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相逢未剃时》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36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恨不相逢未剃时》精选点评:●他是一只飘零的孤雁,注定不能在某地方长久地栖居。●解读散文●这个姐姐的文字真是甜
《恨不相逢未剃时》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368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恨不相逢未剃时》精选点评:
●他是一只飘零的孤雁,注定不能在某地方长久地栖居。
●解读 散文
●这个姐姐的文字真是甜到哀伤,愁到内伤……不敢恭维啊。
●读这本书就像吃奶油一样,入口细滑,清香甘甜……多了,便腻歪了,所以没有看完。况且我现在正处于虽然自己喜欢做作的来几发,却对矫情中带点委靡的文字抑制不住一颗吐槽心的状态!哈哈~对于本书处处透出的作者对一代情僧苏曼殊的辩解与维护,我只想说一句:靠!才情便可以成为滥情负义的遮羞布?!
●好矫情
●情僧苏曼殊
●南医图书馆藏书2019
●电子
●说实话,看完后并不同情苏曼殊。
●煽情不喜欢
《恨不相逢未剃时》读后感(一):好书须细品
白落梅是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解读情僧苏曼殊这个人物。
正因为如此,关于苏曼殊的那些故事情节,本来在网络上都可以搜索到,因此,这不是白落梅要叙述的重点。
重点在于,以白落梅的视角和情怀,去解读、剖析苏曼殊这个人物。
看过白落梅散文的人,都会对她散文中淡淡的禅味印象深刻。
正是这个原因,大家有必要看看白落梅是如何解读情僧苏曼殊的。
《恨不相逢未剃时》读后感(二):真是天地一情僧啊
苏曼殊不是一个一般的禅僧,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情僧。但他的情总是有种欲说还休的感觉。有那种朦胧的纠缠不清的味道。白落梅的文字有种散文的感觉,本来么,感情就没有一个泾渭分明的标准。你懂或者不懂,情这东西就在那里。
读完这个小册子,心绪难平。
苏曼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没人能给出一个评价,有人爱,有人恨。你可以当百助,也可以不当。苏曼殊就那样在逃情和逃禅之前游走,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还是之重呢?
苏曼殊的诗一方面红妆女郎、温柔甜蜜,另一方面又悟透禅意,感慨万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苏曼殊,白落梅算不上一个学术专家,但她像一个温柔的知己。文字很优美,淡淡的,有种不想又不敢打扰了苏曼殊的味道。也许苏曼殊真的是只能淡淡的读。
《恨不相逢未剃时》读后感(三):踏过樱花第几桥
《恨不相逢未剃时》,白落梅著,华文出版社,2019年2月第1版。
以心理分析而论,苏曼殊大约因为幼年只不幸无依、生活于冷眼中,故才成年后形成对外界极不信任、极无安全感的心理。因此,忽僧忽俗,忽而青灯古佛,忽而放浪形骸,忽而流连红尘,忽而意气风发,忽而自怨自艾。
一些本来看似两极的,极矛盾地结合在一个人的身上。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又是历史上极为变动的大时代。一个人的命运与一个时代的命运,既有那么多的相似性,又彼此为因果。难以设想,在当前的社会中,会出现这样的人物。也难以想象,现在社会中的人物,能成就那个时代。
如果说红颜薄命的话,才子也是。所谓连城易脆,花样者必不久长,无论是良辰美景,还是才子佳人。苏曼殊于1918年35岁时病逝,正如戴安娜死于车祸,才更留给世人无尽唏嘘。否则,可以想见,他66岁以后若还在世,当是何等景象。还是早些成为历史的好吧。
突地想到,这个年纪,于自己已是历史。
《恨不相逢未剃时》读后感(四):寻骨找肉的传记,安静闲适的散文
一个饼的味道,经由两个人的口,就会尝出两种味道,可是经由一个人的口,却仍然是两种味道。如果这本书,是一张饼,我吃出来的,还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
