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后果》是一本由[英]安东尼.吉登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现代性的后果》精选点评:●信息量有点大●明明只读过半年还写了读书报告但是却忘光了内容...改天回顾...●
《现代性的后果》是一本由[英]安东尼.吉登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的后果》精选点评:
●信息量有点大
●明明只读过半年还写了读书报告但是却忘光了内容...改天回顾...
●读了两遍都没看懂=-=。
●读了本书才知道原来高中历史书最后几章讲的都是现代性的表现……现代性的反思性是个很有趣的东西
●现代性研究的绝佳著作 吉登斯的代表作
●关于现代性的入门 观点不算晦涩 如果需要思考很久 是中英转换的问题
●好薄好厚好难读,点头赞的是对于信任和本体性安全的分析。其他的嘛,暂时没理明白。再读吧~~
●14年2月购入,18年5月读完,跨了整整四年啊。虽然有些观点不全认同,但吉登斯依旧是一位有水平且值得尊敬的学者,对现代性的分析非常深入,特别是关于信任的论述鞭辟入里,但感觉终究体量有限,顶不起这么大的标题,而且也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展望,只是区分了现代和后现代。
●也是高中读的
●主要体现了吉登斯对现代性理论范式的提出,及对现代性发展的反思。笔者虽在书中反复强调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界别,但并未降低其观点的晦涩性。思维、行文的逻辑明显昭示其理论基础与结构主义关系紧密。主观感受是有点玄,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一):信任危机
这本书否定了利奥塔等人对于“后现代社会”的提法,利奥塔的“后现代”社会是一种哲学认识论意义上的革新。而作者认为,现在只是进入了现代社会的全盛时期。
其负面结果包括:人的过度分工和重复劳动、政治权力的强化行使、自然恶化、军事冲突的威胁等。
其表现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脱域(包括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所有的脱域机制都依靠信任来实现。
卡尔 波普尔曾说过: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社会科学尤为如此。甚至出现了一种双向阐释。学者专家通过对门外汉和行动主体的观察和分析建立起理论和概念体系,当这些理论视角和概念体系又重新返回来他们被创造出来的社会情境中去,这此过程中,它既重构着社会学知识自身,也重构着作为该过程整体的一个部分的社会生活领域。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二):翻译
三星吧。翻译本来就是吃力不太好的事情,很容易因为对原作的似懂非懂而致使翻译的文章不通顺。如果读者读几遍都觉得一个句子不通顺的话,那十有八九是翻译错了。这本书正是如此。就本书的翻译来说,对“disembedding”的那一节的第一句话曲解了,原文是“by disembedding I mean the lifting out of social relations from local contexts of interaction and their restructuring across indefinite spans of time-space”,译者的翻译是“所谓脱域,我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我看了三遍都没看懂译者的话,其实原文的意思是说“社会关系从互动的区域性背景中脱离出来,然后围绕着不被限制的时空而再次重建起来。”其实,说白了就是社会关系脱离确定的时空,不被特定的时空所限制。但是译者显然搞错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显然是对原文没有吃透。吉登斯本人就喜欢把句子说的很绕,可能在社会学看来是大家,但是在同样研究现代性的哲学看来,就未必了,他的现代性理论很难讲是一个理论,不像Charles Taylor那样,有一个系统性的论述,而且论述的东西也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在。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三):读完这本书,就像生吞了一只电灯泡
读完这本书,就像生吞了一只电灯泡。语言表达的艰涩,大量的学术黑话,以及刻意为之的语言的婉转和隐晦,令人不忍直视。在社会学方面,我缺乏足够的知识背景和学术体系,因此读起来更显吃力。但我对于“现代性”这个话题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在这本书中,给我很大启发的是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机制,即:时-空伸延,脱域机制,知识的反思性运用。在读此书之前,对于现代性的整全性认知,我有着似是而非的认识,并且不能肯定人究竟能否笼罩现代社会。读完此书后,虽然不能说已经有了完整的认识,但至少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看法。虽然我不知道这个看法是否表述正确和全面。
