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是一本由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1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动机与人格》精选点评:●虽然一直怀着一种有些烦躁的心情在读书,但看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那里还是不得
《动机与人格》是一本由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1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机与人格》精选点评:
●虽然一直怀着一种有些烦躁的心情在读书,但看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那里还是不得不说被折服了。这本书大概只是浅显地触及了马斯洛的学说,可能还会读他的其他作品。
●陕西师大出版社简直就是把一本内容反复说了五遍 取了五个标题 卖五次 有点可耻啊
●我看过人大版的动机与人格 与这本完全不同 我深刻怀疑这本书是伪造的 根本不是翻译 而是译者自己的片面看法 冠以马斯洛的名字 因此我不信任马良诚同志翻译的任何书!
●翻译的读起来有点生涩
●看了一会,一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 后来,才发现确实是翻译出了问题, 看书跟在解密码一样,还要先去分析断句,才能明白前后句的意思.
●蜜汁翻译
●加油吧!你的和别人成功的定义不一样
●从励志成功学的角度改编了马斯洛原著 竟然还敢把作者标成马斯洛本人 改编者还真是无私啊
●翻译太差劲,谷歌机翻都比这个翻译的好。
●表示看不太懂。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一):马斯诺
马斯诺说。每个人从生物学上都有能趋向于自我实现的动力。同样,这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补充,在一切安好的情况下 我们能获得最终的自我。相对于弗洛伊德,马斯诺并不是遥远的,偶尔看到各界各人运用弗洛伊德的原著也好,专著也好,各种生硬的搬套,简单的运用,造成了民间心理学界对于弗洛伊德静止的、片面的理解。
如果我们能如果马斯诺一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弗洛伊德主义的话,最终我们对于我们自己、人类心理乃至整个世界就会有更多更好的认知。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二):理想中的自我
2月25日读完《动机与人格》,太高兴了,结果很凄惨——失眠了,看来我对情绪控制还有待精进。虽然翻译有些问题,但书还是好书,它教你“成为你自己”,完成自我教育,成为完整的人,并促进社会更美好。这几天深圳一直阴、雨连绵,而“自我实现”如同阳光,直透心田。
“构成幸福生活的方向是当心理自由能指向任何方向时,由全部的有机体所选择的东西。”换句话说,幸福生活的核心就是通过真正的自由选择来创造你自己,把自己从外部的和内在的强制力中解放出来。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三):标签、高峰体验
quot;如果现实地生活而不要奢求,因为该来的终究要来,那么这时形成过程就暂时停止了,而他的期票就以最终形式兑现为酬金,即高峰体验了。在这个高峰体验中,时间消失了,而希望则实现了。"
这本书的前面提出标签化和这样排除标签化 这些内容都很有意思
然后达到高峰体验。
到了后面貌似就在说明达到了这样的状态以后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以及这些价值的重要性。
所以,我觉得对我来说,第一章比较值得看,
因为一旦你过了这一关,
后面的生活就会自然来到。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四):心理学和管理学教科书上不完善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多年来,我们所知道的马斯洛需求理论都是五个层次的,而实际上,不尽如此,其中还蕴藏着一层——灵性成长。灵性成长是一个过程,灵性的成长有两个并行的任务,一个是发现无我,另一个是发展健康的自我感,探索真我的意义。归于心灵需求的灵性成长才是真正的超越。
马斯洛早期的需求层次理论
只要对管理学,心理学稍有接触的人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多人还能很快地说出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这的确是广为流行的需求层次理论,1954年,身为人本心理学中流砥柱的马斯洛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巨著《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书中提出了上述的需求五层次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其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Motivation) ,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Need)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
他先是将需要区分为缺失性的和成长性的,前四种是缺失性的,缺失性需要起源于实际的或感知到的环境或自我的缺乏。个体会努力从环境中寻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满足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人际关系的还是社会地位的。这些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而第五种自我实现则是成长性的,成长是导致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成长性动机就是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的动机。
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根据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将管理理论区分为X理论和Y理论。X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方式。麦格雷戈反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他的Y理论,作为Y理论基础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可悲的是,人本心理学的一套术语逐渐变成了流行口头禅,如自尊、自我价值、自我肯定、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等等。这些名词本身并无过失,只因过度地引用,使得许多人把自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变成不健全的自我中心,引人误入歧途,自爱变成自私,自由变成不负责任,自我肯定变成不顾他人,自我接纳变成自我放纵……“活出你真正的自己”本是一句颇有深意的话,可是若被酒鬼、性欲狂或具侵略行为的人所滥用,则遗害无穷。
超越自我的Z理论
1959年以后,他越来越多地涉及东方的观点。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促使马斯洛反思他自己已经创建的人性观,结合他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于是马斯洛便将人本心理学视为心理学发展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它应该被一种更高阶段的心理学所代替。马斯洛开始将这种新心理学称为“超人本心理学”(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
马斯洛感到五层需求的层次架构不够完整,自我实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他愈来愈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的层次,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于自我中心的倾向。我们应记得他说过“缺乏个人超越的层面,我们会生病……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人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人们需要超越自我。”
15年后,马斯洛在他去世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论》(Theory Z),他在文中重新反省他多年来发展出来的需求理论,并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进而归纳为三个次理论,即「X理论」「Y理论」及「Z理论」,构成了下面的体系:
马斯洛说“超个人心理学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兴趣而已,它超越人性、自我及自我实现等观念……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很可能为日渐消沉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受挫的理想主义者”提供一具体有用又有效的答复……缺乏超越的及超个人的层面,我们会生病、会变得残暴、空虚,或无望,或冷漠。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激发出敬畏之情,重新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经验性的、与教会无关的奉献自己。”
马斯洛试用不同的字眼来描述新加的最高需求,例如:超个人、超越、灵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天人合一等等……马斯洛将“高峰经验”及“高原经验”放在这一层次上。
马斯洛发现,超越者不仅存在于宗教界人士、诗人、知识界人士、音乐家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企业家、事业家、经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详细访谈和观察过三、四十人,对另外一、二百人也进行了一般的交谈和研究。
马斯洛在晚年认识到,不能以他需求理论中的“自我实现”为人的终极目标,并进行了修改补充,但若只是专注他早期的需求理论不放,必然导致对人性的盲目认识,助长人的骄傲的同时把人正真的价值贬低!也必然影响对于人自我超越的误解!
