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7-08 09:43: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6

《写作课》是一本由东青著作,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写作课》读后感(一):“碎碎念”牌书评之后还会再读一遍,会有更新。1、“写作课”引发的一场谋杀,蓝色调封面就阴森森的。突然想起

《写作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写作课》是一本由东青著作,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课》读后感(一):“碎碎念”牌书评

  之后还会再读一遍,会有更新。

  1、“写作课”引发的一场谋杀,蓝色调封面就阴森森的。突然想起之前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二十几岁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是作家”。书中的这些上“写作课”的人是执着者,并为此执着了最少20年。

  2、看到一半觉得并不是很推理,不过文字还是挺柔和优美的,作者可能写些生活类或爱情类的小说会更搭。

  3、作者中国人,写英国背景发生的故事并不违和(但我看来也不怎么“阿婆”)。“我”的中国人设和关于父亲阴影还是可斟酌,毕竟我看把两者去掉对故事也无太多影响,并能使主线更清爽些。

  4、接上,作家写不是本国背景的小说还不算少呢。这是种情结么?我知道就有,笠井洁,市川忧人(看日本比较多),还有最近很火的那本《剖开你是我的荣幸》皆川博子。但是特别成功的少见。

  5、跑个题,不喜欢《达芬奇密码》丹·布朗,风很大的时候看过他的书,不喜欢,导致之后看与宗教纠缠的书就发怵,比如《夏日启示录》。

  6、前面的故事还挺揪心的,所以结尾就平淡了些。太平淡了些。

  7、 探长神操作最后一秒找到录音笔,有点匪夷所思。

  8、后记竟然是故事的一部分,我还期待作者的碎碎念呢。

  9、豆瓣阅读与不同出版社做的豆瓣方舟文库,发掘国内年青作家,真的是用心了。

  《写作课》读后感(二):笔下的罪恶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这是著名作家叶圣陶针对孩子们写作文提出的建议,用于这本《写作课》的书评开头我觉得也蛮有趣味——

  一帮成年人,为了心中的理想参加写作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写作技巧,同时不断地搞搞创作练练笔头,还要在课堂上念一念让老师和同学们点评一下……

  这和我们上学时上作文课也没太大区别嘛!

  当然,上学时的作文,目的是为了应试,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主题先行,创作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同学们虽然明里暗里会争个高下,但无非是为了面子和分数,大多数孩子对于写作的热爱往往淹没在文山题海中,难以寻找真正空闲的创作时间。

  成年人不再有孩子的单纯和善良。出现在这个英伦小镇写作课堂的人们,几乎都怀揣成为畅销作家的理想。他们虽然不再受“命题”所限,但笔下的作品要记录社会万象,每个创作主体还要面对世情百态——诱惑、嫉妒、猜疑、幻想,乃至仇恨……

作品的人物刻画和环境设置都很不错

  整部作品从内容上看可能更偏重悬疑。主人公是一名侨居英国的北京姑娘,她作为旁观者,在踏入课堂后,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逐步了解到课桌下隐藏的一件件不可告人的秘密。小说的结构从大处看主要包含了一明一暗两个案件,从谜题设置上来看中规中矩,但作者写作技巧令人赞叹,将暗线埋伏得十分巧妙,也给结尾带来了一定的意外。

  这部小说的人物刻画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玛格丽特处处待人友善,是可敬可亲的邻家老太太;康妮则总是锋芒外露,心高气傲,且不愿受道德约束——作者对这“一正一邪”两个人着墨甚多,特别是通过她们笔下的作品,摹画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善良和尖刻,复杂和简单——两种性格的对立,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渐让读者领略这种人设的妙处。

  另外一对亦合亦分的人物是杰弗瑞和克莱尔夫妇。两人的性格发展走上完全相对的两条道路。何为精明?何为糊涂?相信各位看罢此书会有答案,同时恐怕也会长叹——无论是高雅的文学创作,还是神圣的婚姻感情,面对人心险恶也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的。

  除了人物塑造,本书对于环境的设置也十分成功。英伦乡村风情,在作者笔下如此熟稔,想必一来作者有在英国留学或旅居的经历,二来还是能看出马普尔小姐系列的影子——这种貌似阳光明媚实则阴冷诡异的故事,配上絮絮叨叨、多愁善感的老太太,还是发生在英国乡下最有感觉。

  多说几句。这篇书评,最早我是打算从一个古代著名公案讲起的。后来突然意识到,这和书中的一些情节有暗合之处,讲出来怕泄底。如果对此好奇的话,搜搜一位籍贯是河南汝州的诗人吧。当然,那个故事已被学界证明是个段子,放在最后作为小小的阅读作料吧。

