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6-12 10:55: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9

《创造》是一本由茅盾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68元,页数: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创造》精选点评:●皮格马力翁式的主题。●“你破坏了你自己,也把我的理想破坏了!”●娴娴其实挺可悲的,被塑造。娴娴也挺幸运,跑得快

创造读后感精选

  《创造》是一本由茅盾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68元,页数: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精选点评:

  ●皮格马力翁式的主题。

  ●“你破坏了你自己,也把我的理想破坏了!”

  ●娴娴其实挺可悲的,被塑造。娴娴也挺幸运,跑得快。

  ●很喜欢的一篇短篇。男主常年找不到对象全因对方不完全符合自己对伴侣的设想,于是找了块璞玉一手培育。看他认为进步的书,让对方关心政治、变娇羞保守为大胆开放。。女主学习能力很强,真的进步飞快,男主又觉得过犹不及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看看现在的单身男女也不过如此。。

  ●何谓新女性?茅盾展示了一个讽刺画面,某些进步青年眼中的新女性,虽有新元素,内里仍要依附于男人,她要按照男人的预期改造自己,从而失去了新女性最重要的品质——独立解放的人格。

  ●君实的父亲创造了他,他又创造了娴娴,但娴娴确又创造了她自己

  ●一个短篇。

  ●另一个角度,我读的书也是爸爸挑的,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女儿呢。

  ●很有意思,值得细读!启蒙是一种创造吗?启蒙本该是一种创造吗?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的复杂关系,晚清已有,表述方式,故事模式多有相似。卢梭的影子,在新文学游荡。

  ●虽然有趣,而且蛮戳心,不过其实技法上,还是有点太刻意,把个文学写成了说理对挑…作者的意图太明确了,说的太清楚了,就没趣了……

  《创造》读后感(一):创造之无法创造

  诚然,人类伟大之处在于思维,既然思维是千变万化,千丝万缕,千回百转的,就不要奢望它能按指定的道路直使至终。君实渴望创造出一个理想女性,想把妻子娴娴打造打磨成他理想的模范女性,灌输各种思想,指引各种道路,引导其阅读种种书籍。但是人和人始终是不同的,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也有不同的见解,而这种见解是此前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文化程度积累而成的,具有独一不可复制性。即使精心打造了一条创造的路,设计好了课程,君实也永不可能创造出所谓的理想女性,正是由于人类思维的不可捉摸,不可预测,不可断定。

  但矛盾的是,我们可以说君实是其父亲的成功创造。君实父亲最成功的创造无疑就是使君实有了同样创造欲,其次父亲的那些满腹经纶,安身立命的大方针,对君实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他的人生目标里不难看出。但我们所看到的君实是不是父亲所理想创造出来的君实?我们不得而知。所以我还想否定先前说的“君实是其父亲的成功创造”一说。任何人都不能被创造,只能被影响。

  《创造》读后感(二):由创造所想到的

  之前写《创造》和《伤逝》的比较时,或许是从中看见了自己,一直对《创造》印象深刻,之后私下也读了多次,借这次机会谈谈我对这篇小说的一些想法。

  茅盾自己讲这篇小说是不仅谈到了妇女解放,还谈到了整个社会的解放。我其实很不想把主题托到这么宏大,只想把它当做一篇简单的爱情故事来看。但不得不说,这篇小说,在当下,在现代中国社会,仍具有自己的现实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男权社会,讲究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步入现代社会之后,大家提倡男女平等,但男权思想仍旧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也包括我。

  我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自认还算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是独生男孩,但没有受到过一点点男女有别,歧视女性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能是父母保护得好,让我生活在一个真空无菌环境中。直到上初中,我才从别的同学处,听到一些类似他们家里姐姐妹妹不让上学,或者家里想要男孩但是一直生女孩,所以他出生后有五六个姐姐这种让当时的我三观尽毁的消息。我还记得我当时回家之后说给父母听并为那些女孩子义愤填膺的情形。所以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我之前一直对自己挺自信的。

  转变在成年之后。我开始有机会和时间大量接触女性这种生物并与其中的一些人建立情感关系。当然有快乐的时光,但更多的是两个人之间不同步所造成的困扰。在自省时,我发现自己变得缺乏安全感和控制欲越来越强。之前内心遵循的那些两个人依恋又互相尊重,亲密又不失独立的想法通通抛在脑后,女方不能再是一个独立有自己思想的个体,而要做圈养在我的世界中,时刻信仰我,崇拜我,只为我而存在的,一只玩偶,或者宠物。