不幸的是,我们心理学和管理学教科书所呈现出来的,始终限于马斯洛早期的需求层次论(X理论及Y理论),根本不提后期的修正,使得整个新生代都在背诵那过时的需求层次论。
第六需求层次的意义
马斯洛一开始很赞赏麦格雷戈的理论,但随着超越自我实现的思想的形成,他就感到这种理论的不足,从而提出了Z理论。Z理论是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超越性需要。基于这种需要的管理就要考虑到超个人的价值、存在价值或宇宙价值的激励作用,假设人具有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献身的需要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工商管理中,X理论水平上的管理是权力取向的,雇员为工资而做被分派的工作。Y理论水平上的管理则是相互尊重的,雇员有权尽可能充分地参与组织的管理,权威被假定存在于每个人的内部。Z理论层面上的管理假设所有雇员都热心于服务,业务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服务客户或消费者,权威被假定为对每一个体都是超然的和在伦理上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很多卓越的服务型企业(比如丽兹卡尔顿等)中都可以看到Z理论的成功实践。
西方心理学特别强调积极的要素,包括投注于认识自我的探究和能量。可惜的是,西方世界缺乏对互补要素(专注和宁静)的认识。没有培养专注和宁静,心灵的力量就会受到局限,认识的广度也仅止于较小的范畴。
相反地,东方传统过于强调专注和宁静,也常常造成难处,这些要素可以产生很棒的狂喜经验、心灵的平静,和出神恍惚的禅定状态,可是少了探究和积极观察事物真相的平衡力,以至于无法产生更深入的自我认识和开悟的自由。
马斯洛认为,刻意去寻找高峰体验是徒劳无益的。自我超越者的精神生活不是由无止境的一系列强烈的、高度兴奋的高峰体验所构成。尽管自我超越的生活包含时而经历到的高峰体验,但它更多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神圣感所构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神圣的平和与宁静,马斯洛称为“高原体验” ,以区别于高峰体验,高原体验在自我实现者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五):《动机与人格》
第一章 自我成长与人格力量
人能够做的最有益的认知努力
在我们看来,畏惧了解自己的情绪、冲动、记忆、能力、潜能以及自己命运等知识,是弗洛伊德对许多心理疾病最重大的发现。我们发现,畏惧了解自己与畏惧外部世界通常是极为同型的和平行的。这就是说,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倾向于极端类似,并且是彼此互相联通的。因此,我们只谈一般的畏惧知识,而没有去严格区分内部畏惧和外部畏惧。
如果从保护我们的自尊、保护我们自己的爱和尊重的意义上说,这样的畏惧一般是防御性的。我们对于任何可能引起我们自卑、使我们感到自己低下、软弱、无价值、邪恶、羞愧的知识,都有惧怕的倾向。我们通过压抑和类似的防御保护自己和自己的理想形象,实质上是对于不快的和危险的真实情况回避明确意识的一种技巧。弗洛伊德说过“完全坦率地对待自己是人能够做的最有益的努力”。
人对自我的另一种阻抗:否定我们的最优良方面,否定我们的天才,否定我们的最好冲动,否定我们的最高的潜能,否定我们的创造性。简单地说,这是反对我们自身的伟大,这是畏惧自信。
有时我们自己恰恰是像神一样的人,如果我们能够用一种极其简炼的方式谈论这一点的话。我们对此的心理是很矛盾的,既迷恋它又畏惧它,既想达到它又要防御它。这是人的基本范畴的一一个方面,我们既是可怜的,又是上帝。我们的任何一个伟大的创造者、像神-样的人已经证实,在长期的创造、证实某种新东西(与旧东西对立)时,勇气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这是一种果敢行为,这是一种违抗,一种挑战。
一时的恐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有可能进行创造的话,那就一定不要 被恐慌压倒。因此,在自身中发现伟大的天才肯定能产生振奋,但是,这也带来了成为领袖、成为完全孤独的人的畏惧,以及对于危险、责任和义务的畏惧。责任可能被看成沉重的负担, 成为必须尽可能长久回避的东西。
总之,剥削者和专制统治者,由于情境的动力学,不可能鼓励他的下属的好奇、学习和认识,因为知道得太多很可能会造反。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就是十分危险的了。软弱的、从属的或缺少自尊的状态抑制了认知需要。直率的、不可抑制的、咄咄逼人的凝视是霸主地位的猴子用来建立优势的主要方法,而从属地位的动物则用中止凝视表明它的从属地位。
限制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自我实现的人对焦虑和焦虑感有着一定的抗拒能力,但同时,他们也具有强烈的惭愧、自责以及悔悟的感受。
成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或智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创造性、自发性、个性、真诚、关心别人、爱的能力、向往真理等,全都是胚胎形式的潜能,属于人类全体成员的,正如他的胳臂、腿、脑、眼睛一样。
正视成长道路的停滞问题
我们必须正视成长道路的停滞问题,就是说要正视停止成长和逃避成长、固执、倒退,以及防御的问题,即心理病理学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像许多人喜欢说的疾病问题。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人没有真正的同一性,为什么他们如此缺乏做出自己的决定和抉择的能力,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这些指向自我完成的冲动和定向倾向,虽然是固有的,然而却是非常微弱的。人的这些冲动可以轻易地被习惯、被对它们不正确的社会态度、被创伤事件、被错误的教育所淹没。
其次,在西方的文化中,历史已决定有一种特殊的倾向---把人的这些类似本能的需要 ,设想为是坏的或恶的。作为这种倾向的后果,便以控制、压抑、镇压、约束人的这个原初天性为目的而设立了许多文化机构。
最后,在成长的道路上,作用在个体的力不只是有一种而是有两种。除了有一种把他向前推向健康的压力之外,还有一种可怕的拉他倒退的力,使他生病和软弱的力。
尽管不是全部,但人的大量邪恶是由于人的软弱和无知,而这种软弱和无知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宽如的,而且也是可以治好的。
一个人想要学会恰当地尊重和欣赏这种畏惧、倒退、防御和保险的力量,只有通过心理病理治疗的研究。学会尊重和理解这些力量,就使得帮助自己和别人健康成长的可能性变得大多了。不真实的乐观,最终意味着幻想破灭、愤怒和绝望。
如果我们希望人成为更完善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健康一面,而且要认清他们,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认清不健康的一面。只有充分认识疾病和健康之间的这种辩证法, 我们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趋向更健康。我所构想的防御力量和成长趋势之间这个基本的二难推理或冲突是存在主义的,它埋藏在人的深邃本性之中,无论是现在还是遥远的将来都是这样。
(20200818 13:37 心理学之于我的意义:面对畏惧、软弱、无知时持有积极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
防御缺失性需要的倒退力
每一个人在他内部都有两套相矛盾的力量。一套力量出于畏惧而坚持安全和防御,倾向于倒退,紧紧依附于过去,害怕成长会脱离同母亲的原始联系,害怕承担机遇和风险,害怕损害了他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和分离。另一套力量推动他向前, 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充分发挥他的所有潜能,建立面对外部世界的信心,同时也认可他最深邃的、真实的、无意识的自我。
