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8-12 08:30: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马尔克斯评传》是一本由(英)哈特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马尔克斯评传》精选点评:●本书跟马尔克斯其他传记相比,最独特之处在于,把马尔克斯的生平故事跟对其作品的深度介绍和评析结合在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100字

  《马尔克斯评传》是一本由(英) 哈特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尔克斯评传》精选点评:

  ●本书跟马尔克斯其他传记相比,最独特之处在于,把马尔克斯的生平故事跟对其作品的深度介绍和评析结合在一起论述,既具有文学批评的学术深度,又有着优秀传记所应该具备的客观态度和诗意文笔。非常值得一读。

  ●还行,对于了解马尔克斯够了。

  ●有些过度解读。

  ●对马尔克斯生平以及他的创作来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可以帮助理解马尔克斯的“真实是文学,而魔幻亦是真实。”的创作理念。

  ●马尔克斯在生活里就把所有没意思的孤独看透了。原来这有个名字叫“创作性错误记忆”。

  ●作为传记还是不错的。

  ●这本书可以看出西方著书者的严谨。对马尔克斯,拉美文学感兴趣的人可以读读。

  ●结合马尔克斯生平,解析其作品,有利于对作品更深入的了解。分析了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写作手法,也阐述了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变化。总体来说,这本评传还是给人以启发性的,作者在书中关于马尔克斯极其作品的观点未必属实或者正确,譬如反复强调的“身份的双重性”在作品中的体现就过于武断。

  ●喜欢,笔调和马尔克斯如出一辙,来自英国的作者笔下源源不断流淌的是一条色彩斑斓延绵不绝的加勒比的大河

  ●看得我百味杂陈,像在吃一块各种马尔克斯小说味道的压缩饼干,由作者捏出形状。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一):最狡黠的传记

  在对马尔克斯实践多层次解读之时,“双重身份”是史蒂芬反复强调的概念。在他看来,“双重身份”以及围绕它所衍生的“异化”、“幽灵”、“目睹自我的死亡”等意象或情节,构成了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一环。值得玩味的是,史蒂芬时而犀利、时而黑色幽默、时而钝重的语言,辅以不安分的、跃动式的讲述节奏,从某种程度上与马尔克斯的写作语言渐趋相近,构成了一种暧昧的“双生”。在绝大多数的阅读时间里,我们都能感觉到,作者的讲述、马尔克斯的原文以及四面八方的引述,都被作者以一种从容的语言能力调和得浑然一体,仿若是马尔克斯的又一部巨制,好像他从未离开。这大概无疑是马尔克斯研究史上,至今为止,一次最狡黠,最优雅,却也最悲伤,但又最令人欣慰的致敬罢。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二):《马尔克斯评传》

  读马尔克斯作品的一种直观感觉是即便头昏脑胀还是欲罢不能,在魔幻与现实之间徜徉,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在无性之爱与无爱之性中徘徊。

  本书分析了马尔克斯写作手法的五个关键因素:魔幻现实主义、时间的压缩与断裂、恰到好处的冷笑话、黑色幽默以及政治讽喻。

  开篇提及马尔克斯的童年生活对其今后写作道路的影响、外公的身份双重性为他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让他认识到了无爱之性的危害之大,使他得以在婚后对妻子忠贞不渝,没有非婚生子。

  书中还谈到马尔克斯与卡斯特罗的友谊,是古巴革命事业坚定的支持者,卡斯特罗为他在古巴提供创作环境,而他则帮助古巴声讨美国的强权政治,以他在新闻报道方面极有天赋的才华,在国际新闻界引起轰动。

  马尔克斯不单做过记者和作家,他还涉足影视,创建了新拉丁美洲电影基金会,鼓励拉丁美洲电影事业的发展,重视向世界展示拉丁美洲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真情实感。他同时也是一位民主斗士,声讨独裁者的暴政,歌颂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将军,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致辞中(《拉丁美洲的孤独》)提到:为什么我们在文学上的独创得到毫无保留的认可,而我们面对巨大困难,想进行社会变革的时候,却遭受种种怀疑而得不到认可?马尔克斯呼吁欧美国家能正确看待拉丁美洲的政治进程。

