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江湖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7-08 09:44: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2

《乡村江湖》是一本由陈柏峰著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乡村江湖》精选点评:●混混为乡村与城市皆具有之社会现象,而其形象之特色,有游离于合法非法之间的特别性质。柏峰之书,是否将混混

乡村江湖读后感锦集

  《乡村江湖》是一本由陈柏峰著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村江湖》精选点评:

  ●混混为乡村与城市皆具有之社会现象,而其形象之特色,有游离于合法非法之间的特别性质。柏峰之书,是否将混混分界清晰,内卷化理论适用恰否,有待思考。

  ●从"混混"这角度看华中农村,很不错。理论梳理、经验研究、区域比较都很实在,不哗众取巧。

  ●乱亦治也

  ●资料翔实,虽然偶有夸张和碎片感,却是难得的好书

  ●历史上的农村衰败和动荡几乎都是由小农经济的破产引起的,而当前的农村社会灰色化则主要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当前中国农村似乎走上了一条难以回头的路,这个过程很可能是不可逆的,因此农村社会灰色化也而临着不可逆的风险。

  ●书名要比内容有趣:1.作者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混混的发展;2.但作者似乎没有对混混为何长盛不衰作出阐述,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3.对国家权力、宗族力量在华北、两湖平原、南方农村治理的影响概括得不错。另,在乡村长大的人应该可以对前一部分跳着读。

  ●利维坦触角成本太高,只能依靠衙役临时工,原子化有多重原因,清洗,公社瓦解与城镇化。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对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问题很有阅读价值,我们生活的村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冲击不断地分化整合,熟人社会的理论经典,但一切也都在变化。混混哪里都存在,只有了解其行为方式和本质,才能学会怎么与其打交道。

  ●和袍哥的那本书结合起来读还不错,这本体系化程度更高。

  ●基于法律民族志的历史-社会分析。第六、八、九章尤其精湛。为什么没有对基层权力与各类混混之间的复杂关系做更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呢?混混的行为逻辑的黑箱揭秘,依然含混模糊。这一点,造成最后结论的仓促和薄弱。瑕不掩瑜,学习了。

  《乡村江湖》读后感(一):“台上打,台下也打

  1 1980年代电影场发生最多的事情就是打架。 “台上打,台下也打。”(临江县派出所记录)

  2 90年代县乡政府收取税费的难度越来越大,开始利用混混帮忙收取。

  3 90年代中后期,公安机关在总结专门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时,逐渐不再提起村级治保组织,十分害怕群众组织起来,群众聚集矛头就指向政府。

  4 1995年他在县城读中学时,县里组织过一次公审公判大会,但那时人们不再有兴趣关注这这些,到场绝大多数都是被要求参加的中学生。

  5 80年代中后期,旧有的群众路线和村级组织无法应对乡村治安工作,线人制度则是替代性制度。《刑事特请侦查工作细则》。

  6合肥滨湖村村内混混横行霸道,威胁村干部,侵占公共财产。

  村不属于国家权利机关,得不到国家暴力机构的支持,暴力是维系公共产品的力量。

  派出所讲证据,技术证据发展过慢,农村监控过少。

  基层党组织改革开放损失,宗族组织改革前损失,黑社会发育。

  《乡村江湖》读后感(二):Summary

  觉得这书实在很深刻,所以这么懒的我还是想总结一下几个印象很深的点。

  ————————————

  从费孝通的熟人社会说起,然后到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后的第一代混混,“无聊”与“英雄主义”是关键词(仍然是嵌入熟人社会的)。

  严打后,第二、三代混混出现,逐步脱嵌于熟人社会。

  混混与村庄秩序的交互作用:政府和警察联合混混=>低成本执法;混混联合政府和警察=>低混混风险。

  混混不满足于微薄的“报酬”,在乡村秩序的灰色地带(够不上犯罪)利用政府的睁一只眼来谋取利益。

  村人有事诉诸村外混混,总之混混的联盟格局主导了乡村秩序,最终结果取决于两相对立的混混势力孰强孰弱。

  乡村利益共同体助长有才无德的村干部(可能本身就是混混)=>只要交得起税就行

  混混的执法不分对象抗法动机合理与否(“法”主要指的是乡村秩序等)。eg比如强拆,本来有合理与不合理的钉子户,但混混就不分青红皂白了。甚至法院不能介入收税纷争,因为钉子户最终还不执行判决,降低法院威信。