所以,健康成长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系列永无止境的自由选择,而这种情况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遇到。在这里,他必须在安全和成长、从属和独立、倒退和前进、不成熟和成熟这样两类乐事之间进行选择。不仅安全具有焦虑和快乐这两个方面,而且成长也有焦虑和快乐这两个方面。当成长的快乐和安全的焦虑比成长的焦虑和安全的快乐更大的时候,我们就向前成长。
我之所以对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进行批判, 是因为他们一直带头偏见地看问题,倾向于把任何东西都病理化,从而看不到人走向健康的可能性。在极端的情况下,成长学派同样并非无懈可击,因为他们倾向于透过玫瑰色眼镜看东西,而且他们总是回避病理问题、弱点问题和成长失败的问题。一个似乎是全部邪恶和罪孽的神学;另一个似乎是根本没有任何邪恶的神学。因此,二者都同样是不正确和不现实的。
真正的安全使更高的需要和冲动出现,并且开始向掌握新的情境成长。而危及安全,意味着倒退回更基本的根据地。这就意味着,在放弃安全或者放弃成长的抉择中,获胜者常常是安全的。安全需要比成长需要占优势,这扩展了我们的基本公式。
一般来说 ,只有感到安全的儿童才敢于健康地成长,他的安全需要必须得到满足。他们是被推着前进,因为未满足的安全需要会永远潜在地保留着,总是要求得到满足。安全需要满足得越多,它们对儿童的引拒值也就越小,它们就越少召唤,对他的勇气也越少影响。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必须最终进行自我选择。别人不能经常为他选择,因为这样做会使他衰弱下去,会削弱他的自信心,并会使他对于自己经验中的内在快乐、对于自己的冲动、判断和情感的觉察能力发生混乱,也会使他对于什么是自身内在的东西和什么是他人准则的内化不能区分了。
对于孤弱的婴儿和儿童来说,其他人是如此重要和生死攸关,担心失掉他们(他们是爱、食物、安全、关心等等的供应者)主要就成了使他们恐慌的威胁。因此当儿童在面临着自己的快乐体验和别人的称赞体验之间的两难抉择时,往往是别人的称赞获得胜利。然后,通过压抑或让它消失的方法来控制他自己的快乐,或者依靠意志力不去注意它。一般来说,随着这种非难快乐体验的意志的发展,随着对快乐体验的害羞、窘迫、掩饰的发展,最
后甚至都无法体验到它了。因此,选择别人还是选择自我就是两种途径之间的最根本的选择。如果保持自我的唯一方法是抛弃别人 ,那么儿童通常会放弃自我。
从原则上说,最好不要迫使儿童去做这样的选择。然而,出于人们的病态和无知,他们恰恰经常这样干。我们知道这样做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有足够的事实说明,儿童在不付出重大代价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同时获得这些满足:安全、爱、尊重等等。
我们知道,对患者采取强制手段,或者让患者直接面对危险或了解病情,或者使他处于一种应激情境打破他对太痛苦的真情的防御,这样的处置都会使这个患者完全垮掉。这就使我们陷入了成长的步速问题。我们又一次看到有教养的父母、治疗专家、教师的实践是这样的,仿佛他们理解有必要采取温柔、亲切、尊重的态度对待畏惧,理解防御和倒退力量的天然性。有必要采用这样的实践来使成长不被看成极大的危险而是一种欢乐的境界。它含有这种意思,他们理解成长只能从安全中浮现出来。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的防御是非常僵硬的,他们就有理由宁愿成为耐心的和理解的,尽管他们完全知道儿童“应该"走怎样的道路。
我们不可能强迫他成长,我们只能引导他成长。为了使他的成长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就要相信仅仅是对新经验的体验就会使他更喜欢成长。只有他自己能够选择成长,没有别人能够代替他选择成长。如果成长变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 ,那么他必定会喜欢它。如果他并不喜欢它, 我们就必须知趣地让步:成长对他来说现在还不是时候。
这就表明,在关心儿童成长中,对待病态儿童必须要有像对待健康儿童那样的尊重。只有当他的畏惧受到尊重的认可时, 他才能有勇气成为勇敢的。我们必须理解,黑暗的力量像成长的力量一样,也是“正常的”。
在生活中包括的一系列无穷无尽的选择,一般地可概括为完全(或更粗俗地说是防御)和成长间的选择。而且只有当满足了安全需要,儿童不再需要他已经有了的安全时,我们才可以期望他们做出成长的选择。只有他才能承担起大胆行动的后果。
当人极力使自己确信(通过压抑,否认、反应形成等)未满足的基本需要真的满足了、或者不存在了的时候,产生一种虚假的成长是非常普遍的。接着,他使自己成长到较高级的需要水平上去。当然,在这之后,常常会停止在不稳的基础。上,我把这称为“绕过未满足的需要的假成长”。这种未满足的需要作为无意识的力量会永远持 续下去(反复强制)。
人的成长和缩减焦虑的知识
认知是妥善处理这些焦虑的方法之一。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一切不熟悉的、朦胧感觉到的、难以理解的、隐蔽的、意外的东西,全都是有威胁倾向的东西。把它们加工成为熟悉的、能断言的、易处理的、能控制的,即不可怕的和无危害的东西的一一个方法,就是了解和理解它们。因而,知识不仅可以有向前成长的功能,而且有缩减焦虑的功能,即有一种保护内部平衡的机能。
回避知识意味着回避责任
一般说来,焦虑扼杀好奇和探究;焦虑和认知是互不相容的,特别是在极端焦虑的时候。
人生注意中的标签化
我们将最充分的注意力给予那些陌生而危险的事物,而对那些熟悉和安全的事物,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否则它就会转化为熟悉而安全的事物,亦即就会被标签化。
标签化感知的谬误倾向
很显然,一个人可以轻易地、不过多了解地将某一刺激物归入一个业已构造成的范畴中去,但是他却很难正确理解和评价这刺激物。 真正的感知应将 刺激物当成独一无二的,必须包容它的全部。在它上面全面剖析,完全吸收它、理解它,因而也就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不比贴标签,编目录,转瞬之间即可完成。
由于标签化这种可一蹴而成的特长,就导致它必然远不如新鲜的感知有效。在标签化感知中,只有那些最为突出的特征才能用来决定反应,而这些特征容易产生误导。因此标签化往往使人犯错误。这种错误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容易使人固执地坚持原有的错误。
抗拒保守习惯的机制
当面临某一问题时,往往有一种倾向于套用早期成功办法的习惯。这意味着:必须把眼下的问题置入某一问题范畴中去;必须选择那些对于这一特殊范畴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这里就必然要牵涉到归类亦即标签化。
同样适用于标签化注意、感知、思维、表达等等现象的最恰当的描述就是习惯现象,即:一切标签化结果都是“要把世界冻结起来”。
我们得出这样一一个悖论:习惯既是必要的,同时又是危险的,既有益处同时又有害处。毫无疑问,习惯能节省我们的时间、努力和思想,但却使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它们是适应的一个最重要的武器,但却又对适应起着阻碍的作用。它们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归根到底却又与新的、非标签化思维相违背,也就是说,它们对新问题是毫无作用的。在我们使自己适应世界的时候习惯尽管有用,但它们却常常阻碍着我们的发明创造性,也就是说,它们常常阻碍着我们去使世界适应我们自己。最后,它们常常以一种懒惰的方式代替了真实的和新鲜的注意、感知、学习和思想。
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心理趋势
