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成德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8-12 09:41: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0

《纳兰成德传》是一本由樊志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6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纳兰成德传》读后感(一):《纳兰成德传》序不论谈及海淀文化三杰,还是谈论北京人文符号,亦或清初词坛,纳兰性德是不能回避的话题。

纳兰成德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纳兰成德传》是一本由樊志斌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6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兰成德传》读后感(一):《纳兰成德传》序

  

不论谈及海淀文化三杰,还是谈论北京人文符号,亦或清初词坛,纳兰性德是不能回避的话题。

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在其身后,纳兰性德的词都以其情真意切、哀婉艳丽,广受传颂,甚至有李后主后一人的说法,其在文学史上固当不朽矣。

词,当然是性德最基本的身份,但,并不是其全部,其诗、其文、其文章、其杂记,都是他的基本成分,而其生活的时代、社会、家庭、交游又一起谱就了性德的生活氛围、生活内容、创作节奏、创作意向。

对后世来讲,这一切是解读一个“真实的性德”最基本的功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后世对性德的解读或者仅仅着目于其词,或者将性德的全部分块解读,进而造成对性德现象解读上的种种偏见或简单化。

解析一个比较接近性德本身的性德:某种程度的还原性德生活的时代、所处的部族、文化的归属、政治的追求等等,是我的任务;写一个“兰迷”喜欢的性德,不在我研究的视野内,或者说,不是我研究与写作主要目的。

这实际上是传记与传记文学或者传记题材文学的基本不同。

又,性德原名成德——徐乾学刊《通志堂经解》署“纳兰性德容若”,其自署、友人所谓或者成德,或者容若,故作《成德传》。

  《纳兰成德传》读后感(二):一部真正的关于纳兰的历史

无论是说到纳兰容若,还是纳兰性德,我们应该都很熟悉,因为他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传奇词人,有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十分的贴切,那就是“英年早逝”,虽然人生的时间很短,但是给后世留下的很多很多。这套《纳兰成德传》真的深得我意,文辞客观严谨,而且层次非常鲜明。纳兰容若是一个词人,而他为人所熟知大部分也是因为他的词,当然人们对于他的身世可能有所了解,但是这套书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纳兰的整个人生,而之前对于他的了解只是九牛一毛,《纳兰成德传》让我更加细致地了解纳兰。

纳兰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在这种环境下,接受的教育也是上等水平,当然纳兰的才气并不只是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而是天生有种不凡的才气,这是毋庸置疑的。天生的才气、家庭的熏陶以及后天的培养促成了这个才子,他博览群书,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精通的,拥有如此的才气,但是也没有得到上天对于他的爱情的眷顾。他的爱情是不顺利的,三个恋人,三次失败,这对于他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可能他对于爱情的忠贞也许会让他舍得放弃自己的部分才气,但是上天没有这种交换的方式。

纳兰成德的一生不能和词分开讲述,他的一生就是词意的一生,父亲纳兰明珠在朝中有着一定的地位,而且对于纳兰宠爱有加,一家人都非常喜欢纳兰,虽然他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但是他却不喜欢这种生活,他只喜欢与词为伴。上册写到他从出生到二十四岁的人生经历,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纳兰人生发生转变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首次的婚姻宣告失败,这种失败无论对于生的人,还是对于死的人都是撕心裂肺的,爱情的夭折对于纳兰的影响是巨大的。自己的妻子卢氏的去世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打击,而他的悼亡之词《饮水词》却成了无法超越的高峰,甚至连他自己也难以超越,这也为他的传奇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册写的是纳兰二十四岁以后的人生,虽然时间不过短短的几年,但是他的词的成就在这个时期逐渐的被发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天赋最终没有被湮没,而且在后世依然璀璨明亮。

这套书非常值得收藏,包装非常精美,而且非常有古风的感觉,总之,给了我很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也是一部真正关于纳兰的历史,对于纳兰的一生还需要去发现,去深究。

  《纳兰成德传》读后感(三):当时只道是寻常

  

才华横溢, 少年成名,权臣之子,英年早逝,在大清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学史上,纳兰容若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人喜欢他,因为他的诗词,或许也因为这位体弱多病的年轻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太过于精彩。关于纳兰容若的一生,无论是剧集还是故事给我们呈现了太多绝美的爱情和传奇的一生,总是有太多戏说的感受,而对于喜欢纳兰容若的人来说,阅读正传或许能更好的去了解他,用自己的思想去认识他,而不是别人故事中的他。

