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s Second Continent》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8-23 09:46: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8

《ChinasSecondContinent》是一本由HowardW.French著作,Knopf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27.95,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ChinasSecondContinent》精选

《China's Second Continent》读后感1000字

  《China's Second Continent》是一本由Howard W. French著作,Knopf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95,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China's Second Continent》精选点评:

  ●不是很好看

  ●在书店大致翻了一下,偏见可以说相当重了

  ●早看了评论的话我就不会浪费时间了。读了2/3后放弃。

  ●可能因为作者职业是记者,所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时候更注重用个体命运反映时代精神,有这样一双来自体系外的眼睛来审视和记录非洲大陆的中国移民潮,也让这本书算得上难得的参考文献。一方面,中国确实是目前对非洲影响最大的外部力量,这种堂皇的政府行为当然是刻意为之;另一方面,非洲各国居民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态度和情感,却是由水平参差的国人个体决定的,这是很难受政策调控的。想一想人口三百多万的纳米比亚,现在坐拥数万中国移民,而且很多是没有技术和资金的底层劳动者,这其中的大部分又形成了排外的小团体,也无法对当地社会产生积极的进步推动作用,引起负面情绪也是相当正常。当然,跟何伟的那种细水长流比起来,傅好文显然更糙更咄咄逼人,但他穿越数十国,记录了他看到听到的、想到的没想到的。

  ●很难说是学术著作,记者能写,但不一定能想

  ●偏見極重,通篇臆斷. Fucking Howard French, most annoying human being of the year.

  ●作者緊抓著中國式新殖民主義論述抓住不放,角度上有些強勢。

  ●类似于一篇游记

  ●很简单的非洲行所见所闻。比较片面,但代表了大部分人的看法

  ●作者的流水账游记, 意思不大

  《China's Second Continent》读后感(一):开卷有毒

  

开卷之前就预计到西方的作者大多会从相对负面的角度看中国,也正因为这样才想看一些不一样的观点,不至于偏听偏信。但是作者对他在非洲接触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丝毫的认同,时时刻刻都在找黑暗面。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被作者用鄙夷的眼光来解读。

中国人自己一砖一瓦搭起的饭店,他说卫生条件不好; 中国人和当地人交流少,他说是种族歧视; 中国人和当地人通婚,他说是为了钻政策的空子占据土地; 中国人开医院,他说还不是为了赚钱; 中国人建图书馆,他说妄想改变当地文化; 中国人说因为白人比较相信亚洲的医生,他说是中国人把自己的种族歧视投射在别人身上; 中国人说崇尚自力更生养活自己,不像非洲国家习惯跟联合国要救济,他说中国人忘了三年自然灾害。 看得我有食物中毒的感觉。

作者辛辛苦苦在非洲做了这么多访谈,到底也没能抛开成见。非洲的中国人在他眼里几乎一无是处,跟他掏心掏肺地交流,却被描绘成钻营,奸诈,自大,无知。中国人现在在非洲开发,和当年美洲大陆的早期拓荒者一样,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作者自己这本书赚的稿费又有多少支援非洲建设了呢?

古语说开卷有益,这本书是个例外。

  《China's Second Continent》读后感(二):紐約時報體

  所謂紐約時報體就是:夾敘夾議,以議爲主。

  看到第二章開頭,實在忍不住查了下作者身世,果然是記者兼教授,供職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和紐約時報,於是紐約時報體幾乎是一定的了。

  作者的introduction寫得眞不錯:雖然政府總是在制定計劃,但是往往是一個個的移民對於現實有更大的塑造力量。於是,我滿心期待想看看中國移民在非洲的勞作、生活、以及與當地人的互動。

  然而整本書的重點完全不在上述範圍之內。

  匆忙。從第一章起,作者就在非洲大地上奔馳,完全無暇眞正靜下心來仔細聆聽與觀察。他與書中第一位中國移民hao同學相處不過兩天,然後匆匆上路,繼續旅程。兩天時間,french同學到底能夠瞭解多少hao同學在非洲的經歷,以及他之前在dubai的生意,他前前後後三位妻子的婚姻,他膝下五個子女,他與非洲當地人的互動?而整本書的田野調查就是作者在非洲匆忙到近乎流竄的基礎上完成的。費孝通同學在江蘇省吳江縣開弦弓村一個村莊的調查就超過了一個月,而且費同學自己就是吳江縣人,從小到大的那種鄉土人情耳濡目染,加上自己的姐姐就住在開弦弓村,這樣的基礎,這樣的調查,纔成就了 江村經濟。反觀french同學的田野調查,簡直倉皇到不成樣子。

