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批判?自我的文化》是一本由[法]米歇尔·福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什么是批判?自我的文化》精选点评:●关注自我与认识自我的关系还蛮有意思的。自我不是一个有待认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精选点评:
●关注自我与认识自我的关系还蛮有意思的。自我不是一个有待认识的实在,而是一种概念,一种实践,一种经验,一种社会活动
●批判是不被以特定的方式被管理,持续地保持质疑。自我技术是从美学角度对自我进行不断的创造,怀着骄傲追求者自我超越而不是以罪恶的心态执行自我纠正。
●看不太懂…… _(:з」∠)_
●不错的小书。读了前言和会议问答,收益不少。
●“进入真理总要付出代价 ,”福柯自己可能也没料到,这番话近似于一个宗教徒的自省。
●《什么是批判》完整版,导言对梳理福柯对康德“启蒙”的理解很有帮助。还剩“自我的文化没读”。很顺畅,好评!
●学力有限。《什么是批判?》很难读,《自我的文化》要容易一些。
●9.8 批判是对某一领域的关注。自我的实践,就是个人再和他自己的关系中把自己构成为主体的方法。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在历史上可分析的实践中构成自己。通过“记事本”来内化规则与自我技术,完善自我叙事。福柯的演讲,展示了主题的确定和验证过程、挖掘的条理和思路,不停质疑反诘,并接受质疑,连接了他几部主要作品的潜在思路,很有价值的文本补充。
●我肯定和福柯八字不合。
●潦草翻过。以前没有读过福柯,所以还是好些地方不懂。大体上是明白的,一是重返康德的《什么是启蒙》(运用理性的自由与勇气),二是自我不是什么本来就存在的东西,所以不存在发现自我或者发展自我,人要自己构建自己的伦理主体。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读后感(一):阅读:“凝望”的回归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犹滴(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61024167/ 米歇尔•福柯于1983年4月12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演讲中说过:“爱比克泰德在他的一篇《谈话录》(Diatribai)当中给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人是自然界当中唯一必须照顾自己的种类>。而现在,“关注自己”这个概念已经模糊不清,它似乎被苏格拉底的箴言“认识你自己”遮盖住了;也许我们的哲学和历史传统有些过高估计(认识你自己)的重要性。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读后感(二):福柯(Foucault)评波普尔(Popper)
“由于我们不断听到有人高唱,说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组织缺乏合理性,结果我们面对着我不知是太多还是太少的理性,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肯定面对着太多的权力。”——Foucault 福柯:权力的滥用对波普尔来说也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穆卢:波普尔的一个目的就在于指出……知识……的独特创举就是质疑它自己的确信,质疑它自己的权威,就是“和自己进行论战”。波普尔所设想的方法论就在于区分这两种行为,即在于让方法的使用,程序的管理和理性的发明这两者之间不可能含混或混淆……是否在人类,在社会和历史方面,社会科学在整体上是否同样、并首先发挥着开放的作用…… 福柯: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也就是如果能够说:存在着这样好的科学,它既是真实的,同时又不接触坏的权力,那我将太高兴了。 穆卢:我并未这样说……压迫的权力很少建立在科学(Popper意义上)的知识之上,而更喜欢建立在……某种预先就被归结为“神话”/迷思的“科学”(非Popper意义上)之上……它(Popper意义上的科学)只有借助于认识本身给予的支持,同时对认识的基础——它的假设和起因进行批判,这样它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福柯:我想,这恰恰就是批判的好处! (编摘自《什么是批判》)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读后感(三):批判与自我关注