《纳兰承德传》是樊志斌先生所著的一部关于纳兰容若一生的传记,不同于其他讲述纳兰一生的书,作者更注重历史中真实的记载,为了能更好的,更全面的展示纳兰的一生,作者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为我们来还原一个最真实的纳兰容若。想要了解纳兰容若首先要了解一下纳兰所处环境的历史因素。我们知道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很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清朝由满人执政,多数的文化习惯依旧有着要求,而纳兰容若又出生于权贵之家,他从小便受着高等教育,这是很多人缺少的。文学素养与家庭环境有着太大的关系,明珠大人权倾朝野,纳兰容若是嫡长子,因此深受关注。

作者将纳兰容若出生前后社会的大环境为我们做了细致的介绍,而所有的这些外界因素是纳兰容若性格形成的部分因素。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名师指导,纳兰容若学问更为进步。这也让他年纪轻轻便身居要职。

关于纳兰容若令人动容的或许还有一部分是其感情故事。纳兰容若的一生说的出的女人有三个。或许如今看来这样的情感并不是专情,但对于身处封建社会大家庭的纳兰容若来说,这样的情感也弥足珍贵了。之前看书知道通房丫头,这里作者说道了包衣女,旧社会的大户人家多是如此,万不可因此来断定一个人的感情。结发夫妻的卢氏与纳兰恩爱有加,也是一对神仙眷侣。只是很多时候幸福并不会太长久,卢氏的去世对纳兰容若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纳兰的诗词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作者最纳兰词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这些诗词所作时间和环境都有着些许不同,而心态的变化也从诗词中可见一二。纳兰的诗流传于世的百余首,作者尽可能的去还原了诗词的背景,也对诗词进行了分析,阅读的时候并不只是去了解纳兰容若的一生,更多的是让我们更深层的去了解纳兰词的意思。

世人皆爱纳兰词,也正是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诗词带给我们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这世间的感情因为他更加鲜活起来。想要真正的去了解纳兰容若,正史应该更接近一些,那一见误终生的男子应该是这样的,诗书酒画浪漫一生。

  《纳兰成德传》读后感(四):纳兰评断,此书别是一家

太史公曰:“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所谓“传记”,当是“我以我手写我心”,叙述的是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历史”的陈列式展现,如果我们所写的内容与作者的旨趣迥然,然而在现实之余,要为一个人列传,很多时候必然会受到世俗理解的一种束缚了,如果说,要写作纳兰性德,我想,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纳兰公子”的完美形象,如果用传统的传记的尺度或者通用的传记的标准来衡量樊志斌先生的《纳兰成德传》,很多人应该是要失望的,因为,作者明确地告诉了读者“写一个‘兰迷’喜欢的性德,不在我研究的视野内,或者说,不是我研究与写作的主要目的”,从纯粹的“还原”的角度来写作,让世人了解一个真正的纳兰容若,将纳兰性德还原为纳兰成德,这才是一个专业的学者所应该拥有的态度。

不管从什么角度,一个优秀的词人是不应该成为世人评断的标本的,他是鲜活的人,不是标本式无谓的准则,不管是偶然为之,还是可以去做,能够在“某种程度地还原性德生活的时代、所处的部族、文化的归属、政治的追求等等”,这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纳兰”,而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认可做追寻的那般人物。

在纳兰词中,有一首比较别致的《如梦令 黄叶青苔归路》,分别有两个版本: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这首词所写的依然是相思之情,词人踏步满是落叶的归途,心中想到的却是曾经与之相会,一道偕行,今日却只满存回忆。心中涌起的自然的秋风萧瑟之感,暮雨潇潇,秋风乍起,又怎吹得去这般情思。纳兰词多用“愁”,而这里的愁却不是直接意象写作,而是化用前人的许多意象和名句,譬如《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晓风残月何处”的出处显然是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后的“一半西风吹去”则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相同。

