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7-05 09:43: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7

《胡椒的全球史》是一本由[美]玛乔丽·谢弗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胡椒的全球史》精选点评:●看了13%,一开始还可以,后面是越来越夸张了,作者为了写胡椒,有点生搬硬套,把搜集到的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精选

  《胡椒的全球史》是一本由[美] 玛乔丽·谢弗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椒的全球史》精选点评:

  ●看了13%,一开始还可以,后面是越来越夸张了,作者为了写胡椒,有点生搬硬套,把搜集到的资料没有系统地放进书中,显得很散很乱。史料的搜集也不严谨,部分根本没有足够的史实支撑,我单列举阻止我继续读下去的一句:15世纪初,郑和为明成祖朱棣展开历史性的远航。胡椒是中国皇家的寻宝船队浩浩荡荡出航的主因。呵呵~

  ●胡椒在当年的宣示品味的地位类似今天的松露,消费量类似今天的咖啡豆茶叶,这种数量级至多可以标志全球贸易的开端,但实质意义上的全球化贸易还需要等到棉布、稻米世界流通时候。在此之前,丝绸之路文明的交流只具有象征和想象的意义。

  ●这本书真有点太散了。集中看一下列强在印尼的对抗史还有点意思。

  ●实际是一部大航海和全球化的历史

  ●略读

  ●文史资料引用得的确是多,每章间都没有太大关联,像是期刊合集一般(但对于感兴趣的部分可以找出原著深入了解这件事儿还是需要赞赏一下的)。结构松散,历史历程的叙述过于流水账,没有重点,对本身对世界贸易史没有极大兴趣的我来说实在不是一本有趣的通识读本。

  ●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传教士 东印度公司 亚齐 斗象 明古连 巴达维亚

  ●写得很零碎

  ●闲书,看个乐子。

  ●2019 5 16 就挺不知所云的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一):胡椒引发的殖民史

  

与其说是胡椒的全球史,这本书更像是由胡椒引入介绍的殖民史。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美国人都因为利润巨大的胡椒而疯狂。苏门答腊岛、印度和中国都被卷入这场疯狂的贸易。荷兰人和英国人交换领地主权,奴役当地百姓,美国人杆秤造假,也许中间出现了一些还算善良的人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但胡椒的历史仍然是“浸透了鲜血的”。曾经作为货币的胡椒如今也只是一种日常的调味品,但仍以它独特的辣味吸引着世界。本书章节之间没有什么太大联系,作者思维也不是很清晰的样子,最后两章简直像是凑字数的。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二):航海

  对香料贸易不了解,看了才知道原来香料这么值钱,以前听马未都说世界上农产品值钱两大是茶叶和鸦片,有点怀疑这个观点了。

  看到欧洲人殖民印尼,贪婪而残暴,有点不齿,但是书里也说,欧洲人航海,生存率只有50%,大多死在疾病(坏血病和当地疾病等),也被当时这种开拓精神所感动。尤其是作者说了,如果当时明朝没有下令闭国,很难想象现在世界格局会如何,作者没展开,不过看了后面英国和荷兰各家的东印度公司竞争的历史,想到如果中国真不退出,只要香料贸易竞争者,当今世界格局的确有点难以想象。

  ----------------

  最后第二章,说物种灭绝,不知道和香料有什么关系

  最后一张,说胡椒药用价值,也有点尬,只是告诉我们,老外眼里现代医学以外的替代医学(传统医学),也只想到印度阿育吠陀,轮不上我们中医。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三):描述有余,分析不足

  《胡椒的全球史》一书是一本轻松好读的科普性著作,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将数个世纪的胡椒贸易的历史串联起来,从地理大发现到英荷百年对立,再到美国的强势介入,小小的胡椒成为了推动近代欧洲殖民贸易的重要角色,其对贸易史实的梳理颇为不易。本书看似内容简单,大量的笔墨用于转述冒险和贸易故事,但这些简单的小故事是建立在作者对数以百计的一手史料的爬梳的基础上的。在最后的尾注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翻阅了大量存放在博物馆、图书馆里的航海日志的手稿,也引述了诸多前人学者的研究。作为一位非历史学专业的学者而言,这样一部作品已经算是可圈可点的优秀作品了。