本书打的宣传是苏曼殊传记,那么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是失败的,它的失败,在于让我看到了苏曼殊的骨头,可长在骨头上的肉,却是东拼西凑的肉,没了美感,取而代之的是恐怖。通篇读来,你能看到作者尽力将这个情僧的一生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讲述给大家听,但描绘出来的这一生,却是干瘪瘪的。就像讲故事的人在给我们画一幅画,可她只画出了对象的骨架,而这个骨架,其实只是几句话:苏曼殊出生在日本,是他父亲与小姨子的孩子,小姨子即其生母死后随父亲回到中国老家,但父亲的妻子们蛇蝎毒妇,虐待其在16岁出家,后因破戒被逐,随后赴日本留学,与名为菊子的日本女子相恋,但因家人阻挠,菊子自杀,苏曼殊为疗情伤回乡剃度,再次为僧。但年轻的心禁不住红尘的撩拨,未留只言片语,再次踏入红尘。时值反清,但其办的报纸被停,遭受打击的鸿雁再次感受到孤独无助,只得再次叩响佛门,这一次的皈依,又能持续多久?未满一年,经过冬眠,苏和尚踏入江南莺莺燕燕的红尘,过着亦僧亦俗的日子~这就是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骨架,可为什么几句话能表达完的,却能成就一本厚厚的书呢?因为骨架的恐怖之感需要用血肉填充。可这血和肉,她填错了,或者说,苏曼殊的肉,她没找到,所以凭着主观认知,为这幅骨架,填充了血肉。而这血肉,完全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的个人感触……那么这样看来,以传记为主打的这样的一本书,能不失败吗?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把它当做一本散文来读,却又是安静,闲适,像阳光一样明媚的文章,能安抚你躁动的心,温暖你冰冷的手,晒干你发霉的灵魂。如果文章流行起来归类的话,那么,它应该是小清新类的文字。每个笔触,每个小情节,让你觉得落叶的小情小调,饮茶望天的安静闲适,都让你觉得,我没做到,可有人替我做到了,那感觉,彷佛自己在经历着一样。
就是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一本书。一如作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同样的两种味道,分开来看,褒贬各异。可能是生存于江南的原因,作者的文字,是江南的味道。如果,你想闻闻江南的味道,那么在阳光撒欢儿的跑进你的床上时,不妨慵懒的翻开看看。但请记得,这本书,是散文,不是传记。
《恨不相逢未剃时》读后感(五):恨不相逢未剃时 ?
苏曼殊,半僧半俗。
他的一生,出出入入寺庙多次,曾经是因为自己儿时被虐待无处藏身,曾经是因为心爱的女子的死亡而心灰意冷,曾经是因为自己革命事业的败落而逃脱,曾经是因为经历俗世的繁杂而想念寺庙的清净与安详,曾经是因为········
或许这样的一个人,注定耐不住“独坐青灯古佛旁”的孤寂与清冷,每一次都会逃脱寺庙,静静离开,只是还是一次次地重新走进,重新穿上僧服,剃个度。我在想,是不是每一次俗世的失意就是他重回佛学的原因。
可是,谁又能对他求全责备,毕竟那么年少,芳华正好的热血青年,又怎能耐得住俗世的诱惑,经得起寺庙的孤清与沉寂。
繁华如梦,这一遭遭的尘世,他一次次地留情,却也一次次狠心离开。会为那些爱他的女子惋惜,但又觉得她们是不是明知道结局依旧会这样选择,不知道。
菊子,他第一个爱的人,也为了她出家,至于之后一次次拒绝别的女子是不是因为她那就不知道了。他们在日本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只是最终因为远在广州的自己叔叔的阻隔,菊子自杀了,为了这段不被祝福的爱情,那种以证忠诚的死亡,或许真该值得苏曼殊好好地纪念。有时候在想,如果真爱,为什么不随着菊子一起离去呢,还是有着软弱吧。
忍受不了僧人的寂寥,踏上了秦淮之路,相遇着一个个歌姬。寻求着精神上的相依,倾听着她们的苦楚,为她们写诗,一种安慰。只是当她们想要一种安稳,他却一次次地逃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既然爱为什么又那么忍心伤害,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该撒种。
金凤,被他吸引,而他也喜欢吧,但当金凤说着:“赎我出去,让我们永远在一起”,他逃离了,看着金凤嫁给一个商人,一个只是喜欢她的外貌的男人。
花雪南,另一个秦淮女子,当她想要永远的时候,苏曼殊说着:与其结为注定走向痛苦的夫妻,招忧惹怨。不如各自归四海,反倒值得回味。我不知道为什么苏曼殊是这样觉得,难道是菊子带给他的第一次伤害,已经让他不敢再拥有了,或是害怕了。
或许是苏曼殊真的不再轻易地付出爱了吧,是因为心灰了吗?当他邂逅西班牙牧师庄湘的女儿雪鸿之后,就算被吸引,可是在庄湘说出“雪鸿非常爱你,你是否愿意做我的女婿”的时候拂袖而去,留下一句“这是错误的爱,亦想为自己的爱负责,可叹佛命难违”。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他留给百助的回答。这一些女子,我是该说不幸呢,还是其他的,真是矛盾。
这样的一个人,半僧半俗,为什么要招惹她们,为什么明知道自己不会给她们什么结果,为什么又要出现在她们的生命之中,算为她们不值吧,明明那么美好的生命。
苏曼殊的生命,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有些怨吧,或许是源于自己的太多不了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