在流传的经典,纳兰词的解读有很多版本,从后世的解读中,我们很难知道“传记”和“生平”在真正意义上的词作是怎么体现,如果只记录了生涯中的某个具体事件和作品,我想着难以称之为“传记”,但是可以将任务的年代、行文、细节、想象、创造融入的,我想那才是作品了。《纳兰成德传》遵循的就是这样的原则,词传自然是有的,只不过书不是以这种类似的方式排列,樊志斌先生以时间段来展开对纳兰的评价,不是按照编年的顺序来安排章节,从作者对词作的欣赏和人物的评价来看,《纳兰成德传》是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的,从基本的线索脉络来展开叙述,然后其中加上了一部分作者的想象与发挥、比如这首《如梦令 黄叶青苔归路》,樊志斌先生考究了此刻的写作的心理,同时也从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作者以“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的对比入手写心境,“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词传的痕迹让位于真实客观的评价和心境的展现,这是一个别致的视角。

《纳兰成德传》提供的不仅仅是史学的考量,而且还有着崭新文本阅读的考究,为后世的纳兰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视角。相对于“红学”“曹学”这些被称为当世“显学”的文字,对纳兰词着迷的人多,但是多数迷恋的都是辞藻和意境,对于纳兰生平和个人经历审视而言,仍然是研究者多,研究得透者少。我想,樊志斌先生这样写作与探索很值得我们钦佩,每一次崭新的考究都是对往昔我们对纳兰疏忽和不慎的补充。这本《纳兰成德传》还原的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迎合,是学者的严谨和考究,个中况味当如水中游鱼,冷暖自知,愿亲爱的读者可以各自凭造化去体味。附上自己写作的几首词作,希望大家喜欢。

系裙腰·紫藤花

东风信逗紫金铃,罗裙舞、影娉婷。疏枝短发编新梦,一瀑悬藤。泛花雨,绣春城。

艳蕊清芬飘架底,朝暮里、滴香情。无边心事向谁诉,几许花盟。莫教卿瘦,画眉盈。

鹧鸪天*秋

云淡天高别热踪,金风送爽染枫红。

黄花泣去留香祭,雁语捎来兆絮汹。

收硕果,过寒冬。围炉煮酒论英雄。

广寒桂子今宵落,天道酬勤不负翁。

鹧鸪天*秋祭

何处啼鹃血染枫,悲歌一诀出梅丛。

黄花泣别留香祭,古柏钦陪抗絮汹。

雕雪朵,斗狂龙。奇寒乱甲服英雄。

冰山有幸埋魂颂,洁耀苍天万世功。

鹧鸪天*月夜笛情

鸽子翩翩万里来,循声夜入凤凰台。

谁陪黛绿秋深出,笛贴唇边嗓浅开。

音穿絮,月匍苔。花环上鬓为君裁。

纤纤玉指撩情韵,百鸟携香抚雪腮。

秋夜雨·绮梦

残灯冷枕霜风伐,敲窗凄雨如泼。啸声催鬓白,对镜泣、明眸无澈。

心伤世事多磨难,更那堪、情薄人别。秃笔知苦悦,化绮梦、花容吟月。

竹香子*秋思

远眺雄关如黛,怎借一轮送爱。深秋独弹凤求凰,脉脉情难奈。

匆匆泣别数载,植梦中、玉影难代。今宵对月誓盟来,待凯还鸾八拜。

  《纳兰成德传》读后感(五):纳兰成德,你这朵男人花

  

纳兰词是词在继宋词后的又一座高峰,普遍认为他的词有南唐李璟、李煜父子的遗风,他的词哀婉恸绝、凄美动人,令无数爱词之人竞折腰。

一个人的文学创作往往是与他的生平经历分不开的,诗词创作更是某一偶然的所思所感,逃离了当时的情境和自己经历的堆砌,这些灵光乍现都不可能出现。而一切的水到渠成都离不开作者本人思想的孵化,它就像一个成熟的果实,渐渐在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境界中得以成长,最后瓜熟蒂落。

关于纳兰,我们所熟知的是他的英年早逝和他的少年失妻,这把他作为一个痴情男子的形象打造的更为坚固。诚然,这些也是事实,但,这一定不是事实的全部,真正的纳兰有着自己的生活,他工作,陪侍皇上,他交游,朋友遍布天下,他娶妻,继室侧房外室一个也没落下。他的心是空灵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世俗的人。是一个世俗的人,他也就逃不开世俗的一切,对名、对利、对欲他不是没有自己的追求,只不过他的英年早逝和词曲中的款款深情遮掩了某些世俗的情节,让我们看到的纳兰是一个多情种子“真宝玉”。

