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0-07-04 10:54: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0

《十日谈》是一本由[意]薄伽丘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十日谈》精选点评:●在特定时代下具有斐然的现实意义和革命性。然止此尔。●还蛮好笑的,初中读物。●挺好看的……故事会……●这是一本

十日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十日谈》是一本由[意] 薄伽丘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日谈》精选点评:

  ●在特定时代下具有斐然的现实意义和革命性。然止此尔。

  ●还蛮好笑的,初中读物。

  ●挺好看的……故事会……

  ●这是一本恐怖小说

  ●看到不少大家都明白的但不怎么描写的那一面

  ●有点偏激

  ●很喜欢译者笔风,十分有韵味,不过故事实在太多,跟童话一样,只能说真的像薄伽丘所言,给无所事事的小姐们看的,值得一赏的也只有一些文学技巧上的东西了。

  ●可以。

  ●看到半夜,发现其实到现在西方的观念变化也不算大,嘴上一套身体一套。最后看到作者跋的时候,感觉不太好,但是翻译挺好的。

  ●直到最后一天最后一个故事的时候,突然看出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也许这是一种挑衅,是一种最深的道德反省。纯个人的想法,只是我突然感觉不一样了。

  《十日谈》读后感(一):我和十日谈

  故事有很多,十天,一百个。我看完第七天就没继续了。其一,各种故事冗杂,有好有坏,我一口气没能读完。初时佳,后时烦。其二,确如此书译者王永年所说,有些故事渲染情欲,格调不高。看着确实刺激。其三,可能是时代远了,有些价值观我无法接受,说背叛就背叛,说和好就和好,几行字就把恩怨了了,然后幸福生活。 但还是无法抹去它的价值。它同时是人类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那时远没有现代丰富的知识和写作手法,它同时开辟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对意大利的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评,十日谈不仅是一本批判教会黑暗、僧侣伪善、贵族腐化和表达平民阶级挣脱教会和宗教枷锁的要求的故事书,更是一本可以作为宏大的语言研究本。在书里的一些故事里,我也有喜欢的,莉莎贝塔把情人头颅埋在萝艻花下,对其整日抹泪,何其悲哉!故事趣味性多,诡异惊奇。但我觉得只是想看个故事,十日谈太厚了,不适合看完。

  《十日谈》读后感(二):十日谈

  有人说阅读是一个净化人的过程,我认为书并不会使人变好,人只吸收他认为对的东西,所以人并不会令人变好,就像很多人认为王小波是最会讲道理的人一样,并不知他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呢,书会物以类聚,而当十日谈这样书籍出来的时候,本书本意是在讽刺,那么结果就一定达到讽刺吗?很多在监狱里的人到了监狱后是越变越坏,因为他吸收了身边的环境,看多了这样的文章,就像吸收阳光一样,自然而然吸收了负面的内容,就像这两天我晚上做梦经常梦见没有伦理道德的梦,在我的潜意识里它慢慢在影响我,对的,我知道本书是在讽刺,但是结果就达到讽刺了吗?我甚至怀疑作者到底是在告诉我们性的丑陋呢?还是在告诉我们性的平常性,应该正常看待呢?就像电视新闻经常出现的情况,一个人跳河救人了,就有好多人会跳河救人,一个人杀人放火了,就有好多人杀人放火,新闻本来的目的是想监督社会,可是最后达到目的却是越来越多人效仿。我希望不要再看到这样的书了,因为我突然发现心灵更加邪恶了,我经常会想到这种没有伦理没有道德的事情,希望我大脑去去掉这些当做没有看过吧!

  《十日谈》读后感(三):谈人生,谈欲望

  官方对于《十日谈》的解读是:反教会反封建、赞颂人本主义的一本书。不过薄伽丘本人可能没有这么远大的理想,他在《十日谈》里说,他想写的是一本给市民解闷的轻松作品,是用来博君一乐,打发下时光。这跟曹雪芹的序言倒是差不多。

  所以,他的目光没有瞄准高洁的人物、纯真的爱情、虔诚的信仰,倒是描写了充满欲望的小市民、偷偷摸摸的私情、沉沦色欲的神父。

  这些故事从现在眼光来看,格调大都不高,很多都是三观不正,我也表示有很多疑惑。为什么描写色欲的故事最多?为什么偷情的男女经常有美好的结尾,“从此他们经常过着愉快的偷情生活”?为什么有个多次出现的主角只是因为傻一点就老是被花样作弄?

