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的大城小镇》是一本由踏歌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和你的大城小镇》读后感(一):这个时代,这个年纪,这种爱情一把年纪再读言情故事,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人在魔都,最大的感受其
《我和你的大城小镇》是一本由踏歌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你的大城小镇》读后感(一):这个时代,这个年纪,这种爱情
一把年纪再读言情故事,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人在魔都,最大的感受其实就是:被工作彻底地消耗。而长于乡村,又很能体会小城小镇的稳定而排他的社会关系之重。两者都可能是hard模式,而成年人活着,根本也没多少easy模式吧? 故事里的两个人各自代表了其中的一面,在大城/事业与小镇/人际的毒打和蹂躏之中,反复挣扎,撕扯对方(以及读者) 的内心,真的就像炖一锅牛肉,要过好几个小时,到最后起锅,才炖得烂熟(虐到实处)。故事节奏的层层推进充满巧合,但情感的推进却也非常自然,读来非常友好……(我最缺这个本事哈哈) 最后,能说的就是,两个人都像是对方的风筝,始终需要确认的,其实不是爱情,而是决心。 活在这个时代,这个年纪,不谈物质是太天真,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心安之处才是故乡。 心安之处欸……某个人也算的吧。 (我到底在说什么?)
《我和你的大城小镇》读后感(二):生如草芥
“为什么我们没有坚持下去的信心,也没有一走了之的勇气?”留不下的大城,回不去的故乡。 我活在这个世上的年数太少,没有什么底气说自己经历过很多。所以仅从我的角度来看杨溪的故事的话,更多像是快进的未来。不同之处或许在于,我没有她那般优秀。 理想与现实,从来只有一线之隔。高考出分数的那天,我突然就意识到,我的人生,可能要比预期低好几个台阶了。世界多残忍哪。但是爸爸跟我说:“一步走错没关系,不要步步错。”你看,人活着,到底是来遭罪的。可是大多数人都不甘心的,我们还在坚持。说是理想主义者的不切实际也好,说是实干者的努力也好,又或许,二者就是可以平衡的呢? 我是敬佩杨溪的,“最差就是靠自己,最好也是能靠自己”,她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在上海扎住了根;她也有一走了之的勇气,为了她的生命之光。我会想象,她难过时抱住自己的场景,孤独吗? 关于陶源和江酌,如果没有陶源,江酌会是完美男主角。可是陶源出现了,他甚至早在十年前就存在杨溪的生命里了。我也算完整经历过中学时代,有一点点发言权。每个薄雾冥冥的清晨,每个奋笔疾书的夜晚,每个相视而笑的瞬间……更何况,他救过她的命。爱情到底是不是伪命题呢,在故事里,我愿意相信。 谢谢踏歌选择了这样一个走向,把肉丝都给杨溪的陶源,值得她的爱。看到后记说2已经在存稿啦,期待他们的后续! 也当我犯傻吧,毕竟,年轻就是资本嘛,生如草芥,风起青萍…
《我和你的大城小镇》读后感(三):谁不曾为爱飞蛾扑火
年少时喜欢的人或许会记一辈子,因为太年轻,快乐和伤心都像演戏似的,轻轻一碰便会惊天动地。是啊,因为年轻,喜欢一个人会小心翼翼,因为年轻,爱一个人会奋不顾身,飞蛾扑火。那个时候总觉得恋爱大过天,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也都是有可能的,以为可以就这样慢慢地一起变老。什么时候开始生活改变了我们呢,或许从大学毕业开始我们各奔东西,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活圈子注定了我们不同的人生,你可愿意为了爱情去妥协?
