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藏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8-19 09:44: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天·藏》是一本由宁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天·藏》精选点评:●没有看完,等某天不会再去藏区的时候再读吧●有性癖的人真刺激●我居然看完了!还是不错的●真垃圾

天·藏经典读后感有感

  《天·藏》是一本由宁肯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藏》精选点评:

  ●没有看完,等某天不会再去藏区的时候再读吧

  ●有性癖的人 真 刺激

  ●我居然看完了!还是不错的

  ●真垃圾的小说,宁肯支配写写装逼散文

  ●探索心灵的作品~~ 有思考的作品~~

  ●在新时期文学西藏主题浪潮中,宁肯这部探讨心灵修行的《天藏》算得上一本独步之作了。

  ●因为西藏,喜欢这本书,很多地方没读懂,准备读第二遍

  ●宁肯,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作家。他写了两本注定影响我一生的书,《蒙面之城》影响了青年时代的我,《天藏》影响着现在中年时代的我。

  ●关于性以及sm赤裸的描述 自顾自的哲学反思以及佛理的展述 絮絮叨叨神经质般 但 不乏深刻 有共鸣 可品读

  ●很深入,震得心都碎了,而后生,是纯粹的透明。

  《天·藏》读后感(一):宁肯

  多年前看过蒙面之城,内容忘记了,觉着读着很顺,感觉这个作家又帅气又聪明很有才气,这次看天葬,看的很困难,书里头的作者如同大大的影子,在任何一个段落都难以挥去。。他是王摩诘,是马丁格,是维格乃至维格的妈妈或外婆。。。。。。宁肯成了贾平凹,也许很多人觉得他这本天葬很棒,我觉得他现在写累了,类似的东西千万不能再有了——————

  《天·藏》读后感(二):我在此地,思考远方,感受孤独

  这本书写好的时候,正是我兴起后站票去西藏,那一年刚好有青藏铁路,有那么一股子西藏热,好像谈到西藏就有了神秘和唯美,好像逃到高原天边就能逃过自己的内心。如今再读,感觉西藏只是一个客体,而那些自认生存在其中追寻梦境的人,各种活动,才是主体。历史、佛教、远方、美景、变态、压抑、交融、怀疑、控制、解救、改变、同化、逃脱……读不懂各种佛教哲学,是因为自认是凡夫俗子,而夹杂其中的美又那么的行云流水。不再去远方,因为内心已经饱满,逃到哪里,还不都是待着呢,好像又还没有受伤到那种程度。

  《天·藏》读后感(三):邂逅的是厚重

  最初看这本书,事出于偶然,偶然的一天,偶然的转身,看见了不俗

  的封面,黑色的装裱,暗示着不凡!捡起,在别人的筐里。

  所以,这当然称不上是华丽的邂逅!

  但是读了两句,着实着迷,再也放不下,于是买下……

  曾经听过他的蒙面之城,对他的文笔早有耳闻,只不过,书读到一

  半,没想到,我惊异于他的聪明!

  宁肯是聪明的,为了不让这本书,凌驾于科学之上,他在其中夹杂

  了,生物学等科学。马丁格和王摩洁的介入,使这个集说教,佛教,

  伦理等哲学性小说,不至于沦为单纯意义上的意识流。科学的加入,

  并没有让佛教陷入尴尬的局面。主观意识大行其道的同时嫁接着客观

  存在,反而让主观更有说服力!让人再某个纯粹的时刻,精神与灵魂

  被架空的时候,不忘把身体,拉回现实。提醒人们,仍然活在现世,

  而不是纯粹的精神的维度!

  科学与哲学和佛教的对话,显而易见,是犀利的!但却并不尴尬!宁

  肯将两者,摊开来给大家看,让大家自己选择,见仁见智!管它能否

  一分高下,管它是不是二元对立!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双重厚

  重,得利的不也是读者自己么?!

  灵魂的信息,精神的密码,灵魂的探索……这些原本就具有穿透力的

  词语,与佛教的混合体,往往把人们挡在现实的门外,使人软化!软

  化的不是人的力量,而是人的内心。

  佛教历来都是向善的,这也是佛教在这本书中,占了上风的原因。不

  仅篇幅比重说明了这一点,就连主人公的选择也说明了这一点。这种

  赢在了起跑线上的比赛,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火药味!相反双方都更

  加包容,在势均力敌的同时,有所互补!

  如果,你喜欢在暧昧的现代都市三角关系中寻求到乐趣,请你离开!

  如果,你喜欢当今流行的无病呻吟似的表达方式,请你走开!

  如果,你喜欢穿梭于像某人那种的非语法允许范围内的文字游戏,请

  你绕开!

  ………………

  因为,这是一本厚重的书,不是对这个快餐时代的最好映射!

  这是,给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以及在这个时代下,个个面目狰狞的

  人的精神良品!