在人生的早期,似乎主动地压抑和被动地压抑大多都是作为对于父母和文化的一种反抗。
自我实现并不意味着超越人类的所有问题。冲突、忧虑、挫折、悲痛、创伤和内疚,在健康人身上几乎都能被发现。
第二章 新型生活与人格力量
每一个人为了他自己,都要鲜明而敏锐地认清这个严肃的问题一-切背离人类美德的事,一切违反人自己本性的罪行, 一切邪恶的行为,都毫无例外地记录在我们的无意识中,而使我们看不起我们自己。 ---马斯洛
研究生命科学的新方向
心理学现在已不是一个整体, 它已变成了三个互不相干、互有支流的科学或科学集团。第-是行为主义的、实证论的、客观主义的、机械论的集团。第二是起源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一整套心理学。第三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或“第三种力量" 。
连接主客观生活的关键因素
一定水平的alpha波能引起一种沉思的、 舒适的状态。某些跟进的研究以学会东方禅坐和沉思的人为被试证明他们能自发地放射出那种“宁静”的脑电图。
引领社会发展趋势的大问题
科学只能来自人和人的激情与利益中产生,这也是波兰尼所说的。科学自身应该是一部伦理学法规,如布罗诺夫斯基所说的,因为,假如你承认真理的固有价值, 那么,所有各种后果都能由于我们自己为这一固有价值服务而产生。
科学能寻求价值,并能在人性自身中揭示这些价值。
大多数精神病学家和许多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现在已经开始设想几乎所有疾病,甚至无一例外,都能称为心身疾病或机体疾病。那就是说,假如一个人追索任何躯体病的起因达到足够的深远程度,他将不可名状地发现心理内部的、个人内部的和社会性的变量也成为有
关的决定因素,但这绝不是要使肺结核或骨折弄得神乎其神。通过它可以发现,贫困也是一个影响肺结核研究结果的因素。
换一种说法,精神病学疗法能去除疾病,使其心理健康,并可以使生活得以延长且质量更高。
简单地说,某些人类疾病和缺失症可由从属关系、爱、尊敬、安全和保障等基本需要的不同满足而引发。总体来看,这可以称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然而, 基本需要满足的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具有真、善、美、公正、秩序、法律观念、统一性等超越性动机的人,也可能在超越性动机的水平上受到剥夺。缺乏超越性动机的满足, 或缺乏这些价值,能引起我描述为一般的和特殊的超越性病态。
预测未来问题的荒谬之处
依我看,这是对问题的真实性的模糊表现,要知道,与会者都不是研究人的科学家,其中有很多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地质家。偶尔应邀谈论这一问题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的特长也在于专业技术方面,信奉一种无价值观念的科学。
不管处于哪一种情况,情形都会很明了,“改进"问题变成了一个只涉及到手段的改进问题,当然也不涉及到真理。更强大的武器在邪恶的人手中只能造成更强大的愚蠢或更强大的邪恶。即,这些技术的“改进"事实上可能是危险的而不是有益的。
重新定义存在心理
存在心理学也可以称为本体心理学, 超验心理学,完善心理学,目的心理学。
高峰体验,也就是纯粹成功的状态,一切否定的暂时消失。完成和终局的不愉快、悲剧状态,只要它们能产生存在认知。失败、无望、绝望、防御瓦解的状态,价值系统的无能为力,面临真正犯罪的深渊,所有这些在有足够力量和勇气的情况下,都能迫使人达到对真理和真实的认知,而不是作为一个目的或作为一种手段。
无欲求、无目的状态,无缺失性需要,无激动、非竞争、非努力的状态,享受奖赏、得到满足的状态。这些状态能取得极大收益,不但能让一个人的兴趣、希望、目的完全处于视野之外,而且能在某一时刻让一个人完全放弃自我的个性,继续作为纯认知的主体,能清楚地观察世界。
无畏状态;无焦虑状态,勇气,无碍的、自由的流动,无抑制、无阻挡的人性。
人性丰满者的性格特征 (P145)
导致盲目性的爱的因素
当爱变得对于对象本身非常深切、非常纯洁(无矛盾心理)时,对象的善就成为我们所需要的,而不是看它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这时对象由手段而跨越到目的这一阶段(有了我们的容许)。
所以我们认为,要把狗改变成另外样子的人不是真正喜爱狗,而且这样会引起那些实实在在爱狗者的怒气,或按照来自某一杂志的形式有选择地育种,弄得它神经质、病病恹恹、不怀胎、不能正常生育、患癫痫病等等。但这样的人确实自称是爱狗者。那些培育矮树的人,或训练熊骑自行车或训练猩猩吸烟的人也一样。
真正的爱体现在不作要求、不求回报,能从奉献中得到乐趣,当然更不能带有狡诈和预谋。这等于说,这里有较少主动的或强求一致的结构、 组织、铸型、或削足适履,以求符合理论或先定概念。也就是说对象应服从整体性,要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换句话说要留有本来面目。对象较少按照有关或无关、重要或不重要、形或基、有用或无用、危险或不危险、有价值或无价值、有利或无利、好或坏、或其他自私的观察标准被测定。
带整体印象看有缺陷的局部就会发现缺陷原来也很迷人,也充满魅力,因为它们赋予对象以特性和个性,因为它们使它成为它本身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因为它们是不重要的、外在的、非本质的。
从中不难发现,存在爱者往往不忽略一些细节,相反的是非爱者或缺乏爱者会忽略这些细节,他会更容易地看到对象自身性质的本来面目,接受它本身的资格和存在方式。它自己娇嫩的、软骨的结构更容易屈服于承受的观察,这种观察是非主动的,非干预的,不那么傲慢的。这也就是表明,它是被人所熟识的,从认知角度看, 要比一种结构被认知者强加于它时更它自身的形态所决定。后一种认知者会更容易成为太粗鲁、太不耐心的,太像屠夫
肢解动物尸体一-样,为了他自己的口味挑挑拣拣;太像霸权者要求一切听他号令;也太像雕塑家,只是按照雕像而去填充粘土。真正自由的选择是指由选择者内部固有的本性所决定的选择,是冲破社会阻力而得到增进的,是由独立人格而不是依附人格由年龄上的成熟以及力量、勇气、真理、知识和清醒的意识得到增进的,而不是由于软弱和畏惧。
如何做到真正的选择
事实证明如果偏爱习惯或熟悉的东西的人会变得更胆怯、更焦虑、更强烈、更僵化、更带强制性、更神经质。临床证据和某些实验证据表明,自我力量、勇气、健康和创造性更有可能使成人和儿童宁愿选择新的、不熟悉的、不习惯的东西。
从适应性上看,熟悉能够切断存在价值的倾向,只要适应了,坏味也就没坏味了,惊人的事也变得习以为常了。恶劣的条件适应了便不再引人注目,即不再被意识到,即使它们的恶劣影响可能在没有意识觉察的情况下继续存在,例如,持续噪音、持续丑恶或长年缺乏食物的影响。
(20200819 15:12 可以适应恶劣环境,但要警惕它是否带来恶劣影响)
两种以上的事物在一起而不是在两地时,分辨起来更容易些。
实际上,选择和认知的自由受社会暗示、不合理的广告、宣传等因素影响,选择的对象可能被误解,然后被误选。这种有害的影响在遵奉的人中比在独立、坚强的人中更大。有一些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由使我们能够预测,这种影响在年轻人中比在年长人中更大。但由于浅薄、无知以及隐瞒真相甚至说谎和对情境缺乏认知意识造成了受宣传、虚假广告、权威暗示以及隐蔽的阳性强化的影响,这一类影响的大多数都能消除,只要使无知的选择者自觉地意识到他是怎样被操纵的。
真正自由的选择是指由选择者内部固有的本性所决定的选择,是冲破社会阻力而得到增进的,是由独立人格而不是依附入格,由年龄上的成熟以及力量、勇气、真理、知识和清醒的意识得到增进的,而不是由于软弱和畏惧。
在价值的层次系统中,存在价值属于最高层次,但它也由基本需要的层次系统所决定,也受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优势等所影响。一般地说,如果有两种缺失需要满足,更占优势的是“较低的"种,它会被优先选择。因此,可以期待的对存在价值的高度可能的选择机会。在原则上依赖于较低的、更占优势的价值的先行满足。
这意味着一个古老问题的重述:在什么意义上“高级乐趣”(如贝多芬)比“低级乐趣”(如爱尔维斯普莱斯利)优越?怎么能证明为什么人会"耽于”低级乐趣?这能教育吗?特别是这能教给一个不想受教的人吗?
