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教什么》是一本由王荣生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75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写作教学教什么》精选点评:●不改变教学评价教学形式的改动总是显得徒劳●不说振聋发聩,至少耳目一新吧。这本书对语文
《写作教学教什么》是一本由王荣生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75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教学教什么》精选点评:
●不改变教学评价 教学形式的改动总是显得徒劳
●不说振聋发聩,至少耳目一新吧。这本书对语文课程中的写作教学做了新定位,也一些新颖的实施模式。总体上有很强烈的欧美技术写作课程的色彩,实践性很强,求新很明显,可能是今后几年一线写作的新动向。美中不足的是,王教授把古典文学理论中的那些思考放弃了,而且似乎他自己也没有总结出符合后现代课程观念的核心写作知识体系。这两点可能是今后写作教学课程理论攻关很好的方向哦。
●道理都懂,怎么操作才是关键。
●值得用笔来读,值得再读一遍
●描写的两大诀窍: 生动的核心是具体,而非修辞
●参加市教研活动被推荐的书,一直觉得写作是块硬骨头,难啃,可是又不得不啃。这本书中讲的内容还是更加偏理论一些,不过如果能把这些理论真正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一定会对写作教学有所改善。想先试试看其中提到的支架,在写作之前花更多的时间指导,会被之后修改更好!想看这套书的另外几本。
●后面的几个案例很有启发。
●这本偏理论,可操作性没有小说、散文、文言文那基几本强。课例还不错。。
●1.写作教学的检讨与前瞻 2.写作教学的新进展 3.交际语境写作 4.功能性写作 5.微型写作课程设计原理 6.基于量表的写作教学 7.周子房课例:作文里的时间 8.郑桂华:描写的奥秘
●老教授写的一针见血,尤其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弊病,简直醍醐灌顶
《写作教学教什么》读后感(一):理论到实践的三步走战略
这套丛书在设计上非常有个性,正如它的品牌词所说,“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资源“,这确实是套需要像听讲座一样动笔的书。书中分为三大模块,即主题学习工作坊,共同备课工作坊,课例分析工作坊。(部分书只有两个模块,根据具体主题而定)其中的主题学习是从专家视角来反思当下该方向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对症下药;共同备课是一线教师和专家合作备课(写作这本书没有这个模块);课例分析则选取了中小学常见的课程主题,采用一线名师的课堂实录,颇有启发意义。作为即将走向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此书对我启发颇大,愿与大家共享。
《写作教学教什么》读后感(二):可是还是有点不敢这样教
【书末虚谈】这与其说是写在一篇下水文之后,不如说是写在一次考场创作尝试和读书思考之后。写过的东西甚多,有论文有诗歌,有闲言絮语有夜中沉思,有书后观感有八万论衡,然而十八之后偏不曾真正写过限时限题限字之作。在家猛读参与式《写作教学教什么》,算是认清一点中学生或者说是考场视阈下写作教与学的问题。在特殊情境中的语篇构造的确需要任务、对象、目的与方式,而考量“生动”的核心具体竟可是把瞬间的东西展开,将综合性的东西分解,任务写作情境中不得不需要研究学生已有的写作样本、写作经验与写作状态,找清楚是“for writing”(为了写作)还是“through writing”(通过写作),改变学生已有的语言模式终究很难,而通过情境构造适应学生习作的已有图式,完善完整的语境语言模型建构似乎更有迹可循。这“按图索骥”之“图”未尝不可以是分层次、找角度、塑情境,注重读者意识的培养和整体意识的把握。从“不想写”“不会写”“没啥可写”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情境分析的生活体验与写作经验晋升至“想写”“会写”“可以写”的能力层级。可借用斯皮维的话言之:在这场书面符号表达的战役中,获胜的只能是与读者共同完成“意义建构”的一方。
《写作教学教什么》读后感(三):写作教学
不得不说对于一个拖延症患者来说读完一本专业书真的要花好长时间,这本书从今年的3月份开始读,一直读到6月底才读完,历时三个月,可是明明这三个月读了一抹多其他闲书!不过也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所说“这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权当给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
大学就在计划读的书,也是17年就买了的,但一直放在书架上蒙尘,过了3年才缓缓打开,直到读完,才知道自己错过了那么多。也幸好前两年的教学都是写话,没有涉及写作,不然得多误人子弟呀!