  《天·藏》读后感(四):天.藏

  岗巴拉山是西藏高原最神奇瑰丽的区域,不仅蓝色的拉萨河在这里汇入雅鲁藏布江,同时还是三大著名山系交汇处:喜马拉雅山系,冈底斯山系,念青唐古拉山系。而岗巴拉山是三大山系在此的主峰,它耸入云层之上,被三大山系簇拥,向上抬升、举杯,杯子已不能举得再高,那杯中酒就是羊卓雍湖

  维格给马丁格倒酥油茶,给老头倒绿茶。对话立体而充实,正如阳光分层落在小院分层的上空。特别是维格在阳光中的同声讲解,她的低低的鹤鸣般的嗓音叠加在马丁格和格维尔老头雄性的声音之上,构成了类似森林风声与鸟鸣声的复调――再加上小院之外多个方向流水的声音,一切都有一种超自然的味道。

  西藏的夜差不多是蓝的,随着慢慢的对黑暗的适应会越来越感到一种神秘透明的蓝。这是高原的月亮的原因。高原的月亮和内地不同,它不能盯视,因为它也几乎是刺眼的。因此光到房间就变成了蓝的,像透明的海水一样。很久很久以前高原是古地中海----特提斯海,每天高原的月夜都像是对古海的回忆。

  西藏的早晨,永远是那么明亮,清澈,阳光打在任何地方都像在燃烧,燃烧却心旷神怡。马丁格的小屋没有因为父亲的到来有任何新的变化。除了袅袅的茶香,小屋甚至没有新的温度,就连佛龛上的酥油灯都是恒久的,即使维格的周到以及唯一女性的气息也没打破某种难以言喻的恒定如历史仍在延续的气息。

  当一个藏人印这些旗帜并将它们放在风中飘动时,他会这样想:从这些祈祷文上经过的风,不论吹向何处,但愿那里的生灵都能从痛苦的原因中解脱出来,但愿他们能知道幸福和幸福的原因。祈祷是一种普世的愿望,并不是个人的,这种愿望产生于对众生痛苦的静观,利用这些外部支持,变为对思考的一种支持。

  安静也是一种交流,甚至是更深邃的交流,虽然没有语言,某种安静的对话始终存在。佛祖释迦拈花不语,大迦叶心中明白,心和心的明白叫印心或心印。

  她彻底睡去。。。没有意识,只有山峰。无穷的山峰向天空蜂拥,天空如此拥挤,而车挂在山体上慢慢爬行。雅鲁藏布江深堑之水渐渐如飘带,上面海拔5800米的岗巴拉山顶部永远在云雾中,永远没有尽头。去羊卓雍湖岗巴拉山是必经之路,教练的4500巡洋舰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不过像个小小的甲虫。

  啊!像月在水中的倒影虚假反映出多种面目,众生在游荡,被禁锢于生死轮回之中。为使众生之心停留于自然的空----光明之中,我身上的菩提心自四无量中诞生。

  《天·藏》读后感(五):深入西藏,深入自己

  对西藏感兴趣的人很多,写西藏的书也很多。然而已经有论者强烈地批评道,无论西方人还是中国人,很多对西藏的关注都是肤浅的,只把西藏当做一个神秘的景片,类似于消费社会里不断生产的空洞的时尚。我想这种批评应该是有道理的。

  但《天•藏》这部小说以文学的形式展示了另一种可能:西藏是可以深入的,也是值得深入的。小说的主要人物王摩诘说:“不了解西藏的历史,无论你在此地的感觉多么的个人化,多么的内倾,多么自给自足,都是肤浅的。”从这部小说对西藏的书写来看,对西藏的深入体察,除了历史,至少还包括两个方面:思想和社会。

  佛教思想是西藏最宝贵的财富。藏传金刚乘的知识论复杂而严密,是东方哲学中少有的逻辑性、理论化程度不亚于西方哲学的一部分。因此,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不写宗教很难真正表现西藏”。所以,在这本小说里安排了三个与哲学有关的人物:前大学哲学讲师、在拉萨市郊中学支教的志愿者王摩诘;放弃法国的生物学研究、来到西藏修行多年的上师马丁格;马丁格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怀疑论哲学家让-弗朗西斯科•格维尔。这三个人的对话可以作为藏传佛教思想的入门读物来读。当然,也仅仅是入门,藏传佛教与西方哲学的对话需要更多文本来继续完成。但这本小说显然已经很自觉并且卓有成效地对西藏精神性的一面进行了探究,也给日后再写西藏的文学作品立下了很高的标准。

  另一个主要人物维格拉姆则与西藏的历史有关。维格是藏汉混血的女性,在北京长大,去法国留学,回到拉萨郊区的中学教书,最后到西藏博物馆工作。小说用了很大篇幅讲述维格的家族史。读过西藏近代史就会知道,维格家族的故事基本上是真实的历史。维格外祖父苏穷•江村晋美的原型是西藏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龙厦•多吉次杰,他在十三世达赖喇嘛当政时期领导了新政改革运动,试图将现代技术和制度引入西藏。在达赖喇嘛圆寂后新政遭遇失败,龙厦被处以挖眼球的酷刑。维格舅父阿莫•次旺多吉的原型是拉鲁•次旺多吉,曾任西藏噶厦政府的噶伦,1959年参加叛乱(或是起义),失败后入狱,被特赦后在1980年代担任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龙厦父子的故事对西藏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它显示了西藏也曾经有过依靠内部力量追求现代化的努力和希望。对西藏的描摹加入时间的维度之后,它不再是外界很多人眼里那个纯粹自然的世外桃源,不再是一个静止的景片。西藏在时光的流逝中也拥有无数种可能。