纳兰生于顺治年间,与康熙同岁,至乾隆,曹雪芹以十年之功写就《红楼梦》,和坤呈以乾隆看后,乾隆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也就是说宝二爷很有几分纳兰的影子。

沧海桑田一霁开,时至今日,拨开历史的云雾,樊志斌以一套《纳兰成德传》上下两册,向我们呈现一个真正生活着的纳兰,而非是在诗词的滤镜里、在各种野史的杜撰中的一个纳兰画像,一切以留下来的史实为依据。

不妄想不猜测是一个史学家的根本操守,樊志斌所写的《纳兰成德传》,也许不是“兰迷”想要的猎奇,但这套真正还原了纳兰生平的书,也许正包含了许多你所不知道的人间烟火味,让纳兰离我们更近,显得更可爱。

一、衔玉而生的纳兰成德

纳兰是二十岁的銮仪卫云麾使明珠和十八岁的觉罗氏的第一个孩子。明珠何人?觉罗氏何人?这也许得从一部清史的源头讲起。

明珠系明朝末年海西女真叶赫国王之后。海西女真分为哈达、叶赫、乌喇、辉发四部,明珠的先祖就是叶赫部的国王。努尔哈赤狼狈之时,暂避叶赫部,叶赫部许以女儿孟古哲哲为妻,努尔哈赤势力壮大后,回来绞杀岳父和舅兄金台吉,金台吉也就是明珠祖父。

后金台吉二子倪迓(也就是明珠父亲)被俘,因血统、家族关系,被授为三等副将,世袭佐领之职,并累赠光禄大夫。明珠四兄弟,二哥、四弟夭折,他排行老三,六岁母病亡,十二岁时父亲又病亡,明珠是由长兄郑库把他一手带大的。

觉罗氏是“前英亲王”阿济格正妃所生的第五女。觉罗氏的父亲阿济格之所以称“前英亲王”,是因为多尔衮病死喀喇河屯行宫后,他有辅政之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为一母所生的兄弟,也就是说阿济格是多尔衮长兄,而且在皇太极即位之前,阿济格是更可能的授位人选,在多尔衮辅政期间,也对自己这位长兄多有防备。多尔衮死,顺治帝顺利亲政,阿济格被夺爵幽禁,后被赐死。

明珠和觉罗氏,一个是废国之后,一个是废王之后,虽出身高贵,继续享受旗人的优待,但都生活在皇权之下,自然行事不敢放肆,处处谨小慎微。

父亲明珠“幼而颖异”,生纳兰时是正四品,而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知名大臣。母亲觉罗氏“幼习国书,未谙汉字”,后为了辅助丈夫、教育孩子学习汉文,而“一览,即能通晓,好读《通鉴》《女史》诸书,作字亦有楷法”,足见觉罗氏聪慧。在如此良好的基因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下,纳兰“自幼聪敏,读书一再过即不忘。”

纳兰名成德,后因与皇太子“保成”同字改为性德,“保成”更名为胤礽之后,纳兰仍改回成德,成年后,成德赐字,名容若,因此典籍中纳兰成德、纳兰性德、纳兰容若都是指纳兰本人。

衔玉而生的纳兰成德生得如冠美玉,在家里自是受尽万千宠爱,但教义不可偏废,他5岁进私塾,8岁时进入八旗官学,除学习文化知识外,还有弓马骑射等,可以说,在八旗官学出来的人,都是能文能武。

二、屡受情伤的纳兰成德

在野史中,有记述成德少年情窦初开,与表妹情投意合的片断,但在正史及友人书信中未有片言所指,樊志斌并未采纳。而我们众所周知的,在成德身边一直有一个侍妾颜氏。

颜氏小成德两岁,是家内包衣女,在成德十六岁前后,纳为侍妾。在成德二十一岁,娶前两广总督卢兴祖女儿卢氏为妻。

卢氏于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五,生于北京,小成德三岁。四岁时,随父亲广州生活,十岁丧父,扶灵返回京师,十八岁时与成德成婚。

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卢氏生下一女,随后因产后风,几月就病故了。成德与卢氏相守三年,情义浓厚,温香软语还在畔,人已香消玉殒,令成德悲痛欲绝,每每思及佳人,情不自禁,写下了许多哀怨动人的词曲。