  講話。作者的田野調查集中於談話。他所瞭解的非洲以及在非洲的中國人,不算之前的調查,集中在談話上。寫來寫去大部分就是各種不同的人們在說什麼。marple同學在小說裡斷案都不僅僅靠聽人們說什麼啊。french同學你難道不知道除了聽人們說什麼還要多看多想嘛。更進一步,就算祗靠與人攀談,還有兩個詞值得警惕:道聽途說、郢書燕說。

  議論。田野調查已經很不成體統了,更加上屋漏偏逢連夜雨的議論。既然french同學你說你想多瞭解政府計劃之外的民間移民的非洲經歷,你就應該少提政府啊,結果滿篇政治政策政府,好不容易停下來不講這些,筆鋒一轉開始議論在非洲的中國人,讀者剛開始重新提起興趣,怎料作者同學議論來議論去就三個詞:民主、人權、貪污。就算我買賬願意聽聽高見,但是作者僅僅就是反復羅列這三個詞。就算你眞得祗能談民主、人權、貪污,也可以談得深入一點,深究一下民主到底是什麼,表現是什麼,困難是什麼,歷史是怎樣……反反復復揮舞這三個詞,french同學似乎在寫大字報。

  而其實大字報體就是紐約時報體。報道的關鍵不是告訴大家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偉大的紐約時報的態度。紐約時報賣的不是新聞,而是態度和價值觀。

  而我恰恰是最不喜歡不守本分的行爲了。不要誤會,我討厭的是在沒有做好本分的前提之下的不守本分。bbc時時刻刻在播報新聞,告訴你bbc所觀察到的世界,所瞭解到的故事的不同側面,然後就再見了。bbc願意相信聽眾、觀眾、讀者是有腦子的,是有能力自己消化新聞的。而紐約時報其實就是大字報。這種下三濫的報紙天天都在哥倫比亞的宿舍裡免費贈閱,看了幾囬以後我大倒胃口。眞不明白這種低級報紙怎麼會發行到今天還沒打烊。

  總之,好書需要靜下心來肯花時間下去的調查、省思、思辨,沒有這些做基礎,還就衹能寫寫紐約時報體了。

  《China's Second Continent》读后感(三):非洲有没有美好的明天?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中非合作是近15年以来的热门话题,也是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中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最主要的关注点在于,中非贸易额不断突破新高,中国不断从非洲拿走丰富的资源,拿下丰厚的合同和市场。但作者关注这个问题的角度还是很独特的,他关注了人的迁移,讲述的方式也很吸引人,书里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个在同一片大陆、不同国家奋斗、成功的中国商人。这些故事很传奇,但也很真实,令人觉得历历在目。通过这些个案和个人,最终汇成了所谓的中国在非洲的海外帝国。

  书中的表述总的还是公道的,作者承认,这些成功的中国人是松散的,来非洲是没有计划性的,没有任何政治企图,甚至其成功都是偶然的。但也有很多偏见:例如,关于土地的问题,似乎中国人一去就会导致非洲的耕地紧张,这简直是杞人忧天,是对非洲丰富资源的污蔑。而且,关于非洲大量土地处于休耕状态,这个说法也非常可笑,有悖常理。要知道,一个尼日利亚的可耕地面积就比中国少不了多少,试想如果非洲大陆的可耕地如果有一半处于轮耕的状态,那非洲就不会有粮食问题了。而中国人去了能开垦多少土地,有几个农场呢?

  例如,关于就业问题,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都知道,非洲的就业问题主要在于工业化水平太差,或者说基本没有现代工业体系,这点你从非洲有几条汽车生产线、几个钢铁厂就可以看得出来。工业、农业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就业途径,农业是自然生长,靠天吃饭,如果没有工业,你还怎么指望增加就业。所谓中国人抢了当地人的饭碗,特别是在工程领域,长期以来饱受诟病,但我们可以仔细看看数据,2019年全年,中国外派承包工程劳务人员23万人,即使这些人全去了非洲,平均一个国家只有5000人。你再回头看看,中国的投资和工程又雇佣了多少当地人,增加了多少就业呢。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而且,非洲人也不都是傻的,为了增加就业,很多非洲国家都出台了“本地化法”,对于投资、工程雇佣当地人比例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个比例至少是在20:1以上的。

