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7-26 08:30: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梭罗传》是一本由[美]罗伯特·D.理查德森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51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梭罗传》读后感(一):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沉思的自然主义者静谧安宁的瓦尔登湖畔,景色呈现出恬淡的美感。当年,住

《梭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梭罗传》是一本由[美]罗伯特· D.理查德森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51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梭罗传》读后感(一):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沉思的自然主义者

  

静谧安宁的瓦尔登湖畔,景色呈现出恬淡的美感。当年,住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挥笔写下了清新自然的传世名著《瓦尔登湖》。

人们在惊叹于梭罗那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的同时,也对梭罗这个人进行了一番研究。不过,即便许多年过去了,关于梭罗的传记文学也寥寥无几。

美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罗伯特·D. 理查德森,倾力多年撰写了《梭罗传》一书,成为国内首部权威传记。在这部传记中,作者用清澈灵动的文字,讲述了梭罗传奇的一生。

伯特·D. 理查德森声称,这是一部关于梭罗的心灵传记,因而,他在书中除了为读者刻画出梭罗这个人物所具有的鲜明性情,更是通过梳理梭罗的日记、书信和创作手稿等,勾勒出梭罗在思想层面上的成长。

一直以来,人们非常好奇的一个问题在于:梭罗何以成为了梭罗。

通过《梭罗传》我们了解到,梭罗自然主义的思想理念有一个较为漫长的形成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爱默生、玛格丽特•富勒、沃尔特•惠特曼等人一直居于思想导师的地位。在《梭罗传》中,作者落笔较多的当属爱默生与梭罗之间的往来与交流。我们通过这部分内容,看到的不只是一段伟大的友谊,更是两位思想家在心灵上的碰撞。

可以说,爱默生是梭罗在自然主义理念方面的领路人,同时,也对梭罗在诗歌、散文的创作上,给予过慷慨的赞扬和无私的指导。读过《瓦尔登湖》之后,一度认为梭罗是一个刻意避开尘世纷扰的人,而他追求的那种安宁,也是刻意而为。因为就认为梭罗很是不近人情,属于不好交往的那类人。但读过《梭罗传》之后才知,梭罗心中有着洞察世事的智慧,其实他也并非一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他的表情常是严肃的,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刁钻的光芒。而他却也是个幽默之人,并且对现实人生充满了强烈的悲悯。

书中开篇就讲述了梭罗作为教师时的一件事。由于他拒绝按照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进行体罚,因而遭到了学校董事的斥责。因为这事,梭罗后来辞去了教师的工作。那时候,他是个20出头的年轻人,或许,生活并不富裕的他所做的这一决定,有些任性,不计后果。可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却看到了另一个梭罗,——对于传统观念的反抗。或许正因如此,梭罗成为了一个洞悉世事之后,感觉无力改变世界,便只能选择隐居生活的梭罗。他厌恶人世间的虚伪,痛恨社会上那些随大流的人们。

梭罗认为,人们应该静下来,看看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那种随大流的生活方式不过是对有限生命的浪费。于是,他避开人群,来到瓦尔登湖畔。他在沉静的心绪中写下不朽的文字,眼见着夕阳渐沉而吟唱起无人知晓的歌谣。

理查德森笔下的梭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式的人物。而我们通过这部传记,不仅能够更为深刻地了解《瓦尔登湖》,同时也对这个超验主义者,心生更多好感。

  《梭罗传》读后感(二):“一生只有一个世界”——梭罗的公民个性、自然观察与友谊

  

个人该如何生活,在传记里看出作品的隐喻出处、作品的成型过程。学生时读《瓦尔登湖》,像读蒙田一样,当时对自然类散文、随笔并不感兴趣。因为人物传记的契机读了这本书,对我这种对梭罗了解不多的读者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

公民个性

梭罗对印第安人问题、奴隶问题的关注,他阅读希腊罗马城邦典籍,公民社会在梭罗的世界观中占比并不小,创作晚年日志、演讲里纪念反奴运动牺牲人士,他并没有与世界隔离。

梭罗在选择他的居住社会实验时并没有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大山里,他选择了距离社区并不远的瓦尔登湖。梭罗的认识里最好的内省并非要与世隔绝,而是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有一定量的社会接触。他种豌豆、西瓜,他也散步、大量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日志。梭罗的生活并不完全像我们刻板理解的瓦尔登湖那般,他始终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瓦尔登湖在他的生命里被过分典型化,1845年7月4日他迁居瓦尔登湖,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其实他只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虽然这种亲近、靠近自然的理念是贯穿他的大半生的。