  《写作课》读后感(三):人生写作课

  

2019年底朋友推荐我看了艾丽斯-马蒂森的《写作课》,这是一本真正的写作工具书。当2020年年中遇到东青的《写作课》时,封面上,吊绳的阴影预示着一段有关生命终结的故事,即将拉开帷幕。

用了四个小时,读完全书。作者东青对异国他乡的描写,精致到了下午茶的制作。浓郁的原生树林,永远不知何时到达站台的巴士,还有教堂的旋转楼梯,墓地里偶尔飞来的知更鸟。这种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很容易让读者进入到英国的慢生活中。

作者把每一章,当成一个独立的环境场景,一个人的主场来描写,原以为朱迪会是主角,这桩案件或多或少会以她为中心,到最后才发现,她作为一个工具人的存在更合理。一段儿时的记忆与现实中的谋杀场景相重合了。

梦中的场景,是儿时想要遗忘的清晰再现。童年的恐惧延伸到了成年,所以才会有背井离乡的勇气,再另一个地方重新开始生活。这种逃离,是骨子里对父亲背叛家庭的回避。朱迪对于男性的不信任,更多的表现在从未正式出场的丈夫身上,这个异国的男子,在本书中更像是个模糊的影,出差,电话,抑或是开头半夜,朱迪从恶梦醒来时,不愿打扰及倾诉的一个“嗯”。这是童年时父亲给她的终极男性印象,用零食哄得女儿封口,背叛了家庭以及情人。目睹一切的幼小朱迪,对于男性的恐惧深入骨髓。

玛格丽特的两次谋杀都看起来极其无辜。

第一次谋杀了口齿伶俐的丈夫,书中这样描写“平平常常的一句话,经他的口说出来就会别有深意,深刻到你的皮肤里,想拔都拔不出来。”可想而知,语言暴力让玛格丽特饱受侵害。从康妮的写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玛格丽特的婚姻生活,只要丈夫不喜欢的,通通都被抹杀。一个人要怎样绝望才能生出杀人之心?生活在一起三十年,她的心早就千疮百孔了。被一双高跟鞋引爆了所有的委屈。文中写到她拿着黄玫瑰去悼念她的丈夫,外人看来,她对他念念不忘,唯有她知道丈夫从来都不喜欢黄色,包括黄玫瑰。她的玫瑰是带着刺的:你不喜欢又怎样!她高高宣示:你已经死亡,可我,还活着,并享用你留下来的遗产。这是一种胜利者的姿态。

康妮看似放荡,吸血鬼一样的小人,背后偷录声音,拿所谓支助人朋友的隐私来获取名利。然而她的故事在一出场就注定了阴冷,偏僻的谷仓,瘦弱的身体,老巫婆一般的祖母,以及生命中缺失的双亲。她一直是被放逐在原始森林的一个孩子,固执而又任性。从小不被爱,受到的排挤不会比别人少。社会教给她的,她全都还给了身边人,所以才会在第一次见朱迪时嘲笑她的胖脸型。想必正因为她曾经受到过无数别人的嘲讽,她才会如此的肆无忌惮地挖苦别人吧。

不是所有人在苦难面前,都能扬起头微笑。

我记得《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过这样一句: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康妮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她的敏感,对物质的崇拜,对爱的渴望。她才不管得到的是否正当合理,她任性的忽略了玛格丽特和克莱尔的感受,在她的世界里,无论是钱财,还是情人,都是她努力表演的结果,理当属于她,虽然这一切,看似如此的不公。但是在东青的笔下,你无论如何是恨不起来的,毕竟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她的影子。

我们的内心有贪欲,自私的念头,不可否认,这些都存在。

杰弗瑞和克莱尔的婚姻状态,与现在国内大多数的婚姻如出一辙,我们在异国的小镇上,实则看到了身边的一切。同床异梦的夫妻,更像是生意上的合伙人。利益早就高于了爱情,这不禁让我怀疑到底爱情是不是真的存在过,或者它只是一种短暂的兴奋产物。

文中两次出现知更鸟罗宾,一次在第2章玛格丽特在丈夫墓地上见过的,另一次是本书结尾章后记,丹尼尔在篱笆桩上看见的。这鸟像是个信号的开端与终结,但是谋杀真的结束了吗?

打住,打住!再写下去,只怕要,怀疑人生了。

东青的笔像一把刻刀,毫不留情的把人性的冷暖,婚姻家庭的面具全都划开了。用一个药丸和一根绳子拉开了故事的一角。故事的叙事风格,我很喜欢,在节奏上开篇明显好于结尾,这给了作者更大的成长空间,我很期待遇见下一个故事,东青会把它雕刻成什么模样?