  即使从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说,薄伽丘的很多观念也并非现代意义的人本主义。比如,有个故事是伯爵不断考验贫民出身的妻子,甚至假意杀死了两个孩子,然而妻子恭顺绝无怨言。还有个故事,宣讲的是三从四德,几个女主角还边听边点头。

  薄伽丘的故事反映的都是人的各种欲望,色欲、贪婪、暴怒、嫉妒、懒惰,这跟薄伽丘的偶像但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但丁那里,这些欲望是要下地狱的,程度轻点也得下炼狱。但是在薄伽丘的故事里,这些欲望的主角倒是经常有美好的结局,《人曲》与《神曲》真是大相径庭。相同点就是作者不喜欢的神父都没好下场,神曲把几个反面的教皇都安排在了地狱里,十日谈里的神父基本都是贪婪好色,结果也基本是被嘲弄被羞辱。

  薄伽丘貌似要写个类似《聊斋》《儒林外史》的故事,写着写着就变成了《金瓶梅》。

  《十日谈》读后感(四):意大利版的三言二拍

  绝对是意大利版的三言二拍,500多页100个独立故事,故事会的简单文学形式却如清明上河图般地展现了十三世纪今意大利地区的人间故事,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其意义非同凡响。在那样一个贵族与教士无比权威的中世纪,薄伽丘将镜头聚焦在了普通甚至是底层民众身上,即使谈到贵族和教士,也是说他们生活化的一面,并未将笔墨触及到庙堂之上。

  薄伽丘辛辣赤裸地蔑视了天主教教士,斥责他们借助上帝的名义欺骗威吓民众,借以敛财和索取性服务。他们一边高声宣扬克制肉欲提升精神追求而非世俗物质享受,另一边却细数钱财,享尽饕餮美食与琼浆玉液,一有机会便纵情美色。对于其他市井民众,无论男女,作者大胆强调了自由去爱尽情享受生活,虽无法避免对男女道德限制的双重标准,可已然超越了当时普遍的神性压抑人性的思想氛围,拉开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序幕。

  从故事本身来看,都是简洁直白的平铺直叙,故意制造的离奇、搞笑、人物矛盾、或单纯的情感表达。几乎不用读者多加思考,而是在首尾会直接进行说教。但是不得不说,还是有大量的故事单个拎出来属于平庸粗俗,且大多属于加长版荤段子或无厘头搞笑段子。追求床底之欢所占篇幅最多,居然还是偷情的占比压倒性超过了未婚男女的恋爱。这算不算是欧洲已婚夫妻各自寻找情人的文化源头之一呢。还有一些故事纯粹是说主人公睡错人或被人睡错,被人耍或耍别人,报复成功或不成功等等。这些高重复率的故事可以按照类型归纳,只要覆盖到不同的类型实则没必要读齐100个故事,或许50个30个就能同样达到领略作品意图的效果。

  几十年后在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一部向《十日谈》致敬的作品,现在回想,两部作品从故事类型和写作手法都是惊人相似,更有甚者还有几则故事情节完全雷同。讽刺教士和鼓吹性爱,在缺乏成熟理论体系的中世纪,应该是代表自由冲破牢笼的最佳表现形式了。七百年前的西欧,人们真实的精神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呢,两本书中低俗肉欲和荒诞玄幻的故事,会否是针对当时现存秩序的夸张呐喊。

  若是说同为十四世纪的《十日谈》与《坎特伯雷故事集》很是默契也属正常,但与三言二拍(已是16世纪的中国)那么地合拍则是发人深省。三言二拍亦是宣扬追求爱(或者直白点就是性爱),反对包办婚姻和一些封建陋习,蔑视朝廷权威,讽刺佛教道教的虚伪阴暗,刻意营造的故事情节并配以说教式的开头或结尾。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的壮大自然导致市井文化的兴盛,而故事也好说书也好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十四世纪的西欧开始了文艺复兴,同时期的中国刚好是元朝折腾一番后迎来了明朝初期的极为严厉而压抑的民众生活。直至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晚明迎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期,虽谈不上西方那样的资产阶级兴起,但怎么也算得上有资本主义萌芽了,按照今天的话说,至少是民营经济的发达时期。这么看来虽然三言二拍晚于《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两个世纪,实际土壤却十分相似。至于故事内容的相似性,更是人性伟大的直接体现。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西欧与中国之间的距离,丝毫不影响人性的一致。食色性也,民众内心都有挑战甚至是打破既有权威与等级制度的倾向。此外,妒忌心好胜心,因果报应的信仰,对财富的渴望,不信任与猜忌导致的喜剧或悲剧之种种,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地区的读者都会找到共鸣。

