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三国》是一本由廖彦博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被误解的三国》读后感(一):被误解的故事人类最喜欢上瘾的事物,莫过于故事。历史留下最大的礼物,就是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在
《被误解的三国》是一本由廖彦博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误解的三国》读后感(一):被误解的故事
人类最喜欢上瘾的事物,莫过于故事。 历史留下最大的礼物,就是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被人们铭记的,不一定是锱铢必较的真实,不一定事无巨细的纪实细节,更多的是一个个曲折的故事,主人公一段段离奇的经历。而《三国演义》,里面就是聚合了丰富异常的故事,可以传颂,可以议论,可以争议,可以启发。
故事于我们而言,就像被烹饪得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根据不同人群时空,被烹饪成各种口味。但是《三国演义》却超越了时空,国界,不断的被饕餮。 被烹饪过的食物,更令人口爽,但是离本原却相去甚远,有时候,我们需要美味,但是却不可孤意贪恋美味,在美味背后的平实,仍然值得关注。
《被误解的三国》正是这样一本平实的菜谱。何为菜谱,就是把一道道美味佳肴,通过平实的手法,还原真实,还原本来面貌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曹操真的为了二乔才发动战争?赤壁之战真的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火烧连营真的是诸葛亮的计谋?这些曾耳熟能详的故事,当在《被误解的三国》中,以原来的面貌展开,你是否认得。通过作者对大量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另一个纪实视觉,看到的三国不一样的另一面,原来这些在《三国演义》里神乎其神的孔明,并没有那么多怪力乱神的力量,原来鲁肃这个在原著中无足轻重的任务,在真实的历史里,做过的贡献令人瞠目。
《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历史与故事完美结合的文学巨著,在中华民族的记忆力,重量不言而喻,但是关于它本原的那一面,知道的人又少之又少。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故事已经那么完美,那么何必再去关注故事背后呢?在看到《被误解的三国》之前,我也是有过这种想法,再去把原来的故事掰开揉碎来看,没有了作者的精心布局,是不是会食之无味,是不是大煞风景,破坏原本的美好。但是在拜读之后,我却有了另一番的感觉。真相,你读与不读,它都在那里。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个体,在我们精神财富的时候,不仅仅传递那些浮于水面,被包裹的五光十色的东西,更要传承根基。那些平实的历史,不但宝藏的一部分,更是宝藏的的根基,如果人人都传颂故事,却没有史实根基,往大了说,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于个人而言,就是浮于表面,不求甚解。这样的传承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所以有些东西必须要有人来做,有些传承即是平白,也要不遗余力的进行继承。
在读《被误解的三国》后,作者帮我回忆了一遍三国的同时,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那些忠义难两全,那些鱼与熊掌,那些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历史,有时候并不如故事般美好,但是却总有那一股穿越时空的魅力,何时都诱人。
《被误解的三国》读后感(二):三国爱好者必读
外书皮和内书皮 《被误解的三国》这本书,看名字和封皮,就感觉很接地气,不像一些专家研究读物十分高深晦涩,此乃老少咸宜的读物。在书里作者“序”里面就谈到,这本书的对象不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学者,而是对三国有兴趣的大众读者。
读此书大可不必“正襟危坐”,躺着读,喝着茶水,快乐的读最好。里面讲的十分有趣,一定会吸引到你,特别是对于那些三国历史爱好者,更会引起你的兴趣,大家所知道的曹操,刘备,关羽等三国故事其实大都是《三国演义》小说里面的人物,知道正史三国故事的其实很少,看这本书,就可以大略了解到正史三国内容,不必一字一字的再去古书里面了解。
作者主要根据的是《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书,在每节故事前面开头大都会附上几行正史节选的句子,有史有据。
目录一角这只是目录前面一角,看了这些问题你是不是就很想看一下里面的内容吧,目录后面还有好几页,故事非常多。像“曹操将故友吕伯奢一家灭门疑案”,“有优势的曹操为什么输掉了赤壁之战?”,“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孔明为何不同意?”等等这些三国爱好者都非常痴迷的这些故事疑云,里面都一一进行了谈论。里面的故事给你的感觉就像是在和你对话,和你共同讨论这个有趣的故事一样,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灌输给你。
总之,喜欢三国的,特别是看的比较多《三国演义》的,看看这本书一定会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被误解的三国》读后感(三):三国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眼看暑假又到,儿时的一些经典电视剧又要开始重播,来熏陶新一代的孩子了。如果说老版《西游记》深受孩子们喜爱,那么老版的《三国演义》似乎就没那么受欢迎了。都说“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怕的是年轻人愈加冲动,老年人愈加沉郁。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少时还是读一读三国为好呢?
《三国演义》根植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渗透了人们的生活。无论文化程度高低、地域南北差异,几乎都有一些关于三国题材的共同记忆。了解三国从哪个渠道好呢?个人以为,首选电视剧,精彩的剧本加上用心演绎,不愧一代文艺经典;其次还要读读《三国演义》原著,毕竟书里细节更丰富,也更容得人静静思考。以上基本就够用了,实际上,大部分人也正是这个水平。
如果真有历史爱好者,肯读一读《三国志》及其注释,看一看《后汉书》,翻一翻《资治通鉴》,了解得多了一些,就很难能可贵,足以人前显贵了。
那么,是不是还有精力去参照《晋书》《世说新语》呢?是不是还有余力去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和研究专家的三国人物评传呢?恐怕这就很难达到了。可如果资料掌握得越不够全面,之前所得出的认识和评价,是不是越可能存在差错呢?