有些人,一辈子也忘不了,虽然已经好多年没有联系了,对于杨溪来说,那个生命之光从未黯淡过,即使再相见的时候她已经是都市白领,有着月薪三万的工资,而他,不过是小城镇上拿着三千工资的刑警。他们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和回不去的曾经。一开始出现的陶源给人的感觉真的配不上杨溪,无论是从任何方面来说,他们都是不般配的,他们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人,有过交集,却转身而逝。曾经的陶源很优秀,在所有人的记忆里,那个高傲的少年在父亲倒下的那一刻没有了骄傲,所有的人生发生了改变,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任何人的错,只不过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在他这里早早的到来而已,少年人过早的承担起生活重担而已,他有太多的责任,有太多的无可奈何,而这些只能他一个人去承受。他是爱杨溪的,这么多年从未曾改变过心意。只是此去经年,一切都不是当初的样子,这个时候的陶源真的好让人心疼,不过还好,当所有的负担撤下,终于有勇气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杨溪真的很好,少年时喜欢的人在多年后再次相遇,奋不顾身的去做自己能为他做的一切,有一个那么完美的男人出现,承担着她所有,接受着她的所有,却没有得到她的心。面对陶源她不确定陶源曾经对她的爱是不是还有,不确定陶源有着怎样的未来计划,而那个喜欢陶源的女人,她太过于疯狂。
《我和你的大城小镇》记录着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相似情感的人们,或许我们都一样,爱着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在不近不远的地方纠结着。人到中年终究不再只有爱情,而爱情却也是一个人的全部。
《我和你的大城小镇》读后感(四):走出去的人不回来,走出去的人回不来。
再次感谢鱼总@三文愚zzZ 赠书。
以及感谢踏歌姐姐@作者踏歌 写出一个好故事,从温柔的笔触中隐隐道出生活的苦涩与磨难。
唠嗑两句女二罗芳茗。 她是个典型女二角色,却比很多女二要好得多。她没有抢别人男朋友,也没做小三,也没找女主什么麻烦,毕竟杨溪和陶源在那时候也没在一起。如果非要挑刺,只能说她有一点小女生的小荡漾心思。 但若站在她的角度,你会觉得她挺惨的。 罗芳茗本质就是个没受过什么委屈的小女生,她爱上陶源是命中注定的事情,英雄救美的故事百试不爽。她太像爱情里那种爱而不得的女生了。她会因为陶源的一句话,某个动作而开心,会去试探,会去杨溪那里刷点胜利的存在感。她因为陶源不肯向她求婚而生气,然后把自己灌醉。 她把自己灌醉,去那条满是混混的街上,最后跟人起冲突,看着陶源被砍13刀,最后精神出问题,闹自杀。 她对陶源吼:“我只是个女生啊。”我们又能站在上帝视角随意指责她吗?在那种情况下,最好的结果,也只是陶源少砍几刀。
一个人不肯向你求婚,无非就是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or he’s gay。她真的不懂这个道理吗?其实她懂的,她知道陶源一直不喜欢她,她知道这样痛苦的爱不叫爱。 她是个可怜的人,她父亲从没有了解过她,用着自己的专横跋扈来为她做各种决定,先前嫌弃陶源家境,后面嫌弃自己女儿闹成这样。 他所在意的是他的女儿吗?不是,是他的面子。
但我觉得她最大的问题不是什么小心思,而是她太高估一段感情,太把爱情当一回事,太把自己的人生压在上面,她说:“但是我离不开他啊,离开他的话,我就什么都没有了,一败涂地。”
有点天真的女孩子~ 留不下的大城,回不去的故乡,或许都是所有人有朝一日都可能要面对的问题,小镇居民想逃离,想奔赴远方,羡慕一线城市的光鲜靓丽,不愿佝偻在四方之地;大城市民也想逃离,房贷车贷996,通勤时间又太长,上司刁难同事吵,没空煮饭外卖贵,身体毛病多到爆,熬夜黑眼圈少不了,每一样都能让人筋疲力尽。虽说“逃避虽可耻但有用”,但事实上,真的有用吗?
走出去的人不回来,走出去的人回不来。 所有人只见你的好,却见不得你职场的夹缝生存,见不得你肩扛老人医药费用,见不得你日出而作日落还未归,见不得玻璃窗外灯火通明车水马龙,而你内心孤独难耐,自我怀疑。 踏歌引用了罗伯特·麦基的《故事经济学》里的一句话:“当人们在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的时候,他们本能地感觉到,他们要对抗的力量从爱的变幻莫测到死的不可避免,无穷无尽,势不可挡。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的时候,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时不时地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无一例外。” 这里原本讲的是特权阶层,最富裕的人即便身处高位,也依旧会在夜深人静时哀伤。 但书中每一个人身上皆是如此,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们总是在起起伏伏之间与自我和解,因为失败总能让人产生共鸣。 后面跟朋友叭叭讨论,现实的你我是否真的会像女主一样,最后选择陶源而非江酌;如果女主跟着陶源回去小镇,是否有一天也会在生活的重压下否定自己?最后讨论无果,却一致认同:少年时期的欢喜是永远的欢喜。 《百年孤独》说,“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
愿大家在难自渡也无人唤醒的时候,庆幸还有人能分你一丝共同闯破苦难的勇气。
祝新书大卖!!