自然观察、游历与创作

“我想,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落。”他把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追寻这些失落的事物上,但找到的事物却并非总是令人满意。“你花费了半生时间,徒劳地追寻那些东西,直到有一天,你在与家人吃晚饭时,突然发现所有的失落都已找回。你像追逐一场梦般追逐着它们,一旦找到之后,你就成了它们的牺牲品。”

对于梭罗而言,他的失落与追寻的东西正是文学创作,在早期创作中,他有模仿的痕迹,但向着他的创作兴趣,“在哈佛求学中吸收了大量的语言知识,特别是现代语言的学习。除了整整八个学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学习,梭罗还修习了五个学期的意大利语四个学期的法语和德语,以及两个学期的西班牙语。他可以自如地阅读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更要的是,这为他用宏观、多元文化视角审视文学做好了准备。”大量的语言的锤炼与提升让他能更充分地运用文字,完成他的叙述,更不说他专门性地阅读,对自然史、博物类、科学类书籍的系统阅读终身持续,从希腊、印度神话文学形式、阅读大量的地区游记中汲取营养(亚里士多德、普林尼、达尔文航行日志等),文学创作并非易事,有感觉也要阅读、积累素材、锤炼语言。

亦师亦友赞助人爱默生

“我们之所以与人争吵,很可能是由于那个人对我们抱有合理的期望,而我们却辜负了这番期望。”梭罗在称赞完几位好友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此外还有个人,他住在村中自己的家里,我跟他有过‘极融治的共处时间’令我永远难忘,他也不时来看我。”这是整本书中最令人伤感的一句话,因为有许多情感没有也不愿被表达出来。

梭罗与较他年长的爱默生的友谊是书中最让人心中留有念想的地方,爱默生对梭罗长期资助,梭罗大学时就读了爱默生的《论自然》、熟悉他的演讲,毕业后在爱默生家的借住。文学上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深厚的情谊给他们后期创作观念上分道扬镳增添了色彩,明明是最珍贵的友谊,但是很少再讲出来。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里也讲过这种友谊:“如果时间证明,我们可以产生分歧,可以互不理解,互相指责,那么更多的时间将会加倍地证明,我们不可能分裂,我们的友谊不可能消失,哪怕死亡也无力办到。”

爱默生虽然与梭罗的友谊末期出现了分裂,但过去长时间的互相成就这是永远在心中的,在彼此生命中是重要的。

至于梭罗的爱情,除了早年没有结果的爱慕,后面他专心于自身的生命中,在爱情这部分并没有太多故事可说。

追寻个人生命中的失落,观察自然的美、力量,在具体事物中探究个人英雄主义。与亦师亦友赞助人爱默生的友谊让人心有唏嘘。青年时代受康德、歌德作品影响,广泛阅读自然科学书籍超验主义;梭罗的私人实验离不开当时的公共语境(土地政策、乌托邦公社、废奴解放),他始终是个积极的探索者;观察自然,也观察自身。

  《梭罗传》读后感(三):《梭罗传》:日神降落在瓦尔登湖

  

酒神狄俄尼索斯是沉醉的,他盼望亲近;日神阿波罗则是澄明、理性,因此他渴求一种距离感。日神对于事物的认知态度,是永恒的理式,是透过那段有所阻隔的距离,绝对自由地面对生存问题与人类的本性,它是在将人类引向超越的。

而梭罗所认同的日神精神,与其一生所信仰的超验主义存在着共性,他像那些他仰慕的希腊人一样,终其一生执着于寻找一颗澄净的心灵,并在这心灵的镜上反射出理性、智识与个体的纯粹自由。

摄影:书鬼

《梭罗传》所描摹出的亨利·梭罗之生命轨迹,自1833年其于哈佛大学并不愉快的求学经历起始,至1862年5月6日上午9时,早春的苹果树抽出崭新的绿色的叶,梭罗在康科德的家中病故,诚如他所言,“一生只有一个世界”。