什么能抗拒高级乐趣?得到的普遍回答是高级乐趣在感受上要比低级乐趣要高出很多。成长在理论上所以是可能的仅仅是因为“高级”感受优于“低级”感受,因为"低级“满足会变得令人厌烦。
一切生命体在满足自身和抗拒外来侵害的能力上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在对选择的满足上,不同类型的身体也不一样。神经症是对选择能力、存在价值、真正需要满足等等的强有力的破坏者。
因此,我们期待存在价值更受以下几种人的喜爱:更健康、成熟的人;年长的人;更坚强、更独立的人;更有勇气的人;更有教养的人;等等。能促进存在价值为更多人所选择的条件之一是巨大社会压力的消除。
心理学从存在主义那里学到什么
或许可以这么说,除个人自身以外的价值观念都已不复存在。许多欧洲的存在主义者大都认同尼采的结论上帝死了有所反应,或许对马克思死了这个事实也有所反应。美国人已经认识到,政治的民主和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解决任何基本的价值的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向只有转向自己,转向内部,要不然的话,价值观念就没有立锥之地,值得一提的是朝
欧洲存在主义核心思维能接受的关系是:论述人的抱负和人的局限之间的差距构成了存在主义。
总的看来,东方和西方的大多数哲学和宗教把人的本性分成两部分,并教导达到“高级本性"的方法是放弃和制服“低级本性”。然而,存在主义却告诚说是二者同时规定着人的本性特征,任何一方都不能抛弃,它们二者只能整合起来。
人类生存的社会信仰根基
心理学中有这样个误区,即心理学所揭示人类的消极阴暗---面要比揭示积极方面要多得多,也就是揭示丑恶的多,揭示真善的少。心理学似乎自愿放弃其合法管辖区域的一半,而仅局限于另一半黑暗、 平庸的一半。这种态度绝不应是主流的、表面的,相反,它深入了整个文化,是主流的、本质的。
可以肯定地说,心理学现行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高度,而我会探查产生这些暗面的根源和摆脱这些阴暗面的方法。我们不仅必须了解心理学的现状, 还必须了解它的天职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愿心理学能摆脱它对人性的可笑而悲观、狭隘而目光短浅的偏见。我们必须把科学的本质了解得透彻与深刻,努力研究出它在人性和人的需要中的起源,还要充分了解它具有的两面性,一方面产生安全和秩序,一方面破坏安全和秩序。
造成心里闭锁的根源
心理学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的世界观与正宗教、经济学或社会结构的观念一样。
过去由于历史上的偶然, 形成关心意动和情感的,是精神病学而不是实验心理学。这样,动力心理学就注定成了消极的派生物。我们关于人格和动机的绝大部分知识来自对神经病人以及其他病人的研究。
心理学失去平衡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心理学家的性格结构所致。最初,这创造了心理学,后来,心理学家又维持了它。
提高心理研究境界的方案
我有一个能马上见效的方案,这个方案对许多事情的局限有着防止作用,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淘汰精神病人、精神变态者、神经病人、充分适应病态文化的人、不适应健康文化的人、不善用自己能力的人或者自己独特能力的人、基本需要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满足的人,而只选择相对完善的人类代表作为试验对象。
所以,如果我们打算研究人类心理学,就要使用那些心理健康、成熟的人以及自我实现和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比通常符合一般标准或者正常的人更能够真实地代表人类。与目前的消极心理学,由研究病人或者普通人而产生的心理学相比,通过研究人而产生的心理学完全可以被称为积极的心理学。
理想心理教育的宗旨
人究竟怎么做才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仁慈,又怎么做才会使自己的性格趋于完善,增强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怎样从独特的经历、从灾难、婚姻、生儿育女、成功、胜利、恋爱、患病、死亡等等中学习?怎样从痛苦、疾病、抑郁、不幸、失败、衰老、毁灭中学习?
自我实现的人对重复的轻视逐日增加,他们看不起与人交往和随意的奖励,通常形式的广告很可能对他们不起作用。
事实上大多数教育心理学都只注重手段如学位、奖状、评分等级等,而不去看什么目的,如良好的审美力、知识、理解力。
我们对于获得情感态度、趣味和爱好了解不足,“心灵的心理学”被忽视了。现在的教育主要训练孩子听话,不惹大人生气,不干扰大人的活动等,而更理想的教育是以能使孩子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为教育宗旨的。教育应该教给孩子坚强、自尊、有正义感、抵制控制和利用,抵制宣传和盲目地适应文化,抵制暗示和时髦。
积极情绪的正面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表现为神情愉快:坦然从容、满足,也可由怜悯、同情、博爱引起。
心理病态者与心理健康者之间的区别在斗争、冲突、焦虑、内疚、挫折中得到充足的体现。在开朗者身上,这些情绪才能够是好的影响。
在什么情况下,情绪与知觉、学习思想等的功效的增加有关系?
认识的情绪方面,比如,顿悟使人情绪激昂,了解使人沉着,对于恶劣行为的深刻理解产生接受和宽恕。
健康者的认知、意动以及情感之间是相互配合的,绝不是对抗性或相互排斥的。
冲破盲目防御的内驱力
人类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动和内驱力的攻击,但人们对此已有所防御。
体内平衡,均衡,适应,自卫本能,防御以及调节,这些仅仅是消极的概念,我们必须补充积极的概念。一切似乎都是旨在保护生命,很少努力使生命有意义。假如从自卫本能的角度上我们把机能心理学用来对有用的研究,那么它的外延,超越人性机能心理学就是从自我完善的角度来研究有用。
人们往往不注重高级需要以及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之间的区别,而这种态度的后果将使人们更感沮丧。满足导致的不是欲望的终止,而是在暂时的满足之后,高级欲望和高水平的挫折的出现,以及重新恢复不平静和不满足。
心理治疗的目标和目的
(20200819 15:40 人生的意义答案之一:也许向内在,就是寻求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
引导生活的崇高目标
每个人都应该把拥有良好的人格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之一。良好的方法是一个人获得不竭动力的保证。而刚毅顶强的精神,作为一种向上的因素,使他的动机保持稳定并受到刺激。人生最好是有一个较高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的。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在生命的海洋“随风漂流",他们没有考虑这种生活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要知道,漫无目的的生活是十分危险的,每一个不想遭遇灾难和毁灭的人,都应该立即警醒,终止这种漫无目的的漂流。
生活中没有固定目标的人,他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会让他烦恼、恐惧、忧虑。他的承受力就像一根苇草一样脆弱,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足以使他摧折。干任何事情,他总是要左顾右盼,前怕狼后怕虎,他不可能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最终,他也不能逃脱失败和不幸。
因此,软弱无能往往是和生活没有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只有树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有力量,才能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
坚持一贯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迪士累利先生说过:“不向上看的人往往向下看, 精神不能在空中翱翔就注定要匍匐在地。"乔治哈伯特极有见地地写道:“职业低下的人,如果把目标定得较高,他也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不要让精神消沉,一个壮志凌云的人肯定会比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有出息。”
一个具有崇高生活目的和思想目标的人,毫无疑问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那
些志存高远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远远离开起点。即使你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你为之付出的努力本身也会让你受益终生。
合理的目标也就是创造的力量。如果你不想虚度此生,那么就应当从现在做起。如果你还没有确定一个恰当的目标,那么,先不折不扣地完成手头的工作,不管这一工作是多么微不足道。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你才能逐渐地注意力集中,才能养成果敢的性格,才能有充沛的精力,为你将来完成更高的目标打下基础。个人自由最重要的因素是,它必然要涉及到个人的责任,个人的责任是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拥有自由,而积极地去“逃避”自由的主要原因。如果你承认你的选择是自由的,那么,你必须承认你对你选择的结果负责任。
如何自由地选择生活路线
(重点:自由不是摆脱担忧和责任)
