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雅史》是一本由[法]弗雷德里克·鲁维洛瓦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伪雅史》精选点评:●很有意思●装逼构成史。史料翔实,但我很希望作者能够多分析一下伪雅与跟风行为的深层动机
《伪雅史》是一本由[法]弗雷德里克·鲁维洛瓦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3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伪雅史》精选点评:
●很有意思
●装逼构成史。史料翔实,但我很希望作者能够多分析一下伪雅与跟风行为的深层动机
●1901年《上流社会习俗》:“伪雅行为已经深深地嵌进我们的习俗中了,就是伪雅行为才让各种可笑的时尚流行起来,例如,无论天气怎样,人们都要把裤腿卷起来……”
●即装13史,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小清新装逼的时候绝不会想到这一行为如此源远流长
●挺揶揄的,伪雅士无处不在呀,小时候就觉得小说里伪贵族名字前面的“德”特二。
●都说中国人善装逼,其实法国人也装得厉害,这就是一部法国人的装逼史,比如一个铁匠花85000法郎买了个勋位~
●伪雅和装逼联姻,表现在从观念到行为的一次脱胎换骨的暗示和催眠。暗示成功,阶级晋升;催眠失败,贻人口实。
●豆瓣是国内最大的伪雅史平台。鲁维洛瓦以一种极其严谨的态度对待一桩及其坑爹的公案:伪雅士们的历史。当然,把近代一切现代性艺术的嬗变归因于伪雅士们的推动,未免有简单化之嫌,但是,它是如此有趣,这就是一切。
●其實昨天病中就看完了,實在不能更讚,這書解釋了我自小以來不理解的那不斷變幻的潮流,揭示其本質。僞雅是「國際缺陷」,是「人類通病」,所以我們藉此也可以瞭解現在中國大冒險時代世人所爲何意,以序言的說法,無非是由君主轉向民主的時代,世人看到了更高地位的可能,覬覦了。雖然以我的說法則是權力的獲取途徑變廣泛變容易了,以前受壓抑的權力動物又活過來了,所以這書也可以爲我的權力-人際關係論做基礎,但我的想法還很初期,如今還只能先不斷哺乳……
《伪雅史》读后感(一):目前看来问题是引用的材料都没有中文翻译出来
承认资料非常丰富,真佩服作者的homework功底
但是,引用的材料都没有中文翻译出来
所以后面的发文资料都去吃屎。
一点用都没有。
为什么……豆瓣嫌弃这条评论太短了。
您需要18厘米的吗?
《伪雅史》读后感(二):还没想好标题,胡言乱语几句
伪雅可耻吗?
作者并不这么认为。也许害怕而避而不谈,反而暴露了懦弱与无耻。相反敢于承认是一种直率的行为,更容易被人接受。作者选择了这种做法。
伪雅者的罪是什么?
崇尚那些荣誉、物质或是知识,并不是出于内心的崇尚,而是站队后人们对伪雅人士的眼光将会变得热乎起来。更别说自我崇拜将膨胀到爆的满足感。
什么可以不算在伪雅中?
大概是那些已经拥有了伪雅人士所追逐的一切,和根本不可能奢望得到一丁点儿的两种人群。
《伪雅史》读后感(三):从《伪雅史》看通往优雅的途径
他们在他名字里加个了不起的de就好像有些人说我其实姓叶赫那拉或爱新觉罗
他们自创个大有来头的家谱和徽章就好像有些人更直截了当自我介绍其实我祖上是贵族
他们饮食起居英国派头就好像有些人开口闭口我在美国、法国的时候
他们信仰上帝就好像有些人在手臂带上一串佛珠说不丹的一个喇嘛是他的灵魂导师
他们拥有骑士勋章就好像有些人四处炫耀自己的克莱登大学文凭
他们有各种方法把自己名字登入名人录和社交手册就好像有些人热衷于做媒体常客
他们打网球高尔夫加入马会俱乐部他观赏购买艺术品听歌剧只吃俄罗斯来的鱼子酱就跟今天很多人一样
他们还喜欢新的哲学新的世界他们喜欢革命,
两个世纪的伪雅最终让法国成功熬得优雅之真名,而依旧喜欢随地吐痰扔垃圾大声嚷嚷乱插队的中国人还不知道要熬多久才能修得正果。
《伪雅史》读后感(四):伪雅
“伪雅”这个新概念,是李圣云的“创造性翻译”。法语原词是“snobisme”,它的英文姊妹“snobbish”我们更熟悉,原本译为“势利”。根据法国社会科学院编纂的某部词典的定义,“snobisme”是指“那些渴望拥有上流社会阶层中流行的观点、生活方式、趣味的人的虚荣。”通俗一点吧,换成我们喜闻乐见的“中式英语”,所谓“伪雅”,乍一看是“niubility”,认真一看却是“zhuangbility”,联想一下用着达·芬奇家具的那些人,哎呦,你懂的!