在现代性制度性维度上,安东尼·吉登斯提供的四个维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提炼,它们包括监督、军事力量、工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种提炼比之马克思又进了一层。后者似乎仅关注到资本主义。
现代性内在地具有全球化的倾向,而全球化的维度则包括民族国家体系、国际劳动分工、世界军事秩序、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现代性内在就是全球化的,而且这种现象的不确定后果与它的反思特性彼此循环,构成了一种由事件组成的领域,在其中风险和伤害有着独特的品质。
【以下为富有概括性的启迪论述】
现代性的全球化倾向,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们在地方和全球两极发生的变迁的复杂辩证法中,把个人同大规模的系统联结起来。许多经常贴着后现代性标签的现象,实际上关系到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的经验,在那里在场和缺场以历史性的独特方式交融在一起。进步变得空洞无物,而现代性的循环缺生了根。而且,从侧面来看,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每天摄入的信息量有的时候简直就势不可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碎化及其消解于无中心的“符号世界”。在存在着具有严重后果的风险因而麻烦不断的背景下,这同时既是主体转变也是全球社会组织转变的过程。
现代性内在地是指向未来的,它以如此方式去指向“未来”,以至于“未来”的形象本身成了反事实性的模型。尽管也可以有别的理由,但我仍然以此作为乌托邦现实主义概念的基础。期待未来本身成了现在的一部分,因而它与未来将怎样发展重新关联在一起;乌托邦现实主义将“打开窗口”以迎接未来,并与正运作着的制度化倾向连接起来,正是由于这种倾向,政治的未来才内在地是在场的。
就制度方面而言,在现代性的发展中,有两种不同的组织特别重要:民族国家和系统的资本主义生产。它们二者都是在欧洲历史的具体情境中有着自己的根基,而且以前的时期或是其他的文化背景中很少有什么事物与此类似。如果说后来它们在彼此的密切结合中,席卷了整个世界,这首先是因为它们所创造出来的权力。在全球发展的趋势之外,在维持全面自主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更传统的社会形式能够与这种权力抗争。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四):对知识要心存敬畏
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可怕而危险的世界。
——安东尼·吉登斯
贺叫兽的基因编辑婴儿再次让我们陷入现代性的恐慌。而这只不过是数不胜数的核泄漏、转基因、苏丹红、毒疫苗等等事件中的一个小插曲。
大约自十七世纪以来,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社会秩序的轨道,以前所末有的加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个人领域。人类完成了从小农经济向工业生产的跨越,也实现了从危险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
与“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的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这些自然灾害相比,现代社会的风险更具复杂性、更加不确定。前者是上帝创造的,后者却是人类自找的。抵抗自然灾害,我们只需要不断的知识积累,不断的技术更新,因为我们的斗争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全人类的解放。而在现代社会“被制造出来的风险”面前,我们还要去面对人性的险恶和贪婪。
“危险的来源不再是无知而是知识;不再是因为对自然缺乏控制而是控制太完善了,而是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规范和体系”。
“由科学与技术的联盟所构筑起来的现代工业,却以过去世世代代所不能想像的方式改变着自然界”。
“切尔诺贝利无所不在”
技术领域如此,政治和社会领域唯恐过之而无不及,世界大战、恐怖主义、政治腐败、经济危机……。人类已经给自已找好了一个又一个坟墓。
人们如此恐惧现代性后果,不是因为无知,而是无法建立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信任。
“专门知识恰似某种不对外开放的商店,其内部人员(比如律师或社会学家)所使用的专门术语仿佛是存心修筑起来以阻隔外人进入的厚重高墙”。
“当世界越来越具有一种带威胁性的外貌时,生活就成了通过锻炼、节食、药物、各种精神养身法、心理自我调节以及心理治疗等手段对健康和富足永无止境的追求”。
“只要外部世界仍然是挫折感的源泉,他们就不再关心外部世界,对他们来说,自己的健康状况是唯一值得关心的事”。
所以,现代社会,人类越富足,也就越容易抑郁,也越来越“在进步中失去信仰”。
如何走出现代性危机?唯有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吉登斯将这种信任定义为,“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给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表达了对诚实或他人的爱的信念,或者,对抽象原则(技术性知识)之正确性的信念”。
