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密》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的高密》精选点评:●高密东北乡是个出淳朴人的地方。●前面的回忆性散文总有让我捧腹大笑之处~●好看●莫言作为福柯纳的脑
《我的高密》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高密》精选点评:
●高密东北乡是个出淳朴人的地方。
●前面的回忆性散文总有让我捧腹大笑之处~
●好看
●莫言作为福柯纳的脑残粉真是提高了福克纳的历史地位阿
●因为后面演讲稿什么的,有些话就时常重复,图片插的也觉得没必要。不过还是很喜欢“会唱歌的墙”那篇。
●只是觉得封面颜色很喜庆质感不错
●这本书编的很用心。莫言的创作轨迹大致了解了。童年是他的财富。被学校赶出来是他的隐痛,害怕被部队除名的恐慌,至今还在他潜意识里藏着。所以他不会发表什么出格的演讲,他既懦弱又勇敢,我理解他。
●这书在2019-4-15被我标记为在读……没想到一读读了9年,真是可怕= =
●图书馆看的
●看到作家的故乡和童年
《我的高密》读后感(一):乡村作家的家乡
莫言,在饥饿和孤独中成长的乡村作家,写的东西很真实,以他的家乡高密为背景,而又把高密诗意化带有文学色彩。他有很浓重的家乡情结,写的东西都是他最熟悉的。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很多人说不喜欢莫言的作品,那是因为他不懂莫言,没有了解他的生长环境,不知道他所经历过的斗争,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是无法感受到当事人的心理和思想行为的。
《我的高密》读后感(二):莫言的东北高密乡
自从2019年莫言一举成名之后,我指的是更出名,全球晓谕那种,我也多多少少陆陆续续看了部分他的小说、散文、采访。
听闻他的小说风格收马尔克斯影响较大,小子我没读过加西亚马尔克斯,也不敢高谈阔论。
偏题了,说实话,对于他的小说《生死疲劳》我并无所感,倒是对这本散文颇有兴趣。可能我还是比较欣赏去寻觅作者的思想历程吧。而莫言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笔风,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探寻的风格。
上次坐火车途经高密,让我想起了莫言的“东北高密乡”,遥想起多时之前在图书馆观阅过一位博士关于“莫言及其小说”的论文,已出版成书的那种,高密,令莫言如此痴迷的一个地方,也是他文学王国建立的基础所在。之于故乡,我也有好多想写,好多好多,但碍于个人能力和经历,暂时不敢下笔,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我的高密》读后感(三):作家与故乡
今年,莫言凭借小说《娃》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对于莫言的作品,看得比较少,也就只读过《天堂蒜薹之歌》。现在的这本《我的高密》正好能弥补一下对莫言的无知,这本书主要选取了作者一些关于故乡的散文,意在探寻故乡对一个作家影响的大小。答案很明确,故乡给了莫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如书中的一句话“我与农村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是土地与禾苗的关系”。若干年后,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定会像“边城”之于沈从文一样,在文学史上被提及。
另外,作者在在一篇文章中提及自己的《丰乳肥臀》时,说到“因为《丰乳肥臀》里的性描写是我的得意之笔,等到葛浩文教授把它翻译成英文时,你们就会知道,我的性描写是多么的精彩!”冲着这句话,我都得把《丰乳肥臀》找来读读。
《我的高密》读后感(四):筆記
- 有點像余華的《十個詞彙裏的中國》。不過這樣的比較不是很公允, 余的是明顯不談小說, 但莫言的這本書卻是談他小說靈感的泉源---高密東北鄉。
- 莫言的《豐乳肥臀》、《生死疲勞》是早年在廣州時, 晚黑、週末的讀物, 雖然具體內容不是記得很清楚, 但都記得是印象很深的一些作品。《蛙》去年才看罷, 然後從伙伴得知原來高密真的是執行計劃生育的'先進單位', 不知有多少嬰兒被打掉....... 這次又知道蛙在莫言的童留下那麼深的印象, 才知道他的寫作原委。
- 莫的祖父與大爺爺都是奇人, 今天要找像他祖父般有情趣的小農, 又或像他大爺爺般的隱世高人, 恐怕十分易了。
- 莫言從農村長大, 不算科班出身, 對自己很有自信, 寫起文章小說皆十分奔放狂野, 很有味道。
- 他說他對家鄉的自然景物會有恐懼, 但在其它地方不管自然景觀有多雄愇, 他都不會怕。這當然和當地的傳說、故事、老人家傳下來的習俗有莫大關係。是故今日我們的城市也好、農村也好, 發展的發展, 不斷翻新, 不讓我們有機會傳下一些故事、傳奇, 大家也沒有甚麼敬畏之心了。
- 據說《酒國》是八十年代尾經歷了社會動盪後作者重新拾起筆的一本著作, 應該好好一看。
《我的高密》读后感(五):读《我的高密》
1.