人命定是自由的。我们通过我们所作的自由选择创造我们自己,我们有能力选择不同的行动路线。但是,我们常常如此深深地沉溺于成规之中,陷入到现实的例行要求和从众的压力之中,以至于我们都看不见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其他的选择,更谈不到这样去做了。
最终的结果是,当人们想“自由"时,他们常常凭幻想做出浪漫的结论,认为自由就是“摆脱“担忧和责任,想象存在着一个任何事都是可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世界。
真正的自由意味着:从可供选择的多种可能性中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这个选择反映了你真正的愿望和最深刻的价值观,坚决抵制迫使你的意志自由向外部的或内心的力量妥协的压力。
个人自由最重要的因素是,它必然要涉及到个人的责任,个人的责任是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拥有自由,而积极地去“逃避”自由的主要原因。如果你承认你的选择是自由的,那么,你必须承认你对你选择的结果负责任。当你获得成功时,对你的成功承担全部责任很容易,但是,当失败发生时,人们就倾向于躲避掩盖,或责备他人,或谴责他们无法控制的力量。
许多人都表现了这样的信仰:如果不是外界原因的干扰,我们就能达成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
标。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解释不过是借口而已。设法逃避自由的努力是不合逻辑的,它们代表了否定自由和责任的软弱和不真实的企图。
虽然你的遗传基因和早期的经历可能会决定你人格的框架,但是,你未来的自我究
竟怎样则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努力。换句话说,在你早期的发展过程中,你能够形成一种
人格倾向,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根据你个人的目标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再塑造。同样,如果在你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你不满意的品质,如胆怯、害羞、悲观、迟钝、消极等, 那么,你会意识到这些品质并不代表你的一生都是如此,你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塑造你自己,使自己成为你所满意的人。这就是自由的本质,自由的选择意味着要正视现存的环境,从有限的条件中做出选择,努力按未来的目标重新塑造现在。
然而,自由并不意味着无限的和没有限制的选择自由这种自由观是一种幻想,是不切实际的一种观点。自由并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它总是包括具体的选择自由和有限的可能性。所有这些经历都会对你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而且,这些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被改变了。
因此,对你来说,重要的是:你现在打算做什么?你该如何对待这些事情对你现在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这是自由选择的切入点。虽然你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但你可以控制你如何对待已经发生的事情。你可以选择让这些已经过去的事情继续影响你的人格,你也可以选择一条不同的生活道路来超越这些影响,塑造你的未来。人并不完全是被决定和被限定的,人可以决定他自己,无论他是向环境屈服还是勇敢地面对它们。换言之,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人不是简单地存在着,而总是决定他的存在是什么,以及以后他会成为什么。无论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我们总是保留了人的自由的最后仅存的东西---在既定的环境中选择个人态度的能力。
当然,变化并不会立即就发生。你的人格发展到目前的状态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而你对你的人格进行认识和重塑也需很长的时间,这就像改变一条巨轮的航程 :你需要转舵来改变方向,但是,该轮过去的力量使得转舵只能是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一个激进的方向改变。人格的变化也同样如此,有意义的改变是一一个过程,但是,通过转舵确定新的航程,并坚定地走下去,你就会发生改变。
实际上,人们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处心积虑地去设法否定和逃避他们的自由。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责任。当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取得了成功时,他们通常就很愿意承认他们的自由,但是,当结果是失败时,他们就会逃避责任。
这种对责任的恐惧和逃避明显地表现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在此你不妨想想你工作单位的情形。最底层的人可能会成为替罪羊。
在我们的社会中, 存在着一种愈益明显的倾向,即通过成为一位受害者而逃避责任。对于许多人来说,成为这个“新的受害文化”的成员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这样一来能使他们在道德上处于无辜者的有利地位,并避免为他们的行为承担责任,还能通过法律制度获得经济.上的赔偿。所有这一切都源于人们日益增长的权利意识: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有所作为,经济上富足,事业上成功如果他们不是这样,那么,他们就是受到了他人的伤害,他人就必须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他们确信他们不仅有“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且有得到幸福的权利。实际上,他们认为他们有权逐渐地增加“权利”的范围而不承担与这些权利相伴随的责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把权利和责任分割开来。人们注视着他们的权利,但是,责任感却日益萎缩,因此,如果他们没有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他们就认为一定是某人的错误。
从自身以外来解释自己不幸的原因,当然有一定的诱惑性,但是,这种态度最终不仅不会取得任何结果,而且还会导致个人的尊严、自尊和自由的丧失。相反,如果你能完全地承担个人的责任,那么,你就能通过你所作的选择,自由地塑造你的命运。
自由是由深思熟虑的选择组成的,这些选择能反映你真实的自我:你真正的愿望和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素限制你的自由,甚至完全压制你的自由。这些限制你自由的因素,既可能来自于你自身以外外部的强制力,也可能来自于你自身内在的强制力。虽然外部的因素可能会限制你的自由如受到监禁或从事一项没出路的工作, 但是,由你自己内在的强制力所带来的限制,则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如,人们之所以一般会有拖延和吸烟的毛病、忍受焦虑的煎熬、感到抑郁和消沉或人际关系紧张,不是因为有人强迫他们这样做。相反,他们常常是以他们意识不到的方式而使自己成为受害人。
为了消除强制力,首先。你必须意识到强制力的存在。
政治领导人诉诸恐吓、对熟人微妙的操纵、乞丐暗示的威胁、有权人进行的性骚扰等,是限制你自由的外部强制力的普遍表现形式。
把自己从外部的强制力中解放出来的方法是,消除它们或使其成为无效,只有如此,你才能做出反映你真实愿望的选择。
关于自由的第二个误解,干扰着人们进行自由选择的能力,因为它鼓励人们被动地接受他们所面临的可供选择的条件。然而,充分地行使自由意味着你要积极主动地创造现实没有提供的选择的可能性。这种能力既涉及到通过采取积极主动的精神进行批判的思考, 也涉及到通过创造独特的可能性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没有人是自由的,他是自己的奴隶”。这句格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虽然你可能认为你能进行自由的选择,因为你不是能见到的外部强制力的受害者,但是,你的选择可能的确是不自由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选择可能是内在的强制力的产物,一些非理性的冲动限制奴役着你。即使你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选择, “愿望”本身也不代表你最真实的自我你内心最深刻的愿望和价值观。
内在的限制使人们无法进行源于他们真实的自我的选择。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源于你真实的自我,或它是内在的强制力的产物呢?对此没有简单的答案。你必须批判地思考你所处的境遇,以对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下面的一些问题能指导你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你感到你能进行一个自由的和没有限制的选择,如果愿意的话,你能很容易地“做出相反的选择”吗?或者在某种意义上,你感到你的选择超越了你意识的控制,你受到一种不反映你真实自我的力量的“控制”,在某个方面,某种冲动“支配”着你?
你的选择丰富了你的经历,为你的生活增加了成功、幸福等积极的品质了吗?或者你的选择为你带来了消极的后果,损害了你努力要实现的许多积极的目标了吗?
