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8-02 08:33: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是一本由[德]赫塔·米勒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精选点评:●“那国王鞠躬然后杀人”——太阳初升●意象过于单一。表达过于讨巧。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是一本由[德] 赫塔·米勒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精选点评:

  ●“那国王鞠躬 然后杀人”——太阳初升

  ●意象过于单一。表达过于讨巧。反正我74.9了一套,在此之后,我打磨,在赠品之家所有未能够坍塌的阳台上,在番红花的乳晕里面。

  ●如果有一天古文献做不下去了就转而研究现当代诗歌。Happy Together百分之七十的人设和灵感来自于这本书,以至于一个甜文系列可能会魔幻现实主义

  ●给跪了这本书,欣赏能力真心有限,这么先锋的诗,我只能理解为结巴后遗症

  ●更多意义大概在断裂空白处

  ●诗是好诗,这排版实在是欠意思

  ●赫塔米勒的词语,横切面都透着美与死的魔力。是狭长的猫眼,审视,沉默又优雅,带着神经质般的自怜和毁灭情绪。那种危险,对尸体,毛发,眼睛,内脏,皮肤的痴恋,构就了一个磁极的两端。受之被吸引沉迷,反之因恐惧逃遁。

  ●如果我们面对面儿坐 就不会忘记你和我......

  ●詩歌站起來了,不同於以往的面目。

  ●排版坑爹,读久了会有阅读障碍以及生理不适=。=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读后感(一):赫塔·米勒

  这本诗集,

  我翻看了不下十遍,

  却无法真正弄懂它的含义。

  从少数连贯的词语之中,

  我只是读到了什么是莫名其妙。

  不管诗歌衍生出什么高妙形式,

  可基本的词汇技巧应该保留。

  达达主义的运用,

  可以算是技巧上的创新,

  可是如果不能形成完整的意象,

  那么缪斯也要被弄糊涂的。

  据说那些不连贯的词语,

  需要配上粘贴画来欣赏。

  那么这本诗集,

  可以说是翻译作品的未完成版,

  期待能够得以窥见,

  文字与绘画相得益彰的艺术作品。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读后感(二):我用眼光咬掉一块白色的面包

  我在米勒的诗中找到她在小说哪些句子里的源泉,原来小说真的可以写成诗句。我在米勒的诗里看见她叙事的歌唱,原来诗歌也可以被置身在宽阔的海洋,迷幻的森林,以及废弃的工厂。

  米勒的诗句在她缠绕的舌尖上疯狂的生长,也在缠绕的白桦树,金合欢,大丽花上疯狂的生长,在农村的田野上还有一丝衬托的痕迹,音节被掉入陷阱,它们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将要去往何方。

  一个男人,总是有一个男人,在视线之外,伸手无法达及之处,明媚的光线找不到这双手,也照不到这个男人该去的地方,他总躲藏在阴暗的角落随波逐流。

  国王就是心兽,这是永恒的主体,在压制和禁锢的时候就被植入人们的心里,它被映射在任何可以被称赞的地方,永远都没办法称出的重量重重的压在心头,希望你看到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

  饥饿灌输着流浪,然后沉默带来一位新的国王,依然在人们心里疯狂滋长。

  它用眼光咬伤一块白色的面包,人们都这么说,可是没有声音,所有的声音都被吸入面包的身体,流着淋淋的血迹。涂抹,涂抹在广阔的太阳下依然显得苍白而无力。

  带给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遥远,疏离,永远泛起尘埃以及被饥饿与贫穷噬咬的村庄,在那片种满植物的小路上人们视野所能达及的不仅仅是还在边缘徘徊的狗吠声,还有仓促间形成的人际关系,薄如纸纱,在心头缠绕。那是曾经生存过的地方,靠土地生长出来的植物永远地离开了土地,回头张望的不会是给自己带来丝毫慰藉的记忆。