这本书是王荣生教授主编,但里面的内容不限于王荣生教授的写作教学观,其中还有上师大郑桂华教授、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特级教师邓彤等关于写作教学的看法,不仅涉及小学的写作教学,还有初高中的写作教学。其实无论哪个学段,都或多或少可以有一些养分可以汲取。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写作教学的研讨活动。本书一共分为两部分:“主题学习工作坊”和“课例学习工作坊”,第一部分更类似于写作理论讲座,主要是写作教学的检讨、前瞻与新进展,交际语境写作、功能性写作、微型协作课程设计、基于量表的写作教学,从理论层面对关键性知识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课例研究工作坊”,这个部分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借鉴性,因为是第一次阅读本书,所以是中规中矩地从前往后看,但整本书看完以后,建议两个部分同时进行,因为前面讲了理论知识的老师,在第二部分有课例分享,这就是一个“是什么”到“怎么样”的过程,看下来对于不同写作会有一个更深的把握。
这不仅是一本值得慢慢读的书,也是一本需要用笔来读的书。就我个人来说,大脑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真的太弱了,特别是这种专业性强的书,边读有边做读书笔记,但是现在读完想静下来回忆一些知识点和收获,感觉能回忆起来的真是少之又少。这大概就是对知识的消化能力问题了。不过在写作教学中,教给学生关键性知识才是最根本的方法。而这个关键性知识是需要教师自己提炼再教授的,“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活力、戏剧性、冲突性。以往写作教学所谓的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知识固然不错,却无法运用他们写出好故事,故事写作需要有效的知识:愿望、障碍、冲突就是写好故事的关键性知识。”纵观我们熟悉的各类故事:《西游记》《三国演义》包括一些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认真分析,莫不是由一个愿望开始,各个人物采取行动,再行动中又遇到种种阻碍,就是由这些戏剧性的冲突构成的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课例“作文里的时间”,刚好在看这一篇的前两天在跟二宝讨论《匆匆》里面文章的“拉长时间”的写作方法,当时只是一个大概的讨论,但是刚好看到周子房老师的这个课例,瞬间就打通了七筋八脉吧,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将一个七八秒发生的动作描写好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和认识;“描写的奥秘”:教学前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特别是到底什么是描写——描写应该是有什么些什么,如实地展现。有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学生华丽的辞藻所迷惑,而忽略了关键性知识,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基于真实的交流协作”:虽然这是荣维东教授作的一个初中课例,但是我认为这对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板块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比如“商量”“推荐春游的地方”“写留言条”等,写生都必须明确是在和谁对话?为什么对话?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话?说的内容是什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即交集对象决定交际内容与方式......
In a world,好好消化吧!
《写作教学教什么》读后感(四):读《写作教学教什么》
读《写作教学教什么》
这书是似乎是国内中学写作教学最新的科研和实践成果,比之前那些质疑写作教学现状的书有了科学合理的看法,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实践,可以启发一线的写作教学思考。
首 先,王荣生教授给写作教学的定位很有启发性。他的分类,按照我的理解,一种是人认识、理解外在世界,并与外在世界交流的行为,这是一种社会实践行为;另一种是指向内心、情感和灵魂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社会实践性不那么强烈。前者使可操控,有章法可循,也有规律支撑教学的;后者是灵魂的对话,从外在来看是一只黑箱。这真是一个美妙的想法,面对懵懂的事物,我们开始分类讨论,意味着开始摸清楚一点了。什么文体指向灵魂呢?王荣生教授引述南帆的话说是散文,因为散文无复依傍,随物赋形。所以我们能教会学生读散文就行了,切莫教学生写散文,否则教成“小文人语篇(其实就是煽情的假话)”。从写作教学的社会实践性来讲,这是不刊之论。
因此,应该美国写作教学那一套写作技能教学模式么?安公告诉我,王荣生教授故意忘记了中国古典文章学的一些经验,“可言者,物之粗也;不可言者,物之精也”,全依傍技术写作那一套话语,未免是科学主义的迷思。
郑桂华老师的两堂教学实录在几篇实录中独领风骚,原因在于合理地采用了的一些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经验,比如“分清事实和观点”是英文写作中的一个知识点。其次,郑老师基于多年写作教学和文章分析得来的很多知识总结经得起推敲。语文老师们少讲伪知识,善莫大焉。至于说“新进展”么,未必。
魏博士和周博士那一套,几乎都是舶来品吧。不得不承认交际性写作和情景写作是写作“逼真”的有效手段。但经验证明这种写作教学模式更适合低学段和高学段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整个语文写作课程的一部分。
量表写作,基本是不科学的。中文文体写作的课程知识都还没有一个公论,怎么会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量表”呢?其次,如果学生真正懂得了这个量表,还还会写错了吗?直接用结论指导写作就行了嘛。就像人懂得了胃消化的原理,然后拿来指导自己的消化。其实这一点,在邓彤关于写作教学“序列化”的时候就已经批判了,任何追求严密写作知识序列的努力可能都是白费。