如果有人问你,你为什么要进行选择,你能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合理的解释吗?或者你对解释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感到不知所措,而只是说:“我无法控制自己。”
有的内在强制力来源于他人的期望,而我们渐渐地在无意之中把这些期望“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自由选择要求你能意识到社会的压力和期望, 你能有意识地选择如何对它们做出反应。但不幸的是,我们这个关键的自我意识常常是缺乏的,因此,我们的行为是外部操纵的结果,而不是源于自我的选择。
如果你是一个对你的信仰和选择进行反省、推理和批判思考的人,那么,你基本上是一个“内在导向”的人,即你是一个独立地进行思考和选择的人。相反,如果你是一个很少对你的信仰和选择进行批判思考的人,那么,你基本上是一个“他人导向”的人,也即你是一一个受他人的期望或你几乎不能控制的内在力量决定的人。
真正的自由要求我们具有对“自我”进行反省、推理和批判思考的意志和能力,缺乏这些能力,我们就会处于成为“虚假的自我”的危险境地之中。
现在,你可能感到你深陷其中,甚至想象不到会有不同的可能性。然而你的处境不是一一夜之间发生的, 它是你进行的一系列选择的结果,就如同用线慢慢地把你的手缠住,一开始,你很容易挣脱,但是,如果你不采取行动,就会逐渐地达到这种程度:没有外界的帮助,你就无法使自己得到解脱。在此,寻求这样的帮助仍然是在于你自己的选择。因此,你应该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
但是,周期性的抑郁消沉、恐惧、情绪不安以及其他的一些心理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然,在严重的、慢性的和长期的情绪失调的情况下,专业的治疗帮助是必要的,但是,对于较为常见的并影响我们发挥潜能的失调病症,如果我们能做到清晰的思考和自由的选择, 我们就常常能想方设法,努力地冲破这些障碍和困难。
对慢性的抑郁症有两种传统的解释:
第一种,它始于由来已久的心理疾病,反映了悬而未决的童年期精神上的冲突和无意识的愤怒,它需要数年的临床治疗来进行分析和改善。自然,这种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即使如此,这种症状也没有把握彻底治好。
第二种,它始于大脑的化学失衡,需要服用抗抑郁的药。实际上,这些化学的治疗不仅对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正变得日益普遍,而且对一般的病人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正寄希望于科学的力量,为他们提供简便的治疗方法,帮助他们治愈复杂的心理疾病。如果我们通过简单的服用药片就能治愈"抑郁症,或许我们用同样的药物手段就能治疗任何的情绪疾病。
如果对抑郁症只有两种可能的解释,那么,它是在什么地方遗弃了自由呢?
很明显,自由和清晰的思考就是在生活的所有方面走向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当你感到特别的抑郁时,你可以选择向抑郁屈服,让它剥夺你过有意义和有作为的生活的愿望,或者你也可以选择战胜抑郁。你具有思想的力量,能够进行批判的思考,清楚的推理以及自由的选择。这也正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的非常直接和容易使人误解的方法。顺应不良的行为和神经过敏的情感,都是基于不合逻辑和自我毁灭的信仰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改变你思考的方式,可以把行为和情感转变到积极的方面来。
实际上所有严重的情绪疾病如抑郁和神经过敏的行为都是“不良的思考”的结果。不明晰、不合逻辑和方向错误的思考会产生心理疾病,通过清除不恰当的思考模式,这些心理疾病可以得到缓解和减轻。艾利斯通过研究发现,个人通过选择他们的思考方式,可以改变思考的模式。
既然情绪是密切关联的,是人的思考的产物,那么,神经病就是由惜误的,不合逻辑的信念组成的,这些信念导致某人会用自我毁灭的方式去感觉和行动。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他们不正常的思考模式,并代之以明晰的、理智的思考模式,来清除他们身上这些自我毁灭的倾向。要做到这点 ,就必须找出那些不断反复 ,使人们的情绪失调和行为失当的不合逻辑的信念, 向这些信念提出挑战,并代之以正确的信念, 最终达到对影响生活每个方面的个人生活哲学作基本的调整。
慢性的抑郁症是一种被意识到的思想失调 ,是对世界悲观认识的自然结果。当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不幸降落在一个悲观者身上时,悲观者对此反应的方式是抑郁:“这完全是我的错,它将永远地持续下去,它将损害、我所做的一切。"这种反应是习惯性的和自动的,反映了一种在塑造个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思考模式当同样的不幸降落在-个乐观主文者的身上时, 他的反应方式是尽量减少挫折和不幸感:“这个错误主要是由环境造成的,无论如何它会很快地消失。此外,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这种反应方式在帮助乐观者深处逆境而不抑郁是很有作用的.
“解释风格"是悲观者习惯性地向他们自己解释事情为什么发生的方式。你的解释风格反映了你对自己和世界的基本信念---它体现了你的生活哲学。
在生活的每个方面---学习、 工作、运动,健康,甚至是长寿乐观者 都比悲观者有更大的成功的可能,就像才能和动机在取得成功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样,乐观可以被看成是继才能和动机之后第三个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你面对逆境时,不能给自己说泄气的话,这是很重要的乐观技能,它能使你学会一系列新的认识的技能和态度,从而以更有效的方式重塑你对世界的看法。这种新的看法会使你获得解放,给你进行真正的自由选择的力量,这种选择能反映你最真实的和真正的自我。
幸福生活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构成幸福生活的方向是当心理自由能指向任何方向时,由全部的有机体所选择的东西"。 换句话说,幸福生活的核心就是通过真正的自由选择来创造你自己,把自己从外部的和内在的强制力中解放出来。当你过着这样的生活时,你就可以在你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发挥出你的潜能,就能够完全地向你自己敞开心扉,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体验自己内心的力量。你就不仅能较清楚地意识到像恐惧,失望和痛苦等这样的情感并坦然地接受它们,而且也能体验到勇气,体贴和尊敬这样的情感。你就能完全基于自己的体验生活,而不是通过防御和否认而把它们都排除在外。
若你达到了心理的自由,你的直觉就变得越来越可信,因为它们反映了你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你真正的愿望和你真实的自我。当我们受到内外强制力对我们自己的阻碍时,我们的直觉就会受到曲解。其结果常常是自我毁灭。
你需要对自己作明晰的思考, 有一个乐观的解释风格,因为它能使你尽可能地用最有成效的方式来对待生活。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中,所进行的选择将有助于你创造一种丰富的、令人振奋的、具有挑战性的、有激励作用的、有意义的和有所作为的生活。它将使你不断地发展自己,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要培养你稳定和综合的自我感,除了做到移情以外,形成个人的独立感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做一个成熟的批判思考者,移情和独立这两种品质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摆脱虚假自我的途径
你的自我感要通过你一生的努力才能得到强化。要培养你稳定和综合的自我感,除了做到移情以外,形成个人的独立感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想做一个成熟的批判思考者,移情和独立这两种品质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儿童以及成人处于强大的从众压力的环境之中,这种压力有时明显。有时隐蔽。但却始终存在。如果你不从众,我行我素,你就要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然而,从众行为付出的代价不会比不从众少,特别是在从众意味着按照与你的“真实自我相冲突的方式行动的时候,情况就更是如此。
有时候,我们所有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说:违心话”,以避免对他人不必要的冒犯。在与此类似的例子中,如果你内在的自我是强大的,你就会做出符合自己愿望和思想的真正选择,而不使你真实的自我受到损害。
对个人来说,这种现象所引发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因为你总是从外部寻求怎样思考、怎样感觉以及怎样行动的提示。因此。逐渐地你就会变得没有安全感。没有正确的自我观作行动的指导,你就会事事依靠他人, 没有他人的指点和同意你就不知所措,感到内心很脆弱。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展示给世界的自我是经过精心伪装后的自我,而不是你真正的自我,你的“灵运动”。
没有真正的内心自我来指导你的选择,并把它建立在真正被爱的基础上,那么,你就不可能与他人建立在感情上很成熟、能够互相移情的关系。建立在虚假自我基础上的关系只能是虚假的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流于表面,而且极不稳定.
