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孩子》是一本由[美]勒诺•斯科纳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37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9-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放养孩子》精选点评:●看完后有些共鸣,也许我们不该那么紧张●别对孩子过分关注。●2019052
《放养孩子》是一本由[美] 勒诺•斯科纳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37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9-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养孩子》精选点评:
●看完后有些共鸣,也许我们不该那么紧张
●别对孩子过分关注。
●20190526 多看读过。 速读了一下,主要传递对孩子的培养应当让孩子回归自由,也解放父母不必要的担心,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只是对于可能产生不可挽回风险的事情,我还是会制止孩子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做。
●有关给孩子成长空间问题我觉得作者探讨尚不够深入。
●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技术层面的不放手。
●一晚上读完,重要的是要付之行动
●因为译者而买的一本书。
《放养孩子》读后感(一):“放养孩子”建议
“放养孩子”建议:初级阶段:带着已到学龄的孩子一起过马路,但是不要牵着孩子的手,让孩子注意来往的车辆。中级阶段:让孩子从6岁左右开始学习骑自行车,可以在你们生活的小区里骑几圈,一直骑到你的视线范围之外。(当然,一定要让孩子戴好头盔。)
《放养孩子》读后感(二):育儿手册不如实践经验
记住,在人类发展进化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根本就不存在育儿手册、孕期食谱指南、训练孩子上厕所指南之类的东西。如果你需要为人父母方面的知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询问一位你所尊敬的、比你年长的母亲。她会很高兴地为你解答,并且她的答案绝不会长达378页。
《放养孩子》读后感(三):放养是有尺度的
以前一直不明白放养和圈养的分界线在哪里,但心知肚明那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其实我们一直在拿捏养育孩子的尺度,所以我们才会买来一本又一本的亲子书,希望能从中得到答案。实际上,做父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在实际的养育过程中,我们往往放大了责任,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孩子的能力,于是过度管教的问题就自然形成了。
其实,我们都懂得适当放养会让自己和孩子更轻松、更快乐、心里更阳光。但是,关乎自己家的独苗,殷切期望如无形的枷锁使得我们对孩子管得过多、管得过严、管得过死。《放养孩子》这本书仿若一缕阳光,提点我们生活中自由和独立多一些,生活也会阳光一些。时不时停下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育儿尺度,退一步,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成长空间。
《放养孩子》读后感(四):放与不放
由于计划生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他国无法可比。又由于计划生育、文化传统和其他不能随便说的原因,中国的拐卖儿童行业发展蓬勃,美国等番外蛮夷更是不能想见。要让本书作者看到中国被拐儿童的统计数字(被拐数字没有,2019年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近1.9万人),估计她会收回中文版权以免贻害一方。
不过,在基本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中国家长仍然应当尽量放养孩子,特别是鼓励他们放手去创造和尝试。中国孩子从小听到最多的话,可能就是“你不能”了,不能乱跑,不能爬树,不能不遵守学校和家长制定的一千条行为守则。和“不能“配套的,则是“应该”,应该听话、应该做功课、应该好好学习。独独缺乏的,是“可以”。“可以”即使出现,也少不了“不能”和“应该”左右监护,比如:
你应该先做完作业。(做完了。)那可以出去玩一会儿,不过必须在吃饭前回来,不能上街,不能靠近水池子,不能…………听见了没?
这种应该与不能,是老而不死的文化习俗使然,也是日渐局促的社会环境使然。劣质食品、有毒环境、违章车辆,在在让中国人的生活变得更憋屈、更危险,但如果面对危险的压迫只一味退让,改为不吃、不喝、不出门,即使不是死路一条,也不过培养出继续被宰制的下一代而已。从这个角度说,放养孩子,增加了延续种族的伟大意义。
《放养孩子》读后感(五):放养孩子,放飞自由
放养孩子,放飞自由
评《放养孩子》
对于初拥有孩子的喜悦,也许是每个父母最难忘的一刻。父母把孩子当做上天赐给的最好的礼物,就像泰戈尔说的:你这属于千万人的,竟然属于我了。从孩子出生一刻起,父母和孩子的命运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对于孩子的培养方式,却依旧有很多的争执,有的人主张管的多一些,毕竟孩子还小;有的人主张让孩子更多去自己体验生活,这样有利于孩子更快地成长。
就像作者在结语上说的一样:今天的孩子们需要一次解放,就像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主妇们一样。家庭主妇们的受约束是长期以来的制度问题,而孩子们受到过多的约束则是来自于父母的过度担心。的确,孩子很需要照顾,从身体的成长,到心智的成熟都需要得到父母、大人们的细心呵护。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培养的问题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往往会出现过犹不及,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不仅给父母自己增加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增添了很多的心理负担。美国是个高度自由的国家,从本书看来,美国人对孩子的担心甚至超过了中国。但是未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我们是不是也会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分析这种过度担心的心理问题,我觉得和我们的社会也有一定的关系:越来越多的我们住进了不是自己建的房子,用着不是自己制作的工具,吃着不是自己耕种的粮食,我们依赖于别人得以生存下去。历次食品安全事件、毒奶粉事件让很多人痛苦不堪,我们更是因此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这种心理,和对于孩子的担心,更是加重了我们对孩子的看护。
好吧,该担心的我们当然要担心,不至于把孩子束缚到一个小小的空间里生存吧。我们能做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就是:循序渐进地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引导孩子;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帮助他们建立自尊与自信。比如作者说的:用一种平常心态去看待孩子的喂养,并从中获取乐趣;让孩子尽早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有责任心地长大;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玩,自己去做一次有意义的旅行……只有不敢尝试的人才是失败者,对孩子来说是这样,对父母来说也是这样。
最后,我想用纪伯伦的《论孩子》结束本书的评论: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能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