  发现这一点让我感到可怕,如果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在面对爱情时,都摆脱不了传统意识的潜移默化和兽性本能,那对整个社会而言,要做到一直进步着实很难。

  《创造》中的君实让我想到自己,我也创造过自己的娴娴。让她从一个腼腆害羞怕生人的姑娘变得大方开朗善交际,但是对方的越来越优秀让我品尝到失控感,以及对此无能为力而引发的愤怒。好比我坐火车去一个目的地,可惜到站之后车却没有停下的意思。

  当然有解决办法,就是我改变自己,去真正发自内心的尊重对方,尊重她的成长变化,以及在有必要的时候,大方不拧巴地说再见。

  但这终归有点求而不得,退而求其次的无奈意味在里边。在之前《创造》和《伤逝》比较的时候,我写过“脱离作品来看,将四位主人公放入同一个平行世界观,我反倒觉得,涓生和娴娴在一起,谈一场不进入婚姻的恋爱,谈情不说爱,自由自在。君实和子君在一起,永远依偎在小楼房中,一个永远能看到妻子对自己崇拜的目光,一个有丈夫用来依赖撒娇,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情。大家各取所需,可能也是他们各自最好的结局。”

  我明白自己的局限性,但改变很痛苦,成长很痛苦,爱情中的大男子主义也不是什么杀人放火不可饶恕的事儿,那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子君,再怪异的钥匙也会有属于自己的锁。

  这就是我从《创造》中想到的一些东西,也感谢这篇小说在最早的时候给了我无需怀疑自己的底气和正确看待自身得失的视角。

  《创造》读后感(三):文本中家居用品的表格整理

  以下的表格整理是我课程论文《物欲迷宫中的娜拉如何出走?——趣谈<创造>中的家居用品意象》研究过程中的表格整理,我希望自己是真的认真对待文本而并不是空泛地竹篮打水的,《创造》中的家居用品着实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希望以此为入口一窥当时茅盾造景布幻的方式,并试图看看这其中的家居用品意象能够通向多远的天地。

  《创造》读后感(四):非血缘关系的“不可使知之”

  在高考模拟题里见了无数次的大家,我竟一篇作品都没读过。五四百年,看资料的时候又看到了茅盾的名号,就找来这篇小说看了。

  小说大意很简单,男主玩养成系游戏,给妻子读了一堆社科书籍,结果发现控制不了对方的想法——妻子直接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走掉了。

  茅盾本人多次谈论过自己的这篇作品[1],多暗含社会改造与解放之意——结合小说发表年代,这个主旨很容易看出来。阴谋论一点,也无非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过我看这篇的时候觉得很有代入感,不谈婚姻不谈解放,纯粹看小说里女主读的那些书,社科书籍到底能怎么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我读的书也是爸爸挑的,他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女儿呢?

  父亲在家教中的缺失让我把他当作亲密的非家庭成员来对待。因为我的家教基本来源于妈妈和外婆,我小学读的,能称得上是儿童文学的书,都是妈妈给我挑的,《火狐狸》、《偷莎士比亚的贼》、冰心,这些算是为人处世的启蒙之作,教给人爱与责任的。所以妈妈和妈妈的娘家构成了我认知上的家庭。但爸爸基本不管我的家教,或者说他的教育方式一直带着负面标签(不被妈妈接受,我也不认可),我和他的亲密更多来源于兴趣一致——他教我国学也影响了我的审美。这种影响是很容易被任何非血缘关系取代的,只不过我与父亲的血缘关系让我从小就接触他的影响并且可以无条件信赖他。

  这也导致我后来处理非血缘异性关系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和他比,看《创造》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拿男主与他比。男主明显是有控制欲的,这一点我不喜欢。爸爸比较尊重我的想法,虽然有时候我也不知道他的原则是什么。

