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自由》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8-12 09:43: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恐惧与自由》是一本由[英]基思·罗威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637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20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恐惧与自由》读后感(一):二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堪称《野蛮大陆》的姊妹篇,在方法论和语言文字上都可谓一脉相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锦集

  《恐惧与自由》是一本由[英] 基思·罗威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637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20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一):二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堪称《野蛮大陆》的姊妹篇,在方法论和语言文字上都可谓一脉相承,所不同的在于本书的跨度相对而言更广泛一些。不仅仅提到了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陆由权力真空与重组而引起的动荡不安,更是推而广之,谈到了二战给全球范围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某些变化甚至影响到了今天。 正如《历史三调》所提到的,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所谓历史,包括历史学家的描述,事件亲历者的记述以及后世的系列神话。本书恰是充分兼顾到了打开历史真相的这三把“keys”。至于本书作者对于这三把钥匙作何评价,书中内容一目了然。 本书名为《恐惧与自由》,也反映出作者秉持的辩证历史观。因为处于对二战经历的恐惧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人们渴望自由,以至于对尝试建立各式各样的乌托邦乐此不疲。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可能有人猛然间获得了期待已久的自由,却戏剧性的会制造出一种莫名的恐惧。

  告别神话,遵从良心。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二):天堂的门票,悲恸的天罚

  《恐惧与自由》这本书用书名贴切地形容了二战中或受二战影响的人们内心的特点。可读性、真实性、研究性值得五星。 本书用“人物故事”+“精准论述”的格式,将二战场景真实地映射在纸上:无论是广岛的居民还是获得表彰的战士,无论是声色犬马的市侩还是几经辗转的共产党人……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二战的面貌。值得一提的是,看似独立的故事里细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本书的精妙所在。 二战对战胜国是通往天堂的门票,对战败国是打入地狱永不超生的天罚。美俄彻底打残德日,使后者再无重整军备的能力,战败国的烙印甚至无法成为正常国家。美国消除了太平洋地区争霸的潜在对手,俄罗斯消除了自条顿十字军以来西欧向东入侵的野心。 1944年6月19日至20日,由马克米歇尔中将率领的,辖有8艘重型,7艘轻型航空母舰的第58特混舰队,在掩护美军登陆塞班岛的同时,对由小泽治三郎中将率领的辖有3艘重型,3艘中型,3艘轻型航空母舰的机动部队展开防守反击。战役的具体过程和结果不做阐述。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空母舰对决。可是就在13天前,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样作为日本敌人的盎格鲁撒克森集团,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集结陆海空军兵力288万人,军舰5300艘,运输舰艇5000艘,飞机13700架,对德国发起了史诗般的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作战,作战行动一直持续到塞班战役结束。太平洋战场上,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航空母舰对决,马里亚纳猎杀火鸡的大会战,在同期进行的霸王行动前简直不值一提!客观的说,我国的抗日战场,的确仅仅是在二战的一个次要的战场上扮演了一个非常非常次要的角色。至于剩下的,反抗外族入侵的正义国家,从第二名南斯拉夫开始的等国在二战中的影响,的确是可以忽略不计了。不但这些抵抗轴心国侵略者的国家,甚至就连属于轴心国阵营的日本,意大利,芬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斯洛伐克等,也没并没有影响战局整体走势的实力。 以前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二战对世界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是二战导致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水平快速进步,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道德水准也水涨船高,知道做三儿要立贞洁牌坊了,自由民主文化多元的口号满天乱飞,但丛林法则的实质与战前并无二质;另一方面文明时刻笼罩在被大规模核战争毁灭的阴影之下,列强之间不敢发生战争,只好专门找小国家欺负,所以世界莫名其妙看起来越来越和平,这是一种畸形,诡异,毫无和谐感的和平。人类文明由此进入混吃等死慢性死亡的倒计时状态。 读读这本《恐惧与自由》,也许你会对我曾经浅薄的想法提出思考与批判。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三):生活在二战的余波里