这条轨迹横亘于梭罗一生的创作历程与思想史,逐渐靠近他心中的“我们生活的本源”,所谓埋藏着有关自然与生活之间巨大隐喻的瓦尔登湖。

梭罗的创作生涯中的两项重要的物件——或称两条重要的线索——河流与叶。他始终因为河流而着迷,在他的概念里,那不仅仅是用于泛舟游览的纵情之河,更是能够成为喻体的象征之河。

1840年冬,梭罗将瓦尔登湖比作一杯茶,它躺在群山间的小小洼地,它的历史写在它的波纹里。而因为歌德在一片叶子中发现的植物形态学定律,梭罗开始明白,自然的一切姿态都由某种无形的规律主宰,那条有关自然与自我探寻的道路也已在梭罗面前徐徐展开。

摄影:书鬼

自然包蕴的能量成为梭罗创作的最佳养料,他并非视自然为单纯的图景,而是将其作为推进自我创作的动机与力量。他惯常在对景物的复写中不断重现自己感知景物、感知自然的过程,这当然是一种极具画面感的“视觉创作”,但又绝非只将创作停留在视觉表达——他用或朴素或瑰丽的自然景观唤醒读者的情绪投射和感知能力,他与自己作品的观看者并肩成长,共同“雕琢深处的自我”。

“我的土地介于野生地和文明地之间,正如有些国家,有的处于文明或半文明时代,有的则处于原始或蛮荒时代。我的土地处于半文明状态,这算不上是一件坏事。”这是梭罗有关“琢磨自我”这一理念的自豪的宣告。

他在重视自我教育的同时,审慎地对待过度的物质积累以及由索取和消费所统治的怪圈。“真正享有自由的树木只有柏树,因为它从不结果实”,这种旨在消解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的自由,同样亦是梭罗身上的日神精神的某种表征,他排拒着事物的纠缠和沉醉,倾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超越。

1845年,梭罗迁居瓦尔登湖。这是一场只属于他个人的实验,不仅意味着个人意义上的自由,更意味着精神层面的释权和解放。梭罗以此将自己的生活回归到最为质朴的本源状态,他在那一片澄明的水域寻求着生活的修辞方式和表达方式,希冀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隐喻。他如此想道,在荷马时代,神话即为大自然的语汇,而神话的主题即为自然,《瓦尔登湖》则不止于讨论神话,而是要创造现代的神话。

影响梭罗一生的挚友拉尔夫·爱默生说,“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超验主义者们将人类世界的万事万物都看作是宇宙的一个小小缩影,而梭罗正是凭借在广袤自然中所感知到的一切,将世界、人生和自我意识淬炼成为供人们咀嚼和品味的精神文本。这一刻,我们也终于相信,那些写在群山间、无数纤细的叶片上,甚至河水的褶皱里的历史,确然可以被放大成一个个饱满且无垠的宇宙。

  《梭罗传》读后感(四):梭罗:亲近自然、享悦人生的心灵作家

  

知道亨利·戴维·梭罗,缘于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

1845年春天,25岁的梭罗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了两年两月零两天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正是此时所写。

书中记录了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时的历程,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在优美的自然风光、惬意的田园生活中感知自我、享受自然。语言生动,文字优美,意境深邃,读来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读过《梭罗传:瓦尔登湖畔的心灵人生》,才更加感受到梭罗思想的宏大与影响,佩服梭罗的尊重自我的所作所为,虽然生活了短暂的44年,但是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尊崇自然、享悦人生的思想及作为,让人不禁被深深吸引。

追寻物质简朴与精神丰盈的诗意人生

作为超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梭罗的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既继承了超验主义哲学家爱默生的自然观,又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梭罗是生活在自然中的思索者、实践者,他所发现的自然是清晰、实在、具体的,它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目的和理由,而非被升华的精神上的东西,彰显出一种浪漫主义的生态思想。

