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的135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是农民》精选点评:●写的事情和感情让我仿佛能感同身受,我不知道好的文学应该是如何的,觉得能让人不后悔读这个,就是好的,我不是
《我是农民》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的135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农民》精选点评:
●写的事情和感情让我仿佛能感同身受,我不知道好的文学应该是如何的,觉得能让人不后悔读这个,就是好的,我不是农民,却通过这本书,深深学到了农民的精神。
●好想看那本未出版的日记...
●贾平凹的文字啊怎么这么美
●记叙了作家20岁之前的经历,包括家庭、成长、遭际、初恋和苦难
●三星半行不。。
●我是农民
●是真有才,但是文风越来越那个了
●9.29 在去天津的火车上读完这本书,人性的挖掘写的很真实
●贾平凹这一类似于自传性质的散文,回忆了童年和自身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还蛮赞的,特别里边提到从另类农民视角观看知青生活,很具有启示意义。
●非常好的书。
《我是农民》读后感(一):不错,深刻诙谐
我是在图书管理一次无意的翻阅,可是慢慢就爱不释手了,我只记得自己一直在笑,脑海里一直闪现儿时的自己,在那样简单贫穷的世界里,他在坚持着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快乐和尊严,尽管现在的他是作家,可是如作品里说的,他还是无形中保留了农民的小气,朴实。我也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做不到城里人生活的高品位,我觉得我这样的人和作品中的作者有着相同的眼界和认识
《我是农民》读后感(二):我也是农民
已看过贾平凹几本书,都有很浓厚的乡土味道。《我是农民》这本书是他在上大学前的自传,他很多条件都决定了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真正的农民,但却可以真确地体会当农民的艰辛。他的文学上的成就不仅是因为自身的努力和坚持,而且有他父亲要他上大学,改变现状的决心,这是我最感动的一点。虽然他父亲因为“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而颓废酗酒过一段时间,但是平反之后,使他教书生涯又恢复了活力和意义。在第一时间知道恢复高考时为贾平凹尽心竭力报名那会,我真心感觉到贾父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肯定。贾平凹的初恋没有结果,但毕竟朦胧甜蜜过一阵子,因为她也是爱他的,只不过在那时,爱情的力量抵不过封建的力量。
《我是农民》读后感(三):年少的时光
这是一本关于贾平凹先生的少年回忆录,那是一段定格在特定历史大背景下的光影:一个敏感、自卑的少年在和社会、情感的双重斗争中不断成长。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契合点,即使你不是农民。
也许你在中学时和作者一样,厌倦了案头的作业和老师的管教,希望逃出囚笼。作者却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迫中学毕业回家,在得到了一时的欢乐后,随即又陷在看不到未来的深渊里常常难以自拔。
也许年少时的你也有些腼腆,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犹豫不决、不敢表白。翻开本书,你将惊喜的发现,作者当年和你一样,不经发出“她只要能主动一分,我就会主动十分”的感概,最后唯有将这一份纯真深埋心底,化作十多年后的那首《单相思》:“世界上最好的爱情是单相思没有痛苦可以绝对勇敢被别人爱着你不知别人是谁爱着别人你知道你自己拿一把钥匙打开我的单元房间”。
也许如今的你郁郁不得志,还在怨天尤人。被带上某种阶级成分的高帽、矮小、瘦弱的作者在当年那个崇尚劳力的年代即使被遗忘在村角落里也没有放弃自己,不断的向工地打探消息,最终凭借自己优秀的文字和编剧能力赢得一片喝彩。
也许年少的岁月总是透着一点叛逆和朦胧,但终有一天你回头品味时,才发觉这种感觉是如此的美好。
静下心来吧,翻开这本书,让阳光与你一起见证这一段成长的时光。
《我是农民》读后感(四):《我是农民》
《我是农民》
记得好多年前出版《废都》的时候,贾平凹开始走红。我也是在那时候读完了《废都》,又买了贾平凹的两套文集,不过感觉其他作品照比《废都》还是差了不少,倒是特别喜欢他的散文《丑石》。那时候看他的作品集,里面很多故事中,很多内容都互相重复,感觉不是很好。
好久没有读贾平凹的书了,但是感觉贾平凹的名气却越来越大。现在已经是陕西作协主席了。而且也成了中国当代最富裕的几个作家之一。喜欢收藏石刻,生活挺滋润的。
不过读了这本书,却更深刻地了解和喜欢上了贾平凹。贾平凹的名字原来是贾李平,在农村称为平娃,后来就改成贾平凹了。所以凹应该读成“洼”而不是“坳”。
贾平凹就是一个农民,初中未毕业就赶上了文革,回农村做了一个农民,贾平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个子不高,相貌平平,父亲还是“反革命分子”。但是他是一个有才气的农民。一次为了暗恋中的情人主动跑到水库工地上工作,因为能写文章,进了指挥部,做宣传。看到了一本没有皮的书,后来才知道是《白洋淀记事》,他写日记,也就按照这个模式,以人物为中心,写周围的人。这个日记本就在周围人中传开了。没想到最后竟然能够在几十年后物归原主。