  《百年孤独》之于马尔克斯,好比“一书定终生”。借此,他成为了哥伦比亚的代表,甚至是拉丁美洲的代表。时至今日,《百年孤独》依然排名畅销书榜前列,马尔克斯的影响力也早已超越了文学,成为拉丁美洲的一张名片。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三):就像一张罗盘,可以看清马尔克斯的魔幻

  1、马尔克斯从小就沉浸于两种故事里:外婆讲述的神奇鬼怪故事,外公和他的朋友们讲述的严肃战争故事,而马尔克斯后来的小说则是这两种故事魔幻的平衡。

  2、他的小说之所以如此真实,是因为很多情节本身就来源于现实,外公登梯子抓鹦鹉摔倒,变成《霍乱时期的爱情》医生之死的灵感,由母亲的话“我不愿意看到家族的血脉满世界晃荡”,演变出《百年孤独》最有名的那一幕:布恩迪亚家族的血在马孔多大街上朝着家门蜿蜒流淌,他的初恋是个有夫之妇,她的丈夫是海员,这个故事后来成为阿里萨的猎艳事件之一..... 越了解马尔克斯的生平,就越容易找到故事的原型,他很擅长如何将现实变成艺术。

  3、他第一次留意到细节,可能是他九岁时说了一句“他再也不能下棋了”,这句话被家里的女人不断地重复,而且他们在重复同一个故事的时候,总会添加一些新的细节,最后各个版本跟原来的故事都有所不同,各种细节的叠加让故事源于真实,又不同于真实,《枯枝败叶》和《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都用了类似这样多视角的叙事方法。

  4、马尔克斯的母亲一直是他小说的敏锐读者,她总是能一眼就看见他塑造人物的核心,分辨出他儿子笔下人物的原型。

  5、他的童年结束于12岁,当时父亲让他去妓院带口信,结果他被一个妓女拉了过去,然后他体会到了“那销魂的一刻”,他在自传里描述“只觉得她大腿间像洋葱汤一样黏糊糊”

  6、他相信自己跟女人之间有秘密的沟通纽带,并把这个归结于小时候跟家里女佣关系特别好,而《爱情和其他魔鬼》里谢尔娃·玛丽亚也是如此,她一直喜欢生活在女佣中间。

  7、马尔克斯回忆波哥大动乱,说凶手是一个穿灰色西装的男人,而这个人在所有报道里都不曾存在,但他的描述非常真实,这种跨时间产生的,十分逼真却没有事实依据的错误性记忆,正是马尔克斯的小说令人着迷的所在。

  8、《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里,马尔克斯非常平实地描写了路易斯看见已经淹死的朋友海梅坐在筏子上,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幽灵幻象,这成为他日后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

  9、马尔克斯创作的源泉包括五个层面: 一、令人难忘的视觉形象,譬如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形象,就是来源于他在码头上看见一个等待的老人的背影。 二、童年记忆,他最重要的故事就发生在外公家的大屋里,发生在他童年生活的马孔多。 三、生活细节,很小的时候他就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细节会让叙述变得非常真实。 四、文学技巧,卡夫卡、福克纳、伍尔夫、海明威、格林.....都曾让他受到启发。 五、借助文学隐喻产生政治讽喻,譬如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的公鸡,就代表了暴力政府统治下民众的期待,格兰得大娘的葬礼讽喻拉丁美洲后殖民时期怪诞的政治现实。

  马尔克斯的小说之所以非常真实的原因,因为其中有五分之四的真实和五分之一的虚拟。但他的真实从来不是某个单一的事件,而是四个真实情景在美学上通融交汇所产生的一个艺术层面。这既是真实的,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所以真实即魔幻,魔幻亦真实。