“伪雅”是相对于“真雅”的,在传统思维中,“真雅”是地地道道的蓝血贵族、货真价实的财阀、如假包换的名流雅士。参与社会分层的诸项因素——门第、财富、文化——构建出一整套社会差别-歧视体系:相对于祖传的蓝血贵族,买爵位的贵族被贬为“贵人迷”;相对于富豪世家,新富们被称作“暴发户”;相对于名声卓著的文化人,新晋的小文人只好敬陪末座。总之,在上的贬抑在下的,在下的攀附在上的;假的试图伪装成真的,真的变换着法子防范假的。被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同样嘲讽的伪雅士们,是孜孜以求的野心家、模仿者和僭越者,他们梦想着攀附上等阶级,分享那个阶级所固有的优越感和特权,而只要目的达到,转眼就会傲视自己原属的阶级。
法语世界里第一个嘲笑“伪雅”现象的是莫里哀。在《可笑的女才子》里,来自外省的资产阶级小姐玛德隆和卡多丝,唯恐被上流社会耻笑了去,越发的矫揉造作、讲究辞藻,“椅子”不能直接叫“椅子”,那多俗啊,改叫“谈话的舒适”;至于“请坐”,可以甜腻腻地、湿漉漉地按着胸脯捏着嗓子说:“先生,您不要这样坚决拒绝这张靠背椅的请求啊,它向您伸着双臂已经有一刻钟了;稍稍满足一下它想拥抱您的意思吧!”。酸文假醋,让人无语凝噎。
英语世界中第一个对“势利者”大加挞伐的是萨克雷,他说:“你如果看不起自己的邻居,你就是一个势利者;你如果忘记自己的朋友们,卑鄙地追随那些地位更高的朋友,你就是一个势利者;你如果为自己的贫困羞耻,为自己的职业脸红,你就是一个势利者;正如你如果吹嘘自己的出身、或为你的财富感到得意,你也会是个势利者一样。”老实说,按照萨克雷的尺度,所有小虚荣、小炫耀、小巴结,都可以归为“势利-伪雅”序列,如果按照这个尺度去新浪微博上扫一圈,岂不是人人势利、个个伪雅?
让我们稍感心安的是,作为社会中间层的那群人、也就是伪雅中坚分子,发明了一套非常励志的说辞,在这套词语转换中,“虚荣”成了“上进心”,在等级阶梯上的攀爬可以叫做“个人奋斗”,而“人性之恶”,那可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就像没有粉丝就没有明星、没有崇拜者就没有偶像、没有模仿戏拟就没有经典,没有疯狂的伪雅,何来所谓的真雅?!如果只看到伪雅士们时尚“受害者”的角色、而没有看到他们作为等级社会“维护者”的功能,那就完全没有看到关键。
不完全算书评,另本文已经发表于上海壹周,请勿转载。
《伪雅史》读后感(五):伪雅士只能跟风
《伪雅史》开篇便引用美国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的话:“从上帝创造宇宙后第一周的周一开始,伪雅行为似乎就已经存在了,虽然当时的症状还很轻微。”这是玩笑话,不可当真。追逐上流、爱慕虚荣的伪雅行为绝对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是近代文明的产物,贵族制、君主制、阶级社会是它生长的沃土。
跟中国人在春秋时期就非常清晰的“夷夏之辨”(懂文明讲礼貌的就是诸夏,不懂的就是蛮夷)相比,欧洲人的“文明”意识来得太晚。古希腊罗马的文明高峰被基督教遮蔽了1000年,到文艺复兴才回想起礼仪之邦的重要性。埃利亚斯在名著《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中详细探讨了“文明”的概念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起到的改变作用。有了“文明”,人的自我认知才能与过去的“野蛮”相区别,才有了羞耻心,知道出门要穿衣服,吃东西要用器皿不能用手;从社会层面来说,才知道什么行为属于什么阶层。有了“文明”的概念,以及伴随而来的繁文缛节区别三六九等,这才有雅可伪。