在一首《沁园春》中,他忆道“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但情深缘浅,只慨叹“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梦中,卢氏一现,继而不见,都是成德思念成疾的表现,“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句句是血泪。

世间最伤情,总是已得到再失去,这种锥心之痛,怕是常人最难理解,因为不曾得到,也就不怕失去。而成德何其有幸,得此一人,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却仅守三载,烟消云散,唯留一个襁褓中的女儿守在身畔,望着那一点她留下的骨血,思念最是沉痛。

失了卢氏,成德受尽情伤,但日子还是要继续,后来他续了官氏,对她还是有些情分的。但心里多少有些失落,那种灵魂相通的感觉怕是再难感受了,为了摆脱心头之憾,他托人在江南买到歌女沈宛,聊作陪伴。

至此,成德侍妾、侧室、外室是无一不缺了,但没有人能替代卢氏的位置。虽然成德活到三十一岁,留下了三男四女,但终究佳人不再,是他心头永远的遗憾。

所以说,成德是深情的,但他绝不纯情,他对颜氏、官氏也并非没有感情,他也写过思念她们,盼望工作完早归诗句,而与沈宛的情意,也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真的,一个会写情诗的男人,绝不会缺少女人的爱,但太感性,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也绝对是非常伤身的。

三、英年早逝的纳兰成德

成德性温和,广交文友,希望在学问上更加精进,但所处的俗世,并未让他完全放弃功名的理想。他能文能武,父亲权倾朝野的地位,让他不能有什么野心,所以一直是康熙信赖的表弟和臣子,他总是被康熙安排随侍在身旁。

这份荣宠,在一般人看来是求之不得,但这对于还想建功立业的成德来说,也许是无力,是负累,事业、感情同样几近夭折,对成德来说,只能追求文学上的进步。忧思成疾,本能地对这种表面受尽荣宠的生活的抗拒,可能对他的身体也造成了一定伤害,使得免疫力下降。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成德召梁佩兰、顾贞观、姜西溟、吴天章、朱彝尊等友人,于他家的合欢树下雅聚,谈诗论经,不意感染风寒,使伤寒之症复发。

让人悲痛的是,于一星期后,成德便撒手人寰,而当日,正是卢氏的八周年忌日。

一代词人就这样带着友人深深的遗憾与家人的深深眷恋而去了,他就像一阵风,在这个世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却如此迫不及待地去了。

少年时就认识的曹寅成为成德一生的挚友,其后,曹寅孙子曹雪芹以一部《红楼梦》惊艳了世界,乾隆看后,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但《红楼梦》到底记述的是明珠家事,还是曹家家事,实已不可考,但此书确实是揉进了当时大家族的风貌,也确实记述了这样一位奇公子“贾宝玉”,那“真宝玉”肯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但不管“真宝玉”是谁,风也过雨也过,这么多年过去,谁也不必追究这个人到底是谁,只要记得在清朝的天空曾出现过这样一位奇公子就够了。

本套书作者樊志斌是曹雪芹纪念馆副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曹雪芹研究》常务编委,主要从事红学、兰学、北京民俗研究,著有《曹雪芹传》《红学十论》《曹雪芹生活时代北京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等书,发表专业论文六十余篇,关于他下的论断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纳兰成德和曹雪芹都是清朝时代的文学标杆,没想到他们之间还有如此的渊源,如果想要知道更多的文明密码,也许许多都藏在生活的史实当中。纳兰成德,这朵男人花,似一座永不凋谢的城池,如花一样偶然地坠落在这金碧辉煌的红楼里,上演了这一出万红一窟的悲艳,留给世人的,却是永远想象不尽的情思。

  《纳兰成德传》读后感(六):纳兰不只会谈“情”,他还是康熙皇帝御前侍卫,文武全才

  前几天逛知乎,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纳兰容若会被炒作成这样?居然把他和李后主相提并论,真是令人发笑。我认为纳兰词比之蒋春霖,项莲生二人都不及,缘何能称宋后第一人?”