1:批判是自愿不臣服的艺术,是深思熟虑不顺从的艺术。对宗教进行怀疑;不接受不公正的法律;不认为某个权威说的是真的;总之就是不接受教导权,不合理法规,独断论。 2:什么是治理:在权力,关系,主体的网络中使个人臣服。 3:什么是批判/批判态度:不愿被治理,不愿被这样(过度)被治理,使治理发生移位。 4:康德的启蒙:不臣服任何权威,合理公开的运用自己的理性,走出不成熟即权力的滥用和缺乏勇气和决心的状态,但主要是一种认识状态。 5:谱系学:从多种决定性因素出发,去再现某种独特性,但为何是多种因素的效应,不是这些条件的产物? 6:权力是某一相互作用领域之中的关系,权力不是实施控制/进行臣服的源动力,准确的说是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基于情感的,利益的,契约的)关系中一方听从于另一方,进而产生了权力。所以权力是基于关系而产生。所以当想要摆脱不正常的权力时,一定要首先摆脱不正常的关系。 7:自我关注是在种种社会文化关系中形成的,因此关注自己是指认识自己有关的种种社会文化关系(这种关系和机构伦理都有关),从历史来看,关注自己在古希腊就已开始,具体体现为是否是好的城邦治理者,弥补教育缺陷,和导师的哲学关系;进行冥想。到了罗马时期,变为和自己的永久关系(回归自身,建立与自己的若干关系,基于政治法律模式,完全独立,完全自主);和自己的批判关系(摆脱错误意见);和导师的权威关系;一整套实践。 8:自主的自我关注指未被纳入政治,教育,宗教的机构,之前还存在自主的自我关注,但在现在基本不可能能存在自主的自我关注。自我关注已经通过他人强加于自己,所以关注自己的目的并不在于一种解放拯救自我,而在于如何设想和自己种种关系相处的新类型,新种类。 9:伦理就是主体在其活动中,在其行为中,把自己构成为道德主体的方法 10:斯多葛学派的自我审查从而完善自己被基督教用于自我审查从而拯救自己,这时候关注自己与规训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读后感(四):当务之急乃深思熟虑不服从
下午我及同事在不同事件不同场合巧合的都遭遇了职场PUA,在疯狂国度,在我的认知架构中,细读此书乃当务之急。 从这一次开始阅读距今已半月,因着散漫的读书态度从未一口气看完它,真香。以下为未完的感想: 什么是批判 基础问题-研究方法-基础问题的置换问题(模函数上的置换:不变)-一个定义(论证任务)。 福柯从康德谈起,他注意到18世纪康德所属的场域中哲学活动的某种方式,并将其称之为“批判方法”,它有三个特征:非自主(被动?)、分散、独特。这种批判方法的存在规律,“就是使自身受到打击”,从中福柯意识到它具备焦虑的成分,并进一步在手稿中提问:“西方生存和思维方式中的这种焦虑是怎么回事?”在讲座中,福柯将这种批判态度定性为一种义务,在此意义上,福柯想讨论的正是这一义务、这一作为一般德行的批判态度:“我试图为批判寻找统一性。” 于是追根溯源,越过康德,向前追溯,并为研究上述问题提出来一种方法。为展示这一方法的研究效力,或者说为了通过这一方法做一示范,福柯选择了一种治理人的“母体”形式:基督教牧领制。 由于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这一政治模式尚未得以认可,彼时,“治理行为所作用之处,并非个人”,而是城邦。到了13~15世纪,牧领权力发展出一种观念,即每个人应当被治理。而到15世纪,治理人的权力冲破宗教的藩篱,变得世俗化、普及化。“如何治理”这一基础问题才最终呈现出来。但这一问题的呈现仅是历史的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福柯看到了所谓“如何不被治理”的问题。从这个示例中,福柯所运用的方法便是:将某种治理化运动还原其在历史上的模样,并还原其所具有的规模,然后将批判态度纳入,即可进行考察。 同时,由牧领制的例子,我们也看到福柯所谓的焦虑是什么——围绕治理方法所产生的巨大担忧。与之相应的一种应对方式即是“为治理艺术找到合适的尺度”。由此,福柯提出了他在讲座中初步的论证任务,也即批判的一般特征(福柯意义上的第一个定义):不被过度治理的艺术。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读后感(五):“自我,就是和自己的关系”
曾跟随“旁若无人斋”在“认识你自己”系列中共读此书,到现在只记得“批判,是不被过度治理的艺术。”现重新阅读。
《总序——重拾拜的拜德雅之学》十分精彩。在与福柯思想结合的前提下解释了“拜德雅”之含义,即面向一个高雅而有德的品质。其途径有两种:一是继承经典,二是超越,开拓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循着福柯的足迹,在探索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形式之后,最终还要对这种作为实质性的生命形式进行反思、批判和超越,即让我们的生命在其形式的极限处颤动。”
《译者序——批判和治理如影随形,自我与技术如水随器》在我看来,是激发读者阅读期待和解决阅读疑惑的“好序”。解释了福柯两次演讲中重要的概念:批判、治理、自我、技术、知识和权利的关系。具体如下:
批判:或批判态度。“不愿被治理,或者不愿被这样治理的态度。”“批判以战斗姿态出现,一方面反对权威、传统和权力的滥用,另一方面也反对权力的帮手,其中包括人的懦弱、盲从、惰性等。”批判就是质疑对人的治理。
治理:“权力联合真理来治理人。”
自我:“就是和自己的关系。”“自我是在一定的自我文化中,由一定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技术造成的。”问题在于“创造自己。”
知识和权利的关系:根本上无法分开。“任何知识的形成、积累、保存、传播等都离不开权力;反过来,任何权力的运行都需要知识。”
编者将两篇演讲稿放在一起的目的,是因两个主题存在关联,即“批判既可针对治理,也可针对自己,也就是可用批判态度来对待自己,不把自己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是质疑自己,质疑构成自我的原则、方法和代价,把自己当成是一件有待于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此序写得简明清晰,把握了福柯两次演讲的思想核心,找到关联,是进入其原作很好的路径。其后国外学者罗伦兹尼与I.戴维森的序反倒没有起到多大的引导作用,太过生涩。
进入两次演讲:
《什么是批判?》确实如译者所言,此篇理解上难度较大,尤其是到后半部分,已是认识字但不明其意。
如何是不被治理呢?福柯解释,就是“如何不愿被这样治理,不是由这些人,不是以这样一些原则之名,不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些目的,也不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即不是这样,不是为了这个,也不是由他们”。(P9)
何为批判?“批判就是自愿不臣服,就是深思熟虑不顺从的艺术。”(P12)
“批判就是这样的态度,它质疑治理人,治理人意味着真理和权利的联合效应,这种质疑以战斗形态出现,它从个人的决定出发,目的是拯救全体。”(P13)
《自我的文化》比《什么是批判》好读。福柯质疑苏格拉底的箴言,不认为人首要的任务是“认识你自己”,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关注你自己。”“自我应该被看作是我们历史上发展起来的技术的相关物。于是,问题就不在于拯救自我,不在于“解放”自我,而在于考虑如何才能设想我们和自己关系的新类型、新种类。”(P89)
本书附有福柯的三次问答录,有对两次演讲疑虑处的提问,也有对福柯其他著作中概念、思想、方法论的探讨,例如,谱系学与考古学、规训与惩罚、自我和文化的关系等,其中不乏好的提问,福柯本人也表示,自己在回答的过程中思考了更多,也有了新的启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讨论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讨论会》:
考古学:“这是我的分析的方法论框架。”(P120)
谱系学:“我所谓谱系学,这既是分析作为事件的话语的原因,也是目的;而我试图指出的,就是这些话语的事件如何以某种方式决定了构成我们现在的东西,决定了构成我们自己、我们的认识、我们的事件、我们的合理性类型、我们和自己以及他人关系的东西。这就是谱系学。”(P120)
“谱系学确定了研究的目的和目标,而考古学则指我为了进行谱系学研究而探讨的领域。”(P125)
什么是规训?“我们如何能够治理他人,制作他人,并使他们按照某种方式行事?为达此目的,什么是最好的手段,最经济的手段,最有效的手段?我想这就是规训。”(P130)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语系讨论会》:
对于关注自我,福柯说,这是“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人们把它强加于自己。”“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把他们的人生变成一件艺术作品;也就是说,他们是处于生存的美学动机才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人们应当关注的主要艺术作品,应该赋予价值并使用美学技术的主要领域,那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存。”(P153)
最后,福柯有多酷?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讨论会上有这样一段对话:
“提问:您并不支持也不抨击理论,您甚至并不考察它们的真理价值,您说您不是结构主义者,您不搞解释学,您不呼唤某种总体性。那么在此情况下,我们为什么必须相信您呢?
福柯:没有任何理由。”
封面目录20200202 21:57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