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阶层的崛起》是一本由理查德•佛罗里达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创意阶层的崛起》精选点评:●呵呵……●真是好书。●高等游民的崛起●写这书的遇见大舅就怪不好意思了吧●
《创意阶层的崛起》是一本由理查德•佛罗里达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意阶层的崛起》精选点评:
●呵呵……
●真是好书。
●高等游民的崛起
●写这书的遇见大舅就怪不好意思了吧
●社会观念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在此书中变成意见很好玩的事情,同性恋指数与一个城市创意经济的兴旺程度呈高度正相关,这对于那些固执的保守主义者是一个有力的警示。从这种相关性中我们也有理由期望新兴经济会引导社会走向开放、宽容和友好,正如工商业的发展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对于陈旧腐朽的旧秩序的瓦解一样。
●若是十年前读是5星。
●好吧
●很赞
●能吐槽字太小拍版太密吗
●这书真像简介里说的对美国政府的官员有这么大影响?创意很重要确实没错,但那需要些基本的因素做支撑吧。历史从来都没变,创意需要供养。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一):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
准匿名的生活方式,这个我记得很清楚。
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呢,一来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极多,二来,它像是验证,我一直秉持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拿周围别人的价值套如此先进的东西是很残忍的... 就让这世界继续进行下去。
有了量子力学的应证,还有必要和别人探讨这对不对吗?书中在说表象,他在说服别人,在此只能谢谢他,方向对了,缘由等于没说。
继续着,生活中的点滴足以改变世界。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二):给市长们看一下还可以
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还能挑战那些像挤压过度的弹簧一样的脑袋
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
为了自我价值而工作
去那些鱼龙混杂,五光十色的街区生活
在现在看起来是理所应当的事
这本指南也好手册也好
于个人的启发意义在当下看来几乎都是过时货
2002年,讨论波西米亚布尔乔亚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技术也未必是非黑即白
互联网泡沫带来的恐慌也不用再提
只能感叹一句
你来得太晚了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三):创意能量系统的影响
科学家、工程师与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编辑、文化人士的工作虽然很早就有,但把这些人群作为创意阶层研究还是最近的事。作者敦促领导者致力于构建创意优势环境以及开启国民的创意能量,并展示了美国城市创意人群的特点、对工作的选择与环境的要求。不少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提供的地域环境除了技术与人才外,还有地区的宽容程度,其中瑞典、芬兰、丹麦和荷兰的创意环境指数相对较高。这种地域环境不同于提供便利设施、自行车道或音乐场所的建设,而是构造能够调动创意人才的广阔创意生态系统,例如对创意的奖励与培养、提升地区的活力与机会、投资建设创意性生态系统、接受多样的情感与智慧等等。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四):这本书无法教你“how to be creative”
曾经,我把创意产业作为我以后的发展方向。因为图书馆没有这本书,我还沮丧了很久。
终于,在我去学完“产业中的创新与创意”的一年后,我对“创意产业”这个词毫无感觉,甚至不觉乐观。
这本书更多的是从“阶层”这个角度出发的,描述了一群人,这群人的特点就是拥有创意,靠创意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及生存价值。这群人对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有着积极影响。作者提出的3T原则 (talent, technology, and tolerance),尤其是最后的tolerance,我觉得很好,确实是一个必须的维度。
但是,阅读完本书,我的一个感受就是,作者其实和普通人一样,将创意看成是一个“坐等灵感出现”的艰难困苦过程。灵感来了,啥事都好办;灵感不来,穷尽脑汁。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系统化的创意管理流程,反对这种坐等感觉、坐等灵感的创意过程,即使是在作者发表这本书的年代,相关理论文献都已经有了。此外,创意的确是创新的基础,但不是有了创意,甚至是有了成群上万的创意,就一定会有创新的。创意或许只是想法新奇的点子,可能在短期内引爆人们的热情,但要真的成为创新、真的带来商业社会革命,那不仅仅是依靠创意。目前国内所说的创意,更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在小范围内小打小闹的新奇点子,因为不具备“落地性”而难成创新。
此外,我知道这样说是不对的, 但我总感觉作者有种不知道给这群人怎么定位,那干脆叫“创意阶层”好了的感觉。说话是要凭依据的,可惜我说不出来。介绍里提到 这本书可以“让商业领袖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让创意人群找到自己的定位。”,其余几点不做讨论,我认为这两点就彻底算了。新的商业模式不是这样找的,创意人群也不见得愿意将自己归入“创意阶层”。这里的创意阶层,感觉更像是外部的人对这群人的描述。
所以这本书还是推荐看看,但不认为作者说的全对,特别是对于创意产业的学生。想看怎样激发创意、做好创意管理,这本书帮不了你。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感(五):一个新阶层和时代的来临
《创意阶层的崛起》读后有感----一个新阶层和时代的来临
从YQ那里看到一本好书《创意阶层的崛起》,下简称《创》,这是多伦多大学的佛罗里达教授在2003年提出一个新经济增长理论后所形成的论著,他的研究方向是创意如何使国家经济和地区经济获得增长并增强竞争力。时隔6年后,中信出版社引入了《创》的中文版,不得不说,中信出版社在商业、经管类题材的选作者,引入外文优秀作品方面具有独到眼光,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内出版社,但他出版的很多新书质量(主要在于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如果中信能更好地把握翻译质量,不那么粗制、仓促出版的话,应该会给他带来更多粉丝和更好的发展。