  海鸥的声音直透林木触及遥远的村庄。逃离不是背叛,逃离是寻找,朝着各自渴望的方向,没想到的是再也回不去哪些曾经在树梢泛起的微光。我们都只属于各自的拥有。

  --Oct24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读后感(三):诗歌如画,画入诗歌

  诗歌如画,画入诗歌 因为最近的突发事件导致虽然春节过去了,但是工作的模式还是有些不同于往日,所以自己阅读实体书的机会多了一些,而这也给自己创造了一个阅读以前买了没有看的书籍的契机。 赫塔米勒女士是2009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根据自己跟风的性格,她这套系列作品俺应该最迟也是2019年左右就买了的,一直在书架上吃灰。 这个系列俺买了九本,目前阅读完成了四本。 今天想说的这本,书名是《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是一本诗集,里面其实收录了作者两个时期的两本诗集,分别是《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和《发髻里住着的女士》。 对于诗歌,自己阅读的不是很多,本来就不是自己擅长的文体,自己对其抽象的,隐晦的,明里暗里的拐弯抹角一直都是敬而远之。 而这本诗集,首先作者是德语写作的,就算是翻译者再考虑信达雅的标准,呕心沥血去打磨自己的翻译作品,也从来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作者原来的语种语系下的韵味可以全部留存。 其次这是现代诗,当然就不会去说韵脚啦之类的。 自己开始阅读了几首的时候一头雾水,感觉作者在堆砌毫不相干的词汇而已,不过到了十几页的时候,书中又作者原来的诗歌的图片。 自己对于所谓的达达主义不是很了解,不过看起来,作者的作品是兼具文字的韵味和字里行间的飘散的,可以说,是一副粘贴画同时又是一首诗歌。 这样理解下来,首先翻译者自己也说了,其努力保证诗歌的原来滋味,每个词汇尽可能的直白的翻译,同时原来作者作品中不同的词汇之间不同的间隔也保留了下来 不过这样其实个人觉得诗歌原来的内在又失去一部分。 总得来说,诗歌本身就是很抽象很多解的一种文学载体,不同的语言下的诗歌更是考验阅读者和翻译者的能力,而所谓的“达达主义”痕迹和烙印很重的甚至为了图形美舍弃了一部分内容的诗歌,更是考验读者的信心和耐心,不过幸运的是作者是一个拥有独特的强大的热情的残酷的却又强烈的表达手段的存在,就算是以上的种种桎梏和隔阂之下,这些诗歌也是有趣的,也是鲜活的的,同时个人学习到了一种新的不同的手帐拼贴方式,个人评分7.7分,推荐指数三星半。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读后感(四):那么,您是怎样阅读这些诗的呢?

  昨天,一个学生对我说,每当他出声朗读中文文章的时候,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认字发音上,就会迷失语句的含义。这让他苦恼,读完之后要回头再看一遍,才能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今天读到赫塔·米勒的这本诗集,我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

  这些诗在形式上的特点一目了然。用剪刀、胶水做工具,从现成文字中剪切要用的词,拼贴成文学(艺术作品)虽然并不是创举,也毕竟不是每个作者都敢于或善于尝试。这类“新手法”几乎从诞生开始就变成了旧的、变成要需要革新的对象,第一批使用它的人是先锋,之后的实验者却难逃模仿的嫌疑。和早些的某些拼贴作品不同,赫塔·米勒的这些作品并非是随意拼凑的、毫无意义的游戏之作,她把这些剪下的字符贴成了可读的诗。

  可是,这些诗要怎么读呢?刚开始拿到读的时候,我是按照排版来停顿的,但是这种阅读体验让人抓狂。我读到的不是一行行诗句,而是单个的词和短语,读完一行,却忘了这些词语放置在这里到底说的是什么。我不是在读诗,我只是在认字,在默读一个个独立的词语。词与词之间的空隙所造成的停顿,与诗的情感、含义应有的停顿并不完全相同,它们的节奏被打断。