梭罗呼吁人们过简单自足的生活,不必追求奢侈复杂的生活。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在梭罗回到家乡康科德生活的年代,美国政治独立后工业迅猛发展、移民大量涌入、西部开发高歌猛进,“不论任何时节,只要白天出去散步,到处都能听到伐木的声音。”自己的家乡也在历史车轮的推动下,由农业化向工业化、商业化进展,到处都充斥着经济发展后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

对于外界的如何物质追求,梭罗并不在意,他将重点放在了读书、学习和旅行上。在梭罗看来,生活能够满足基本的需求即可,不用过分追求奢华,只有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才能丰富自己的世界,才能享受精神盛宴。

崇尚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不同于爱默生的人的自然主体地位,梭罗的自然观是以万物地位平等来对待自然,认为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这一观点到现在仍不过时,只能说梭罗见识超前、思虑深远。

在梭罗的大部分作品中,梭罗赋予自然以独立的人格,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思想,抨击现代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疯狂破坏,尤其是他的一些日记中,更是将工业化、商业化进展过程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详尽描述,其内心的痛恨与呼吁,让人读来既感慨又无奈。

瓦尔登湖畔的心灵人生

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是美国生态思想和生态伦理的开山之作,也是超验主义思想与实践的载体,在美国生态思想史上极富影响力。

“我走向丛林,为了从容地生活。”

梭罗不仅是思想家,还是行动家,他性格耿直且行动力佳,自己挑选位置、修建木屋、开垦土地,终于实现了自立的、自由的、自在的生活。这次自我生活的尝试,也是对精神解放(废奴运动)、社会改革的一种尝试,是寻求心灵人生的尝试,似乎在鼓励和提醒人们:寻找人生中的真实与真理,才是人生的意义和心灵的解脱。

梭罗怀着诚挚而高尚的目的来到瓦尔登湖。他正在追问生活的本质。他在寻求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寻求能够让他专心创作的生活环境。

小结

作者罗伯特·D. 理查德森(Robert D. Richardson, Jr.)是美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哈佛大学博士,曾于1990年获得古根海姆奖,于2007年获得美国历史学界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并获得过美国历史学家协会颁发的帕克曼奖等,《梭罗传:瓦尔登湖畔的心灵人生》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文笔优美、感情细腻,用大量史实和书信、笔记资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性独特、生活畅然、厚待自然、享悦人生的心灵作家梭罗的一生,读来受益匪浅,引人入胜。正如弗兰克·麦康奈尔在《威尔逊季刊》所说: 理查德森的书是最好的介绍与入门梭罗思想的书籍,它能指导我们重读梭罗,让我们聆听一个独一无二的(或许是必不可少的)美国之声。

  《梭罗传》读后感(五):重新认识梭罗的关键词:自我,多语言学霸,关注失落,不卑不亢

  

提起亨利·戴维·梭罗,大家自然而然就能想起《瓦尔登湖》以及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主张。

梭罗是著名的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

才华横溢的梭罗在归隐后,大量阅读和写作,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却鲜有文字发表。在他离世前的十年间,他整理出三大套笔记本,留下了近万页手稿。

所以大多数人,认识的梭罗,就是对《瓦尔登湖》字面含义浅显的了解,成为一个遗世独立,享受岁月静好,崇尚自然生活的闲云野鹤。

这本厚达513页,40万字的《梭罗传》,梅尔切图书奖、森林历史学会奖、科罗拉多研讨会奖获奖图书,来自知名传记作家,历史学家,美国历史学界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得主罗伯特·D. 理查德森,成功地带领我这样的历史哲学入门者,去重新认识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与博物学家的多面性。

(一)学霸+语言天才——坚定的思辨+真诚的表达自我

我们总是醉心于《瓦尔登湖》《种子的信仰》这类自然随笔的文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那么这种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炼成的呢?

