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蒜薹之歌》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6-12 10:55: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42

《天堂蒜薹之歌》是一本由莫言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天堂蒜薹之歌》精选点评:●莫言太敢写了!●莫言吧,读多了感觉小说像是唱大戏,好看是好看,就是缺点啥。然后一如既往的莫名其妙多

《天堂蒜薹之歌》的读后感大全

  《天堂蒜薹之歌》是一本由莫言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蒜薹之歌》精选点评:

  ●莫言太敢写了!

  ●莫言吧,读多了感觉小说像是唱大戏,好看是好看,就是缺点啥。然后一如既往的莫名其妙多线插叙,我真是不太喜欢。最后为了这个题材加一分。

  ●《天堂》三十五天的急就章,《生死疲劳》五十多天的急就章,“急就章型作家”莫言…小说本身多好说不上,但是通过小说能看到作家的好,叙事、笔法、心态…气息沉稳。虽然难掩“急就章”的粗疏痕迹,但已经甩开同辈乃至70、80很大的距离了。

  ●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市场经济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官僚主义加计划经济下产生的官民矛盾,对于今天来讲每天都爆发着冲突与维稳的事件,却没有人写这样的小说了,是娱乐把现实掩盖了吗。

  ●35天,如此规模的长篇,足见作者写作功力之深厚。当然,可能是时间紧张的原因,人称、时间跳转等有些混乱,影响阅读连贯性。人物刻画很到位,饱满真实。针砭时弊,一针见血。那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更坏的时代…

  ●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小说家总是想关心“人的命运”,却忘了关心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良心之作

  ●遗憾自己阅读《蛙》时太年轻,无法完整领略莫言的语言功力;直到《檀香刑》和《天堂蒜薹之歌》,我们才能惊叹于以如此艺术的手段撰写的黄土地悲欢。天堂县实则与天堂无涉,天堂之歌实则是一曲悲壮挽歌;多么残酷的一个故事,在作家的笔下被运转得如此妥帖而脱俗、轻柔又震撼,实在是一部能触及到读者G点的佳作。遗憾诺奖委员会以及他国读者很难完整地领略到莫言将民间和魔幻融为一体的魅力;但更为遗憾的是,“天堂县”中的官事与民事,实际上在今日中国依旧幕幕上演。

  ●时维戊戌年二月廿八,晋南临猗苹果滞销,正如当年苍山事,心有感触,遂仿莫言,用破阵子牌,作词一阙: 三十一年又见,轮回循环难免。天道哪堪谈因果,民难劳止谓小康,终究无话言。 官字两口上先,吃喝玩乐作奸。人心似铁法如炉,权利谁属势压山,只余一曲弦。

  ●最后的最后带有浓浓的讽刺意味,官员升迁这种事情,学了四年行管没摸透,接下来三年应该也摸不透。小说家是要带着良心去写作的。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一):人民的作者

  第一本莫言的小说。相比于内容,我更关注的是莫言的文风。仅凭读过的这一本,也大致窥见其特点。总的来说,他是个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全不按套路出牌,时间顺序错乱,可思路一点不乱。叙事有点轻微的意识流和魔幻。话说他用魔幻的方式讲述一个如此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竟然觉得不违和。语言能轻松地带你进入故事的环境:一个肮脏、绝望的社会。 其实我这么关注作者,应该是违背了他写这部作品的初衷。莫言是饱含着愤慨,改编了这件事。文艺工作者应该远离政治,可他又用如此悲天悯人的态度书写政治,他是人民的作者。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二):涓涓细流是如何汇集成滔天洪水的

