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是一本由邁可·桑德爾著作,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TWD32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精选点评:●覺得本書的強調重點在於兩個方面:習慣多角度的思考方式與創造多元化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是一本由邁可·桑德爾著作,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TWD 32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精选点评:
●覺得本書的強調重點在於兩個方面:習慣多角度的思考方式與創造多元化的對話平台,即書中提到的“打造善待歧見的公眾文化”,追求正義的過程是漫長甚至罕有結果的,所以需要每個公民在不斷的矛盾與思考中自我反省,進行選擇與取捨。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是關於“正義”這個概念,以前自己大多將“正義”與“公平”畫上等號,現在看來兩者有著較大的區別。本書比起結論,更強調一種思辨的方式,我們要如何判斷一件事是否正義,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結合具體情況得出自己的結論。說的中二一點,就是我們不能放棄作為人類(而非動植物)的自豪,合理運用我們的理性與道德,對事物進行價值判斷。
●边沁、康德、阿里士多德....从现在社会实例讲解入手,介绍了哲学家关于正义的论断,许多精彩的思考辨析
●可怕的不是不知道世间之事有黑白灰之分,而是分不清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自由。康德和罗尔斯的正义观其实已经很好了,不过抽离了具体的人、社群确实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很多问题不能有通解。本书作者观点还是全民参与的正义建设,要人们出自宗教道德的出发点得到一个真正自由,公利尽量大化,正确社会道德共同综合的正义
●太有哲理性了!
●非常适合在读书会上读的书籍,从哲学的角度阐述正义,对哲学化的思考很有帮助,感觉读一遍不能理解所有的内容,值得明年再读一遍
●就如复习了念大学时上的一门必修课-道德哲学。建议所有人都读一读。
●经典的撞人故事- -就是翻译得太拗口了
●谁来做一个「读这些书之前,我应该读什么」的书单( T_T)\(^-^ )
●Great book... 看到最後感覺成了百鳥爭鳴,百花齊放的和諧社會。。。這是要走向大同社會了麼?
●在思考正义问题时,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生存环境、道德水准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最后的结论,道德参与无法避免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读后感(一):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辨
在当今商业文明花样百出,文化领域杂草重生,社会生活极其荒诞的今天,重新将普世价值的根基拿来拷问,构建在坚实的价值观和具备鲁棒性的批判性思维模式之上,航船才会有灯塔,力量才能被汇聚,中国才会有希望!
普世价值在各个领域的辩论,识别,是重新构建社会正义的必须补的课程。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读后感(二):从哪里出发
桑德尔教授的正义(或者说:公正)课在网上已经流传很久了,尝试看了几次,都只停留在前两集就被各种各样的杂事拖延下来。去年逛香港书展的时候看到这本书,便收入囊中,为的就是可以减少‘不方便看视频’的借口,好好学习一下。未料,又是拖了一年有余,方才想起落满灰尘的这本书。
截至今日,已经用睡前及起床的时间翻阅了前4章。桑德尔教授用岔道口的火车的例子引出了本书的主题:到底,什么才是正义的?讨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有三个维度:福祉,自由,美德。每个概念的甫一提出都似乎理由充分,但结合个案深究起来,却往往陷入无尽的思考。例如,如果说,正义就是为了福祉的最大化,那么,为了全城人的生活幸福而囚禁虐待一个无辜的孩子也是正义的么?自由主义似乎可以解释所有的质疑,而讨论到代孕和雇佣兵的问题时,人性又成了其绕不过去的关卡。作者并不想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他只是一路引导我们思考。
目前的我,直觉觉得在这个问题的根本上,可能无法去找出一个压倒性的因素。三个考虑维度的平衡,是决定了何为“正义”。至于平衡点在哪里,恐怕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还是差异很大的。到那个时候,就需要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交流融合来寻找新的平衡了。
是为之记,待读后面的时候慢慢验证。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读后感(三):道德省思不可能是一個人孤單追尋!
對我這樣一位哲學領域的業餘喜好者而言. 讀了這本書. 等於上了哈佛這堂關於 "Justice" 的哲學課. 無疑地. 是有不少收穫的....