  可惜的是作者紧扣胡椒来研究,最后仍没有离开胡椒,我认为作者引用的材料能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她写明的还要多得多。就中国史方面来说,欧洲的商人通过亚洲区域的贸易获得胡椒的同时促进了白银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的流动,这种流动又对亚洲的贸易发展有何影响?上学期阅读的《银线》一书中,认为清中叶后贸易带来的白银减少构成了中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反推之,当欧洲商人带来了大量的白银,银铜比价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另外作者在提到东南亚的鸦片贸易的时候,指出了中国人也参与鸦片的拍卖,华人也一直是非欧洲殖民者外十分重要的一支力量,中国又曾经在怎样的程度上介入过早期殖民贸易?这都是可以从中发散开去的。

  作者在前言中明言,希望把胡椒的故事“讲述给更多的读者”,而她确实也用过流畅优美的文辞做到了,但是她 并没有完整回答她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是胡椒,不是丁香?文中哪里体现了胡椒的特殊性呢?

  简单来说就是,史实的梳理足够,但是理论分析不足。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四):胡椒的思考

  胡椒的思考~读胡椒全球史

  不论是东方料理,还是西方料理,其实在食材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主要差在调味料的使用上,一道菜加入浓重的咖喱时,便成了印印度料理,一道菜加入味噌,便成了日本料理,一道菜加入了胡椒,便成么西式料理。胡椒这一寻常的调味料,在15-16世纪时是国际贸易最走俏的商品,各国为了发现胡椒产地,展开了腥风血雨的争夺,达尔文曾说,胡椒是带着鲜血的,而这本书就是讲述西方各国争夺胡椒的历史,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作为大航海时代的一个缩影。

  率先登场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本书也是从葡萄牙的崛起开始写起,这两个国家一直处于穆斯林的势力,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经红海通往亚欧的航路,他们是国际贸易的先驱,当时的情形与今天正好相反,欧洲的产品很难吸引东方人,而东方的产品却让西方人趋之若鹜,尤其是中国的丝绸,陶瓷,和东南亚,南亚的胡椒等香料,相比前者,后者能使食物提鲜,又能起到保护食物的作用,比前者的交易量要大的多,在19世纪前,东方对西方的贸易一直是压倒性的顺差,在东方养尊处优,不思改变下,西方人渐渐用先进的工业产品以及邪恶的鸦片扭转了这种局面。

  葡萄牙与西班牙活在穆斯林的阴影下,也见识到来自东方的胡椒巨大的收益,所以他们最迫切的要挣脱这种不利于自己的形式,在地缘上他们具备这种航海意识的最早觉醒,在葡萄牙亨利国王的倡导下,葡萄牙大力发展海洋技术,深入探索海洋,在他的带动下,西班牙紧随其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牢牢的控制红海,使葡萄牙和西班牙无法沿着这条航道前往东方,所以两者的目的都是另辟蹊径,寻找另一条能抵达东方的航道,但是两者的发展完全不一样,葡萄牙是沿着大西洋下去,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他们认为这是除红海之外最短的一条通往东方的航路,而西班牙的航海技术要逊色于葡萄牙,他们往大西洋的东面去,相信海洋的尽头便是印度和中国,葡萄牙人哥伦布将这种观点带给葡萄牙国王,但未被采纳,哥伦布进而游说西班牙的伊萨贝拉,最终他得到了女王的支持,哥伦布发现的不是印度和中国,而是美洲新大陆,这一发现让西班牙发现了美洲巨大的资源,尤其是白银,西班牙人对航海的激情越大浓厚,麦哲伦的船队浩浩荡荡的出发,虽然麦哲伦死在菲律宾,但是这支船队硕果仅存的一只船最终返回了西班牙,不仅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同时带上上满满一船的胡椒,这一船胡椒在当地变卖后获利2000倍,马克思说,当利润超过100%,人就可能铤而走险,胡椒这样巨大的利润对西班牙未必是一个福音,其他正在崛起的海洋帝国,正虎视眈眈的觊觎这一领域。