  我爸教我读书的过程也和小说中非常像:首先是“尝试以上的了解”,接触了各家的理论之后,选择哪一边的想法就不是教育者管得住的了。人都是有思想的芦苇,但我是个脑子不好使又五行欠浪的芦苇。所以我爸把我领进门就管不住我了,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妄想着读点辩论学书籍回家好跟我爸吵架,他给我读道家我就去学法家。小学的时候爸爸不让我看《简爱》,后来不让我读佛经,其实哪里堵得住。

他于不得不承认,他的所谓创造,只是破坏。并且他所用以破坏的手段却就在娴娴的脑子里生了根。他破坏了娴娴的乐天达观思想,可是唯物主义代替着进去了.他破坏了娴娴的厌恶政治的名士气味,可是偏激的政治想想又立即盘着不肯出来;

  我倒不觉得我爸破坏了什么,可能是因为他教给我的都是偏温和保守类,而且他的影响是从我脑子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开始了的,我想不出来我性格里有什么被他改变了的东西。

  统一思想有好的一面,器官捐献需要直系亲属签字,爸爸答应我以后互相帮忙,轻飘飘地想是答应给我买什么东西一样。但是我很难确定是哪一种思想或者哪本书让我们在这件事情上达成一致,也有可能我和他的出发点并不同。

他回想不久以前,娴娴看了西洋哲学上的一元二元的辩论,曾在书眉上写了这么几句:“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万物毕同毕异。”这不是庄了的话么?他又记得看了各派政论家对于“国家机能”的驳难时,曾经笑着对他说:“此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都是的,也都不是的。”当时以为她是说笑,现在看来,她是有庄了思想作了底了的:她是以站在云端看“蛮触之争”的心情来看界的哲学问题政治争论的。君实认定非先扫除娴娴的达观思想不可了。从那一天起,君实就苦心的诱导看进化论,看尼采,看唯物派各大家的理论。他鉴于从前把两方面的学说给她看所得的不好的结果,所以只把一方面给她了。虽然唯物主义应用在社会学上是君实自己所反对的,可是为的要医治的唯心的虚无主又的病,他竟不顾一切的投了唯物论的猛剂了。

  鉴于我和我爸都是党员,唯心唯物倒是不用讨论了。我和爸爸很多分歧似乎都是“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但每一代人到底该做什么事”的问题,当我觉得父辈如果不做出改变就没法指望我这一代自然变好的时候,连“清静无为”都可以被我爸拿来当不作为的挡箭牌。我花很长时间去读商鞅与韩非子,似乎就是想回头嘲笑儒墨的乌托邦。

  现实是,有些事情,我少的可怜的阅读量已经在警示我必然倾轧来的结果,但爸爸再没有教给我任何一本书去理解并接受这样的未来了。

  [1]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9_09/09/17458878_0.shtml

  《创造》读后感(五):物欲迷宫中的娜拉如何出走?——趣谈《创造》中的家居用品意象

  本文主要讨论《创造》中的家居用品意象的多重审美可能,借此思考从“娜拉如何出走”这个话题中可能获得的启示,为追求论述的趣味性,笔者不遵从论文风格一贯的严谨与规范。

  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如何出走”。[1]

  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里,当娜拉觉悟过来所谓幸福的家庭不过一场幻梦,自己竟是丈夫的傀儡,如同孩子是她的傀儡的那样,她便执意要走了,随着一声决绝的“goodbye”,留给观众的只是楼下关门的余响。然而娜拉终究是走了,去一个人过日子了,至于如何出走的呢?易卜生在剧本中给出的描述只是归还了丈夫的戒指并要回了自己的戒指,还让克里斯提娜明天来收拾打包她的东西再寄给她,除了剧末诗意动人的争吵以外,似乎再也没有更多的暗示了。鲁迅先生说的不错:“易卜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而且代为解答。”[2]黄莺一样的诗人往往无法做小说家专长的事情。

  然而娜拉究竟是如何出走的呢?家庭与丈夫对这种出走难道一点阻力都没有吗?娜拉的出走真的有那么轻而易举吗?还是说这一切都出于诗人理想主义的杜撰与简化吗?精简是诗歌的道德,但小说倾向于示人以现实世界的复杂与真实性——有位小说家茅盾在《创造》中为此补充了更为生动的细节,向社会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并给人心以新的启示”[3],这是独属于小说家的“创造力”,我是如此痴迷于这个想法,以至于看到有批评家指出《创造》之所以采用古典的“三一律”这种传统模式,是由于茅盾对短篇小说文体的陌生和误解[4],我很想跳出来反驳他的话,我以为《创造》采用“三一律”的模式是为了与严格遵守三一律的《玩偶之家》产生对话与相互补充的可能,而《创造》最为明显的补充之一便是主要集中于前四段对大量家居用品的描写,这接近意识流般的诗化布景有着丰富的解读可能:

(一)监视、观看与剧场

  茅盾对家居用品颇有诗意的人格化处理似乎使得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房间中无处不在的观看者:

  从正襟危坐而又不住心跳的洋装书到美术明信片上女子的黑泪,再到斜着红眼怨艾地瞅着旁边的象牙兔子,端详着杂志展翅作势的鸽子,对大镜子颇有妒意的三连镜,为服务时间过长而低低叹息的床……

  必须要承认的是物件拟人化的观看行为往往是为了尽可能自然地引出其他物件,比如端详杂志的鸽子,这里借鸽子端详的观看行为方便地引出了杂志,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物件链的贯穿使环境的交代不显得刻意与生涩,自然连贯地铺陈开丰富灵动的家居空间。

  但同时也不该忽略一些细节,文中关于娴娴从浴室出走的描述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她,夫人——就是爱人也罢,却像暴徒逃避侦探的尾随一般,竟通过浴室躲开了!”在这个譬喻中娴娴成为了暴徒,那么侦探究竟是指什么呢?这自然有可能是指代君实的监视,亦或者是人格化的家具本身成为了房间中的监视与观看者,带着这个猜测重读文中前四段对于家具的拟人描写,难免会有一种不寒而栗的阴冷感,房间中的所有家具似乎都成为君实控制监视娴娴的同谋,这些监视者的观看使得娴娴不能轻易地逃离这“狭的笼”奔向外面的世界,而观看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使得家成为剧院,那日发生在娴娴与君实之间的一切成为了正在上演的剧目,只不过区别在于,如果“娜拉”出走后堕落了,这便是一出悲剧,如果“娜拉”最终回来了,便又是和之前娴娴与君实争吵经历相仿的滑稽剧,以娴娴又一次虚妄的胜利与香吻告终,仅此而已。

(二)性别权力的博弈与势力范围的划分

  屋中的有些物件是附有明显性别色彩的,比如书桌右角的淡青色小瓷瓶与两朵半开的玫瑰,沙发榻上的女衣与少妇手袋里的小物件等具有明显的女性色彩,正襟危坐的洋装书与庄严地坐着的台灯则具有男性的权力色彩;也有物件体现了男女色彩的纠织与矛盾,比如君实赠送的象牙兔子,其上似乎集中聚合了男女性别之间的矛盾冲突,君实送给娴娴似乎有规训娴娴要像兔子那样温驯意,娴娴划去“丈夫”则是对于规训与夫权的反抗,结尾象牙兔子“傲慢地斜起了红眼睛对他瞧”则象征着君实对娴娴造人规训计划的破产。

  正如伍尔夫所言“女性要拥有自己的房间”,女性自己的房间是在纷扰尘世之中提供躲藏的自我保护之地,女性用品的出现宣告着女性对于屋子空间的占有,参与了两人势力范围的划分,两性之间所占空间的消长也暗示着夫妻双方权力关系的变化。印证这一点的是文中这样一句话——“况且娴娴对于自己的主张渐渐更坚持,差不多每次非她胜利不可,于是本不愿意的‘各行其是’也只好实行了。这便是现在君实在卧室中的势力范围只剩了一个书桌的原因之一。”君实的书桌从文中看大抵是靠南窗的,因为西窗的书桌旁有君实送给娴娴的象牙兔子。

(三)女性主义的感知与审美视角

  坦白讲,第一遍读小说开头的长段布景描写,从色彩意象的感知上让我联想起女性主义画家欧姬芙的画作。女性在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对所要表现对象的观察与感知无疑是和男性极为不同的,而欧姬芙的突出贡献则在于通过她独特的绘画语言与隐喻手法,从男性话语的范畴中走出来,以其敏锐的女性视角再现了女性主体的内在感知经验。