这篇书解答了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些问题,佛罗里达教授通篇的中心论题在于讨论和他所独创所提出的创意阶层,一个不同于农业阶层、工业阶层、服务业阶层的新阶层的崛起和发展以及相关理论体系。我第一次有目的和稍有系统的接触“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是因为工作关系,在某个项目中,Leader非常强调创意产业对经济推动的作用,要我们好好吃透这部分内容并撰写相关报告。我当时并不负责这一块内容,只是略有听闻,对其产生了一些兴趣,但觉得似乎概念逃不出“脑力创造”的白领精英范畴,也没有深入研究,仅仅将项目当地的创意园区和示范项目等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而已。
今天重新读到佛罗里达教授提及的创意阶层这个概念,才知道“创意产业”、“创意人才”就是他一手创造的概念以及新经济发展理念,这在7,8年前我们根本看不到这个说法,而现如今从引领经济潮流的北美到经济策略稳扎稳打的欧洲,再到经济迅猛增长、日渐壮大的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等,这个提法俯首皆是。
《创》这本书里面有不少新鲜观点,如“同性恋盛行的地方能更好的激发创意”等,在当时提出后受到学界和政府官员中保守派的反对和不满,不过时间证明了它的大部分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下面做一些个人的读书笔记:
书中的重要观点:
1. 一个崭新的创意阶层出现,他们构成了“后工业时代”,或是“后物欲时代”的核心,并将引领人类社会发生第三次大转变。佛罗里达教授认为,类似于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发生的重大转变,形成生产力的巨大释放,工业社会目前正在朝向一种创新性的经济模式只不过主角由工业阶层的商人和工厂主,变成了“创意的提供者”,如科学家、工程师、建筑设计师、作家、画家、音乐家等等。并且,创意阶层不一定是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担当,任何人只要有有新意的想法,能持续不断地为社会通过脑力方式提供价值,都能归入创意阶层,比如传统服务行业的理发师等。
2. 创意阶层的出现后,社会出现一些新的特征,首先,社会不平等性不断加剧,这不仅体现在显性的工资收入水平上,创意阶层获得的平均劳动报酬要远远高于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同时,创意阶层还具有一些隐匿的优势,那就是他们的工作更令人愉悦,并且占比较小的他们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这与《黑天鹅》一书中提到的非线性不可预计的极端斯坦是一致的,比如J.K罗琳写就一本书所获得的财富也许超出一个地区所有作家的财富总和,在这个创意、创新为王的时代,财富的积累是过去传统工商业者不可想象和比拟的。
3. 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技术,是佛罗里达教授的中心三T理论,即人才、技术、宽容(Talent,Technology,Tolerance)。他认为,一个地域的宽容程度可以决定这个地方的创新发展能力,因为创意阶层不同一般人仅追求“谋生”,而是达到了马斯洛所描绘的“自我实现”层次,他们追求自由,喜爱体验丰富、充满活力的生活,以独特的经历作为最大财富,因而需要有一个地方能包容他们的各种癖好和独特需求,某个区域的宽容度越高,越容易聚集创意人才,而这些人是创造科技和创新思维的不竭原动力。
4. 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资源是创意人才的高度流动性带来的创意源泉,而非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就业岗位、本地公司规模等等,虽然佛教授不否认这些因素所扮演的作用,但他强调,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尺度是吸引和调动创意人才的能力。因此,他详细研究了人才生态体系,独创地提出地域内对人的宽容度的衡量指标,这包括文化熔炉指数、同性恋指数,波希米亚指数(类似自由随性、放浪不羁、多才多艺、文化人或艺术家的聚集程度)以及融合指数(种族、民族间的融合程度)。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简单一些说,创意阶层和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之类的概念对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而且似乎目前的当权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放眼未来十年,我认为今后我国的户籍制度、人口自由流动、人们的择业观都会发生重大变化。
1. 户籍制度改革。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先不说它人为分割城乡,造成城乡二元的悬殊差异,带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阻碍,就从创意阶层的关键要素--人才流动方面,也迫切要求它要进行全面的革新。未来十几年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一直维系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的“比较优势”,“人口红利”等优势都将丧失,我国将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唯一破局之法在于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培育、引进并沉淀人才,形成新的“创意人才红利”,而户籍制度像枷锁一般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若不革新,则未来中国的年轻人都将被捆绑了大量社会福利户口这个枷锁束缚,龟缩在几个典型城市,造成人才区域(如北上广深)的过剩和利用率不足,形成愈发畸形的中国人才分布,消弱国家整体竞争力,中国的强势经济体时代一去不复返,也许还会成为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2. 择业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年轻人会更自主的选择生活方式。即使在户口制度没有松动之前,依然会有部分受过高等洗礼,通过互联网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创意阶层年轻人,会选择去更自由的地方,选择更适合自己成长和兴趣发展的城市,他们更注重对生活质感的体验,更看中精神上的享受而非物质的丰厚,这符合《创》中的所说的创意人才流动的趋势,也是未来中国年轻人择业选择的必由之路,当然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下回再详述好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