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6-15 08:29: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曾国藩》是一本由唐浩明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1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曾国藩》精选点评:●重读唐浩明写的,史料够丰富,但不够有趣。●是他遇见了命运,也是时代和命运选择了他,跌宕多舛的一生。●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是一本由唐浩明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1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精选点评:

  ●重读唐浩明写的,史料够丰富,但不够有趣。

  ●是他遇见了命运,也是时代和命运选择了他,跌宕多舛的一生。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曾国藩几经浮沉,处事由原来的方枘圆凿到杂用黄老之术、儒释互融。读书使人明智,读懂曾国藩便明晓内圣外王。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写的不错

  ●可惜读的是盗版的~纸张有点差

  ●读完翻了一下作者的简历,果然是研究曾国藩的专家,对于曾国藩一生抽丝剥茧娓娓道来。作者以曾国藩的生平作为切入口,连带勾勒出晚清时期整个中国政治风貌。各类历史豪杰英雄依次登场,像是一场华丽的表演,看得还算过瘾。(人物形象刻画不够,战争环境等描述略微繁琐)有些人登场漂亮可下场落魄,英雄骁勇,成败一瞬间。人生起伏转头空。倒是康福康禄两兄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竟是小说,有作者遐想的成分,但所勾勒出的曾国藩的人物性格还算是合乎逻辑。上中下三本,前两本主要集中讲述练兵、对付太平天国,戎马杀戮,体现曾由软弱变强硬的过程,下则是着重讲曾与朝廷、群党之间的纠葛。体现了曾圆滑世故的一面。读完不禁感慨,太平天国有其本身的问题,但大清王朝的没落也是大势所趋,曾又何尝不是一种”愚忠“呢。似乎他本人对于愚忠并不反感。

  ●从一个人的经历看中国近代史,几起几落,得意失意

  ●不错

  ●完全看不到家书日记中曾国藩的影子,要死要活的封建官僚。

  《曾国藩》读后感(一):很不错的书

  这三本书前前后后看了一个多月。首先很佩服唐浩明先生能从曾国藩从文官开始到最后的官居两江总督。这一千多页的文字需要上百万文字的历史典籍来支撑。文章以曾国藩三见陈广敷为主线,作者从客观的角度描写了曾国藩的历史事迹,同时也使读者深深了解了曾国藩的文字、做人、处事、育儿教子等。无奈人生只是一盘棋局,谁都是棋子的命运,他虽有郭子仪、诸葛亮的报复,却不能力缆狂澜,最终只能等待的是清王朝的灭亡。

  《曾国藩》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下

  曾国藩毕生以郭李自期,而当晚年门生幕僚称他功比郭李时,他却只是听而后哂之。不知郭李当初自视又如何呢?所谓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再进一步不就是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陈广敷批曾国藩囿于小节而罔顾民生,如若起兵必将一呼百应,自剪羽翼实非明智之举(自我认同是满人治下的汉人);而曾国藩自忖自身处境早已是强敌环伺,再操兵戈必然招致物议沸腾,何苦再走这步险棋(自我认同是顾忌身后清议的权臣)。评判永无止境但人的处境却是唯一的,曾国藩自比是一枚棋子被人放到这里或那里做不得主,难道这不就是历史的牵引吗!——不是曾国藩的选择,而是创造你我的最高存在以曾国藩之名作出的选择,于是一部二十四史,皆是杜撰,你我都是苏菲的世界中的书中人【看到最后的脑洞(´-`)…