  有人回答说,是因为纳兰词太矫情,很贴合现世很多文青的情绪。

  还有人说,是因为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两本书提高了纳兰的知名度。

  看了这些答案,突然觉得有点心酸。曾经红极一时的纳兰容若,“家家争唱饮水词”,几百年后留给后人的居然只是这样一个印象。

  而蒋春霖,项莲生又是何许人也?比起纳兰容若,很多人怕是听都没有听过。其实他们二人都是晚清词人,和纳兰容若一起,被称为清代三大词人。不过,他们的名气却远不如纳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这样一段评价: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由此可见,纳兰词在清代词坛上非同一般的地位。

  其实,提起纳兰容若,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记得他的“情深不寿”。“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这些泣血的词句为纳兰容若塑造了一个“情痴”的形象。

  然而,真实的纳兰,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清史学家樊志斌最近出了一本书,叫《纳兰成德传》,这本书以纳兰的生平为主要线索,结合史料以及相关的文学作品,详细叙述了纳兰的祖上、父母及兄弟姐妹,纳兰的婚姻及子女,他的日常生活、交友往来、仕途始末、重要的人生经历及事件等等,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血肉鲜明的纳兰容若。

  樊志斌,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要从事红学、兰学、北京民俗研究,著有《曹雪芹传》《红学十论》》等书籍。

  纳兰成德,其实就是纳兰容若。纳兰,原名成德,字容若,为避讳太子保成而改为“性德”(后又改回成德),只是后人更倾向于称呼纳兰容若。本文将带你一起看看“情”字之外的纳兰容若。

  01 身在相门 心在江湖

  顺治十一年,也就是1654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纳兰容若出生了。

  他的父亲,是一路平步青云,官至大学士的纳兰明珠,他的母亲,也出自爱新觉罗皇族,而8岁登基的康熙皇帝,就是他的表哥。可以说,纳兰本就是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豪门公子。

  若是按照常规剧情发展,这样的翩翩公子,不是日日流连秦楼楚馆,就是被人众星拱月蹉跎青春。但,纳兰不一样,他虽有纨绔的资质,却并无纨绔的行为,纳兰自幼就饱读诗书,文韬武略自不在话下。18岁时,他就中了举人,后因病错过了殿试,22岁时,他再次参加考试,并中了进士。

  在这几年间,他在恩师徐乾学的指导下,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还把自己读书见闻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成就, 这在清朝也是没谁了。

  而纳兰容若的容貌更是连男人看了都要嫉妒,他的好友曹寅就曾赞他“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伽山人就是纳兰容若的号。

  就是这样一个满腹才华的相门公子,一边按照家人的期许积极入仕,一边又在自己的诗词文章和行为举止中,表现出一些叛逆。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该尽己所能为国尽心,还是坚守本心随心所欲?

  02 重情重义 重信重诺

  纳兰容若钟爱交友,经常在他的住所渌水亭举办雅集,文人雅士往来如云,他的好友又多半是“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姜宸英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 尤其是对顾贞观,一句“知我者,梁汾耳”,道尽了内心的欢喜。顾贞观,对于纳兰而言,是良师,亦是知己,“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

  ”。虽然二人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纳兰却毫不掩饰对他的敬重和信任,“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管他什么身份地位!

  顾贞观曾写了一首诗称赞家乡的茅草屋,纳兰居然为顾贞观在渌水亭旁修建了一座茅屋,专门等候他来居住。

  正所谓爱屋及乌,顾贞观有一挚友吴兆骞,在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被贬宁古塔几十年,纳兰为了解他忧思,甚至开口向父亲明珠求助,而此时,他们父子关系并不太和睦。虽然营救的过程并不太顺利,但在纳兰5年之期的许诺下,吴兆骞在流放宁古塔23年之后,终于得以返回故乡。

  纳兰还曾将自己的作品稿件交给顾贞观,让他帮忙开印出版,要知道,在古代,托诗书的分量相当于托孤!

  这样的神仙友情,比起纳兰的几段刻骨铭心的恋情,也丝毫不逊色的吧?

  03 御前侍卫 文武双全

  读多了纳兰词,总觉得纳兰容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只懂风花雪月的小白脸。其实并不是这样。

  作为满人,纳兰容若自小习武,骑马射箭武术和经史子集一样,都是必备功课。22岁那年,纳兰高中进士,23岁时,他被康熙亲自选拔为三等侍卫,后来逐步晋升为一等侍卫。作为皇帝的御前侍卫,康熙走哪都带着他,南巡北狩,游历四方,战略侦察,陪皇上唱和诗词。可以说,纳兰容若既是康熙的贴身保镖,又是他的御用代笔人。虽说他们二人是君与臣的关系,但至少在血脉关系上,纳兰比其他人又是略胜一筹的,所以康熙皇帝对纳兰也是极其信任。