  《写作课》读后感(四):努力的作者、简单的故事

  豆瓣阅读从去年开始直接以方舟文库的名义出了好多新作者的小说,其中一个子类就是推理悬疑类小说。豆瓣给新人作者带来了非常好的创作发表平台,并且为这些作者提供了豆瓣征文大赛这个出道的机会。至今为止,豆瓣已经成功地把征文大赛的获奖作出版了实体书,圆了好多作者的出版梦。从我看过的豆瓣阅读出版的几本实体书来说,与网络版有区别一直是保留的处理方式,这种好习惯一定要保留下去,才真正对得起热爱实体书的读者。

  本作《写作课》同样是第五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生活悬疑组”优秀奖的获奖作。《写作课》的实体书和别的获奖作出版的实体书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实体书版本是作者新写的长篇版,是把原来的网络短篇版本进行了极大的修订和扩充之后完成的。除了保持绝大部分出场人物和凶手没变之外,连杀人的手法都发生了变化,小说结构和内容方面全面重构新写。当然,修改后的长篇版也能在豆瓣阅读上面看到,看过两个版本的读者才能知道作者在写作上的努力和执着。

  在豆瓣阅读上读者可以试读本作网络短篇版的前两章和第三章的一部分。单就这些内容来看,就能发觉长篇版和短篇版巨大的不同。短篇版第一章被全部删除,顺带着连“胖鸟”这个人物也删了;第二章中的内容经过删减之后分别拆分到了长篇版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部分中。而后文中更是把死者的死亡方式都变更了,在长篇版中用了更加实际的手法,改变了短篇版中这一部分的缺憾。短篇版中对作品中的小说有着更多的段落和文字,在作品中有一种“小说”和“现实”双线叙事的感觉,这种感觉在长篇版中完全消失了,因为作中作更多的用途是交代动机,这样的改变代表了作者写作手法的提高。就像我一直说的,只有不断修改完善作品,才能让自己的写作才能得到极大的进步。从这一点来说我很敬佩作者的。

外封、书腰和本体,外封上的笔记本上的文字就两种,既然已经用了笔记本,全都用不一样的才能看出来是不同学生的笔记啊。另外,那么模模糊糊的绳环的影子还是很符合小说的。

  回到这本作品,作者东青把故事背景放到了英国,整部作品有着浓浓的翻译腔。但从故事上来说,英国的味道都还是仅仅在环境和背景上,剥离了这些,故事本身没有放在英国的必要。而作者把背景放在英国可能理由之一是作者在英国生活过,之二是太爱JK罗琳,第三是习惯阅读欧洲文学。还好作者仍是中国人,取的人名都非常好记,不至于真的像翻译小说一样造成我记人名的障碍。

  整个故事非常简单,只要看过几本推理小说的读者,对这本书中的诡计肯定一眼就看穿了。因此在阅读故事的时候我会一直有作者怎么一直在整理人物关系和铺垫上花费笔墨,这不是简单的像白纸上的黑点吗?作者在对书中作中作《温柔的绞架》的相关文字中可以看出,对那个毒杀诡计非常中意,而且还让这本书获得了“金匕首奖”,但这个诡计都不能说是诡计,直白的说,太没有新意了。我不知道这本作中作能有多深刻的内容,但从梗概来看完全没有卖点,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推理小说的阅读仍保持在古典作品之上。

  作者在书中借重要角色克莱尔提出了悬疑推理小说不需要场景描写的观点,但作者本人似乎是反对这个观点的。本书中存在着大段大段的场景描写,甚至还用克莱尔的丈夫、写作课指导教授、小说家杰弗瑞说“场景描写可以帮助读者看见你心中的那一幅画面,可以在场景中传递出一种情绪,最平凡不过的地方也可以在你的笔下呈现出异样。”而后又让主角中国人朱迪写了一段为教授赏识的场景描写,这段文字中的确体现出了场景描写中存在的种种暗藏着的罪案。但这些优点都被作者发挥到写作课上了,都是一段段的零落片段,而本作中好多场景描写最多只能渲染书中人物的心境,对故事的推动作用并不大,也是颇为可惜的地方。