现在说起莫言,大家肯定都知道了,毕竟人家拿了诺贝尔奖嘛,不过说实话,此前莫言在文学界就已经很出名了。这有点像阎崇年说的那个,当时他被问及怎么看待“出名”这件事,他说,其实出名有两种,一种是在学界出名,一种是在大众这出名,虽然在大众这出名能捞更多利,但他更看重在学界出名。可能莫言也更看重在作家圈里的评价吧,我还记得当初他获奖的消息出来后,记者们围着他问“请问这对你有什么影响?”,莫言笑着说:“影响就是接下来几天我都得应对你们。”
2.
《我的高密》这本书并不是莫言专门写的,它是编辑攒出来的,编辑们把莫言写的有关高密的文字凑到一起就成了这本书。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在2019年出版的,当时莫言还没有拿诺贝尔奖,所以它并不是跟风出来的一本书。
我对这种书总是特别感兴趣,一方面这是虚荣心作祟,比方说当年别人一提易中天就是《品三国》,我就不,我会说:你知道吗?易中天老师之前写过一本书叫《品人录》,百家讲坛节目组就是因为这本书找的易中天老师,就我个人观感而言,《品人录》比《品三国》水平高得不知哪里去。
不过,虽有虚荣心驱使的成分,但这事也确有其意义,因为作者和读者都会被名声绑架,所以看大红大紫前的书更能让人看清一些东西。
3.
看莫言的书,最大的感受是这人说话特实诚——“大概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一个作家了。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
当然这话跟他别的实诚话相比,这实在算不了什么,他总是自曝家丑:
“我还写过一篇题名《民间音乐》的小说呢,读了这篇小说的人都认为我很有点音乐造诣,其实,小说中那些音乐名词都是我从《音乐欣赏手册》里抄的。”
“我这辈子记住的第一件事,是掉到茅坑里差点淹死。那大概是我2岁左右的事。”“我仰面朝天跌进茅坑里去,喝了一肚子臭水,幸亏我的大哥发现把我捞上来。”
在莫言的这些实诚话背后,有幽默、也有智慧,这实在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我们一般人展现幽默的方法是夸张,我们一般人展现智慧的方法是用那些虚头巴脑的词,而莫言不是这样做的,看来古人说的“语到极致是平常”是有道理的,我们再看一下文章《草木虫鱼》的开头吧:
好多文章把三年困难时期写得一团漆黑、毫无乐趣,我认为是不对的。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里,也还是有欢乐,当然所有的欢乐大概都与得到食物有关。那时候,我六七岁,与村中的孩子们一起,四处悠荡着觅食,活似一群小精灵。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几乎尝遍了田野里的百草百虫,为丰富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那时候的孩子都挺着一个大肚子,小腿细如柴棒,脑袋大得出奇。我当然也不例外。
4.
在看成功人士的成长故事时,我们心中总会有个疑问——他是怎么成功的?与此类似,读《我的高密》也难免会想一个问题——莫言凭什么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种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这种问题有很多答案,我就谈一点我个人阅读中的体会吧。中国古人有句话叫“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想现代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文字技巧固然是一方面,但心灵的锻炼可能更重要,我觉得莫言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很强的共情能力,总是有触动,总是能深思:
199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从北京的一个地铁口出来,当我踏着台阶一步步往上攀登时,猛然地一抬头,我看到,在地铁的出口那里,坐着一个显然是从农村来的妇女。她正在给她的孩子喂奶。是两个孩子,不是一个孩子。这两个又黑又瘦的孩子坐在她的左右两个膝盖上,每人叼着一个奶头,一边吃奶一边抓挠着她的胸脯。
我看到她的枯瘦的脸被夕阳照耀着,好像一件古老的青铜器一样闪闪发光。我感到她的脸像受难的圣母一样庄严神圣。我的心中顿时涌动起一股热潮,眼泪不可遏止地流了出来。我站在台阶上,久久地注视着那个女人和她的两个孩子。许多人从我的身边像影子一样滑过去,我知道他们都在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心里会把我当成一个神经有毛病的人。
后来,有人拉了一下我的衣袖,才把我从精神恍惚的状态中唤醒。拉我衣袖的人是我的一个朋友,她问我为什么站在这里哭泣?我告诉她,我想起了母亲与童年。她问我:是你自己的母亲和你自己的童年吗?我说,不是,不仅仅是我的母亲和我的童年。我想起了我们的母亲和我们的童年。
……
我想,时至21世纪,一个有良心有抱负的作家,他应该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他应该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进行他的写作,他应该为人类的前途焦虑或是担忧,他苦苦思索的应该是人类的命运,他应该把自己的创作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只有这样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一个作家,如果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政治的和经济的历史上,那势必会使自己的小说误入歧途,作家应该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的命运和遭际,以及在动荡的社会中人类感情的变异和人类理性的迷失。
作者:静雅思听编辑 花千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