在书中有很多这样平实而有趣的故事,正如贾平凹在书里面所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特定的才能的,只是有的人碰巧能够遇到机会把自己的才华能力展现出来,于是就获得了成功,而有的人却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贾平凹的机会就是在做了好几年农民以后,突然父亲被平反了,他还获得了商镇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本来两个名额,他和他的女朋友都有资格,他的女朋友家里是干部,结果让给了他,这样贾平凹的命运开始逆转。
贾平凹进城最后成为了一个作家,大作家,但是贾平凹并没有因此觉得自己就比一个农民高很多,但是谁都无法否认做一个农民在生活中会充满了困难,和烦恼,也许幸福其实很偶然。也许只有超越了生活中琐碎的烦恼和幸福,才真正能看穿人生的命运吧
《我是农民》读后感(五):我是农民、沉思录
开年不利,去年12月30日发生一起案件,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导致侦破规格升级,一直到现在,十余天了,专案组一直在加班,可惜案件的进展却非常不顺利,侦破难度很大。给我感觉,这不是挑战侦破的能力,更是对专案组,特别是核心领导成员意志力的一种极大考验。对我的工作倒是影响不大,仅是帮了一点小忙,没对专案做出任何贡献。只是对于文职来说,年底的工作也是一个小小挑战,弄不完的各种材料,也是让人头晕。昨天周六,忙里抽闲,想抽空看看书,放松一下,但又不能耽误太多时间,就从最近新买的书里挑了一本最薄的,短短一上午就看完了,贾平凹的自传小说,17万字的《我是农民》。
贾平凹的大名是如雷贯耳,可是他的书却看得甚少,代表作《废都》没看,《秦腔》没能看完。不是书不好,应该是自己欣赏力还不够。这次还是冲着这个人去的,我想,了解一个作者,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看他的书,看他的自传,更是一种直接的了解方式。
全书写的是他20岁以前的生活经历,分成好几个人生阶段和几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事来写的,与一般的按时间顺序写的编年体式的不太一样。农村题材的小说也看了不少,对西部、知青、文革、农村等题材的小说也看了不少,故事的新鲜感倒是不强,可是就是这种平淡的叙说故事的风格让我觉得真诚。作家其实也不算太难当吧,只要确实有天赋,加上有一定量的生活积累,随手写成的文章都是有趣的,都是容易引起围观的。
贾平凹和莫言应该是同时代的作家,他们幼年、青年期的人生经历应该是很相似的,对农村都有很深的感情,乡土气很重。但是文章风格有很大的差异。莫言像个老顽童,文章风格插科打诨、顽皮捣蛋、玩世不恭,还带着些玄幻,极尽讥讽之能事,带读者从荒诞中看出残酷的现实,小说归类到玄幻反讽一类。贾平凹更显得平实,没有刻意幽默感,很能坦承自己的缺陷。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是不会害怕别人的批评,更是能够直面自己的缺陷,能够轻松取笑自己,实在是很好的心态。
贾、莫受到国外作家群的推崇,还有一点,就是他们的文章记录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真实,而且也许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放生的可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一次生动的记载,为文明碎片添上了几块灰色的拼图。文化,不就是为了丰富人生体验吗?没有什么比从这些作家的记录中窥探人生、窥探人性更方便有效的方式了,感谢他们。
最近英语学习占用时间太多,也许应该回归到常态,否则自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可就真正得不偿失了。浅显的书看多了,没有真正好书的滋润,很容易就变得颓废,要重新调整好状态总是有风险的,万一调整不回来了呢?
这几年来,看得最慢的一本书,就是《沉思录》,前前后后耗时3、4个月,是古罗马的一位皇帝写的,也许是世界历史上仅有的一位哲学家皇帝。距今已经2000年了,西方社会,上层人士,可以说是顶层人士有这样开明智慧的思想,让我非常的惊讶。他诠释出了人的高贵,不仅仅是出身的高贵,对精神、对灵魂的神圣的追求,也令他在这方面显得无比的高贵。当时虽然是奴隶社会时代,可是他依然有了很强的民主、自由,生而平等的思想。难怪在西方社会,1776年在美国能出现《独立宣言》,1789年在法国能出现《人权宣言》,这些蕴含的思想在西方社会不是凭空产生的,这些上层人士、社会精英阶层能有这样平等、民主的思想,实在可贵,也必定是这种思想得到普及后的一种必然。同时代的中国,虽然也有伟大的皇帝,也注重民生,可是阶层观念、民主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也许同西方社会普遍信仰上帝,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对于上帝来说,都是教众,都是兄弟姐妹,也许有关系。但是沉思录里没有太多关于宗教的描写,可是作者马可。奥勒留依然有平等思想。这本书写得非常的详实,对于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尽善尽美的人,都有很深入的思考,一点都不玄乎,也许,这就是西方经典同中国经典的区别吧。二千年的中国哲学古籍,道德经、论语,在文字上无一不是非常的精炼的,可以有许多解读、发挥的空间,文化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内容又非常的接近,非常的默契,高尚的灵魂总是想通的。以后应该在看书的时候,将有感触的地方仔细记下来,这样再思考的时候能够再次还原当时的状态,写读后感的时候,也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好了,就到这吧。图省事,把两本书的读后感放一块了,总也算是守住了自己定的规矩。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