当然,我们每个人在真实的自我和虚假的自我问题上,并不是非此即彼。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人都处于两个极端---一软弱的、 没有安全感的、分裂的、完全“虛假的"自我和强大的、有活力的、有安全感的真实的“自我之间的某一点。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你可能发现你自己会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同的地方。
但是,无论你处于哪个地方,你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即你怎么才能远离虚假的自我而走向真实的自我?
第三章 成功心理与人格力量
马斯洛赋予心理治疗本质与对象的全新阐释,即紧密围绕人性与价值问题来界定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从而帮助心理患者步入自我实现的轨道。这使得心理健康不仅单指一般的健康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具有自我实现的心理趋势和心态,即成功的心理,展现心理的人格力量。
如果每一个人都学会理解他缺少了什么,学会他的基本欲望是什么,大体学会表明缺少这些基本欲望的满足的症状,那么他就可以有意识地着手尝试着补偿这些匮乏。---马斯洛
探究控制和限制的问题
探究自律的原因是摆在内在道德论者面前的另一个问题。通常,自律只有在自我实现的、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身上发现,而在平常人身上并没有发现自律。
在具有完美人性的人身上,我们发现责任和愉快是一回事,同样,工作和娱乐、自私和利他、个人主义和忘我无私,也是一回事。我们只知道他们是这种情况,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变成这个样子的。我有一种强烈的直觉,即这些健康的人,只是实现了许多人都能够实现的东西。然而,我们也面临这种严酷的事实:达到这个目标的人是如此之少,在100或200人中可能只有一个人达到。
年幼儿童不仅需要满足,他们也需要学会限制他的满足,他应当认识到其他人也在寻求满足,即使是他的父母亲也在寻求满足,就是说他应该认识到,其他人不仅仅是他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这就意味着,需要控制、延迟、限制、放弃自己的要求,以及忍受挫折和自律。只有对自律负责的人,我们才可以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干,因为这样很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整合理想自我与实际自我的方式
我引用阿兰瓦茨的一段话来注释我的意思:死亡来临时,许多人都有一种奇异的感受,不仅觉得能接受一生中已经发生的每一件事,而且觉得那也是他们所愿望的。这不是在迫切需要意义上的愿望:它是对不可避免和愿望两者同一的意外发现。”
用霍尼的话说:“真实的自我和理想化的形象缓缓地被改变并移向整合,逐渐变成同一的东西而不是完全相反的东西。”
达到最大可能应该认识的条件
如果一个人能仔细地、如道家那样倾听自己内部的呼声,就能为自己被铸造、被引导、被指引找到正确的东西。按照斯宾诺莎的原理,真正的自由是由接受和必然、真实的本性所组成的。
防范现实引退的价值措施
这意味着向较低级的需要倒退的过程总是作为一种可能性保留着。在这个前后关联中, 绝对有必要把它看作对于整个有机体的完善,看作是“更高级需要"的存在和活动的先决条件;绝不应该把它看作是反常的或病态的。安全是热爱的绝对必须的前提条件,而热爱又是自我实现的绝对必须的前提条件。
实际上,这些健康的倒退的价值选择也应当被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的、似本能的等等。
存在主义的人的两难困境抉择
即使最完美的人也不能摆脱人的基本困境人。人既是被创造的,又是天使般的;既是强大的,又是软弱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既是动物性的,又是超动物的;既是成熟的,又是幼稚的;既是畏惧的,又是勇敢的;既是前进的,又是倒退的;既是向往完善的,又是害怕完善的;既是一个可怜虫,又是一名英雄。这就是存在主义者力图向我们讲明的事情。
所有这些“对立面”,实际上是层次整合的,特别是在比较健康的人身上,更是如此。而且,摆脱二歧式和割裂,使表面上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趋向整合,也是治疗的正当目标之一。
研究人内在本质的特殊条件
我们确信,恶劣的进攻性行为其实不是基本的,而是反应性的;是结果,不是起因。因为,
当一个品行恶劣的人在心理治疗中逐渐变得健康时,他的恶意也逐渐减少;而一个较健康的人逐渐变得病态时,他的敌意、恶毒、卑劣就增加了。
给予基本的内在需要以满足可以滋生健康,但给予神经病需要以满足却不会产生这种效果。给予一个有能力的神经病追求者以所有他想要的能力的满足并不能减少他的神经病。而且要充分满足他对能力的需要也是不可能的。不管供给他多少,他仍然会感到不满足。神经病需要是得到满足还是受到阻挠,对于基本健康,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与此相反的是类似于安全、爱的需要。它们是可以满足的,它们的满足的确会滋生健康,它们的挫折的确会导致疾病。
儿童喜欢和蔼仁厚的教师、家长或朋友,而不喜欢怀有敌意、冷酷的家伙。这个很普通的现象证实了我的观点。婴儿的啼哭告诉我们:他们要感情,不要冷漠。
几乎所有健康成年人(虽然不是全部)都享受过充满爱的生活,给予过也承受过爱。并且,他们也都爱他人。最后一个似乎违反逻辑的现象是,他们不像普通人那样需要爱。显然,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足够的爱。
所谓良好的环境,从促进自我实现或者促进健康的角度来看应该是这样的:提供所有必需的原料,然后放开手脚,让机体自己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自己进行选择(切莫忘记,有机体经常选择自我克制和延误,以有利于他人等等;而他人也有要求和愿望)。自由选择的局面并不一定适合于普通成年人,它只适合于未遭损害的人。
健康心理能够超越环境限制
一个可信赖的或者健康的人,可以抛开他自己的实际情况,忽略他的自主性,不靠他自2己内部精神的和非环境的法则,不是把他作为超越环境、独立于它或与它斗争的方式下定
义,而是以环境为中心的思想来给健康人下定义。
我们一定不要陷入以“对什么有用"的思想方法来给优秀有机体下定义的陷阱,仿佛他是一个机械装置而不是他自身,仿佛他仅仅是达到某种外部目的的工具。
这些人可能具有较少的‘国家的性格’,同喜欢他们自己文化的那些不太发展的成员相比,他们可能更喜欢彼此跨越了文化界线的人。”
这种超越文化的典型,有怀特曼和詹姆斯,他们是纯粹美国人,然而他们也是非粹纯的、超文化的、整个人类的国际成员。他们是全世界的人,并非和我们是美国人有什么矛盾,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是这样的美国人。同样,马丁布伯这位犹太哲学家,也是超越了犹太人的。葛饰北斋(日本风景版画家)是纯粹的日本人,又是一名全世界的艺术家。
只要我们努力想去控制环境或使它产生效用, 就必然会对完全、客观、超然不干预的认知可能性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