鲜有人知的是,梭罗是能拿奖的学霸,还是语言天才。而且,是“形势所逼”。

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但那时的哈佛,倡导着刻板教条的“3R教育”——死记硬背rote learning,组织化regimentation,粗暴主义rowdysim。整体的学术环境和教育氛围,都是早慧的梭罗所不能认同的。

但不同于一般青年的逆反心理,或者哀叹时运不济,他也没有参加周围那些如火如荼的运动,反而沉浸下来,梭罗选择了利用环境汲取更多对自己有益的知识,保持优异成绩,语言学习就是其中之一。

他吸收了大量的语言知识,特别是现代语言的学习。整整八个学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学习,五个学期的意大利语,四个学期的法语和德语,以及两个学期的西班牙语。他可以自如地阅读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更要的是,这为他用宏观、多元文化视角审视文学做好了准备。

其次他选择了各种各样丰富的选修课,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洞见,沉淀人文素养。

他选择了数学,自然历史,自然哲学,文学,心理哲学,甚至仅仅开设过一个学期的神学课程,虽然最大化利用了精英环境的教育资源,但他反而更加清楚,哈佛当时的“徒有各类学科,但无学科积淀”的弊病。

最后,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其中就包括对他日后人生选择影响深远的旅行游记文学作品。除了大一就《哥伦布传》《征服格拉纳达》《哥伦比亚游记》等等经典作品外,他也开始让“身”和“心”一起保持在路上——他开始进行城市间的游历。

可以说,他面临各种冲突和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偏差,在当时一片迷茫和相对混乱的环境中,年轻的梭罗反而有着自己很清晰的自我定位:

觉得教育有问题,那就力所能及自己给自己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现在都没完全实现的“博雅教育”——

《优秀的绵羊》一书将其定义为“追求学识的目的是学识本身,所探究的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对知识的溯源,而不是去接受现有的知识;学生不是吸收知识,而是对新旧知识进行思辨。”

所以他日后的创作,都有着这样鲜明的共同特点,就像《梭罗传》提到的:

他正试着用叙事手段——一种虚构的形式——来表达他所感受到的内心的野性所带来的种种变化。他把我们的种种得失写成了属于自己的神话。

多年来的积累,充分经过思辨的思想,通过他诚实面对自我,表达自我的态度,优美丰富的语言,最后形成了这个广受大家欢迎的独树一帜的文风。

(二)与众不同——关注失落的事物

梭罗的一生,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云淡风轻,岁月静好。

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怀疑,外界挫折打击中,反而更加清醒自知:事物的本质远比表象更为复杂。

他从未丧失过自信,更像是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信心——他从一开始就能够接纳自己,把现实生活当作认知的唯一可能的出发点。

1.隐居避世,但绝不消极的生活态度。

《梭罗传》提到,他早就发现:

大多数人都过着一种平静而绝望的生活。 我的年纪已经足够大,足够让我认识到,在这种生存状态下,少年时代的梦想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当我拨开时光的眼皮,与它无比沉稳的目光相对视时,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的梦想化作了泡影。不过对我而言,这番体悟也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用现在通俗且时髦的鸡汤体,就是——接受不能改变的,做好力所能及的。

“我想,每个人都经历过失落。”他把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追寻这些失落的事物上,但找到的事物却并非总是令人满意。“你花费了半生时间,徒劳地追寻那些东西,直到有一天,你在与家人吃晚饭时,突然发现所有的失落都已找回。你像追逐一场梦般追逐着它们,一旦找到之后,你就成了它们的牺牲品。”

我们也会遇到那种你明明能看到知道所有不对不好的事,可是无能为力,还得随波逐流。

梭罗并不是大家想象中,自私或抑郁不得志而避世的人,他从没放弃探索自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世界,也在认真践行自己的思想,并用隽永的笔触持续输入输出,在自然中治愈现实焦虑,并将个人的感悟传递给饱受共性问题折磨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个人的能力虽然有局限性,但是能用美好,积极,正面的作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一以贯之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真的是了不起的坚持和人生追求。

2.接纳自我,更宽容地看待世界。

看似与世无争的梭罗,其实意外得“刚”——“我绝不会因为害怕惹怒这个世界而变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不听从良知的召唤,那么变革的大门便会就此关闭。”

每个人都会面临在某些方面的与众不同,格格不入,尤其是当我们处于小众的时候,到底要不要妥协和改变的自我怀疑和折磨会更甚。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在《未发现的自我》里就强调了,绝大多数人会把习得的知识,外界的评价当做自己的个性特征,但从未真正追寻过自我中无意识及深层内涵的部分。

梭罗从不避讳自我,不管是优点,缺点,或者多么特立独行,早早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一直坚持不卑不亢地好好生活。

这种清晰的自我认知,绝不是自傲自负自恋,反而更有同理心,我们无法和别人真正感同身受,可我们可以去传递更多元包容正面的观点。

所以如何面对现今的peer pressure(同龄人压力)和各种被碾压的焦虑?