最后说说我的几个想法。首先,语文不能毫无保留学习西方的技术写作课程,特别是美国写作课程那一套。语文是一个整体,写作课程应该是听说读写四个序列中的一个,读和写既应该分头击进也应该相互关联,很可惜这本书的讲座和课例没有像吴泓那样的读写结合的呈现。而且我始终认为教学实践越科学越好,但理论探讨越深刻越好,如果课程理念一开始就放弃对从《文心雕龙》到“桐城派”甚至“八股文”的古典文学理论审视,最终立意未免差了。
其次,写作课程知识的问题,应该采取后现代课程知识的观念,理清写作课程核心知识和外围知识,用“界限”去廓清谬误、取代严密性。这大概是今后几年最难的攻关吧。
花半年摸一摸语文教学的门径,这本书是一个很不错的开头。可惜最近教学和生活中的杂事太多,读了之后的笔记只能大概理思路,条理尚不清晰,更遑论文质兼美,真是累呢。
东来
2019年10月20日星期六
关城树色催寒近之时
《写作教学教什么》读后感(五):一本有点懵,但收获满满的写作指导书
一本有点懵,但收获满满的写作指导书
年初时,买了几本王荣生主编的书。王荣生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语文课程研究基地负责人。他主编的书,读者群是语文老师,也就是说,是教语文老师如何教好语文的书。
王荣生教授的书,翻阅的第一感觉,不容易读懂,书籍里有许多关于文学理论的词汇,读得我一愣一愣的。话说我也是读过大量书籍的人,像普通大众认为难懂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和《瓦尔登湖》,我读起来虽然没有看琼瑶小说那般顺畅,但也能领会书中要义。可是王教授主编的书,有部分内容,感觉看不明白,也许是我水平太浅显。王教授也在前言里说:这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这是需要你用笔来读的书。
这是一套针对语文老师的丛书,共有8本,《写作教学教什么》是从中小学生写作课程入手,提出改革建议,抛弃僵化固定的作文教学模式,针对学情引入短小灵活的写作课程,启发学生自身经验,改变学生对作文,不想写,没得写,不会写的困境。
我自己对语文或者说作文也存在大量困惑。
记的小时候,我们学作文,老师就教作文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记叙就是叙述一件事情,时间、地点和人物,事情的经过、发展和结束;说明文是说明一件事物,用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议论文是举出论点、然后再举几个事例论证。现在看女儿、看外甥的书,还是这样一套内容,三十年没有变。我看了外甥的作文,形式内容和我当年上学的感觉差不多,也是老一套。我问外甥和女儿,语文老师都是怎么上作文课,回答竟然是,基本不讲,给个题目,自己去写,更谈不上修改批复。
我的这些困惑,王荣生教授在本书里都提到了,作文课程设计僵化,一线老师不教作文,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像作文分记叙、说明、议论,其实真正的文学体裁里,你是看不到记叙、说明、议论的,只有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之分。
前两天女儿的语文题,把古诗改写成散文诗,过来求助我,我连忙摇头,说还是找你爸吧,他胡诌的本领比我强。我就是那种被僵化的教育框死的人。
这本写作书内容不多,讲了六个主题,举了六个教师实战案例,这对于浩瀚的语言文学来说,显得太单薄。但是字字珠玑,如果肯潜下心来,细细研究,一定会有非常丰厚的收获。我在似懂非懂的情况,已经收获满满,而且在书中找到多处共鸣,原来自己闭门揣摩的东西,在王教授这里都有提到,但是我只是想到,却困于不知道如何展开。
总的来说,我体会最深的有三处:
1、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这个概念以前也模模糊糊的看到过,但是没有这次冲击的厉害。书中大约有两处地方,详细论述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写文章并不是自己的直抒胸臆,情绪宣泄,而是要考虑你的文章写给谁看。这个很重要。好像在读一些网络爆款文章写作指导时,也强调“读者意识”这个概念,但是我写作完全是凭着感觉,心中有许多话要说,就写了。这样是不对的。既有话要说,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2、微型写作课
微型写作课是把写作知识碎片化,不讲究作文教学的系统化和固定化。每次课上只讲一个知识点,制定一个小目标,用活动和情境带入的方式,把知识点教给学生。为什么我单独提出这个微型写作课,大约在去年,我自己在琢磨怎么教女儿写作,就产生了类似的想法,只是这个想法很模糊,不清晰,也不知道如何下手。那时,我想平时带着女儿练习一些小片段,针对一个写作点去设计。片段写多了,自然就会连成一篇作文。但是由于自己的内功薄弱,也没遇见这本书,所以,一直有想法,但是没有步骤,也无头绪。这本书中的微型写作课的编排,给了我很全面的启示,无论是知识点的设计,还是场景的设计,都让我有了些许思路。
3、在作文中,教师的适时引导非常重要,也很智慧。
这点体会,并不是看完此书就有的。也是我在研究如何教作文写作中产生的。其实传统的作文教学,老师长篇大论讲,并不好。因为写作技巧全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即便耳熟能详地会说一些:开门见山、插叙、倒叙之类的,不知道意思,也不会运用。
好老师教学生的关键,在于知道学生的不足在哪里,能在关键点,学生容易跑偏,迷惑的地方,适时点拨,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把学生带入正确的方向。这才是教师真正的作用。关键这需要教师有很高深的功力。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远远不够。
看了书中的几个课堂实例,我为老师的课堂引导和启发叫好,这一定是胸有沟壑的人才能做到的。
花两天时间,将这本书囫囵吞枣一遍。翻阅时,关于微型课的设计,我也有了雏形。在自己的写作上,更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虽然是写给语文老师的书,我这个门外汉在书中也摘到鲜美的果实,感谢和一本好书的相遇!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