  英格兰与荷兰是两个新兴起的海洋强国,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根本未把他们放在眼里,但英西一战,打破西班牙的无敌战舰,从此西班牙便每况愈下,荷兰接收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亚洲的胡椒生意,并在苏门答腊建立了殖民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员工的中饱私囊下每况愈下,最后被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所取代,英国成了新的胡椒贸易商,美国独立战争后,迅速发展,门罗倡导的海外主义,使美国得以迅速扩张,美国人对亚洲生产的胡椒也投以极大的兴趣,他们成为了继英国之后又一重要的胡椒贸易商。

  随着工业革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西方国家急需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将产品输出到东方,但是东方的胡椒,丝绸仍然是西方人的必需品,东方的贸易顺差依然很大,英国人通过向东方出口鸦片,转变成贸易顺差,胡椒的需求直到今天仍然在,但是它已经被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的能源所取代在国际贸易上的头把交椅。

  通过胡椒看世界的发展,虽然有一叶知秋的相似感,但毕竟显得局限,胡椒虽然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有推进历史,改变历史的作用,但是它却不是历史进程唯一的改变者,只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历史的构成是基于许许多多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样类型的书,有趣,拓展了一些知识,但却不可当作正史去看。作为物产丰富的东方,是福也是祸,在19世纪前,东方将工艺品,农作物大量的出口到西方,东方人自然而然的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他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才是世界的中心,靠这些大自然的恩赐便能福享万年,可当对如胡椒等香料亏大的西方,他们的历史就是一部争夺胡椒,摆脱胡椒,控制胡椒的历史,当19世纪西方人浩浩荡荡的来到东方,东方人被西方人的船坚炮利所震惊,有的在观望,有的迅速改变,有的把自己继续封闭起来,如掩耳盗铃般的割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今天在看这个世界,所走过的路,有何想法呢,当时东方让西方人付出了献血,后来西方人让让东方人因为胡椒付出的是更多的献血,站在历史的路口,看沧海横流,富得流油的中东,还有靠人口支撑经济总量的中国,未来何去何从呢,我想这便是这本书在欢娱我们之后,所能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吧……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五):餐桌上的小确幸,航海纪的大逃杀

  故事的开端,其实还真是有那么一丝丝招人同情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欧洲,自诩是文明、高贵、并肩负着传播自由、民主与福音的崇高使命,实际上却深受物资缺乏之困苦。摊开来说,欧洲人一开始开着大船出去,就和郑和先生完全不同。前者是奔着传说中的伊甸园去的,那里到处都是黄金、香料以及象征着财富的一切。但后者则是本着彰显天朝圣恩的初衷,当然,也有传说是去找建文帝的,无论如何,那是带着礼物去的。于是,从早期的西班牙、葡萄牙还有荷兰,到后面的英国以及美利坚,都是奔着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去的,胡椒啊,肉蔻啊,生丝啊,茶叶啊,等等等等。

  但反过来,也证明了另外一件事情,当欲望足够充分的时候,是可以压倒一切艰难困苦,包括生命。因为在航海纪的初期,远征的船队真的是艰难,玛乔丽谢弗在书里不止一次的罗列生硬冰冷的数字,讲述着心怀财富梦想的水手,是怎样在数月甚至更久的海上航行里,空无的消磨着生气,最终化为乌有。而终于抵达目的地的人们,也未见得就能满载而归,因为归程的漫长航行,同样处处都是性命的尽头,吉凶未卜……

  那么玛乔丽谢弗讲述的,就只是西方国家对东方乐土出产物的狂热吗?

  她给自己的书起了一个非常好的标题,财富、冒险与殖民。那是一个进阶的目标。一开始,浩大或零散的船队,是因为餐桌上的小确幸——来自胡椒对味蕾的刺激,那种辛辣但让人心动的气息,一边拷打着舌尖的神经一边又创造着灵魂的神迹——但这种神奇的东西,欧洲种不出来,所谓物以稀为贵,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追求财富的过程哪能风调雨顺,况且目的地本身都含糊不清,即便当时的印马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贸易网络,但和遥远日更线另一边的国家可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冒险本身似乎就因为其巨大的风险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收益,而激发人产生更多的欲望。殖民地应运而生。欧洲人发现印马当地人的落后,以及胡椒和肉豆蔻带来的巨大财富,就想着要独占这一份上帝的馈赠,堡垒、要塞,最终,形成了国中之国。