  简而言之,这是本列入个人年度好书TOP1的作品,超过了《故土的陌生人》。 二战是场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全球性事件,不仅体现在战争的那几年里,其深幽更体现在我们此时此刻生活的世界。 在《恐惧与自由》里,作者从六个角度,糅合了个人和国家的实例,从精神分析、哲学、社会学、经济等等层面,多元而深度地解析了二战给世界带来的多重变化。 第一部分《神话与传说》里谈到广岛和长崎原爆的经历者的口述历史,长崎原爆的经历者永井隆,从宗教意义上把原子弹诠释成了“上帝的礼物”,而他们都是“被选中的受难者”,正如作者在文中一针见血指出的,这种解释是模糊了事实的,发动战争的正是日本。 联想起自己参观广岛原爆遗址时纠葛的复杂情绪。 在广岛原爆遗址,我遇到了几位当地人,拿着自制的多国语言的介绍资料,积极地向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旅人介绍原爆的惨烈场景。那时那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明显的“他者”,也许他的初衷是想呼吁世界和平,然而这种行为在我的解读是日本人把自己作为“受害者”在宣传,再基于日本民众对于二战反思的普遍缺席,所以本能地充满了抗拒。你看,承载了历史记忆和身份认知后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仍然很难消解。 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1945年的一个最大的讽刺就是,在产生了渴望团结的同事,战争的遗产也制造了确保这种团结永远不可能实现的障碍。饱受创伤的人们因为身上的伤口,还没准备好彼此原谅。” 二战后,大部分的国家,大多数的人,都在寻找一种避免战争的路径。 悖论的是,原子弹加速了战争结束的步伐,也让世界的和平犹如高空走钢丝。惮于核弹的破坏力,人类社会无法承受下一次的世界大战,它的毁灭性也许是难以修复的。但同时,又因为它强大的威慑力,诸多国家又唯恐落了后手各自想方设法拥有这项武器作为“硬实力”的体现之一,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和抗衡依然在无形中进行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让全世界各国卷入了另一场难以中立的冷战。 二战的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战时总动员式的号召让女性、少数群体、殖民地的原住民等等,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了这场战争。这些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作战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关于“平等”、“自由”、“独立”等意识的萌芽和滋长。虽然让人遗憾的是,原本以为迎来曙光的女性和少数群体的平权运动,在战后反而经历了一个倒退反复的过程。 战后,殖民地争夺主权的独立运动如多米诺骨牌,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各地起了连锁反应,在这些深受原始资本压榨的土地上,一个接另一个主权国的诞生,尽管这些国家都各自有着各自的新问题或新困境。 个人最受触动的是全书最后一部分——《一万块碎片》,关注点从国家再拉回到个体,用了几个事例谈到了个人在战争中的精神创伤、个人被战争打碎了的幸福生活、个人因战后的对立而被逐出家乡……这些活生生的经历是千千万万生活在二战余波之中的当代人的缩影或投射,因而格外让人共情和动容。 如同作者在书中借用弗洛姆的观点指出的,自由对于“现代人有着双重的意义”,“要么大胆拥抱,拥抱自由极其蕴含的所有焦虑和责任;要么处于恐惧而退缩,把责任丢给其他某种’更高的力量’——上帝、命运、社会、长官的命令、国家、阶级或是家庭。”但“人类唯一真正的出路是面对自由的可怕负担,欣然接受自由及其附随的所有焦虑。” 这本书抛出了很多的信息和观点,一来有利于更好地去解释一些时下正在发生的事,二来也颇能启迪个人去做思考。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四):直到今天,世界其实依然处于“恐惧与自由”之中