  本作还存在有一点挑读者的问题,这应当是作者初次长篇作品造成的。书中有极少数情节作者完全没有顾及到普通读者,仅是为部分读者服务的。特别明显的就是第11章中有一大段对话是关于《消失的爱人》这部电影的,作者把自己认为的这部电影中存在的bug直接写到了书里。我想说,不是所有的读者看过这部电影,就算真的想借小说的机会来公开讨论这部作品的bug,也应该有更多的笔墨稍微介绍一下剧情及本书中提到的角色,现在这样非常突兀地强行评论会让很多读者一头雾水。本来这段情节就是和剧情无关痛痒的内容,最多也就是在最后有把作中作《温柔的绞架》和《消失的爱人》相提并论一下,如果增加相关描写或者后文中出现比拟犯罪,那么这些作者的评论才有意义。

  从全书来看,还存在着一个我认为非常不好的问题,就是作者似乎对肥胖人士有着很大的情绪。在本书中随处可见对于人物肥胖的描写,什么身材圆形、两只肉掌、活像肥腻的蟾蜍、宽大的臀部、英国的胖子胖的有技巧……通过这些描写我只读出了深深的歧视,这些文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作者的笔下,只要肥胖就是一种罪恶。作者完全没有必要来这么多关于肥胖的描写,真的会腻的。

  还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可能很多读者不会在意,但我觉得作为出版了的实体书,在细节方面的完整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在书中第一章和第二章最前面都标注有具体的时间,第三章开始就不出现了。本来我还以为这本书会在适当的章节前再加上时间,让读者注意到书中漫长的岁月流逝,结果看完全书都没有再标注过时间。明明从29章开始已经是第一章的时间之后了,就算作为小说形式的对称,在这里标注一下时间也算有一个回环,结构更好了。

  最后,我在这里大胆地猜测一下,如果有误,欢迎澄清,哈哈。作者东青是一个女性,年龄30出头,是一个哈利波特迷,推理小说方面主要读过欧洲古典作品,特别是阿婆的书,习惯于用kindle电子书,曾经在英国生活过,体型正常,养狗。书中第30章出现的主角朱迪的闺蜜小青就是作者的化身。

  《写作课》读后感(五):“明知道它是假的,还是觉得很美,是不是?”

外封中吊绳的阴影藏于文稿之中内封的背景是纯粹的血红封底的文案吊人胃口

“从北京落户到一座心如止水的小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碰撞,文中有所涉猎,除了环境的比较,更多的从女主人公朱迪的心理感受出发,但并无太多新意和反思,只限于一些主观的碎碎念。

“幸好在写作课上,她遇到了一群有趣的同学”,这群有趣的同学中,只有玛格丽特和康妮是相对完整的,至于其他的同学,大多是工具人和背景板。当然,他们在生活中,大抵是有原型的,只不过作者不似康妮,不至于将他们连名带姓地写进自己的小说,并且只是礼貌地提及了皮毛。

“谋杀是这些准作家创作中最热衷的话题,他们挑剔别人情节的漏洞,在作案手法的设计上展开竞争”,伊芙琳偏好女性浪漫小说,佐依针对青少年读者创造历险故事,卢克的作品则充满动作场面,除了康妮的选段,我看不出这些准作家对于谋杀话题的热情。挑剔别人情节的漏洞,也仅用谈论电影《消失的爱人》一段稍微借角色的口抒发了下作者对此电影不够严丝合缝之处的不满,虽然谈话中涉及的“CCTV”与小说之后克莱尔的跟踪情节相互呼应,但并无太大波澜,无非就是告诉读者:你们看,关于监控的这个漏洞,我补上了。

“朱迪感觉自己在故事中沉浸了太久,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故事,哪些又是事实......”,把期待值吊到最高的描述,故事与现实交织,虚实不分,到底是写作的诡计,还是可怖的梦魇,故事与现实会如何激烈地碰撞,又会以怎样的形式统一?但这悬着的念想和真假难辨的预期最终都没能在小说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至少,如此的程度,对于悬疑推理小说爱好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以上,按照封底的荐言咬文嚼字,只是想说,这文案,确实是吊人胃口。

以下,从阅读体验入手,十分主观地发表下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开篇的梦魇引入,差强人意。没有刻意夸张地渲染什么,但是氛围也的确不够到位,看出作者的谨慎,引人入胜的起点容易被平平无奇的落点扣上浮夸的帽子。这噩梦,于女主人公朱迪来说确是长存于心的阴影,也与之后的案件和情节密切相关,放在开头,合情合理。