如果有真心喜欢三国的历史学研究者,能在演义小说之外,参考多方史学正论,对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掌故做一番考证、辨疑、补充,而且讲得风趣幽默、旁征博引,最好还能配一些资料图,那就太好了,对吧?
所以我觉得廖彦博先生这本《被误解的三国》很值得一读。
首先,作者是学历史的科班出身,受过中西方的史学研究训练,基本功没问题,考据应当是可信的。
其次,作者做历史普及的功夫不错。之前与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合著过讲中国台湾“二·二八事件”的书。
再次,作者文风不错,不矫情,很简白晓畅。即便调侃,也不会造成误解。比如说曹操年轻时执法严明,专门打击“大咖”时,特别加括号注明了一下“咖”是什么意思,从哪儿来。
最后,作者对三国时真爱,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小时候用386电脑打《三国志》游戏时就爱上了,一发不可收拾。
毕竟,“读史使人明智”,这本《被误解的三国》总会让人对三国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增添几丝了然。无论是用来在人前谈论,还是因之而反躬自省,这都是用来提升自我学识修养的好方法,老少咸宜。
《被误解的三国》读后感(四):真假“三国”
三国题材的内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信息流中随处可见。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早已被翻拍成电视剧热播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典故我们都印象深刻。可是……
“三国”真的是指孙权、刘备、曹操三分天下吗?
“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真得如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演绎地那么奸诈、狡猾吗?
“刘备的天下——哭来的”,难道刘备果真如我们所想的那般,除了讲义气,一无是处吗?
“生子当如孙仲谋”,浩瀚江东为何是老孙家的天下?
……
《被误解的三国》一书,将史书陈寿的《三国志》与文学经典《三国演义》相结合,帮我们尽可能清晰得还原真实的“三国”到底有哪些趣事异闻!
你可能不知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在真正的《三国志》中根本寻不见踪迹……
你可能不知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或许根本就没有在历史上发生过……
你可能不知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赤壁之战,东风不是诸葛亮借的,周瑜也不是为了保护老婆和嫂子……
当然,这本书已不是意在纠正我们对三国历史的看法,毕竟,真实的历史可能是枯燥且无聊的。只是三国历史在漫长演化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以讹传讹,已经掩盖了它本来的面目。读者若能在闲暇之余,读一两篇内容,还原以下真实的历史,恐怕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欣慰之处。
“隆中对”神预测的诸葛亮、“过五关斩六将”一往无前的关羽、“一纸遗书平辽东”半人半神的郭嘉、“脑有反骨”的大将魏延、“愿打愿挨”的老将黄盖等等,三国时期涌现出无数让后世津津乐道的人物事迹。可其中几分真假,我们虽不必须清除,但作者还是力图给读者呈现一些真实的史料。或许下一次我们再讲三国故事的时候,能加一些真实的历史进去,让听故事的人大吃一惊。
《被误解的三国》一书中,针对大多数人对三国故事的直观刻板印象,通篇章节采用设问的语句,勾起读者的疑问与兴趣,带领读者去了解真实的三国时期里各路英雄好汉的“真性情”。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被误解的三国》读后感(五):还原一个真实客观的三国
记忆中的三国故事一直都是备受每个时代人民喜爱的故事,因为三国的故事里有英雄、有梦想,还有实践,他们在故事里施展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征战沙场的慷慨豪迈和宏图伟业的治国抱负,每一项都可以让人生鲜活生动,而大部分人的人生或平平淡淡波澜不惊,或诸事不顺郁郁寡欢,或英年早逝理想落空。
大部分现代人所知道的三国故事应该是来源于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历史。罗贯中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和虚构,甚至加入了鬼神思想,从而形成了三国的故事,换句话说,《三国演义》中的叙述并不是真实的三国历史,那么,真实的三国又是怎样的呢?
台湾学者廖彦博在对比《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后汉书》、《世说新语》、《晋书》、《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众多学者的分析和自己的研究,创作了这部《被误解的三国》,试图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国。2019年,作者曾出版过一本类似的书《三国和你想的不一样:87个意想不到的三国真相》,这本《被误解的三国》应该是对2019年版本的补充修订。全书采用对比的方式解读了94个被误解的三国问题,每个问题单列一篇。首先,列出《三国演义》原文的相关段落,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背景和发展进行叙述。其次,抛出疑问——真实历史与小说中描述的究竟有什么不同,史实究竟是怎样的?再次,对比正史中相关文献的描述,同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和自己的逻辑分析来还原真实的历史。最后,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对魏蜀吴三国的人才结构、执政理念、历史走向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让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作者贯穿全书的批判思维,这也是最值得读者学习的地方。一般人读历史小说,关注的往往是情节发展、人物刻画或者故事结局,而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小说描述与真实历史的真伪区别。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所言所写未必是真实的,历史书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描述事情,即使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也难免角度单一,忽略了某些事实,偏听偏信往往并不能获得事实的全貌。读历史小说是如此,读正史也是如此。因为正史往往是书写者按照统治者的意图去记录的历史,这样的历史都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以统治者的好恶来区分正义与邪恶,也未必是历史的原貌。那么,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也没有机会穿越时空回到那段历史的我们,应当怎么去了解更为真实立体又不失偏颇的史事呢?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一是阅读不同的历史书籍,不论正史或者野史,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如果同一历史事件被多部史书记载,其真实性必然更高。二是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历史人物行为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比如书中作者对刘禅乐不思蜀其实是为了自保的分析,有一定道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