  与之相近的是《创造》中沙发榻上的女衣与台灯旁的一些小物件,前者附属于女性的身体,后者则是在少妇手袋里能找得出来的小玩意儿,还有前文提到的对物件人格化的细腻描写往往带有女性主义的色彩,如怨艾地瞅着半开的纸扇、淘气女郎的笑脸、美术明信片上女子的黑泪等——这些描述好像要尝试要将女性的生命经验与女性的独特感知作为新的文化资源提供给文本,虽然难免露出了男性乔装代言的拙劣马脚,但茅盾审视房间内物品的方式在很多地方依旧是接近于女性视角的,他试图在文中开头展现的是女子世界的精神侧面。

(四)家具牢笼与物欲迷宫

  《创造》中凡是有关门的意象出现,几乎都是紧闭的:

  “和衣橱成西斜角的,是房门,现在严密的关着”(单独列成第三段,可见这个意象的重要);“君实急转眼看房门时,见那门推开了一条缝”(可见之前是关着的);“他刚要旋转那小门的瓷柄,门忽然自己开了”。

  唯一一扇或许敞开的门是壁角梳妆台旁通往浴室的,小说结尾娴娴正是从这里出逃的。与此同时,家具描写的片段也常给人以一种封闭的压抑感,比如那蹲在东壁正中一对窗下的织金绸面沙发榻,左右各有同式的沙发做它的侍卫,珠络纱帐子下的大柚木床,琥珀色绸罩的台灯庄严地坐着,冷笑的玫瑰,美术明信片上流黑泪的美女……这些丰富精赡的家居用品是君实殷厚家境的写照,它们一方面既满足了娴娴的欲望,另一方面又如同囚笼的迷宫般拘禁着娴娴,使得离家出走远非易事而变得困难重重。其中大柚木床和沙发是两个时代的产物,新旧并存的状态和思想转变的娴娴无疑是格格不入的,这也为下文中娴娴的出走埋下可能的伏笔。

  另外,文本中还展现了诸多奢华精美的衣饰,如天蓝色沙丁绸、玄色绸的旗马甲、白棉线织的胸褡,它们与电车票、宝石别针、香水纸、粉纸等物件的精致描写一齐交代了娴娴挥霍奢靡的生活习惯,这些奢侈品在满足娴娴奢靡欲望的同时,也定义形塑了娴娴作为女性的部分身份,另一方面又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像是物欲的陷阱构成实在的迷宫使得女性迷惘其中而无从脱身。

  因此在这样的物欲迷宫之中,且不论“娜拉”走后怎样,光是“娜拉”如何出走便首先成为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娜拉”在与旧式家庭夫权告别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剥离掉身上奢华的衣饰,抛下提包中的宝石别针与香水纸,因为那是属于掌握着经济实权的“丈夫”的,那是归属于市民阶级的家里的,他们无从带走也难以改变,当家居成为阻挡娜拉们出走前的最后一扇大门,物欲则成为家在娜拉们身上拴住的镣铐,如果不能与物的迷阵彻底决裂,那么出走也便成了一个徒有其表的笑话,门外的世界只不过是更大的“狭的笼”,因为娜拉已然把家与丈夫的一部分背负在身上带走了,如果幸免于堕落,那么物欲的绳索则会将她们拉回来的。

  但是矛盾恰恰也就在这里,令人悲哀的是娜拉最后发现自己与身上的物之间是难以分割的,换句话说当勇敢的娜拉试图剥下来自夫权的衣饰与华妆时,她们或许会在深冷的夜里尖声惨叫,那带下来的将是皮肉和淋漓的鲜血,因为正是这些物长久地定义形塑了她们,以至于和生长的皮肉交为一体,物俨然地成为了娜拉身体与生命的一部分。

  那么在物欲的迷宫里,娜拉究竟有出走的可能吗?出走的娜拉断然不会像易卜生描述的那样交换回戒指摔门了之,那是诗人单纯的想象,也不会像《创造》中的娴娴背负着从家中带出的衣物与黄鞋做徒然苟且的游戏,或许有可能是像《古潭的声音》中那样,娜拉与身上的物一同投湖而死,做最后的报复,这会不会是物欲迷宫下,娜拉出走的唯一可能呢?

  潭内余音未已,周遭已然垂暮。

本文标题: 创造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3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天堂蒜薹之歌》的读后感大全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