  这本书有附上德文版的书影,我惊讶地发现,德文版单词或短语在拼贴时形成的空隙并不会给我的阅读造成障碍。我不会频繁地停下来,而是自然选择将一行读完(当然,由于德文太渣并不能理解意思)。这也许跟作品最初的形态有关系:它们原本是贴上去的词语,而翻译的排版设计自然而然是印刷体。视觉上的调皮效果被大大限制,我们看到的是规矩的却不连贯的文字。而且我觉得,拼音文字之间的短小的空隙并不是太影响人的阅读(词与词之间本来就有空格),而中文一旦出现空格就会让人下意识地停顿。

  所以,我抛弃了之前的读法,还是选择将词与词连起来阅读。这样读起来轻松得多,但我怀疑,我也因此而错失了些什么。

  (我想起我本科时候,有个语言学教授,提倡词式书写。他编的《语言理论》,就是用词式书写印刷的。姑且不论是否符合中文语言的规律,至少在阅读上非常不体贴读者<文学作品形式的变形不属此列>。然后……因为这事,该教授在北大中文论坛上与别人骂战我可不会乱说……)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读后感(五):奇异的文字旅行

  赫塔.米勒的这本诗集《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采用了一种异常新颖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同时也是颠覆性的:将一个个报纸上剪下来的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单词间加入空隙,然后再歪歪扭扭地粘贴在白色的纸上,传递出一种跳跃的思维。在她的诗集中,剪刀和胶水的痕迹跃然纸上,和插图上那些迷茫抽象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带出一种孩童式的简单和天真。很可惜的是:译文版只能撷取它原有的外在形式,即采用字与字之间留有间隙的排版方式,却无法临摹到赫塔.米勒用剪报粘贴的本质形式,如果不是书页中间插着一些原版书页面的照片,让我们透过那些简单的画面领略到原著中清新质朴的气息,我在刚开始看时还真的猜不透这本书采用这种凌乱无章的排版方式背后的真正意图。

  在阅读的时候,尽可能地忽略了那些词语间的空白,并用思维补上了缺失的标点符号,然后努力地从文字中去理解诗的含义,找寻赫塔.米勒隐藏于其中的自我情绪。于是在不断跳跃的字符中间,我看到一些抽象晦涩的文字在空气中孤零零地飘来荡去,仿佛具有了某种生命,带着忧郁而绝望的情绪喁喁私语。

  那些凌乱的词语在纸上缓缓地飞翔,有些句子很难理解,你甚至怀疑是一阵突如其来的风把一堆剪好后放在白纸上的单词吹乱后形成了这些句子。比如:“这座 港口城 有 冒着泡泡 的 水肚子 有西瓜瓤 做成 的 天空 ”然而细细回味后,发现它们又是极具想象力的,这种极其夸张而另类的修辞手法,在融入孩童般大胆而美好的想象力后,营造出强烈而震撼的文字意象,在初读时之所以感觉难以理解,恰恰是因为自己想象力的极度匮乏所致。

  对于诗歌,我读的不多,懂得也不多,但个人感觉这本书并不太象诗集,因为它没有诗的韵律和节奏。在我看来,它更象是一本具有朦胧而抽象的意境的散文集,你能从中读到一个踽踽独行的背影,漠然地在黑暗中投射出长长的影子,看不到具体的脸,因为脸是缺乏想象力的。文字中有一些冷酷的东西,让你在某些瞬间感觉疼痛,并被这样的疼痛所触动。然后是一些残破不全的声音和肢体,那些暗黑色的不完整的身体画面,令人在思想深处滋生出绝望阴郁的情绪。天空,草地,胡萝卜,兔子,小船,面粉,葬礼……就象一个大型的填字游戏,所有的文字被打乱后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一些带有思想的句子,变得有画面感,有压迫感,跳跃感,这些原本僵硬的文字,在经历了这种奇特的组合后,仿佛被赐予了一次新的生命,重新变得鲜活生动。

  总的来说,读这本书似乎是经历了一场奇异的文字旅行,对我来说很新鲜。

本文标题: 《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8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多田便利屋读后感摘抄8月,我好想你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