首先. 作者將 "正義" 界定出三個出發點 : 福祉. 自由. 美德. 他先闡述功利主義主張的 "追求最多數人最大幸福" 的福祉觀. 到"自由至上主義"的自由觀. 到康德的"人權是普世價值"的自由觀. 到羅爾斯"平等主義"式的自由觀. 然後到亞里士多德所重視的 "美德與思辯共善" 的公民正義觀. 最後作者歸結其本人的偏愛是 ~ 以美德為基礎並重視公民意識的正義觀...
作者指出. 道德省思不可能是一個人孤單追尋. 必須要有個叩問者. 也許是他人. 也可以出於想像 (自己與自己辯論).... 於是. 本書便提出許多現實社會的案例. 供我們做道德思辨. 藉由這些來來回回的思考. 即便未能完全解決哲學上的爭辨. 卻亦能豐富我們的道德思考內涵..... 坦白說. 確能如此!
我對書中一段甘迺迪總統的演說深有同感: [ 美國人已拜倒在 "財務的積累櫕聚" 之下. 我們要去面對滿足上的貧窮... GDP不算進兒童的健康.. 不算進詩的優美. 婚姻的品質. 公共辯論的智識水平......總之. 除了能增添人生意義的. 不然它都算進去了. 它可以透露美國的一切. 只是說不出美國人為什麼感到自豪. ].... 是啊. 現代社會. 整個被GDP數字困住了....
因此. 我也對作者所建議的~ 必須對"市場道德限制"進行公共辯論. 深感共鳴.
雖然免不了耗費許多心神. 但閱讀此書. 確是上了堂富有內涵的哲學課...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读后感(四):读后感
读完了《正义》之后,我增进了对西方法哲学和政治哲学的了解。本书主要介绍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它们主要是从“福祉、自由、和美德”三个出发点去推论的,作者通过大量社会中的道德问题对三种主张进行思辨。
但是书中举出大部分的道德两难我认为都没有超出“功利主义”可以解决的范畴。当然我指的不是边沁那种狭义的功利主义,而是一种主体对利益的考量。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区别只是利益考虑的角度、深远度和视野的广度。自由主义对个人自由的重视本身就是出于功利目的。而社群主义的出发点也不过是出于争强社群凝聚力而已。因为世界上是不存在没有指向的目的,所有的目的和出发点必然是指向后果的。
而且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在很多例子中,功利主义无法解答问题的原因在于情感无法量化,但人无意识作出的选择,其实都是有一个自然的情感收益在的。
康德的哲学的确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通过了解康德——罗尔斯的自由主义观,特别是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我才理解到到了西方“人权是普世价值”的观念的来源。但是康德的理论无论从立论到推论,都有太多错误。核心就在于,他追求的纯粹理性。这种纯粹违反了生物学的基础。理性和生理基础的感官性是不可分割的,理性之于感性只是相对的。而硬要把感性抽离出去,基本上等同于剥夺人性。所以他的很多推论都是极度荒唐和没人性的,如任何情况不许自杀,不许撒谎等,又比如非功利审美,方向是好的,但是达到这种纯度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反人性。另一方面,假若真的按照所谓“纯粹理性”生活,人反而没有自主。
我认为道德判断必须处于一定的条件下,依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才可以作出。书中举的例子,比如海难在船上吃人,在这个情况下,生存本能已经凌驾于所谓正义道德了。而电车案、阿富汗牧羊人等书中列举的这类情况,其实大部分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根本无需去到道德的终极追问。比如可疑阿富汗牧羊人,既然无法断定他是否与塔利班有染,大可先将其控制,而非只有杀和放两个选项,如果是误判的话,还可以以后再作补偿。而像电车案,或者老婆和老母跌落水先就谁的问题,因为有无数可能的情况,在前提根本不确定的情况下,不适合下判断。
不过也可能是我未读通的缘故。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读后感(五):絕佳哲學入門書
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裡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忽然有一天,一個莫名的念頭從心中升起,他們吃了智慧之樹的果子,從此走向墮落、受苦、承擔責任的道路。放著美好的生活不過,為何上帝的子民偏要被誘惑而犯下原罪呢?人類第一個自由意志的選擇,究竟意義何在?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探討真與善之課題,它的一切論點,就如同聖經的教義一樣,從自由意志開始。人類最初的純潔狀態為不具道德意義的善,必當自由意志起了作用,才有了崇高、有了奇蹟。此一觀點和康德「自由即自律」如出一轍,康德的自律概念可藉三組背反律(three contrasts)推導出來-一個石破天驚、批判震撼力十足的思維模式!甚至有人說,若整個西方哲學是柏拉圖思想的注腳,當代哲學即是以康德理論為基石。