  史蒂芬·哈特《马尔克斯评传》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四):书中文艺界和政治界人物列表

  

首先,我认为此书翻译得很好,读起来非常流畅,译者还纠正了《蓝狗的眼睛》和《大妈妈的葬礼》两篇文章标题的错误翻译(国内常译成《蓝宝石般的眼睛》和《格兰特大妈的葬礼》)和原文的小错误,可见其用心。美中不足的是对许多人物身份未给出注解,这对于不了解拉美文艺界和政治界的读者来说,算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故在此分享下我阅读时搜罗来的人物信息(按名字第一个字母排序)

A

阿尔瓦罗·穆蒂斯 哥伦比亚诗人、小说家、散文家,著有小说集《瞭望员马克洛尔的道路和遭遇》等。其作品风格及写作技巧没有受到魔幻现实主义这股风潮的影响,甚至对其持怀疑态度。

阿尔弗雷多·波里塞·埃切尼克 秘鲁著名小说家,代表作《为胡里奥准备的世界》。

奥图罗·利普斯坦 墨西哥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品《泯灭的天使》、《深深的猩红》。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前智利总统、智利军事独裁者,智利迄今为止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统治智利长达16年。1973年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流血政变,推翻了苏联支持的民选左翼总统阿连德,建立右翼军政府。

C

切·格瓦拉 古巴共产党、古巴共和国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1959年起任古巴政府高级领导人,1965年离开古巴后到第三世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1967年在玻利维亚被捕,继而被杀。

F

菲德尔·卡斯特罗 古巴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古巴第一任最高领导人,被誉为“古巴国父”

费尔南多·比利 阿根廷纪录片导演,反传统观念,代表作《扔给我们一毛钱吧》。

G

加西亚·埃斯皮诺萨 古巴导演,代表作《革命的青年》

格雷厄姆·格林 英国作家、编剧、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恋情的终结》《命运的内核》《文静的美国人》等,一生获得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他是马尔克斯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J

豪尔赫·埃利塞尔·盖坦 哥伦比亚律师、政治家、法学家、自由党左翼领袖。1946年作为自由党左翼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失败,之后领导人民进行反对保守党政府独裁统治的斗争,1948年4月9日在圣菲波哥大遇害身亡。

何塞·多诺索 智利作家,代表作《淫秽的夜鸟》。

胡安·鲁尔福 墨西哥作家和摄影家,魔幻现实主义的先导,代表作 《燃烧的原野》、《佩德罗·巴拉莫》。

胡里奥·加西亚·埃斯皮诺萨 古巴电影导演和编剧,代表作《胡安·昆·奎因历险记》。

L

路易斯·比利亚尔·博尔达 哥伦比亚外交官,左翼自由主义政治家。

路易斯·布努埃尔·波尔托莱斯 西班牙国宝级电影导演、电影剧作家、制片人,代表作有《安达鲁之犬》、《青楼怨妇》,执导电影手法擅长运用超现实主义表现。

M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代表作《城市与狗》、《绿房子》, 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201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 ,曾以中右翼候选人的身份参加1990年的秘鲁总统大选。

米格尔·利丁 智利导演。

P

普利尼奥·阿普莱约·门多萨 哥伦比亚记者兼作家,著有马尔克斯访谈录《番石榴飘香》。

R

罗伯特·罗西里尼 意大利著名导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滥觞的发起人,代表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S

萨尔曼·鲁西迪 印度裔英国作家,代表作《午夜之子》 。

萨尔瓦多·阿连德 智利政治人物、医师,作为拉美第一位通过直接选举上任总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而闻名。阿连德于1970年就任,于1973年军事政变中被杀。

塞萨尔·巴列霍 秘鲁现代作家,西班牙共产党党员,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歌改革者之一。