  但真正让人惊叹的是,玛乔丽谢弗的切入点。其实有点记不清,她是否提到了关于石油贸易在二十世纪的盛衰兴败,但是她一定是在字里行间提供了某种暗示。在那个欧洲贵族喜欢以过量的调味料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和财富的年代(据玛乔丽谢弗说,当时大人物家里的胡椒,简直是当做主食来使用,而不是调料),胡椒,以及传说中甜到齁人的糖,或许还有更多无法下咽的东西,香料或调味品的地位,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的。那么何以证明这一点呢?胡椒的供需以及价格波动——当玛乔丽谢弗描述这件事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她的分析对象是一个土特产,你会真实的感觉到,胡椒,堪称一种足以支持起本位制的财富单位。

  这里,其实有非常多的案例故事,以及翔实的数据。内容涉及到,最初带回胡椒的艰难,随着业务的熟悉程度,以及业务水平的提高,整船整船的胡椒被带回欧洲。但胡椒的利润还是很大,其中涉及了荷兰以及英国两家人家东印度公司的不同经营模式引发的差异化,以及地区性贸易垄断的拉锯和对抗,决定了谁掌握着真正的话语权。

  其中最为真实的例子就是红龙号与威风号的故事。这两艘船在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出航,在詹姆斯一世时期回国。全国曾暴发瘟疫,造成胡椒市场萧条。在荷兰人的竞争之下,商人们无法把胡椒卖至欧陆,他们也发现,新继位的国王拥有大量胡椒存货,很可能是一年前袭击葡萄牙商船所获。国王的胡椒必须先出售。因此英东印公司的商人花费多年才卖掉手上的胡椒。原本的紧俏货,成为了手中最尴尬的库存,在“商机”的竞争中,完全败下阵来。

  还有一处引用,是关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的。到了十八世纪,胡椒已经不是英东印公司账册上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因为更新奇的土特产出现在了全球贸易的航线上,比如茶叶,比如布料。在玛乔丽谢弗看来,英东印公司的营收占比变化,不仅仅反应了当时英国的贸易喜好,也如窥一斑而知全豹一般折射着整个世界的关注变化。毕竟,声名赫赫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英国最重要殖民地的奋起反抗,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而麻省的“黑衣人”倾倒的是茶叶而不是胡椒,妥妥的说明了胡椒已然失宠。

  玛乔丽谢弗的暗示若有似无,总在不经意的角落里让人产生联想。印马海域,荷兰人、英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当地人,发生了多少流血和灭族的惨剧,几乎把当时所谓的文明世界击得粉碎,甚至无法拼凑。这和二十世纪围绕石油发生的一切,多么的相似。而随着替代能源、绿色能源的兴起,虽然现在石油还是财富的象征,却已经渐渐失去了一些魔力,让人为之抛洒性命的魔力——这和胡椒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那么,除了赋予胡椒如此高大上的地位,玛乔丽谢弗还讲了一些什么故事呢?

  关于西方列强欺负原住民的故事,从美洲到亚洲到非洲,长得都一样,没啥好说的。最为让人无语的例子,私以为是苏门答腊。一开始,英国掌握着这片土地的控制权。但后来,随着英国与荷兰对于重新开诚布公的划分势力范围的迫切需要渐渐占据上风,苏门答腊就像是一块不再招人喜欢的糖果一样,被丢进了荷兰人的口袋。那一本《比较的幽灵》里,并不隐晦的谴责着荷兰人对于当地人民和生态的暴行,以及完全不负责任的政策和统治。而1825年上,也就是英国把苏门答腊送给荷兰的那一年,某位年长的统治者,就如同那块无法言语的糖果一样,发出了无力的呻吟,却于事无补。他心酸的说,我们从未被征服,现在我要昭告聚集于此的英国与荷兰人士,我若有力量和意志,就将抗拒此次转移至最后一兵一卒。然而我是个可怜人,没有与你们军队相抗衡的士兵,而必须屈从……

  胡椒,让那些盛产地的古老国家,变成了怀揣黄金招摇过市的小孩子。他们眼睁睁的看着突兀的出现在岛上的奇怪的人,借用他们祖祖辈辈见怪不怪的产出,大发横财。自己却依旧蜷缩在古老的自然的罅缝里,有一种不知所措的茫然和懵懂。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为了财富远渡重洋而来的欧洲人发了财,而本分耕种的当地人却成了无力抗争的奴仆。