  康熙二十一年,纳兰容若受命出使梭龙(今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细心严谨的纳兰深入梭龙内部,获取了详尽的资料。纳兰的梭龙之行收获颇丰,增进了康熙亲征噶尔丹的决心。

  纳兰容若除了写情感人,其实也有很多边塞诗词,比如说这首《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一派清冷肃杀的大漠景象映入眼帘,这和纳兰以往低吟浅唱的词风倒是有所不同。

  都道是慧极必伤,情深不寿。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纳兰容若病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

  樊志斌老师作为清史学者,同时也是一名红学专家,在他所著的《纳兰成德传》中,与其他纳兰传记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将康熙,纳兰容若和曹寅三人的生活轨迹紧密联系在一起。据史书记载,曹雪芹的《红楼梦》与纳兰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纳兰容若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为御前亲卫,私下里也是很好的朋友,由此可见,这种猜测也未必不可信。

  如果你喜欢纳兰词,不妨去看看《纳兰成德传》,了解了纳兰的生平,也许会更加懂得他文字里的深意。

  图:来源于《康熙秘史》剧照纳兰成德传8.7樊志斌 / 2020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纳兰成德传》读后感(七):从《纳兰成德传》看纳兰容若传奇一生,其中蕴含教育与读书的真谛

  

朋友的孩子,今年博士毕业,说起孩子读博的艰难,朋友也是两眼泪汪汪。孩子说"每当我不想继续读下去时,想起妈妈四十岁时还在灯下苦读,要考博士,背英语,想起来就浑身充满了斗志",我想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吧 。

由这件事,我想到了刚刚看过的这本书《纳兰成德传》,成德的母亲也是这么好学,这在无形中对成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套《纳兰成德传》上下册,涵盖了成德的一生,从成德的家世、出生、求学、交友、入职、升职、娶妻、生子……把成德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以及创作的词,呈现出来,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让我们对成德的成长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摄影:梦幻闻书香 《纳兰成德传》

母亲的成长是教育的真谛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这一点在成德身上体现无疑, 在成长和教育方面,成德的母亲觉罗氏起到了关键作用。

成德五岁时,父亲明珠仕途正好,于是家中的事情都由觉罗氏打理。觉罗氏是"前英亲王"阿济格正妃所生的第五女,因母亲去世早,所以行事不敢放肆,也由此养成了端庄淑德的品格。

觉罗氏还有着旗人妇女所特有的能担当、能觉事的特性,据唐孙华记载,觉罗氏"幼习国书 ,未谙汉字" ,可是她为了辅助丈夫明珠, 也为了教育成德, 开始留心学习汉文 ,因为有天分 ,所以很快就能通晓《通鉴》《女史》》。

成德的满文底子、 汉文底子 、为人处事方式相当一大部分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唐孙华称颂觉罗氏是"性识明慧,能知大体 ,中外之事,区处详密。" 由此可见 ,成德后来的成才、聪慧 ,其实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母亲的好学 ,无形之中感染了成德 。

生活中,父母持续学习成长,从而给孩子塑造榜样的例子真实是数不胜数,前几天我在看一本《学习的格局》,是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得者黄静洁的新书,在其中给我们渗透了新的养育观念,父母唯有不断学习成长,才能引领孩子更好地成长。

《学习的格局》就是黄静洁老师在陪伴小儿子学习过程中,在客厅完成的,黄静洁就是让孩子看到,妈妈一直在学习,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这个行动比起婆婆妈妈、苦口婆心的劝导更有效。

现在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先进,理念越来越人性化, 可是成德出生在400多年前,他的母亲觉罗氏能有如此觉悟,积极主动学习,这真的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

摄影:梦幻闻书香 《纳兰成德传》

读书的真谛是思考、写作、辨析和记录

清朝初年的词坛景象很不景气,词坛一片片寂寂无声的景象,可是,成德却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烁出耀眼的光芒,正因如此,成德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成德是满族显贵,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汉文化,却能够将汉文化运用得如此精深灵动,这才是最让我们称奇的地方。

25岁时,成德历时四年整理出一本《渌水亭杂识》,《渌水亭杂识》分四卷,第一卷以地理为主;第二卷以历史为主;第三卷以历代哲学、史书的摘录和解读为主;第四卷以成德对历代诗词的个人理解为主,这四卷书不仅涵盖了地理知识、 读书抄录 、还有历史以及西洋文化、 科学、 古代历法…… 由此可见成德涉猎之广,读书之多。