  同样的事实,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仅从中国人进入非洲与欧美人进入非洲做一个比较就可以回答很多大家关心的问题。从这些传奇故事可以看出,中国人在非洲的存在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偶然的机缘进入非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乃至于铤而走险取得了在当地的一席之地,长期留下了。另外一种,则是成建制地走进非洲,往往是跟随大的投资或者承包工程项目,这些人是临时工作者,赚了一笔钱或者做完一个项目就离开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人则留下来继续发展,成为成建制地长期工作者。不论哪一种人,他们在非洲的奋斗基本上都靠个人,最多是小团体的力量,一旦面临风险或危险,只能通过当地的规则来解决问题。当地政府腐败横行,那这些人非法行贿必不可少。相比之下,欧美人的进入非洲,远的殖民地时代就不必说了,放在现代,也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业务。一旦遇到风险或威胁,政府甚至军队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所以,你从未听说过有多少欧美人漂洋过海来到非洲,白手起家从小生意干起。相反,跟中国人类似的故事,你还可以听到很多印度、黎巴嫩的版本。

  所谓的中非合作与美非、欧非合作,最大的一点区别在于,中国人不改变,至少是不去追求改变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而是去适应。欧美人则要去改变,建立自己的规则和标准,逼迫当地人接受他们游戏。这是弱者与强者的区别,也是不同文化的区别。

  有人关心,中非合作会不会给非洲带来进步,能不能帮助非洲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从上面的情况看,恐怕很难。话说回来,西方在非洲殖民了几百年,不是依然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盲目疮痍的大陆么?你难道能指望这些漂洋过海讨生活的中国人成为非洲人的福音?说到底,小至一个家庭、团体,大至一个国家、民族,决定其前途命运的主要还在自己,自己不争气,环境再好也是无用。自己肯努力,环境再恶劣,也能走出一片天地。别的不说,你可以看犹太人,当年在欧洲被希特勒赶尽杀绝,在中东陷入四面楚歌,最后依然坚韧地活了下来,还在中东四战之地实现了立国。反过来看非洲人,坐拥无比优越的自然资源,依然深陷穷苦。究竟是欧美殖民之罪,还是自身之罪,恐怕毋庸多言。但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总归不是坏事,非洲人可以多接触一种文化,多一种发展的可能。这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非洲,是世界政治舞台的角落,但不应该是被遗忘的角落。没去过非洲的人,我真的建议你去看一看,一起去关心、想一想非洲究竟有没有美好的明天。

  《China's Second Continent》读后感(四):流水中的些微逻辑

  中国的第二块大陆

  书中描写的人物广泛,中国人方面范围较为全面,从大使到从事微薄利润的小店主,在非洲的其他外国人就没那么多了,世行的酸银行家之外都快扒拉不出来了。非洲本地人问的也多是有知识的人,对于群像描写,就只能用 风评来勉强糊糊大面了,虽然整本书的基础离不开西方世界的固有视角,但是丰富程度和广度(不谈深度)国内仍然罕见,比雾霾那个强。

  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一位老红卫兵的非洲征战史,这位郝姓中年人娶妻三个,产业却比种子撒的多。选择葡语莫桑比克从事粮食种植业。还把未成年的几个孩子拉出学业弄来帮助自己。在当地,像一百年前一样被人看不起,在这个外国记者面前,也是一个粗俗,罔顾礼教,而且还做的不太成功的混蛋形象。但是我觉得这人很富有进取精神,虽然手段在国内足以到了被点天灯的地步,但是他在国外的孤单和奋进,仍然让人觉得感动

  第二章,在赞比亚开矿的私有和国有公司,因为工人条件恶劣饱受非议,有些缺大腿的公司不得不表现为外国公司,反对党的公知范没法看下去,更看不下去的是记者的偏,因为过于明显倾向性而得不到中国企业主的信任,非洲人认为中国人给的日子太差,号称月最低收入100刀不止,但是缺东少西的制度和孙大炮有多大区别不知道。至于认为输出人口只能呵呵了,这种政局输出劳动力差不多。不得不说中国人做的也不聪明,靠贿赂一些漏勺嘴不可长久

  第三章,国有公司出身的私营企业主,让非洲最重商的国家成了中国的天下,做工程通过官方渠道施以恩惠以通工程。作者酸葡萄的说换了大王旗的国家会继续反对。2004年的大范围抗争之后,国民

  继续反对的态度被腐败政府和中国人合力压制

  第四章,一个旅店主和农校,农校的人持续努力又绝望的改变,旅店主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懒或者笨,而是价值观。路上采访一个中国姑娘,中国人认为吃饱肚子才有信仰,但当地人只是执着等待不会来的直接援助。作者归咎于中国的国家在困难时期让中国人伤了心,但中国从来没得到过援助啊?