  国家法的实施强调程序正义,在乡村是实施弱化了。国权退,迎来的不是民权进,而是灰色势力的跟进=>混混私人执法。

  南北乡村秩序的差别在于宗族力量的强弱。北方的乡村的原子化分布加上经济理性人的基础使得没人敢站出来与混混对抗。

  《乡村江湖》读后感(三):一次对于中国农村当代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

  这本书是我从未谋面却神交已久的陈柏峰老师去年年底邮寄到我北京家中的,当时我身在美国,想看而不得,盼了整整三个月,直到上周回国休春假时才终于拿到手里。这几年读了不少国内的当代学术著作,其中的好书也颇有几本,但基本上都是两三天就翻完了,而这本封面精致、内容充实的《乡村江湖》,我却整整读了一个星期。毫无疑问,这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好的学术著作之一(包括国外的英文著作在内),作者虽然是法学家,却有着在当今中国法学界难能可贵的社会科学素养,因此本书既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规范、深入的实证调查,不但可以轻而易举地让许多号称研究法律社会学的法学家们望其项背,即使以社会科学的标准来看,也是一本极为优秀的学术著作。

  本书的讨论基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经典论述,将乡土社会的逻辑概括为四个原则:情面原则、不走极端原则、歧视原则、乡情原则。而乡村“混混”在改革开放后的出现和发展对这几个原则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无论是在乡村治安、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村级治理等方面,都是如此。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文献和深入的田野调查,对两湖平原和其他各地的“混混”现象做了全面的描述、分析和比较。本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追随了华中村治研究的传统,强调叙事和“深描”,但与近年来出版的其它几本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著作相比,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分析清晰度上都有明显的长处,其写作手法不像是人类学的民族志风格,而更近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历史和比较分析框架,在方法论上是对我国乡村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作者在本书结尾处提出的“农村社会灰色化”概念——也就是农民一方面摆脱了传统村庄生活的社会和心理约束,另一方面却无法获得都市生活的相关约束,于是只能以颓废、失望、暧昧的“灰色”态度从事边缘性的活动——既与涂尔干、齐美尔等经典社会理论家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论述一脉相承,又十分恰切地描绘了在城市化和商业化背景下我国乡村生活所面临的社会和伦理困境,应当引起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这本书的读者群将超越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犯罪学等单一学科的范畴,而涵盖整个社会科学,因为它不仅是一项关于某个特定“违法”人群的研究,更是一次对于中国农村当代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

  《乡村江湖》读后感(四):《乡村江湖》——最真实的基层“民主”博弈

  书目:乡村江湖

  作者:陈柏峰

  前摘:

  农民至今在多数场合下只是通过他们那种根源于农村生活闭塞状况的冷漠态度而证明自己是一个政治力量的因素。

  ——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

  《马恩选集》第四卷

  农民是一个很“时髦”的词语,大到政府工作报告,小到民间“政治家”们的激昂演讲,“农民”总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要关注农民、要关心农民、要把农民放在心上... ...

  每个学者、每个政治家都宣称自己代表最底层的人民,每一项经济政治政策都打上了浓厚的“农”字烙印。

  而农民本人呢?而农民群体本身呢?

  正如恩格斯所言,头上纷纷环绕的各种光环农民本身以最原始最本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应对着一切——沉默!

  固定的土地、封闭的乡村,这个古老国度的最大政治力量却出乎意料的保持着惊人的低调。

  这看似不起眼的低调却顽强地支撑着整个国家机器的平稳运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毛泽东变戏法似的将最沉默最没有生机的乌合之众打造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团。这群不起眼的农民打败了看似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她的力量为何如此强劲而又连绵不绝?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晚上,鲜血四溅!坦 克的隆隆声、学生们的哭嚎声、知识分子的吼声、外国人的谴责声... ...难道这个巨大的机器还能维持其运转?不错,在这种看似要毁灭一切的巨大力量下,这块土地上最深厚的力量有惊人般的保持了巨大的冷漠,而这种冷漠的态度是决定性的投票!

  在二十多年前那个跌宕的时代,中国土地上最广大的领土从人民公社的束缚下解放;二十多年前那个跌宕的时代,城市民众们对着惊人的通货膨胀怒吼时,这块土地上最有决定性的政治力量却受惠于粮食商品化带来的巨大收益而一如既往的冷漠。正是这种冷漠造就了这台看似岌岌可危的机器以惊人的速率继续运行。

  这到底是怎么样的力量?

  这个力量的组织爆发能够战胜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团;这个力量能够固守自己的些许利益而便显出惊人的冷漠!

  这种爆发让人吃惊,这种冷漠更让人吃惊!

  象牙塔里满口大话的青年很难理解这个物种,喧闹的小市民阶级也无法理解这个物种,高高在上的学者与政治家也对这个物种又爱又恨!