前现代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建立在小群体、小区域、低成本、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基础之上,客观上减轻了人们的本体性焦虑。
进入现代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更多依赖信息、依赖知识、依赖必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德。
信任的基础是本体安全。
信任的对立面是心存焦虑。
每一个现代人都在强烈寻找可信任的人。
法官庄重的审慎,医生严肃的职业道德,空中小姐固有的笑容,是让这个世界安定,给人以信心的保障。
除了专业技术以外,这些品行不能仅仅依靠个人修养,还要依仗职业道德的准则,有些还要以法律认可的方式为支撑的。但前提必须是“对所有技术知识的尊重”。“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出一种尊重知识的态度”。
没有对知识的尊重,
所有的信任都是盲目的,
所有的科学都建立在流沙之上。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五):整理下现代性的后果的笔记
作为社会学家的吉登斯在本书中论述的现代性和我本所期盼的有所不同。这本著作更有社会学的色彩,对现代性的世界作出了制度性的描述和分析。在作者看来,现在并没有进入什么后现代(他的后现代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在后面会讲到),而正好处于现代性的最为扩张的时期。作者认为,这个现代性影响下的世界同传统之间存在这巨大的断裂(discountinue),许多属于现代社会的机制无法在传统中找到其相似物或根源,因此他不同意现代社会由传统社会演变出来的说法,而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相当独立的时期。
把现代性从传统中挣脱出来的力量首先是时间-空间的分离。在传统的社会,时间和空间往往的绑定在一起的;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空间缺场的情况下施加影响成为了可能,时间和空间实现分离,为脱离传统的地域性束缚提供了基础,为现代性推动了全球化的动力。
第二股力量作者称为脱域机制。脱域的意思就是从时间-空间的绑定中脱离出来,它有两种,一是象征标志(symbolic tokens),一是专家系统,它们同时又被称为抽象系统。象征标志是相互交流的媒介,如货币,它能被广泛使用正是由于它能够在脱离时空的情况下受到另一人的长期信任;专家系统也一样,大分工的情形下,整个社会由各种专业知识构成,例如踏入楼房,就暗示了虽然我并不认识的楼房设计师和建造者,但却自然的表达了对他们的信任,或准确地说是对于我并不了解的建造的专业知识的信任。
第三股力量是现代性的反思性。反思性就是指人能通过做出行为并视其结果而影响自己今后的行为方式。在传统社会,神秘力量和传统本身尤其受到尊重,往往是行为正当性的源泉;而现代性的反思性则由不断进行下去的实践本身(或者思想和行动的相互作用)来验证正当性,从而获得反思性。因而验证以及验证的标准一直在随着实践的进行而继续改变则自己的特征,当知识正在验证时,环境已经改变了因此必然性知识是不可能的(这一结论在别人那里往往是因为后现代性到来而产生的,但吉登斯则认为这是现代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从传统中挣脱出来后,尤其是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之后,作者认为现代性正在影响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方,因为技术和缺场影响的可能,世界各处之间的因果联系成为了可能。但是现代性并不应当完全被看成是一种启蒙宏大叙事的企划(作者的理由是启蒙文明真在衰落,而现代性则正在扩张),而应该看成几个维度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四个维度分别是:
资本主义,工业主义,信息监督和军事暴力。
每两个维度之间都通过各种现代机制进行着连结,例如企业连结了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民族国家(在吉登斯那里,民族国家和一个社会基本是等同的)则连结起了工业主义和军事暴力。
那么在现代性的社会里,对于并不了解或熟悉的抽象体系(即前面所说的脱域机制:象征标志、专家系统),信任即变得至关重要。在传统社会,信任最主要来自于地域性,机制是亲缘关系、社区、宗教神秘解释和传统(由这些提供信任),风险为自然灾害、土匪军阀和巫术(由这些威胁信任);现代则来自于被脱域(脱域就是从地域性的时间里挣脱出来)的信任体系,机制则超越时空限制,风险为现代性的反思性、核威胁和虚无主义。现时代的人共享着全球性的信任也共享着全球性的风险。
而对于后现代,作者认为是对于现代性的制度的超越,即对于四个维度的超越,从略显压迫性的四个维度变成亲切的维度,即超越匮乏型的体系(超越资本主义),技术的人道化(超越工业主义),多层次的民主参与(超越信息控制与监督)和非军事化(超越军事暴力)。
(应该有不少没读懂,只是把记录下来的理解整理了一下。多多指教)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