班了,一个哥们儿给他打电话说晚上一起吃饭、喝酒,还有一个姐们儿给他打电话约一起看电影。表面上是两个,其实比这要多得多。他可以选择留下来加班讨老板的欢心,还可以选择回家读书或者打游戏,或者上图书馆去听讲座。也就是说,他的认知水平越高,看到的世界的联络和协作越多,他的机会成本就越高。
◆联盟
别再把公司当成家,他只是一个联盟。公司不应该是家,在你的家里,即使你的孩子再不好,你也不会对他说,“你不太适合咱家,要不去别家看看?”当你把公司当成一个联盟球队时,你会发现,有的人是打完一场比赛就要退役的,有的是刚刚加入的新秀,但都不妨碍大家一块儿玩命,因为大家是一个联盟,是合作关系。
◆宇称不守恒定律
我们这里要说的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而是这个定律背后的故事。按照英文世界的惯例,李政道应该在前;按照中国人的惯例,杨振宁应该在前。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这项荣誉署名前后问题有了矛盾和冲突。我们并不是要判断谁的贡献比较大,而是想说明:在现代社会,把一个人的功劳从整个协作网络中切割出来几乎已经变得不太可能了。
◆汤浅现象
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发现的,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16世纪,全世界的科学重心都在意大利;17世纪挪到了英国,冒出来牛顿这一帮人;18世纪又挪到了法国;19世纪轮到德国大面积地出人才;20世纪,是美国大面积地出人才。所以,有人就顺理成章地推断,说风水轮流转,该轮到中国人霸占21世纪这个汤浅现象了。
◆观念地层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也伴随着观念的生成过程,下一个观念体系是叠加在上一代观念体系上的。
往往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圈层里的人,才有机会构筑一个观念地层,把整个人类文明往上抬升一大截。
理解了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牛顿24岁的时候,几乎已经搞完了他的所有重大发现,后来都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突破。不是牛顿堕落了,而是历史的观念地层的突破仅仅有这样一个小窗口。牛顿之后,一直要等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爱因斯坦那一代人出来,才能够构筑下一个地层。
◆低垂之果
我们这一代人所有的成果都建立在一个观念地层上面。这个地层是由“二战”前后,冯·诺依曼、图灵他们那代人构筑的计算机基础原理。我们都在吃他们栽种的果子,而且是低垂之果——这棵果树上有很多果子低垂下来,我们伸手就可以够着。
但是,这些果子吃完之后,再往上够就难了。如果想要有巨大的突破,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构筑下一代的观念地层。所以,持这一派观点的人认为,美国的繁荣快要到头了,所有的低垂之果都快吃完了。
◆2046奇点
科技发展是一马平川的,它会越来越快,到2046年就会迎来一个奇点,此后就是科技大爆发。
◆邓巴数字
英国人类学家邓巴提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50人,很难突破这个上限。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协作体远远超过了150人,仍旧是按照150人的行为方式、认知模式和思考方式来对待这个世界。
◆递弱
从宇宙演化史来看,所有的物系都是越来越弱的。这是138亿年宇宙所有物系,从粒子、原子、分子、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一直到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的一个总趋势。王东岳先生把这个总趋势称之为“递弱”。
◆代偿
宇宙的演化有一个万物存在度不断下跌的趋势。但是,在下跌的时候,总想要一个办法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怎么办?用一种代偿的方式,就是用越来越复杂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感应力、越来越高的自由度,来代偿性地补足自己下降的存在度。万物的演化,实际上是一个逐渐衰亡的过程。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什么叫事实判断?就是事实本身是怎样就怎样。而价值判断指的是,它应该怎样,它的底层就是我的愿望。我们经常把这两个判断搞混,很容易把道德、愿望当作理解这个世界的终极工具,于是就忽略了事实。关注事实,不关注愿望,这也是聪明人比我们聪明的原因。
◆中国式创新
创新并非是智力崇拜。人们总是觉得创新就是做难题,必须具备极高的智慧含量,但是创新并不都是重大突破,他很可能产生于“万众创新”这样一个环境中。坚持做,持续地做,系统的做,用死磕的匠心精神去做,这本身恰恰就是创新。
《懂你》(复旦女教授陈果著)读后感
书很薄,语言通俗,结构简单,读起来比较轻松,认真看半天就能搞定。整本书主要讲语言艺术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和运用,更像是一本教学参考书,特别推荐在校德育老师读。作者认为道德究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所以书名叫《懂你》。
教科书定义的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
道德往大里说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往小里说就是对与错。国家自然是很重视道德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思品课,但怎么把道德讲进孩子们的内心,而不是空洞地讲大道理,陈教授把道德教育至关重要的因素放在语言艺术上,她认为“非理智语言”可以为道德教育助力,把大道理慢慢渗入人心里。
下面是本书的大纲和主题(正在练习画思维导图,还没成型)
一、 理智语言(本人理解类似科学定义、数学公式等)
二、 非理智语言
1、 信仰语言 (自我精神的表白,自我生命的袒露,个人终极立场的澄明)
特点、优势: 超越现实性;
超越逻辑性;
基调是确定与信任—虔诚;
富有主观情怀的郑重表达。
契合点: 道德即信仰,信仰即道德,统称道德信仰(本人理解)
实操: 启发受教育者自主地培养和树立道德信仰与道德信念;
不是说理的过程,本质上需要的是精神的启迪;
采取间接的、迂回的、较为诗歌化的表达方式来陈情达意;
运用寓言故事、比喻、传说、格言、谚语、诗文等象征性表达手法。
2、 诗歌语言
特点、优势: 发乎于情感,源于心动,基于直觉;
具有鲜明的直观性;
意在言外,胜在意境的感染力;
依赖于“同情”(或情感的共鸣),需要想象力。
契合点: 情感性是道德的一个面向;价值评判源于内心;“同情”这个词源头就根植于 道德领域。
实操: 要有真情实感,引发情感共鸣;不仅仅是一个说理者,还是一个有情人;
多用案例,多用实际发生过的具体事件;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
独特的诗歌语言---静默:此时无声胜有声,在静默里潜藏的是无穷的可能性、刻骨铭心 的情感,它孕育的是一个精神的世界,酝酿的是一场灵魂的风暴,召唤和邀请一种深层 的倾听。
3、 形体语言
特点、优势: 接收诉诸于人的直观性;
一种存在性表达,具有较少欺骗性(可信度更高);
真正通行于各种文化的世界语言;
最能担当“身教”之责。
契合点: 道德的品质、道德教育的效果,最终必当以形体语言的方式予以呈现、得以落实,道 德素养归根到底不是一个语言的告白,而是一种行动的表达。
实操: 在道德教育现场进行“道德情景的重现”;尽量选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
陈教授在书的最后再次重申了非理智语言的优势,并一再强调和理智语言要相辅相成,才能把道德教育做得精彩。
本书的实操性不强,除了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儿童的家长可以借鉴一二,教育不仅限于学校,更多在家庭,尤其是道德教育,家长如果能把信仰语言、诗歌语言、身体语言结合起来,说教的功效势必事半功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