T

托马斯·古铁雷斯·阿莱亚 古巴导演,代表作《低度开发的回忆》。

W

维托里奥·德西卡 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复兴中的重要导演,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五):带我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人走了(郑亚洪)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坦白地说,我的一篇随笔《梦见冰块的那个下午》题目完全来自《百年孤独》小说开头,现在它藏在仅十五万字的《天鹅斯万的午后》里,而写小说的那个人——加西亚•马尔克斯走了,这位小说王国里的王,人情世界的教皇,终于摆脱了人间无穷无尽的阐述。“刀客必死于刀下。”据说马尔克斯最后几年并不记得曾写过《百年孤独》,这完全正确,也是他的荣耀呀!我现在仍然清楚地回忆起马尔克斯去世,2019年4月17日,我正在医院里陪父亲看病的那个上午,我向手机里瞟了一眼“新浪读书”微博发出的消息,随后被无数马粉转载,一整天,微博里全在纪念老马,而我在医院里搀扶着老父亲,看他渐老渐衰的背影:“他父亲带他去……”,此刻是我现实中的父亲。同一个称谓,不同的指向,虚构与现实交替着出现,马尔克斯最拿手的戏。上大学二年级,我在一本英西文版《门与镜子》里读到马尔克斯的一个短篇小说《巴尔扎神奇的午后》,凭着好奇心,我把它翻译成了汉语,后来我从一本英文版《诺贝尔读者,诺贝尔文学奖中的短篇小说、诗歌与散文》书里翻译了《夏娃在猫的身体里》,我完全被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所折服,以至于可以忽视国内的所有当代作家,我买到了一本台版《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加布里尔•贾西亚•马奎斯》,到2019年出版的《我不是来演讲的》,二十年间我收藏了14本关于马尔克斯的书,有来自南美大陆的《拉丁美洲散文选》(入选了马尔克斯《拉丁美洲的孤独》),这个被称为“最孤独”的大陆曾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写作——南美大陆是一块发烫的冰块,马尔克斯引我去见识了它,二十多年后,回忆初次读《巴尔扎神奇的午后》那么近,又那么的远。

  漓江出版社在马尔克斯去世后的5月份随即上市了一本英国人斯蒂芬•哈特写的《马尔克斯传记》,封面上马尔克斯带笑容的正面西装像,怎么看都像大病初愈,黑色西服上佩戴了一朵肥沃的黄玫瑰。我翻到了83页,一张拍于1969年的招牌照,当年马尔克斯头顶首版的《百年孤独》应该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可他十分忧虑、无助地从照片里望向我们,他被书压着呢——他的“孤独”是天注定的,注定孤独一百年。大概全世界没有哪位作家比得上马尔克斯从文学里获取如此巨大的荣誉了,包括与世界领导人比尔•克林顿、卡斯特罗等人打交道,不管他来自东方还是西方阵营,老马称得上一个教皇,肩负着文学改造世界的重任,在墨西哥一次讲座上曾恳请两个超级大国将军费开支用于教育事业。马尔克斯代表了哥伦比亚,在一个时期他的确是这样,马尔克斯的朋友阿根廷作家胡列奥•科尔塔萨说:“扼杀一名作家的最捷径是强迫他做国家的代表。”1982年获诺奖之后马尔克斯写出了一部稍微像样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写作了,渴望有个安静之所,渴望到古巴去。马尔克斯与古巴的亲密关系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包括他的好友小说家略萨;1999年他查出患有淋巴癌,一封以他的名义写成的告别信在网上流行,这又不是马尔克斯最擅长的小说策略吗?现实模仿了小说。到下一个新世纪,加西亚•马尔克斯鲜有新作问世,他迫不及待地写自传,2002年《活着,为了讲述生活》出版,无非老马再换种方式过过写小说的瘾儿,可那些个故事都在他的小说里重复了多次。