  翻译大师王永年可谓对本书增色不少,据说是从原文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有一处令我拍案叫绝,那就是书中形容处女与否的一句“被吻过的嘴唇并不失去它的鲜嫩,圆过的月亮还会弯成新月。”

  《十日谈》读后感(五):书评

  13世纪末,中世纪已走到穷途末路,大家还未找到出口在哪,这时但丁的《神曲》仿佛一枚炸弹,炸倒了一面墙,阳光透了进来,大家发现出口在这,上面写着“人文主义”,然后在文艺复兴的三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家都从这扇门出去到新天地里施展拳脚。而意大利就成为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关于意大利,丹麦学者勃兰兑斯是这么形容的:“我现在才明白了像这样一个地方(指意大利北方)没有产生莎士比亚,也不需要莎士比亚,是多么自然,因为在这里北方诗人要做的事,大自然本身就负责做了。在大自然不那么温和的地方,就需要心理分析这样一种比较深刻的诗,就像需要人工取暖一样。在(意大利)南方,从荷马那个时代到阿里奥斯托这个时期,诗歌一直满足于像镜子一样清晰而朴实地反映清晰而朴实的大自然。它从不设法探索人心灵中的奥秘,也从不深入幽谷和深渊去寻觅宝石,这种宝石阿拉丁努力寻找过,莎士比亚却找到了,而太阳神却在这里洒遍了大地。”

  勃兰兑斯的见解有值得肯定的一面,然而莎士比亚他不光找到了自然的宝石,还找到了摆在其旁边的许多宝石,然后让各种宝石的光芒一起耀眼于天地。

  可以说,从《神曲》始,到莎士比亚终,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对个性的张扬,完成了一个抛物线的历程,或者说,完成了一个从收的状态,到放开,再到收的过程。

  薄伽丘的《十日谈》就是这么一部快到抛物线顶点然而还没到的(拉伯雷的《巨人传》才真正触到了顶点)、自然而自由的作品。开篇讲到鼠疫把欧洲变成了人间地狱,我们或可延伸理解一下,把鼠疫理解成一种无形的压迫,几个年轻人无法像堂吉诃德那样举剑与之一战,于是他们选择逃到环境优美的乌托邦里,讲故事,唱歌,潇洒悠哉。而他们讲的故事,多半是讽刺神父,赞许大胆追求真爱(就是偷情)。大量赤裸的描写,把所有束缚人的道德与权势踩到脚下,人在这里随性而活,自然不会像哈姆雷特那样苦苦思索。

  应该说,《十日谈》给我们的阅读体验是会非常很愉悦的,作者自己也在第十日第六个故事里借菲亚梅塔之口说道:“叙说的事情要条理分明,寓意不能过于深奥,以免引起争论。争论是学院里学者的事,对于我们这些摆弄纺锤杆的女人来说不合适。”另外作者也几番提到自己本意就是写给妇女消遣娱乐的,可见作者一开始就没打算故作深沉,读者在阅读时也大可不必太费脑子,一笑而过看个乐呵。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从古希腊酒神节里继承过来的狂欢民族所具有的愉悦,还有从东边波斯文化《一千零一夜》学来的奇闻异事、里谈巷议。即便是第四日讲的结局悲惨的爱情故事,也着重刻画的是“爱情”,悲惨的部分一带而过,或者把悲惨的结局变成一种教育:他们的悲剧都是因为他们自己活该,而不是像俄狄浦斯王那样“悲剧写在命数里”。最后一日关于慷慨的故事也没有让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式的深刻。更不要提登徒子狄奥尼奥讲的一堆类似“魔鬼打进地狱”的低俗故事。阅读莎士比亚的时候我们就没那么愉快了,我想最主要是因为他的主人公是不自由的——《十日谈》的这十个主角完全也可以变成不自由的主角,那样故事很可能就变成了加缪的《鼠疫》。所以说,《十日谈》可以代表一种极端:“让世界毁灭去吧,我只管喝我的茶。”然而正是以薄伽丘为代表的作家们将“人”推向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才能成就莎士比亚的重整乾坤。

  从但丁肩负起解放人类的使命,到彼特拉克以优美的抒情诗歌反映社会变革,再到薄伽丘《十日谈》这样一部开近代小说先河的作品宣告一种崭新的人生观的诞生,以玩世不恭的姿态对抗中世纪的道德规范,可以说他是最先那批迈入现代社会的文化巨人。

  �,���6M�?

本文标题: 十日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4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HTML5高级程序设计》读后感100字有话直说,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处世态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