  《曾国藩》读后感(三):读《曾国藩三部曲》后记

  今日读完了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由起初对其文字的不耐,到最后被其波澜壮阔的情节所吸引,从此连续阅读,为其行事谨慎果决,思虑深远,勤俭严肃,而深感佩服,也引为寒家子弟的榜样。其大体的情节如下: 初创湘军之时,湖南官场与绿营一片质疑排挤,曾国藩远离长沙,赴衡阳练勇,可谓是卧薪尝胆。而首次亲率湘勇出战却遭靖港之败,险些投水自杀,但偏师塔齐布连战连胜才挽回一丝岩棉,经左季高之痛骂醒悟后,抱着“打落牙齿和血吞”的精神重整旗鼓,终克武昌。却遭咸丰的猜疑。 其后石达开更是三破曾国藩,使其只能坐困于南昌,天可怜叹,天京事变,石达开面对近在咫尺的南昌只有赶回南京参与夺权。面对在江西的作战不利,朝野一片质疑,曾国藩适时的获得了回籍奔丧的喘息之机,“少忍以待其变”。 虽已离开战场,但天京事变之后,天国人心浮动,湘军趁势在江西展开一系列攻势,朝廷急需统帅之人,最终还是启用曾国藩。这一次曾国藩详细谋划进军皖中的战略,为了联合左季高,更是活用黄老之术,定下四路进兵之策,夺取安庆。此后更是势如破竹,三路进军金陵,终于夺得克复金陵的首功。 削平太平天国后,朝廷认识到湘军的尾掉不大,围绕裁撤湘军,展开了一系列权谋斗争。曾国藩在这之中,既面对朝廷的威逼,又有将领的劝行赵太祖之事,看描述曾国藩也不是不曾动心,可从多方面考虑下,1、朝廷对汉人的防备不曾放松。2、左季高的将才,湘军乃至海内无人能敌。3、曾国荃的性子恐为太宗。4、一生抱负,千秋名节的约束。5、天下人心思定。终于书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以表心意。 天津教案的挫折,使曾国藩认识到清廷与外国的巨大差距,开始将精力开始放到洋务之上,开启了洋务之始。 在此书之中,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许多超人之处,如个人道德之严谨,如读书写作之刻苦,如教子持家之有道,如识人用人之明。当然,也有面对利益时的私心,行事的杀伐果断。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部小说,也有许多情节是为艺术之需要。如为使立意更加深远,特地安排了康福与康禄这两个人物,巧妙夹叙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歌颂,对清王朝腐朽衰落的批判。为了体现其不择手段,更是虚构借斩韦俊裁湘军。而陈广敷这个人物更是喻示一条暗线,承托出曾国藩的思想从一个心向孔孟之道的书生,到重用申韩的统帅,最后明悟黄老的文正公。且最后借陈广傅之口肯定了曾国藩削平太平天国终于清廷的事迹,但对其面对腐朽衰败的清廷,没有澄清天下,一扫乾坤之志。而是被忠君敬上所局限,最终仅使清廷延缓几十年。 最后我们最为读史的后人,应该关注于历史于今人的意义与用处,而不可纠结于当时人的道德评判当中,反而忽略了在那些历史当中所带来的教训。

  《曾国藩》读后感(四):建了那么大的功,做了那么大的官,却不曾享过一天的福

  一段历史娓娓道来,对于曾国藩的一路心理变化叙述清晰,其做人之忠、识人之明写得算是透彻。但是几个配角如九帅等塑造并不形象,在言语中感觉很幼稚不像是读书人出身的将帅说的话,尤其是审讯李秀成一段,更是写得形同儿戏。九帅好歹是统帅几万扎硬寨打硬仗湘军的人物,就如此一点城府也没有?写得太浮于表面,相比高阳的文笔深刻来说,颇为不如。

  读完全书后,就不禁想起了《慈禧全传》中的一段:

  因此,这天半夜里,内奏事处的总管太监孟惠吉来叩长春宫的宫门,坐更的太监便不肯开,隔着门说:“还有一个时辰就开门了,黄匣子回头再送来。”

  “这是江宁来的‘六百里加紧’的折子,耽误了算谁的?”孟惠吉在门外大声答道:“你找你们有头有脸的来说一句,我就走。”

  这一下,坐更的太监不能不开门。接过黄匣子来不敢看,也不敢问,直接送到寝宫,于是那里的宫女可就为难了。

  “刚睡着不多一会儿,我不敢去叫。”

  “你瞧着办吧!我可交给你了。”那太监说,“我劝你还是去叫的好!大不了挨一顿骂,耽误了正事,那就不止于一顿骂了。”

  想想不错,那宫女便捧着黄匣子,到床前跪下,轻声喊道:“主子,主子!”

  声音越喊越大,喊了七八声慈禧太后才醒,在帐子里问道:“干吗?”

  “有紧要奏折。”

  “是甘肃来的吗?”在慈禧太后的意中,此时由内奏事处送来的奏折,必是最紧要的军报,不知是左宗棠打了大胜仗,还是打了败仗,那个城池失守?所以这样问说。

  “说是江宁来的。”

  一听这话,慈禧太后顿时清醒,霍地坐起身来,连连喊道:“赶快拿灯,赶快拿灯!”

  掀开帐门,打开黄匣,慈禧太后映着灯光,急急地先看封口“印花”上所具的衔名,看是江宁将军,倒抽一口冷气,失声自语:“坏了!曾国藩出缺了!”

  京外奏折,只有城池光复或失守,以及督抚、将军、提督、学政出缺或丁忧才准用“六百里加紧”驰奏。江南安然无事,而如果是他人出缺,必由曾国藩出奏,现在是江宁将军具衔,可知定是两江总督出缺。

  不会跟马新贻一样吧?慈禧太后这样在心里嘀咕着,同时亲手用象牙裁纸刀拆开包封,一看果然是曾国藩死了,当然不是被刺,是病殁——二月初四下午中风,扶回书房,端坐而逝。

  “唉!”慈禧太后长叹一声,两行热泪,滚滚而下。

  宫女们相顾失色,但谁也不敢出言相劝,只绞了热手巾来替她擦脸,同时尽力挤着眼睛,希望挤出两滴眼泪,算是陪着“主子”一起伤心。

  慈禧太后当时便叫人把折子送到钟粹宫。慈安太后想起曾国藩的许多好处,建了那么大的功,做了那么大的官,却不曾享过一天的福。为了天津教案,顾全大局,不肯开衅,还挨了无数的骂,想想真替他委屈,忍不住痛哭了一场。

  “建了那么大的功,做了那么大的官,却不曾享过一天的福。”再比较《曾国藩》书中描绘,诚哉斯言!