  第五章 几内亚,开始指控中国人攫取资源,污染环境,搞烂非洲

  as a Chinese bid to buy influence with a weak and vulnerable regime

  第六章 塞拉利昂额困顿现状

  go事倍功半,但对中国人没那么敌意

  rahall点出了问题:政府能力不足,无法建立任何东西,中国人和传统的黎巴嫩财团

  冲突,timies这种左翼出身的小公司占据大量国家土地

  7马里没资源又穷,却成为中国青睐

  的地方,只是因为政局稳定,现在也变得动荡了。同时美国大使馆仍然对孱弱的政府指手画脚

  美国政府夸夸其谈搞软实力建设,自己美国人也不愿意来非洲工作,为马里盖机场还是找中国人

  南非大使说,我们和西方互相都缺乏了解,boly这种本地有知识的农民领袖认为中国人和法国人当初都是在做贼,但中国人独立自主赢得了部分尊敬

  作者发现,非洲人的依赖文化是使得他们不能进步的门槛

  中国继美国 沙特 卡扎菲后为马里建立了友谊医院

  第八章 加纳 因为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借钱事太多,所以从中国借钱繁荣经济,世行酸葡萄了,声称中国人会精明的得利,而加纳会一无所得

  有人称质量不佳,盖完开始漏水,我不太清楚是维护还是本身的问题,中水建设的bui坝

  中国的建筑受制于低价竞争合同而质量堪忧,由于政权更迭,政府也不愿意把合同给可能是潜在竞争对手所支持的国有建筑公司。同时,国有建筑公司由于政府换手导致的融资缺口也是问题加纳的项目经理邹提到了当地人的懒和中国公司低价的无奈,加纳人希望提升自身竞争力 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有牛一面,当地人似乎尚未习惯接受

  第9章 中国人走私红木事件(官方认为非洲自己把木头卖出来的,不全是中国人责任。)

  莫桑比克 中国人说自己守时,记者提及温甬线动车事故中试图埋车的问题。(虽然他是个公知,但能走到的路也比我们平时听到的要深得多了)这一章结束时,莫桑比克举办了一场中国年轻人的婚礼,宾客都是中国人,捕虾生意的主人也在慢慢培训本地人,对现在政府的态度是幸运(我们幸运的在脱出控制前就发展起来了)

  第十章 种菜的农民一方面对那米比亚的发展不抱希望,另一方面也不想回国,因为毫无上升通道和压榨(自己当老板比较能抗)

  中国商会的会长认为这是个赚钱的地方,也含蓄批评中国人对本地人的傲慢,但正如这会长所谈,作者的钱也差点被劫了。当地人并不想让再有个类似德国村的中国租界。

  纳米比亚的知识阶层开始更理性的思考问题,对政府的腐败和缺乏远见表示担忧,但总统女儿在中国学习这事儿,要这么说阿拉伯世界岂不是就在被美国控制吗。很多有知识的人也谈及,中非两方的巨大鸿沟不是他们可以解释,妄论解决的了。

  文章最后结尾他们兄弟俩进到一个中国城,当地华人把他们当成稀少的外国人,作者不得不感叹,这世界变化快。

  整体是两个多月在上班地铁上短网的间隙看完,不免有疏漏。人物采访很多

  总之,中国人不是第一个来的,并且为非洲的独立付出良多,但现在非洲的种种文化氛围下,普通人因为挣不到钱也学不到东西而愤怒,政府缺乏远见的打太极也让知识分子不爽。中国人方面,一方面对当地人懒和没有纪律不理解,有些人也意识到自己对当地的人和法律都过于傲慢。大的层面说,中国人越来越多,将成为第二大人口占比,这不是当地人乐见的,但中国人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非洲缺乏远见的刨金行动不知道会不会受到影响。