康德的道德律,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受得住詳細檢視,但卻不容易真正了解。以叔本華《大膽釋放你的慾望》文章裡的一段話為例:
所有人的行為都被慾望驅動著。然而有些熱心的道德家卻異想天開,以為靠責任和道德原則,就可以對抗慾望。我之所以說這是異想天開,不是因為從來沒有人表現的很有責任,而是因為如果不是一個人渴望表現的有責任心,則責任一詞對他毫無意義。
乍讀這段話,會覺得以《盲目的意欲》(即自私基因之開山祖師)著稱的叔本華,跟主張「純粹理性」的康德是挑釁來的(前者強調人生物性的一面,後者則為全然的唯心主義,兩者看起來大異其趣),不過細讀最後一句話,說的是康德的自律型意志(autonomous determination of will),就會發現叔本華的哲學,其實是以康德為基礎的。康德的許多思想,如普世價值(Universal laws)、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等,都容易讓人錯過其細微處。如果一開始就從充滿抽象名詞的哲學書入門,一定會迷失在其中。網路上找得到本書深入淺出的教學影片,可說是進入哲學殿堂的最佳鎖鑰。流暢的思維引導、生活化的範例引證、腦力激盪的思辯交流,令生硬的理論自然而然地進到聽者的心靈。
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雖然對亞里斯多德、邊沁、諾齊克、約翰史都華米爾、約翰洛克、羅爾斯等哲學家的主張也會有所認識,但大部份的心思一定會被康德震古鑠今的純粹思想佔得滿滿。在接觸本書之前,一直被叔本華和道金斯幾近完美無缺的理論收服得妥貼順當,但認識了康德,才領悟到宇宙之大,科學絕對無法揭開其真相,世間必定另有能夠包融一切的真知灼見。
看完網路影片跟讀完這本書其實好一段時日了,因為它太具啟發性,忍不住又陸續找了很多書籍與資料來研讀(原來哲學是如此令人興味盎然的領域,大開了我眼界!恨不得早十年認識 Michael Sandel先生)浸淫其中這些時光,越來越領略到康德為何能影響當代哲學如此之鉅,這感覺很類似他自己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所喚起的那種與之俱增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充滿心靈,這就是繁星密布的蒼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真的越鑽研越會升起,一種對博大精深之內在世界的景仰。讀康德很難不聯想到禪宗,純粹理性、以人為主、尊嚴價值凌駕一切之上、重視思想自由等等,甚至自律的概念和禪宗的頓悟也有相通之處。這部份非常有趣,日後有機會再來作系統整理。
但這部鉅作雖為登堂入室之最佳起點,卻潛藏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這問題和禪宗所言:「佛曰不可說」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思辯為基礎的懷疑論,其價值何在?真理果真越辯越明?或者這根本是個迷思,真理就是真理,思辯究竟與它何干?Michael Sandel 果然思慮縝密,開宗明義便預告了此疑點,但他作了開放性的思考,並未觸及其核心,謹節錄這段話作為本文結尾:
我們並不會對每個案例或是理論下結論,若Aristotle, Locke, Kant與Mill經過這麼多年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不過是在Sandel禮堂中花一學期的時間,怎麼可能解決呢?所以,這可以只被當成每個人獨自的理念探索,他人無法說嘴,也不需要論理,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閃避,所謂的懷疑論閃避法。而我的回應則是,沒錯,這些問題的確經過反覆辯論,但這些爭辯從來不曾消失的事實也許告訴我們,這些爭辯一方面無法結束,但卻也無法避免。而它們無法避免,無法逃避的原因,則是我們每天都處在這些答案所構成的生活中,所以懷疑論不過只是舉起雙手,放棄道德反思,這不是解決之道。
Kant非常適切的描述了懷疑論,他說道,懷疑論適合讓人類的理性休息,可以讓人類反思獨斷的邏輯,但卻不是永久放棄結論之處。他說,單純仰賴懷疑論永遠無法滿足對理性思考的渴望,我試著透過這些故事,以及這些爭辯和危險及誘惑,討論這些挑戰和可能性。簡單地說,這門課的目的是要喚醒諸位的理性渴望,看看會獲得什麼結果。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