  这群农民,他们睿智而伟大;这群农民,他们狡猾而奸诈;这群农民,我们爱他;这群农民,我们打心底里有最怕他!

  《乡村江湖》,这是让我们进入这个群体的最佳途径!

  (与之前的读书笔记一样,加粗加重文字皆为原文文字)

  正文:

  陈柏峰先生在第十章《余论:乡村治理的内卷化》中提到:

  全书展开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物,从乡村江湖切入,分析两湖平原村庄秩序生产机制的变迁,对当前乡村社会性质变迁作定性理解。

  这可以看做作本书的整体脉络,作者陈柏峰先生选取了华中两湖平原为学术阵地,从一个特殊的切入点——“乡村混混”,来探究改革开放至今农村地区的巨大变革。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觉是——真实!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三农著作,作者能将学术巧妙地安插在深刻的现实之中,看似文字浅薄却不是深刻,目光深邃而朴实近人。今天的读书笔记对其中的研究思路、熟人社会等概念不多着笔墨(此文本身是一个博士论文),直接以时间为脉络分析乡村混混的演变史,进而与诸位探讨中国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农民。

  一,荷尔蒙时代的骚动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被强制的压抑了性的冲动。不管这种压制是如何的强劲有力,它始终也无法从根本上消磨内心深处的那份骚动。

  第一个时间段取名为“荷尔蒙时代的骚动”并非随意摆弄笔尖,这是青年人荷尔蒙爆发的时代,同样也是一块古老土地被强行压抑的荷尔蒙爆发的时代。

  在长达数十年的人民公社时代,整个农村宛若一个森严的巨大工厂。农民们如同蚂蚁一般固定规律的顺着昼夜轮转而出工。严格的户籍制度将村民们紧紧地捆绑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乡村。在那个农药化肥没有推广的年代,日日夜夜辛勤的围绕土地转圈却没有明显的收获,仅有的收获也是用村社的工分符号来衡量。

  1978年,变革开始了。粘接土地与农民的万能胶开始慢慢融化,工厂式的农村劳作方式开始转变为包产到户。紧接着又伴随着农药化肥的推广,农村的生产力有了爆发性的增长。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解放,文革型禁锢及高压基层统治已经松垮。

  尘封已久的大门打开了,农村开始发生变化,整个土地的荷尔蒙开始骚动,而这个时代的青年也开始骚动,两种荷尔蒙的共同刺激下——新时期的“混混”,应运而生了。

  那是一个“无聊”而莫名其妙的年代。

  那个年代的青年回忆这段时间的时候总是强调那时非常无聊。

  被解放的农村生产力挤出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此时着大量的劳动力还没有条件转化为“农民工”奔向城市。

  那么农闲时代的青年在干什么?

  他们像没有具体目标的野马一样随处乱逛,随处饮水就食这也许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刚刚获得自由,还不知道如何享受自由,也许是闲逛的自由已经让他们很陶醉。

  以村庄为单位的小块地域内的青年们开始结伴游玩,跳舞、看电影、走亲戚...慢慢的这些青年形成了所谓的“小圈子”,这个“小圈子”逐渐的沾染上了打架、斗殴、偷鸡摸狗、耍小流氓的习性。在这个“小圈子”的发展过程中,乡村宗族“荣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陈家村的人你不能碰!碰了咱就打群架!”

  “张户害怕你们李户不成?”

  ...

  这帮年轻的孩子慢慢的聚集、这群年轻孩子形成的“游玩小圈子”也不断的“发展”。

  偷村内老实人家里的鸡、看电影过程中殴打其他群体的青年...伴随着青春萌动时代的刺激,伴随着“性”色彩的暴力行为也逐渐多了起来。

  ...

  “我将牛赶到张嫦娥的身边...我就趁机靠近她,从她背后连同她的身子一起包住并用左手摸她的乳房...”

  ...

  6月15日晚...四人看完电影后,尾随五名女子...并冲上去抓住肖红梅...有的摸乳房,有的抠下身...

  ...

  1983年8月12日晚,侯一阶邀约十五人...江路过的周金芝等六名青年团团围住,搂抱接吻,上下乱摸...

  ...