  《曾国藩》读后感(五):成事

  读这本书是因为年初到现在做砸了三个项目,花了很大时间精力缺一场空,于是在想怎么“成事”。

  做的都是拉皮条对缝的事情,主要就是靠公司牌子或自己关系拿项目,然后转手卖出去。现在回想起来,要想事成主要就是说服买卖双方——和项目方说我“我们有钱,肯定能投”,和资方说“项目是第一手资源,肯定没问题”。拉皮条的活,难就难在两头飘着,因此重点只有一个,就是如何两头锁死。

  三个项目没成有具体原因,但共性都是两头没锁死,没锁死的原因一是差在资源上,二是差在操作上。资源就是一个——人脉。比如三个项目最直接的死因就是手头的资方太少,就这样还都是临时抓的或者只是资金FA,甚至现在什么背景都不知道,结果临阵资金出问题;不仅仅是资金方,项目方也只有第一个质量差点的是一手资源,另外两个都是二手的,第三个甚至被玩了无间道。

  对比曾国藩做事,哪怕一件小事都要牵动大量人力,而曾又偏偏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面临一个新问题、要起一件新事的时候总能找到和搭建起一班人马。曾做的事比我大多了,而且更复杂,需要各种角色在中间起作用,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一是日常积累朋友量,无论是官场、乡党、以文会友以道结交,还是大街上萍水相逢英雄相惜(当然有小说成分在);二是有平台将这些人捆在一起,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资源是需要维护的,人尤其如此,只有一起做事才能加固关系,关系加固了又能做更大的事;三是个人声誉和权力。做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资源自己找上门来并且指望曾国藩提携——但这只是结局,重要的是从0到1的时候曾国藩靠的是信念和努力;四是识人用人,这一点看,不光下级,上级也是可以管理的。你身边所有的人都是你的棋子,反过来,你也是他们的棋子。

  反观自己,有系统维护人脉资源么,还是一大堆僵尸电话、微信?有一个自己的平台么,还是看同事都不顺眼,不敢承担责任挑大梁、领导力缺失?为什么想到应酬就头疼推掉(绝不是因为夜不出门在家做功课或者修身养性,而就是因为懈怠和懒惰)?有真正想做的事么,还是骨子里就是犬儒(如果并不是,那是不是因为一再的妥协变成习惯,最终变成市侩)?

  另一个就是操作手段。人有再多的经历和成绩,简历也可以写成一页纸;人做再简单的一件事,也需要拆成多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存在导致失败的元素——所以必须要在做之前通盘考虑,占据主动并且留有后手。M项目到现在也没搞清楚zjh条例,W项目因为意气用事坏了大局,B项目一直被牵着鼻子走。而且,后两个项目对高控制力太差。

  曾国藩做一件事,启动之前瞻前顾后,把所有节点都考虑进去,看对节点需要做多少资源投入,是否具备、是否靠谱。同样,他的交易对手也一样考虑问题,于是彼此间要么形成默契,要么对下一步的博弈有所准备。比如张亮基、左宗棠等人计划拉曾办团练一事,除了给朝廷发奏折找素顺、唐*、乃至同治等自顶向下发力,又找到郭嵩涛、陈敷做说客自下向上挖角。为这一件事要做多少事?!而从曾国藩的反应看(书中诸人的设计和曾的反应的描写很精彩),还真是所有这些事加在一起才起的作用。如果对付别人可能不需要费此周章,但这是曾国藩。在靠谱的曾国藩身上花足精力是值得的,而不成事的人可能就直接找一个容易说服的人直接把事情启动了——但问题是,如果不是曾国藩这种地位、能力、尤其是品性谨慎的人,能做成之后的事么?所以做成一件事要充分考虑其性质、评判其难度,进而才能全方位、无死角的锁死。这点和象棋中控将子和叫将子配合将死对手类似,不要头脑简单的以为叫将就能将死,必须有控将的手段,否则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几次项目失败就是这个原因。

  这三个项目都是相对具体的事,失败反应出的是更系统的不足,无论是资源还是手段。

本文标题: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49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读后感锦集嘉大表白墙 第十季 33期 | 我可以看一天看你朋友圈二十几遍,就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