一个合格的开篇会让读者有动力继续探秘,然后,漫长的铺垫,丰富的闲笔,直到中段,才终于完成了读者们期待视野里的第一个目标:出人命了。“场景描写可以帮助读者看见你心中的那一幅画面。他们将利用你提供的颜色、形状、气味、声响等去搭建一座舞台,然后把你书中的人物放到台上去......”作者为自己冗长的前戏这样解释道。若是静不下心的读者,定不能接受这论断,即便是静得下心的读者,也要看这文笔对不对口,这场景画面有无深意和意境值得被看见。作者的笔触碰不到我的内心,只让我冷静地过早地预料到了后续的发展——那个出挑的急功近利的必然会被那个温和的深藏不露的用某种手段干掉。

案件发生了,情节就如按了加速键一般地发展,有人要调查真相,有人要面对心魔,有人要螳螂捕蝉,有人要黄雀在后。直到30章之前,也就是终于抽丝剥茧只待真相之前,紧张感都仍旧不足,关于凶手身份的指向性和动机的说明,都太过清晰了。从不为死人不安的未亡人和穿Jimmy Choo的淑女,康妮文章里被鞋子压垮的麦琪和不慎打翻咖啡的优雅太太,“特别创意”的唯一知情者和熟悉康妮家门钥匙位置的朋友,“只有忘记过去,生活才能往前走”和“自己没有多少时间浪费在她身上,想要一劳永逸,尽快开始新生活”......玛格丽特的人物弧光,在开头跪在丈夫墓前时,就已经完成,她送上的黄色玫瑰花,就是最恶毒的证明。

尾声是有迂回和反转的,作者隐匿了杰弗瑞存在的案发当场,也提前关掉了克莱尔跟踪后的镜头,以此成就了最后的悬而不决。会否有声东击西的可能?躲在帷幕后的杰弗瑞到底是爪牙还是刽子手,而形迹可疑的克莱尔又会否成为补刀人?玛格丽特的遗书写得漂亮,可给了太多伏笔的天使只能是魔鬼,尾声的第一个真相只能是假象,到此,已经彻底否定了玛格丽特的无辜,只看利欲熏心的夫妇又留下了什么样的罪恶。杰弗瑞的新书出版,被利用的棋子朱迪道出了她的猜忌——见死不救的杀戮。马上,克莱尔从容的回击便否定,至少部分否定了这个答案。昭然若揭的时刻现身在康妮传承的衣钵——第三支录音笔中,玛格丽特没有想象中的凶狠,也理所当然地揭开了伪善的面纱。后记我把它看作是作者的善意,她虽让受人利用的朱迪看清了残酷的事实,但也将深情淳厚的丹尼尔永远置于美丽的幻想中,还他一片宁静,罗宾鸟从来不能真的捎来死者的信件,它只是在提醒生者内心的信念。

全篇能看到许多作者生活的痕迹,写作是消耗,是输出,是泄密,是将自己生活的这些年岁往外翻找的过程。从北京到英国小城,创意写作的课程,这些具体特定的描述大概是确有其事才能如此感怀,也因有感而发才略显分散冗长。但异国他乡的背景设定,于我来说,达成了一种天然的间离效果,沉浸感被剥离,于是冷眼旁观,于是客观理智,于是吹毛求疵。

值得一提的是,对婚姻、两性关系的探讨,作者运了不少的笔墨。异国他乡,同床异梦,旧时的阴影却无法与相伴身侧的人言说,貌合神离的宁静,无可奈何的孤独,也正是因此,朱迪才会将重心和信任放在温柔和善的玛格丽特身上。开头酸甜,慢性剧毒,“幸福的小傻瓜,要花上三十五年才能让你变得聪明一点”,恋爱中的盲目是杀戮最给力的铺垫,玛格丽特或许曾爱过克利夫的幻象,可她更爱自己的美丽优雅,她决定体面地走向终结。开放婚姻,无爱有欲,这结合说不清是为了假装体面还是同流合污,总之黄雀将螳螂和蝉一口吃下之时,杰弗瑞和克莱尔两人终是讽刺地心意相通了,他们都要精彩成功的人生,当彼此无法成就对方就变为了可恨的绊脚石,当彼此利益相关就能再一次甜蜜美满。这一切人生过半的感悟,或许现实,可太绝望,衷心希望这些冷漠,能被往后的岁月温暖一点,如果不行,便从容一点。

壁炉里的火苗,只有在康妮专心致志写着她的悬疑小说的时刻,才真正地舞动,她伸着懒腰,觉得那一刻幸福无比。然而在那些努力优雅或得意相拥的时刻,火苗也曾摇曳着美丽,那不断变换的曲线和均匀的暖意甚至让人恍惚,哪怕明知道那是假的。

本文标题: 《写作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6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无奖竞猜】悄主是否真为女装大佬?| 悄悄话《642件可写的小事》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