  总体而言,当时的“混混”集团虽有个别的过激行为,但总体上还停留在“小流氓”阶段,并未对社会安定起到撼动性的影响,用当时农村的话讲就是“顽孩子”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国家暴力机关的严打活动、乡村伦理体系的谴责作用的因素影响下,“顽孩子”们所引领的乡村江湖还嵌入在村庄熟人社会之中。

  二,江湖事,江湖了,江湖气息渗入为国家机器

  乡村江湖,江湖一般的乡村。恩格斯曾经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中讥笑那些抓不住本质将妇女地位不平等归结为法律制度的人,在恩格斯看来并非法律造就了不平等,而是不平等本身造就了法律。乡村机器的运行有了浓墨重彩的江湖气息,从本质上看是“混混集团”的推动,而实际上混混集团也只不过是这滚滚浪潮下的小小体现。

  商品化的浪潮开始逐步冲击人民公社旧体制残余、商品化的浪潮同样开始冲击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根基。混混已经不再是偷鸡摸狗打架耍流氓的“顽孩子”。

  乡村变成了肥肉,或者更确切地说乡村里的有谁开始显性化、货币化。乡村混混的势力已经成了影响乡村有油水配的最关键因素。

  从之前的农业税上缴到乡村资源承包分配到国家惠农资源下方到乡村干部选举,江湖气息越来越浓,决定资源与权力的不再是自上而下的上级国家权力机关而换成乡村内部的博弈。

  最开始,在乡村公共资源承包分配环节,混混们开始混迹其中捞油水。也会在村民冲突之中偏袒“自己人”。

  随着国家对基层权力管控的相对放松,一个近乎“真空”的权力舞台慢慢的蜕变为江湖!

  沙桥村的万支书2001年任命混混万三元担任某村民小组组长。用暴力手段将村民“治理”的服服帖帖。投桃报李,当混混集团面临上级机关打击时,万支书又担任着“通风报信人”的角色。一个奇特畸形的权力运作方式就这样诞生。

  2006年,林湖使桥头村鱼池承包,村内“混混”李六与村干部结怨。随即找来一把长刀,追砍村书记,村书记跑到村外才得以逃脱。村内公共资源的分配没有照顾某些“保利特殊群体”利益,村内行政机关人员竟然会面临生命危险,由此可见基层权力天平的严重不均衡。

  国家暴力机关对混混也没有任何强有力的制约措施。随着法制思想的不断推进,混混们开始“不好管”。政府公安机关对于泼皮斗狠的角色也是无能为力。基层警力精力单薄,根本无法建立毛泽东时代强有力的控制体系。

  光棍混混霸占他人妻女,受害者没有任何办法。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光棍混混居然多次强奸自己的亲妹妹,村里也没人出来干涉处理,后来其母忍无可忍,用老鼠药将其毒死。

  此外诸如“拒缴电费”、“偷瓜摸蒜”、“打架斗殴”等严重影响村庄正常社会秩序维持的乱象也无法从根本上处理。岳阳市黄村一带,民警抓赌反遭混混殴打导致“警察不敢穿警服”害怕混混找事。竟然出现过女县长被农民扒光衣服关进地窖非法拘禁的恶性事件!

  村内的纠纷取决于两家身后“混混势力”的影响,一般纠纷有时甚至会直接请混混出面调解。基层干部选举在一些地区甚至变为混混们的“角斗场”。

  混混们开始被吸收进体制之内!

  从另一个角度看,村民也开始追求“好混混”,期待着一个“狠角色”、“好角色”带领全体村民营造相对公平并能应对外部利益集团冲击的好状况。

  在陈柏峰先生看来乡村混混成了村庄中的“超级权势”,改变了村庄秩序生态。混混们对村庄秩序的支配原因在于:

  村庄社会关联的降低;

  农民行动单位的缺乏;

  村庄价值生产能力的缺失;

  基层治理的松弛。

  对商品化的乡村资源的支配角逐演变成一种带有原始性的暴力博弈,这种最真实、最纯粹的民主博弈形式一方面动摇着千百年来固有的传统的乡村运作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权力角逐也是千百年来农村文明在现代社会的显现。

  今日,农村依旧在发展变化,农村的博弈也在继续进行。农村往何处去?中国最基层的权力运作方式往何处去?中国又将往何处去?我们每个人的归宿又在哪里?

  后记:

  我对陈柏峰先生本书很多精彩内容进行了“瘦身”,而本书以及本篇读书笔记的很多内容都是在一定程度上着墨过多的反映了农村基层的现象。而真实的农村权力运作方式因为具体的地域、文化等原因会显得“温和”很多。但不论如何,陈柏峰先生起码从一个侧面给我们展示了这群混混、这个农村以至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人类的种种“机理”。笔记虽然完成,但思索没有停止,疑惑依旧多多。借用马克思的一句话说“这不是一个经院哲学问题,这是一个实践问题”,所有书本上的只是都是浮华的。但愿有一天我能将头深深埋进这坛酝酿千年的土地,去闻闻那一缕酒香。

本文标题: 乡村江湖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6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642件可写的小事》读后感摘抄《漂流瓶绘本馆-山的房子》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