做自己就好。

我们为何要个不顾一切地匆忙于成功,不顾一切地沉溺于所谓进取? 如果有人无法跟自己的同人并驾齐驱,可能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声。还是由他随着自己听到的鼓点前进,不管什么节奏,也不管多么遥远。他能否如橡树和苹果树那样成熟并不重要,难道要他把自己的春天变为夏天不成?如若成就我们的条件尚未成熟,我们罔顾眼前的现实又复何益? ——《瓦尔登湖》

(三)特殊时期,才能证明我们多需要梭罗的精神

梭罗的生活里过早接触了“死亡”,

“没有人是真正健康或无恙的,但每个人都理所当然地将健康视作常态,将疾病看作例外。”梭罗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惊奇且重要的发现。他呼呼人们承认自己的局限,面对现实:“事实上,疾病才是现实生活的常态。”

相对消极负面的影响,反而给了他更多激励和启发,促使梭罗去获得更广泛的体验,更加专注地生活。

“去做一些别人无法为你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忽略。”

所以他就去追寻,那些在一味追求“短平快”成功的人早已忽略和遗忘的,生命真正重要的东西:

比如关注远没现在严重的生态问题:

大自然以这般随意的作风,最终造就一片森林,尽管它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它踩着看似细弱而细微的步伐——就像地质形成那样——跨越了极远的距离,取得了极大成就。认为这些森林系“自然发生”的想法是种庸俗偏见,但科学知道,这些不是突发的新创造,而是依循既有法则的持续发展,它们是起自种子——源自仍持续不断的运作之中,即便我们或许并未意识到它的运作。 ——《种子的信仰》

人类改造自然的短视行为,欠缺长远设计和逻辑思考。这种单方面利己的变通和破坏,人类自己也无法置身事外。

比如关于人生的诸多思考:

我发现大多时候孤身独处有益身心,与朋友在一起,即便最要好的朋友,很快就会让人感到乏味倦怠而身心散逸。我喜欢离群独处,从未觉得有什么伙伴比独处更能让我享受美悦的友情。很大程度上,我们觉得置身人群比独处室内更加孤独。 ——《瓦尔登湖》

这种洒脱的生活态度,面对挫折的思考方式,太适合2020这个魔幻的一年——我们一定会从这痛快的特殊时期,领悟些什么。

就像比尔·盖茨提到痛苦的经历为全世界人们的生活,进行了一场大型“纠错”:

1.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健康,家庭,自由,互相照顾、互相保护、互助互利。2.我们不能妄自尊大,生态问题刻不容缓。3.病毒面前人人平等,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4.我们既可以耐心,也可以恐慌——改变从不嫌晚。

其实,面对一切天灾人祸,人世无常,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塞缪尔・约翰逊说过的,

“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要好好地活着。”

这本厚厚的《梭罗传》,我其实只提到了很少一部分的感悟,真的是常读常新。

书中自有走下神坛真实的梭罗,包括鲜为人知的情感生活,不为人称道的诗作,富有人情味的私人日志,散发个人魅力的摘录笔记,一些有趣的冷知识——比如梭罗发明了鞋带的系法。

更加立体的展现,我们才能更好理解他作品中的思想。

今年的方方面面,确实艰难,每个人的情绪心态都仿佛坐上了过山车起起伏伏,这时候,真的很需要注入像梭罗精神一样坚定的强心剂:

不管生活有多鄙陋,直面而生,切勿逃避,不必名之艰辛,它还不至糟到你之为人的那种地步。人在豪富之日便是赤贫之时,挑剔的人身在天堂也会吹毛求疵。纵然生活窘迫,应该满怀热情,即使处身寒舍,或许也能享受欢乐、兴奋和荣耀。 ——《瓦尔登湖》

生活是周期性的,困难来了,但它一定会好起来的。

本文标题: 《梭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5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离婚十年102:工作和孩子,怎样两全?《我的第一本化妆BOOK》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