  思想和历史天然地和精英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但是对西藏的认识如果缺少了平民社会就难免虚浮。在这部小说中,西藏的平民社会是通过王摩诘和学生家长的接触中展现的。西藏也有和其他地方一样的世俗生活,有吃不饱饭的普通农牧民和阔气的水泥厂厂长,有千方百计让孩子读书的白内障妇女,有亲情,有生老病死。然而,西藏的平民生活也有与别处不同的地方,包括家家户户都有的经幡、经堂、佛龛、净水碗,包括天葬的传统仪式,也包括外人难以置信的神迹传说他们却深信不疑。这些构成了走马观花的游客们往往会忽略的西藏景象。而这些,如后记中所说,要得益于作者在西藏教书的长期亲身经历。

  《天•藏》的叙述者多次发生变化,多数时候是王摩诘的视点或第三人称视点,也有时是维格的视点。很多时候,同一个事件以不同叙述者的视点多次重述,事情的不同侧面分几次展现出来,渐渐形成完整的故事和人物。这让我想起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当然比较而言《天•藏》的叙述者变换要少一些。这两部小说都涉及到多种文明和文化的交流、碰撞,我想这不是偶然的。从不同视点展开的叙述,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背景、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对比。在这部小说里,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交流,显示了作者对于消除文化隔阂的信心。而这部小说本身,也是这种交流的一个具体的努力。

  这部小说的叙述方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注释。注释有时候是对正文的解释、背景交代,但更多的时候它形成了独立的叙事。我想这是作者为把庞杂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而做出的一个有效的尝试。单单是把故事和哲学思辩结合起来就不容易。虽然我们已经看惯了昆德拉等作家夹叙夹议的写法,但我想那是一种高超的技艺。作者把注释开发出来,实现了时间与空间、叙事与哲理方便自由的转换,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维格是小说主要人物里唯一的女性。这是一个很有光彩的角色,因为她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性。在这部小说里,男性和女性人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完善,而不是单向的赋予、接受的关系。以维格与王摩诘的关系来说,通过与王摩诘的交流,维格调整了生活方式、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族史、选择了博物馆的工作,这都是王摩诘对维格的影响。但是与维格相比,王摩诘的缺陷更为明显。针对王摩诘的情况,维格曾试图积极介入,对王的身体缺陷进行治疗。但当发现治疗不可能的时候,维格又坚定地拒绝了与王摩诘进一步的关系。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独立的女性角色。

  我很高兴看到,**事件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处理了,虽然小说提到这件事的时候都很隐晦。维格身边的两个男人,王摩诘和数学家兼诗人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两种类型。数学家兼诗人总是做出强烈的反抗**的姿态,号称发誓不回内地,但是他本人表现出很强的控制欲,他自己身上的**特征一点也不比**弱。这也许是性格使然,但我想很可能是因为他是**制度的孩子,他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的伤害。王摩诘则是另一种类型,他把自己封闭在哲学思考中,虽然在专业上达到很深的造诣,但是**暴力给他留下的伤痕始终深藏在心底,他只能依赖仪式化的虐恋游戏释放内心深处的屈辱,以至于已经无法完成正常的性爱,有时候他也表现得缺乏正常人的感情。据我观察,在**一代知识分子中,王摩诘的缺陷尚属轻微,他只不过把屈辱的记忆化作私人领域的虐恋游戏,而有些人已经把暴力和屈辱合理化,把受虐倾向弥散到整个现实中,从而完成了从抗争者到驯服者再到帮凶的转变,这又是何等巨大的悲哀。

  我读过的文学作品比较少,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国内正式出版的文学作品中对**事件的影响的清理和反思。这项工作是迟早要做的,早做比晚做要好。官方的压抑并不能使人们彻底忘掉**事件,只能使伤痕越埋越深,而整个社会的变态越来越常态化。

  小说对知识分子心灵史的清理和反思,又与它的西藏背景形成了互动。王摩诘是在西藏的氛围中、在与佛教思想的交流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心理创伤。这样一来,西藏不再只是一个被观赏、被分析的客体,而成为一个深刻影响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主体。只有这样,在双方互动中才能形成对西藏的全面认识。因为没有什么文化是纯粹的客体,当它被当作客体来看待的时候,一定有些东西是被遮蔽的、是有偏差的。

  我认为《天•藏》这部小说主要的价值就在于,引导读者深入西藏,同时也深入自己。而只有深入自己,才能真正地深入西藏。

本文标题: 天·藏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7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和你的大城小镇读后感锦集愤怒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