  《马尔克斯评传》共七章,每章配上了新闻性标题“他再也不能下棋”、“一分灵感,九分汗水”、“他领诺贝尔奖为什么要穿得像个厨子?”,噱头十足。传记者斯蒂芬•哈特是伦敦大学电影与文化教授身份,写评传自然从传播学考虑,你可以将它当作一部小说读。第一章揭开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身世、那个有着同样姓氏马尔克斯家族犯下的情事:加西亚小时候跟着外公亲眼所见长辈们之间的偷情、他遇见了妓女,童真丧失,“剩下就全是她一个人的戏了,直到我骑在她身上,独自体验了那销魂一刻,只觉得她那小牝马似的大腿间像洋葱一样粘稠的。” 此刻我信然了,也释然了。为什么会在《百年孤独》里有那么多自然的偷情与乱伦?为什么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有不可思议的忠诚苦役犯?为什么马尔克斯在他七十七高龄还写《我忧郁的妓女回忆录》?为什么老马会在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上为总统挺身一辩:“总统想做的,不过是普通男人背着妻子一直在做的,开天辟地,从来如此。”?一个写作如此强大的作家,他的性欲能力必定是强大的,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我迄今记得一个名叫夏娃的女孩突然进入了猫的身体里(《夏娃在猫的身体里》:“她突然之间发现自己的容貌已经踪影全无了。那曾经像肿瘤,像癌症一样折磨过自己的漂亮长相竟然消失殆尽了。”我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国内文坛写实主义正走俏,先锋作家余华格非苏童们写出了模仿大师的作品,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在三四年后才发表,而马尔克斯早在1947年就很好地处理了小说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之间的关系,“潜意识”、“魔幻”、“生死转化”、“怪异”、“荒诞”等等在《夏娃在猫的身体里》普通得如一个形容词。马尔克斯提拎起南美大陆这张“枯枝败叶”:腐败、独裁者、军事叛变、香蕉、热带雨林、南瓜、山药、茄子、天竺葵的絮语、村庄、文明进化器、黑色幽默与政治讽喻等等,统统糅入了写作里,然后创造了一个新词:魔幻现实主义。斯蒂芬•哈特谙熟写作之道,他追溯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对《百年孤独》的影响,美国新新闻学又是怎样影响了马尔克斯的写作(第三章);他从小说技术层面漂亮地分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第三章)、《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第五章)、《霍乱时期的爱情》(第六章)。“他坐在燃烧的泥炉子旁边,等着茶水煮开……这时,上校觉得好像内脏里有毒蘑菇和百合在生长。”这个怪诞不堪的意象组合不是老马独创,诗人T.S.艾略特描写过“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有不止一位著名的中国小说家使用着意象。《凶杀案》像棱镜一样折射出事件的不同层面,“各个章节滑动连接,产生新的互文共鸣”;《爱情》的叙述形态像漩涡一样,小说结构像“流浪汉小说”,曲折甚多,漩涡潜流,过去的事件不断重现;《孤独》最本质的层面剖析(第四章),马尔克斯在写作时有意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同时给自己留出容纳描写所有事件一个空间。马尔克斯从普鲁斯特福克纳博尔赫斯等人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又通过他的小说在中国的传播,教会了中国小说家。

  我多么喜欢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用羊皮纸占卜未来,一边跳读着翻页,一边预测读完羊皮纸书后的情景,看见死亡在远处等着。《活着为了讲述》,老马再次玩弄了一回他精湛的小说之道,模糊了历史、未来、现实、虚构,在马孔多的辞典里没有时间线性概念,一切都可逆回,唯独那个带我见识冰块的人,再也走不回了。

  2019年6月13日

  作者:郑亚洪

  发表于 《文汇读书周报》2019年7月9日(发表有删节)http://book.ifeng.com/shuping/detail_2019_07/09/105409_0.shtml

本文标题: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3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没有一种运气是偶然读后感锦集社群营销与运营/互联网+新媒体营销规划丛书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