  这不是美好的故事,却有一种诡异的合理性。那些水手或者随船人员,鲜有品格高尚之人,甚至在某个阶段,水手需要被锁在船舱里出海。经过漫长的航程,这些人目击同伴被病痛折磨而死,同时又要受到风暴威胁的折磨,忧郁,成了大多数冒险者的通病(字面意思)。他们一下船,就迫不及待的进入了敛财和放纵的深渊,毕竟,都是经历过死亡的人,哪能不拼了命去享受人生,并转嫁内心的惶恐以及不安呢?

  有意思的是,英东印和荷东印的比较,也是以这个为由头的。玛乔丽谢弗在描绘了荷东印公司的强大,比如财富、比如军备之后,忽然画风一转,提出了问题,荷东印是怎么消亡的。

  于是,她仔细的描述了荷东印的神奇状况。荷东印公司的船员是没有办法凭借薪资完成梦想的,于是,他们在公司的默许下,进行走私。夹带私货本身也未见得会成为什么要人命的事情,但问题在于,这种默许的行为是如此的猖獗,以至于荷东印的船回到荷兰的时候,上面的私货远远超过了正常的货品。但英东印则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它提供了一种授权,这样就掌握了不同维度和量级的货品销售的主动权。在这一场竞争的大逃杀中,荷东印输了,消失了,英东印则活了下来。

  当然,围绕胡椒的竞争还远不止如此,尤其是外来人和本地人的对抗,一直绵延到了二十世纪,尽管本地人的境况如此艰难,至少十分令人尊敬的从未放弃。这里出现了东方文化中让人苦涩的部分,当外来者表现出某种切中要害的伪善,是很容易勾引本来有着危险平衡关系的人产生内讧的。荷兰人、望加锡人和布吉人,就是这样的三角关系。望加锡人和布吉人是对头,荷兰人想要征服望加锡王国,于是他就和布吉人联手。个人倒是非常喜欢望加锡统治者的回复,针对荷兰企图垄断海域的要求,他说,神创造了陆地和海洋,把陆地分给了各人种,把海洋给予了全人类。但神却无暇眷顾他,最终,望加锡在荷兰人和布吉人的联合操作下,不见了。

  玛乔丽谢弗之所以选择了望加锡王国,是因为这个国家国力强盛。同时,她也在其他一些角落,用了很难阅读的名字,暗示着当地小王国的大逃杀,又是怎样的残酷。

  当然,除了胡椒的周游列国记,以及从盛宠的地位跌落凡尘,成为一种“被正常使用的”调味品,玛乔丽谢弗还讲了一些其他的“琐事”。比如,在那些年代,水手日记是保密的,不能被外国人看的,而且所有权也不属于水手本人,所以不能带着小情绪。再比如,长期海上航行的人,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会进入到癫狂的状态,其结果就是,印马海域岛屿上大量的动物惨遭灭绝,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渡渡鸟。还比如,因为接受东方文化祭祖行为的景教,曾经一度被罗马教廷放弃等等。又比如,深受荷兰人统治之恐怖威胁的当地人,在一开始,甚至是欢迎和自己看起来长得更像一点的日本人的。

  好吧,这些就是胡椒的故事了,从餐桌上标榜奢华人生的小确幸,到推动世界航海纪的前行,最终改变了整个世界动线,如玛乔丽谢弗所言,或许是伏尔泰说的,这三四百年的胡椒全球流通史,实打实的鲜血淋漓。尽管玛乔丽谢弗的行文轻快,却无法掩盖可怕施政纲领带来的危害。如果勉强说一句都不容易,也怪怪的。毕竟,香料不是刚需,出海不是任务,杀人放火抢掠也不是有人逼的。相比之下,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则显得更加无辜,不仅仅是人,还有那些动物。面对已经形成的历史,似乎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话。看起来,谁都不会想要反省,也没有人想要重新选择,这就是历史的现实,你只能看看,什么都做不了。

  毕竟,大逃杀的规矩,是从物竞天择的元初纪年,就流传下来的真相。

本文标题: 《胡椒的全球史》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5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Python参考手册(第4版)》读后感锦集君主论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