《我和你的大城小镇》读后感(五):出版后记:在上海最好的是,你可以靠自己
写下“后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正在首都机场候机。十一点半的飞机去往下一个出差地,到的时间太早,登机口还未确定,于是坐立不安地一会儿看一下手机上电子登机牌的变化,不停盘算着还剩多少时间可以让我写完这篇后记。
这种感觉和状态,真像是人生的缩影。
你有些计划,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要去什么地方。但计划中又总有不确定部分,让你担心和焦虑。而同时你又知道担心和焦虑没什么用,因为哪怕是坐到了登机口等着,也有可能在最后一刻听到登机口变更的广播,于是拖着行李一顿狂奔。
就像杨溪,拼命努力走好通向美好生活的每一步,拼命努力顾及周围所有人的感受和真心,却在最后一刻才匆匆登上属于自己的幸福航班。而登上之后,回头看,才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好急的,一切都已安排好,你本来就注定要去那里。就算真的没赶上,买下一班,换高铁,想去一样去。
决定结果的一切,其实都是决心问题。
你决心要在大城市留下来,决心要过上平静富余的生活,决心要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决心要做喜欢的事业,决心要实现小时候的梦想,决心要出一本书,创造一个世界……那么,你就可以——不论过程有多少曲折和不确定。
其实,我不是杨溪。
我并没有考上交大,毕业那年恰逢金融海啸,第一份工作税前月薪三千块,一年十二薪,没有年终奖。
这样的处境,即便在当年,也是相当惨的了。而我不想工作了还要家里补贴,甚至也不太想常常回家,因为一回去就会被全家游说“赶紧回来”,“一个女孩何必在大城市过得那么累”,“何况工资也不高”。
直到四年后,我才算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家里对我的担心才渐渐平息,相信我可以在这里好好生活下去,而且会越来越好。
我没有杨溪那么优秀,也没有她那么惨。我从小生活在非常温暖和谐的家庭,亲戚们都很宠我,一大家子又热闹又开心。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许我回到小城,也可以过得挺不错——除了可能找不到喜欢的工作。
但工作太重要了啊,它占据了每一天的二分之一。我无法想象,如果这辈子的二分之一都要用来对付自己不喜欢的人,做自己认为没有意义的事,那该有多么难过呢?
人生这么短,我不敢浪费。
说到底,对于普通人来说,你选择的工作,就是你选择的人生。工作锚定了你的身份,你周围的人,你生活的场所,你吃饭和消费的地方,和你未来能看到的世界。
所以,虽然我不像杨溪那样没有退路,却还是咬住牙关没有回去。
我早早想通——在上海,最坏的是你只能靠自己;而最好的是,你可以靠自己。
我下定了决心,找到了一条路,并且不犹豫地走了下去。最后证明,我真的可以。
这些年,我自认为没有任何一年虚度和浪费。收入随着年龄在增长,见识和经验也持续在累积,一切都在稳步前进。
十多年了,简单和平静的生活,也许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幸福的最高级。
我已经拥有了,这真令人高兴。
但是——我要讲但是了——在这之外呢?
很多时候,在早高峰拥挤的地铁上,在飞机起飞阶段无所事事的二十分钟里,我都在想:眼下的人生,足够了吗?
我真的就只能做个普通的外企白领吗?做我身边许许多多同事的翻版,走一条大多数人都这么走的路?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呢?我小时候的理想,还能实现吗?
我小时候……想做什么来着?
好像……每一篇写理想的作文,写的都不一样:科学家,老师,外交官,书店老板,美食家,演员,导演,作家……
嘿,作家。好像只有这个还有戏。
其实我的写作生涯很长——从初三开始在本子上写武侠小说,但是,意料之中,第一个故事没有写完,第二个也没有,第三个当然也没有……
到大学之后,有了时间,开始创办文学社,也断断续续地写着。
直到毕业,过上捉襟见肘的生活,我才下定了决心,要把另一条路也走出来——我要同时走两条。
于是,我的双面人生,从此开启。
白天,我很早到公司,努力工作,正常加班;晚上和周末,我打开电脑,开始写小说。
写作其实是件很慢的事,从成长的速度上看,比工作要难得多。在整整八年里,我写了接近二百万字的废稿,六十六万字的成稿。前面的四年里没挣到任何稿费,后面四年稿费加起来不过万把块。直到我的中短篇开始出现在杂志上,直到在豆瓣阅读的长篇拉力赛里拿了个奖。
然后,突然,我出了一本书。
现在,我正在飞往下一个出差地的飞机上,开着公司电脑写后记,把word字体调得小小的,偷偷地想也许不久以后,我会在人群中发现旁边的陌生人在看我的故事……
想得真美。
不过,这好有趣呀!
写小说,在工作之余写小说,在生活的缝隙里写小说,让我真得像开了挂一样,用柔软的指甲尖儿生生撬开了另一个世界。
我慢慢开始尝试所有的类型,写各种各样的人物,编织越来越大的世界。各有各的痛苦和精彩,但每一个字都是奇妙的体验。
与此同时,我又有了另一个“职业”身份,有了好多志同道合的作者和读者在身边,所以,真的挺高兴的。
感谢大家来读我的故事,来认识作者踏歌。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本。
我们下个故事再见!
2019年12月14日
踏歌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