  现实中农民们冲击县政府是在聚光灯下的显性事件和重大新闻,埋藏在背后的是在田地里,刺鼻的蒜苔气味里的苦熬苦挣,起早贪黑的路途上遇到的层层盘剥甚至飞来横祸。没有引发关注的暴力事件,便没有人关心农民夹杂着屎尿屁、泥土和鲜血的生活。在这部书里莫言将普通百姓低到尘埃的日常生活巨细靡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最为激烈的冲突事件则着墨不多,更多是通过瞎子张扣的演唱穿插在故事中间。案件的审判是整部小说的一个高潮,是庙堂与底层,冠冕堂皇与淋漓现实的一次正面交锋。新闻报道附在最后,通篇空洞无物,冗长重复,最后的小道消息更是将新闻中所有的宏大叙事与说理全部消解,与前面农民生活的鲜活惨烈对比鲜明。 在莫言那里,颜色、气味、感觉都能变成鲜活的文字,通过语言将人物与读者的视觉,嗅觉,味觉及一切感觉连接起来。 这是莫言比较早的一部长篇,展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民的生活状态,那个时代的农民不仅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的辛劳,还经常遇到各种“公家人”高高在上的粗暴乃至不公对待,而刚刚结束不久的各项运动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尚未愈合,昨日的惨烈尚历历在目,而讽刺的是经历多年的运动却无法在农民们心里彻底抹去传统又现实的重男轻女,以及为此又死灰复燃的包办婚姻乃至冥婚。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早已告别了满是垃圾和尿骚味的火车站,公职人员的脸色明显好看多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了。但是普通百姓为官员决策失误买单,农村地区嫁(卖)女儿为儿子娶媳妇的事还是普遍存在的。这部作品可以看出莫言强烈的现实关怀,他的笔下不光有魔幻,还有现实。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三):“纯文学”中的“异类”

  如果按照创作年表通读莫言的全部作品,可以发现《天堂蒜薹之歌》实在是当时莫言创作风格之外的一个异类,也是同时期当代文学主潮之外的异类。 1980年代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所谓新时期是以此为限与前段的一体化文学时期区别开来。尽管通行文学史将1949年设定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但这种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始自1940年代的左翼文学。而当代文学通过从上而下的建制,指认了延安文学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样式。自延安文艺座谈会至文革结束,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体化时期。直到1980年代,中国文学此时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文学思潮、理论,耳后到1990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彻底解构了文学的崇高社会地位。 1980年代对先锋、现代的追求,形成了一种纯文学的思潮。作家们不再愿意文学担负政治功用,或者说经历过革命洗礼,已经自知文学的无力。在这个时候,莫言突然停下家族小说的创作,改写一个与政治密切关联的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是受到当时“蒜薹事件”的影响。是报纸上的一条小小的报道,给了莫言一个创作的动力。 《天堂蒜薹之歌》的另一个核心是“法”的问题。小说讲述一对男女的相爱破坏了原本稳定的“换亲”,莫言以农民之口肯定了这行为在“农村的合理性”。每当男主人公拿出婚姻法来为自己争取时,从村民到干部都是不“相信”的。莫言在这个问题上改写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在赵树理的小说中,“法”有能力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赵以小说主人公结局的悲剧揭示乡村文明的愚昧。莫言对“法”的书写则类似于卡夫卡。卡夫卡的《审判:在法的门前》中,“法”是一种可望的威慑力存在的,它是不可抵达的建筑权威。在《天堂蒜薹之歌》里,“法”也是这样的“建筑”,它遥远不可及,人们却受其规训,最终村民们“走到了法的门前”,用蒜薹撒了政府大院儿满地。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四):满是愤怒语,一把悲伤泪

  2019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兴起了“莫言热”,我也跟风买了一套莫言系列丛书,不过汗颜的一直看看停停的搁置起来,直到最近才看完最后一本《天堂蒜薹之歌》。

  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有着真实的现实背景:“1987年5月27日,由于苍山县政府在没有市场预估的情况下,盲目摊派,让农民种蒜薹,结果虽然丰收,但大量蒜薹无法卖出。苍山县成千上万愤怒的农民开着拖拉机、推着小推车涌进县政府大院,将政府大院烧光砸烂”。莫言先生正是看完这篇新闻报道后闭关三十五天创作了《天堂蒜薹之歌》。

  小说中的地方叫天堂县,天堂给人的感觉是美好的,但现实中的天堂县正好相反,具有一定的反讽意义。两个主要人物,高马和高羊,以牲畜命名,充满讽刺,因为羊和马本是土地上最任劳任怨的牲口,所以终究难逃他们悲苦的一生。

  小说利用倒叙、插叙方式,通过围攻县政府的三个农民:高羊,高马,四婶的回忆,描述了普通的山东农民生活的点点滴滴,生存的艰难。不仅包括务农中,从种到卖,受各方面的盘剥;还包括落后的社会习俗对于自由恋爱婚姻的破坏,解放来历次运动对于农民人格上的摧残,官僚控制下的乡镇机关贪污腐败,草菅人命。另外还深入的刻画了国家暴力机关蔑视人权,执法过程中简单粗暴,恣意妄为的行为。读完小说莫名的悲哀,莫名的愤怒,莫名的痛苦袭遍全身。