相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伤惨重的凡尔登战役以及索姆河战役——这两个战役都发生在1916年,后者因为双方共计130万人的伤亡,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被称为“索姆河地狱”;前者则在一战的诸战役中惨烈程度仅次于后者,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涉及范围更广、参加的国家更多,但一次性死伤如此惨重的战役相对来说并不多。但是很显然,“二战”的影响远比“一战”要大得多,对如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形成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似乎没有什么新意,和“一战”的爆发原因差不了多少,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利益的争夺;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和坚守,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战争一步步演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并直接顺势发展为“二战”结束后绵延长达20多年的民族和殖民地解放和独立热潮。尽管“二战”结束后东西方迅速进入了“冷战”,但不可否认,一切已经和“一战”结束时的情势大相径庭。“二战”一方面在造成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世界。时间在一步步向前,世界也在一步步改变。尽管有些人企图逆历史潮流而动,却终究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

但在很多时候,对过往历史的记忆,终究是与当时真相有所差距;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忘、选择性遗忘甚至是“洗白”仍然不可避免。历史教科书的记载和历史的真相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如果读了历史学家、美国人基思·罗威的《恐惧与自由》,就会发现,其中的“二战”——虽然作者其实说的是“二战”结束时刻及其之后的事情——和影视作品中那些看起来荡气回肠的“二战”有着非常惊愕的差别。以至于,完全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那个熟悉的“二战”吗?不是说,“二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吗,怎么还会有所谓的“恐惧与自由”之说呢?

在《恐惧与自由》这本书中,基思·罗威用24个“片断”,深刻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既是毁灭性的,又是建设性的!相比较宏篇巨制,作者显然更倾向于“解剖麻雀”,并由此揭示了历史本来就应该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事实上,不仅仅“二战”带给世界了更多,即使是“二战”结束甚至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也依然足够复杂!就近来说,“海湾战争”“9·11”带来的余波依然未了,创伤其实已经愈扯愈大;及至于今天,中美之间,特别是自特朗普上台以来日益让人惊愕的歇斯底里的行动表现,则更是让世界越来越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忧虑——而且,这次似乎不是暂时的,而是深远而深刻的,虽然还有待于时间来进行证明!

不能不说,理想虽然很“丰满”,但现实显现更为“骨感”。虽然在所谓的“丰满”与“骨感”之间,其实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和总体趋势并未改变,却并不能够立竿见影——套用一句很常用的短语就是,且行且珍惜吧!除此之外,那就是,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不要因此而迷失了方向。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五):我们离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底有多远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全世界都开始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离第三次世界大战有多远,然而本书给出了一个灵魂拷问:我们离二次大战战又有多远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性的破坏力带来了生命的消失、民族种族的屠杀、国家城市的毁坏、人类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的幻灭,这一切都给经历和听闻这场战争的人带来巨大的恐惧,对专制、奴役人的制度的坚决否定、对盲目的民族主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自由、科学、理性的孜孜追求。

战争给人类的教训,使得我们从终战伊始便尽一切的努力消除不平等、不自由,推翻专制,尊重个体,用科学和理性的制度管理国家和世界。然而看似一致的目标却通往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有的人选择了共产主义、有的人选择了自由主义,有的人寄托于理性,有的人寄托于信仰,有的人追求天下大同,有的人追求民族独立。哪怕是向着完全相同的目标奔跑,过程中的手段可以是从民主选举到军事独裁,占据整条政治光谱。

我们离二战,从时间上来讲已经过去了70多年,受害者、慰安妇、老兵、战斗英雄们不断地老去,战机、舰船、枪炮都已腐朽,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商业模式、沟通方式已经让我们这个世界和70年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若是当时的人穿越到现在必然陷入迷茫、混乱和震惊当中。但是拨开那些喧嚣和迷雾,我们又好像从来没有从二战的阴霾里走出,我们中的大多数还活在塑造的战争神话中,活在殉难者的心态里,一举一动都被这场半个多世纪的战争所指挥。今日国际新闻里的语言更是重新开始使用二战年代的词汇。

除非我们自己能够与自那场世界大战以来就伴随着我们的创伤和失望和解,否则我们注定会重犯过去的错误。我们会继续对自己讲永远不会犯错的英雄,以及作为邪恶化身而无可救药的魔鬼的故事。我们会继续把自己想象成殉难者,所受的苦难让我们神圣无比,并证明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自有道理,无论那些行为有多邪恶。毕竟我们自1945年以来就一贯如此,仿佛把我们和那个时代隔开的这几十年全都白白流逝了