正是因为孜孜不倦的求学 ,再加上儒学 、佛教、 道教的涉猎与理解 ,才使得他完成了这部著作。

成德在下功夫考证过《易经》和《礼记》等先秦儒家经典后,又写了《大易集义粹言》和《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二书,据 史料记载, 他两部书最少参考了18家研究易经的学说, 也就是说 ,对他来说“读书不可谓不勤, 思考不可谓不深 ”,我们平常读书经常是读过就忘记了, 然而在成德看来,读书不仅仅是读书,还需要深刻地体会书中的精华。

如今,浮躁的社会,能静心读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反观成德读书,·不仅要时时思考、要记录、针对书中的内容做辨析、还要整理,唯有此,才能成就学识。

正是因为他好考据,读书多,所以才完成了这么多首词的创作, 可以说对我们今天的人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做自媒体一年的时间,感觉自己越来越写不出文章来,其实和书没有读透、读懂、读烂有关,还和下笔少有关,和思考的不到位也有关,总而言之,有时只是机械的读书,而忘记了读书的乐趣和意义,才会造成今天的困境吧。

朗朗上口的纳兰词

成德以词闻名,现存的有349首,其中的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评价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评曰:"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我们耳熟能详的纳兰词有"人生若之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恰如三月花,倾我一生一世念。来如飞花散似烟,醉里不知年华限。""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已变。""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首悼亡诗,是成德写给妻子卢氏的《青衫湿》

青衫湿 近来无限伤心事, 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 早雁初莺。 当时领略,而今断送, 总负多情 。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

这首词是成德写于卢氏去世以后 ,他想念妻子, 为妻子写了非常多的悼亡词。 他不光在悼亡词中思念妻子 ,而且梦中经常会梦到卢氏 ,他见卢氏:

淡妆素服, 执手哽咽,

临别时甚至和他说

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

其实 ,生活中的卢氏 ,素不工诗,竟能为此工整诗句,成德醒后,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成德虽然还有颜氏和官氏, 但是他独独对卢氏的感情特别的深, 他和卢氏 :有绿窗下的离别之泪, 有春天里的莺歌燕语, 如今却一去不复返, 痴情无处安放 ,只得在烛光下数着春夜里的繁星 。

“近来无限伤心事”,成德开篇便写出了自己内心的伤感 ,无数的伤心事只能埋藏在自己的心里 ,却无处可以诉说, 知己只有一人,走了以后,心里话还能对谁说呢 ?卢氏不但是成德的妻子, 也是成德的红颜知己。

成德的词颇有特点,每一首都能够写出对卢氏的思念以及无法割舍的亲情 ,而当时的封建社会,成德对卢氏的感情与其他男性不同, 他对卢氏的爱是发自肺腑 ,十分真切的 ,他一旦爱上一个女子 ,一生一世也无法离弃 。

对于卢氏来说也是非常的幸运, 能够与成德真心相爱一场 ,死后被成德如此的思念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 ,是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

成德的不幸在于他的伤痛,卢氏去世后,没有人能够诉说 ,只能够低沉的与卢氏讲"谁与化话长更 "卢氏的离去对于成德的打击多么大?卢氏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卢氏的离别注定了成德在这个世上是孤独的 ,虽然成德知道对卢氏的思念, 对生活没有任何改变, 还是要继续自己孤独下去,可是成德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思念, 他一想到从前,便忍不住泪如雨下 ,悲痛欲绝 。

忽然,过多的思念又让成德产生了幻觉 ,好像卢氏回到了他身边 ,仔细一看 ,却只是"孤灯冷风 ,窗外星星寂寥 ,哪里有卢氏的踪影呢 ?只不过是一个清冷的夜空。

怪不得后人形容爱情时总爱用这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大约便是成德与卢氏这般吧 。

纳兰成德的词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这本《纳兰成德传》更是详细地记录了他传奇的一生,这本书多角度地将成德的许多词的创作背景及与之交往的各种名家之间的交流,呈现眼前,让我们对"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成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文标题: 纳兰成德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4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葵花”向阳而生,线上三下乡焕发勃勃生机会做饭的男人,人品都不会太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