  小说后记,莫言杜撰斯大林语录“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近了政治。小说家总是想关心‘人的命运’,却忘了关心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政治色彩的作品,无疑在那个年代莫言写这本折射社会现实的小说也是需要勇气的,更体现了他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读完这部小说只想静静,内心充满着巨大的愤怒与悲伤。只想说一句,生活已不易,且行且珍惜。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五):悲歌未彻

  窗外淫雨霏霏,全书完三字都难以理清脑中的混沌,在一片白茫茫大地,干干净净地结束了。这个颇有点红楼梦色彩的结局我还蛮喜欢,洗掉了前面论述的一切污浊腐败,直应了真干净三个字。

  全书在我看来有算是三条线,主述蒜苔案发后的故事发展,案发前金菊爱情的发展以及瞎子张扣洋洋洒洒一段歌唱的描写——其实张扣的唱歌有点让人联想到檀香刑里的猫腔。三条线到了结局都令人唏嘘,结案后报纸反思的陈腔滥调与现实的出入令人愤懑,金菊始于蒜苔至于蒜苔的爱情悲歌让人悲痛,张扣的歌唱戛然而止、永久被泥沙堵嘴的惨烈更是悲壮,当然颇有文学结尾的味道,酣畅淋漓的结尾。

  这本书的可读性太强了,几乎是一捧起来读就欲罢不能,莫言的描述不带半点泥水,场景的切换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写,每句直指中心和结局,并且每个遣词造句都带着莫言式的直白和深度,固然读起来舒服,但未免有点卖弄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也并不影响阅读,也就不大在意了。

  农民生活的艰苦以及思想的腐朽落后在书中入木三分,你时常悲悯角色的凄惨,但又不可避免地讨厌其落后的思想。生女不如男,这是金菊爱情悲剧的奠基,她的爱情自由碾碎在自古以来的父母之命,她的自由思想由高马启发,她的自由也止于与高马的爱情。叹哉悲哉,莫言巧妙设置了赤兔马这一艺术形象,象征高马骨子里的自由,但在金菊最后眼里原来根本没有赤兔马。赤兔马失去,高马俯首于守旧思想的支配,用金钱交易一个老婆,意气风发尽失。金菊这个角色具有太大的悲剧色彩了,在临盆之时上吊,死后被掘坟结冥婚,一切的悲剧始于思想的腐朽。莫言设置这一角色的初衷,要清除所有农村糟粕思想,启智必先教育,教育首先就要去掉所有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正如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于农村文化,因此改造农村文化实在是当务之急。

  高马和高羊的角色性格设置大相径庭,高羊的出场滑稽可笑,在被捕时丑态频出,让人啼笑皆非。高马的出场就是想要和金菊握手的模样,这种羞涩的点滴昭示了日后的悲剧的倾泻。高马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模样,起初他能够头头是道说婚姻法没有这个规定,刑法规定不可以这样;在法庭诉讼时却剩下干巴巴的一句我恨你们。他不再有奋斗向上的思想,蒜苔磨灭了所有的生活热情,那匹火红的赤兔消失了。高羊则是一个完全的农民,他想要有一儿一女想要老婆孩子热炕头,他只知道要卖蒜苔,要赚钱,是一个最固步自封的农民形象,在扯上蒜苔事件后,他哭后只好重新振作。他反映了太多农民形象,一辈子只求安安稳稳一世平安,大事来了便熬过去,生活就是一锅粥,滚滚熬熬都一样,平淡无味寡淡。

  接着是设置的很有艺术色彩的争夺分产的两个儿子、法庭突然冒出来的郑常年的孩子、死囚犯......我觉得这些角色的设置其实太艺术化了,包括张扣的死亡,有种突兀和牵强的感觉,似乎是为了推动结局和起到某种作用,不影响阅读,但读到会有点愕然。

  整本书看来,我太欣赏莫言这样的知识分子了,以真实事件改编,反映当下民生和现状,特别有为民请命的感觉,这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该有的责任感。我觉得近些年可以多出类似作品,现在,有太多可以说了。

本文标题: 《天堂蒜薹之歌》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3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此文,送给直性子的人!创造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