所以我们真的远离恐惧了么,我们真的自由了么,我们的身体也许走远,但是我们的灵魂永远在那里留下了一缕。

恐惧与自由9.6[英] 基思·罗威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六):故事止于此,历史始于斯

  本书是基思·罗威继《野蛮大陆》之后又一部力作,全书分为六大部分,25节,其中每节都采取一个典型人物事例来展现二战后的世界,国家和个人三大层面的巨变,总体来说,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俱存,全面的刻画了二战对于人类的影响,以及在战争灰烬上建立起的新世界。

  二战后最难以回避的话题当属战争带来的巨大身心创伤。见过战争炼狱场面的人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将战场的可怖镜像与站前或是战后的认知协调起来,导致巨大的战后遗症。各国极力脸谱化坐实英雄,魔鬼与受难者的形象,以及画大饼构建了在旧世界灰烬上的新世界,仿佛神话和宗教中的场景再临,末日是对无边荒淫和贪欲的审判或是对民族忠诚的考验,借以虚幻形象来治愈创伤或躲避负罪感。 战后新世界秩序的重建同样亟待探索。在此基础上,自战争结束后至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反思科学两面性,曾骄傲从事核实验的科学家也在全力将科学破坏性的一面关入牢笼,尤金·拉宾诺维奇等科学家试图阻挡科学非理性的人类冲动;建筑师贾恩卡洛·德卡洛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城市规划与个人生存利益;弗朗瓦索丝·勒克莱尔作为女权主义者开始为妇女权益发声,战后世界新秩序似乎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可能。另一方面,战后的人们虽然死里逃生,但自由于幸存者而言演变成了一种负担,战后多年,人们仍无法从战争的约束中逃出去追寻所谓的“自由”,而是转向对集体归属感的热烈崇拜,集体主义在这时被最大化放大,集体中的个人道德被被重新树立。然而所有这些乌托邦似的愿景最终都随着冷战开始而幻灭,这些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却仍可以冠以伟大之名――它们至少将普罗大众从战争的虚无中拯救出来。 在乌托邦幻想破灭后,又有一种新的国际秩序开始建立。在经济,政治乃至国际法律方面,各个国家走向联合来对抗战争这种不稳定因素(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刑事法庭随之成立),这种联合实质上都有失败之处,并未给各国之间的诸多争端提出翔实的解决建议,但也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和谐与团结体系。从另一方面讲,这还是乌托邦的延续。 以上种种对自由发展的美好憧憬并不只存在于战胜的同盟国或是战后崛起的超级大国中,亚非拉等一些饱受战争磋磨的国家也在民族主义的裹挟下走上独立道路。然而,随着美苏超级大国的旷日持久的对抗和前殖民者对新独立国家的隐形控制,自由似乎又变得遥不可及,一些亚非拉国家国民乃至领导阶层似乎都无法从旧时代的压迫与奴役的阴影中走出,换言之,拜托桎梏并未带来真正自由,各国在摸爬滚打中前进,而这其中又不免掺杂了暴力,阴谋,仇恨与流血冲突。 最后,引用原文一段作为本篇书评结尾:

  “除非我们自己能够与自那场世界大战以来就伴随着我们的创伤和失望和解,否则我们注定会重犯过去的错误。我们会继续对自己讲永远不会犯错的英雄,以及作为邪恶化身而无可救药的魔鬼的故事。我们会继续把自己想象成殉难者,所受的苦难让我们神圣无比,并证明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自有道理,无论那些行为有多邪恶。毕竟我们自1945年以来就一贯如此,仿佛把我们和那个时代隔开的这几十年全都白白流逝了。”

恐惧与自由评价人数不足[英] 基思·罗威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文标题: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4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链爱》读后感摘抄临界THREE·7AI觉醒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