  《China's Second Continent》读后感(五):充满臆断的阴谋论读物

  一个词总结这本书的话非“臆断”莫属了。摘作者一段话,背景是在利比里亚采访戴医生的时候,戴医生对作者讲述自己的生平,作者写道:“The further along he got into his story, though, the more I had the impression he had been driven to Africa by a midlife crisis. Dai had abandoned a solid career and left a wife behind to start a clinic in a poor and all but unknown place like this...And he did so in collaboration with an attractive,... female doctor who was young enough to have once been his student.” 大意是作者认为戴医生的故事不可靠,他推测戴医生是与自己学生有了外语才会来到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因为他在诊所的合作者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医生,并且曾经是他的学生。

  这本书的臆断在标题里就明摆无疑了:一百万的数字作者自己也承认完全是估计。开头的介绍和第一章都不错,对郝胜利的采访算是十分引人入胜。郝胜利这个人是文革的红卫兵,脾气暴躁,文化程度低,只身一人跑到莫桑比克承包农场。国内有三个老婆,每人分管他的一个厂。因为知道如果当地人抗议的话土地所有权最终不安全,他把儿子们都接过来让儿子们娶当地女性并生很多孩子,这样自己就可以稳妥的占有土地。并不在乎儿子和老婆们对他的感情只是想建造一个小帝国,自己是皇帝。这样的人相信对于大部分读者都是陌生和新奇的。至少我被这个故事吸引了然后继续阅读下去。而且开头讲个好故事是也算是写书的标准格式,比如acemoglu的why nations fail开头的墨西哥边境小镇。

  作为一个motivation,缺乏证据并不是硬伤,但问题是接下来的正文全都是这样短暂的采访,甚至整个写书的采访材料的收集只用了两个月。要知道对于我们即便最简单的一篇十几页的论文也要花费半年,而此书的长度达到300多页。一个十几页可以写完的东西拉成300页,可以想象如果你想读完这本书会遭受什么样的折磨。

  因为我读的是pad版,写书评的时候翻页很麻烦。举几个还记得住的例子。

  作者在采访某个人的时候,对方说这个城市很危险,他来这里之后被抢了好几次。作者就写道,我在这大大咧咧的上街没担心过安全问题啊,而且我背着个这么贵的相机呢。(请问作者你来了几天?犯罪率的数据很难找吗?需要为什么用这么没逻辑的方式来反驳?)

  其次作者说中国工厂都是血汗工厂。工资很低。他的证据居然是采访的黑人员工说工资十分低,无法生存。(哦这世界上居然会有人嫌自己工资高?这种例证要证明什么?)采访某中国铜矿主,表示给黑人开的工资是一月500刀。(这个不低吧?见下一个括弧的数据)另外他引证某工会主席的话说在这里每月低于700刀是活不下去的。(你信吗?这个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大陆的人均月工资是656刀,澳门是758刀。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average_wage 所以你说你个非洲国家的最低工资还应该高于中国的平均工资?)

  作者的典型论证方式是做一段采访,然后腹黑的写我并不同意他所说的,因为这不符合我的直观感受/不符合我听说的某个人的直观感受。通篇没有任何数据和严谨的论证。有的只是对中国浓重的偏见和臆断。

  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国外的评价如何呢?

  亚马逊评价4/5星:http://www.amazon.com/Chinas-Second-Continent-Migrants-Building/dp/0307956989

  goodread评价3.8/5:http://www.goodreads.com/book/show/18373202-china-s-second-continent

  Economist Book of the Year 2019: http://www.economist.com/news/books-and-arts/21635446-best-books-2019-were-about-south-china-sea-fall-berlin-wall-kaiser

  其实,恐惧,仇恨和无知是阴谋论的土壤,因为一旦有了这些,你就准备好了在没有任何数据和论证的情况下相信任何东西。这本书正是利用了人们对中国崛起/非洲崛起/中国人在非洲增加的存在等现象的无知与担忧,所以才能如此大卖。我把这本书在国外的成功与《货币战争?在国内的成功归为一类。

  最后补充下这本书我并没有读完(到140页左右)。其实我读书一般都会读完(99.5%),而且我不停的提醒自己读这本书的初衷之一也是想看看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促使我直接把这本书扔掉的就是这篇书评开头提到的那句话,作为一个娱乐记者也不能这么猥琐吧?读书本该是与生活中无缘得见或者没有时间深处的人的一次思想交流。我希望这样的交流是与一个有学识有思想的人,如果不能的话至少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是作者这样猥琐的人生活中见到都会觉得糟心,更何况还是读书还是让我单方面聆听呢。

本文标题: 《China's Second Continent》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9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三下乡 “乡味十足”心得体会怎样选择成长股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