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澤立衛對談集》是一本由西沢立衛著作,田園城市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D350元,页数:2019年10月20日,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西澤立衛對談集》精选点评:●还是有料的●好是好,就是以对话的形式看得很累●很赞的书么●白派建筑师
《西澤立衛對談集》是一本由西沢立衛著作,田園城市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D350元,页数:2019年10月20日,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澤立衛對談集》精选点评:
●还是有料的
●好是好,就是以对话的形式看得很累
●很赞的书么
●白派建筑师的扯淡+自我标榜。但是很精彩!(谢宗哲翻译实在够逊的=,=)
●虽然台湾汉语疙瘩得很,但是这的确是本有趣和有意思的小册子。。。。彷佛建筑师打开了脑袋,从历史建筑,现场感悟,到彼此的评价和批评。。。。。其实,倒是适合从业建筑师阅读
●从Weekend house到森山邸,到House A,从富弘美术馆到十和田现代美术馆,甚至直到丰岛美术馆,西泽一直在不断思考和自我批判,逐渐走向成熟,每次读一场对谈,努力理解建筑师们的思想,仿佛真的能思其所想,目其所见。难能可贵的一本书。
●石上纯也好萌,然后我买的是盗版书,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图纸比房子抽象,观念比图纸抽象
●现在对日本这一派不是特别感兴趣了。
●建筑对谈中的精品
《西澤立衛對談集》读后感(一):书的内容偏理论,没有一定的基础比较难读懂
书的内容偏理论,没有一定的基础比较难读懂,我理论基础不牢固,读了一半,发现收获不是很多,在这台版的翻译,竖排版,从右到左都不太习惯,如果不介意这个,或者习惯于台版的话,可以读一读。国内的类似对谈集之类的太少了,期待大师与大师之间思想的碰撞,产生一些对大家都有益的东西。希望以后出大陆版本,再好好研读。
《西澤立衛對談集》读后感(二):建筑家的言论
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建筑师,很喜欢读这种关于大师级建筑家的言论类的书籍,不知不觉中也给自己的思想做了加法。里面有许多新的感受性与世界观之类的东西令人耳目一新。很好的体现了这些建筑家对于自然,建筑,人以及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而不仅仅是设计手法的探讨)。通过他们的许多具有批判性的论点,也使我思考了非常多的事情,对话非常有趣,非常充满启示性。
《西澤立衛對談集》读后感(三):读后感
书里几个建筑师的谈话对我而言都很抽象,充满了细腻敏感且欲说还休的思绪。这些内容对于设计技巧并没有较多的帮助,却有益于面对建筑进行思考时,在无形的情感、精神、哲学层面上拓展思路。
自己在低年级时做设计作业,和老师交流常常会说:我想要这样一种感觉,想要那样一种感觉……年级再高一点,处理的建筑规模与功能更复杂的时候,则会比较理性地表述设计思路:场地如何布置,功能如何排布,设计中还要解决哪些问题。在这一阶段,我会认为感性的东西是多么的不牢靠和缺乏说服力,哪怕设计中掺有感性的成分,也不会像低年级那样直白地表达出来了。而现在却又意识到,其实感性也是一种可以在设计中用到的概念,只是我在低年级时还不知道将这些灵光闪现的情绪用恰当的建筑语汇清晰地表达出来。当然我的那些情绪也没能像书中的建筑师那样挖掘的如此深入而上升到哲学的意味,而他们又能以精到的建筑手法表达出来,这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自己现在的问题便是形而上思不深,形而下做不精。
不知道是日语的缘故还是台语翻译的缘故,感觉书里的家伙都在可劲卖萌~到处都充满了这样的句子:”可是很厉害的呢""很有XX兄的味道喔~“
《西澤立衛對談集》读后感(四):日本60’s&70’s白派建筑师的自娱自乐
看这本书时很匆忙,其中要义也没领会太多。作为一本对谈集,之中的内容和语言的松散随意自不必说,与其说有启发性,倒还不如说说它的趣味性。个人认为,作为一部“闲书”翻阅还是很有意思的,倒真要学习设计还是经典著作的悉心研读来得更实际些。所以全当这本书是日本60’s&70’s白派建筑师的自娱自乐了。
话说个人比较喜欢原广司那封信,其中提到了“retract”一词,并且付了一系列有关乌龟的小漫画来解释。所谓retract,可能就是空间的一种膨胀收缩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实现取决于生活(或行为)所导致的机动性。往往设计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这些偶然的、不确定的、突发的因素,即所谓的(建筑的)灵性吧。其次,一直比较崇尚人的因素对建筑的影响,所以对原广司提出的“根据经验来提出发想才是王道”这句话甚是赞同。
本书还有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伊东丰雄的率真与直白。与西泽在十和田的对谈中伊东锋芒毕露,幸亏有后辈石上纯也时不时的的帮腔,不然“弱受”西泽怎能抵挡住伊东的强攻……(嘿嘿,此段纯属YY。)
此外,还比较喜欢藤本壮介那种表面上看去平静和谐的,但在概念上却很自治的房子。他称自己的房子都是实验性的,他是在通过设计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非常欣赏这种很自我的思考方式。
对于石上纯也,还是很感兴趣自他毕设以来他对光线的追逐的游戏。不知为什么,突然很想再仔细看看霍金的《时间简史》。
《西澤立衛對談集》读后感(五):城市,是一个一个空间的连续体
上个星期看完了佐野洋子《没有神没有佛》,然后接着看西泽立卫的对谈集。发现作家眼里的城市,是人气味声音的集合体,而建筑家眼里的城市,是一个一个空间的连续体。这个发现特别有意思,就好像你换了一个视角去看世界世界就真的不一样了一样。
第一次看有关建筑的专业书,虽然只是对谈集合,谈不上多有专业性,但是里面确实有一些关于建筑的想法特别有趣。人与自然的关系啊,人与空间的关系啊。当处在空间里的人用直接的经历和感官来体会周遭的感觉。而建筑师正在从抽象上去找寻空间和人和世界之间离散和集合的关系。原广司在信里说,为了更好地理解及归纳空间与感官的某种关系,他不得不额外花四年的时间去学习几何学里多样体的知识以了解缩回/撤回的概念。
书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有一些感动和欣赏,只有系统地学习过之后才能感受到其背后的美与震撼。虽然书里说的是建筑,但是推及文学音乐绘画手工艺这些艺术或者专业层面全都合适。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了解,是没法体会那些经典和伟大的作品背后究竟赋予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和技术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大众流行和高雅艺术之间总有鸿沟,小众的经典无法真正普及到大众的原因。那些专业层面上的美与震撼一般人没法轻易体会,但是一旦积累足够,能体会到常人没法体会的深层震撼。
大众流行像可乐,碳酸的气体在喝下去之后直接给出超强烈的刺激和反馈,让人在瞬间觉得兴奋。而专业的审美更像是茶,要有经历有积累之后慢慢品和回味,才能有无穷的回甘。一个是短频高强度的连续刺激去调动情绪,一个是可以把你浸润在它本身的系统里去感受持续的愉悦和安宁。
这么说来,其实更专业的经典之所以是小众,是因为其在原始的欣赏层面就已经主动淘汰掉那些心不诚,也不愿意花经历的人,根本就不想把自己的美好和震撼让那些无关紧要的人知道。就好像一个绝世美女在绝境悬崖帐蔓后头,许多人都慕名而来,但是只有少数人能过关斩将最终一睹真容,大部分人只隐约看到轮廓,然后自我安慰不过如此而不愿意去冒险闯关,而只有那些真心爱慕苛求的人,最后掀开那个帐蔓,才会由衷感叹,值了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