在此之前,“雅”跟欧洲人根本不沾边。从7世纪到15世纪,阿拉伯文明是西方世界的巅峰,其帝国疆域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拥有最先进的医学、科技,最精妙的能工巧匠。天主教国王去格拉纳达的赭城(阿尔罕布拉宫)参见苏丹,都要经过三道程序:脱鞋、洗手、喷香水。这些礼仪是在不断提醒他们要谦逊、洁净、文雅。
这段时期,东方的中华帝国则度过了最开放的唐朝和最精致的宋朝。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写了一本《长物志》,总结了上流阶层的行为准则,应该拥有什么、避开什么,目标读者是渴望得到上流社会接纳的暴发户。这简直是一本中国雅士的现身说法、为伪雅士而作的“伪雅指南”。比如,一件家具上只能放置一只大小合适的花瓶(绝不要成对摆放),不要买有环的花瓶,花瓶里插花不能超过两支。欧洲人在中国买来的瓷器里插满花枝的做法,文震亨觉得粗鄙不堪。文震亨还说,在喝茶时可以放一些水果和坚果,但决不能放橘子,因为橘子香气太重,不能作为茶点,茉莉和桂皮也是如此。卜正民在《维梅尔的帽子》中不禁感叹:“在文震亨针对低俗品位发动的战争中,欧洲人可以说是输得血本无归。”欧洲人热衷购买的青花、粉彩,在文震亨眼里是最劣等的外销瓷,完全没有办法跟天青釉薄胎的官窑名瓷相提并论。事实上,青花、粉彩的设计来自阿拉伯图案,钴蓝是阿拉伯艺术的代表色之一,其装饰性很适合被阿拉伯统治过的欧洲人的口味,但很难想象一位宋代或明代的士大夫会用这样俗丽的瓷盆装小吃。
《伪雅史》从17世纪写起一点没错,这时欧洲宫廷和贵族们才发展出了一套带有区隔效用的繁文缛节,如细致入微的用餐礼仪、社交场上的遣词造句等等,以此与市井生活相区别。《伪雅史》引用了大量18、19世纪的小说,诚然,伪雅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突出,但正如毛姆所言,法国那些现实主义小说大师没有一个能写好上流社会,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真正来自上流社会。上流社会的人不会去写小说,即便要写的话,大概也不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他们可没有文震亨的才情和体贴。所以,我们在法国小说里看到那么多伪雅士,能够知道他们学来了怎样的生活方式,却还是无法窥见上流阶层的心理世界。
顶多一鳞半爪。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大贵族,那些不需要自我证明的大贵族,有时候不把他们阶层的价值观当回事儿,自认为不受到那些构成大贵族阶层的思想拘束,甚至觉得公开藐视这些思想是很‘时髦的’:行为举止不符合自己的地位或者等级的要求是多么新奇的事情……相反,假雅士就不可能这么做: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他要比真雅士更忠实于贵族阶层的老思想,尤其是,如果把贵族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和政治信仰在内的时候……在这方面,假雅士或者新晋贵族就像那些第一代移民,他们一旦加入移民国家的国籍,通常就会显示出比这个国家土生土长的人更强烈的爱国主义——而后者总是会冷漠、讽刺或者超脱地看待自己的国家。”简言之,贵族们成天想着新奇的法子让自己与众不同,而伪雅士们只能跟风。
将Snobbery翻成“伪雅”,或是像小宝那样译成更通俗的“装逼”,放在20世纪之前的语境下还算合适。随着贵族制的消亡,社会结构发生改变,中产阶级在西方社会成为中流砥柱,他们多半安于自身的生活方式,也并不刻意去装逼,所以Snob的涵义渐渐失却了向往并模仿上流的那一面,而转向了“自以为是,对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一顾”那一面,也就是自我感觉良好,斜眼看人。用专业术语,这叫“精英主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