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与经验之歌》是一本由(英)威廉·布莱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天真与经验之歌》精选点评:●1.書本封面,質感,手感絕對一流,迫不及待就收藏了。2.天真的序詩是全本最佳,其餘再次
《天真与经验之歌》是一本由(英)威廉·布莱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真与经验之歌》精选点评:
●1.書本封面,質感,手感絕對一流,迫不及待就收藏了。2.天真的序詩是全本最佳,其餘再次讓我領悟到詩歌不可譯。3.版畫不夠大,如能大一些清洗些會更好。4.沒有英文原詩實在敗筆,浪費了裝幀和開本。
●这么大的空白要是中英文对照那可真是业界良心了。
●N多年前我读过简装本,现在,给孩子买这本装帧精美的《天真与经验之歌》。个人认为,布莱克的诗,比较适合引孩子入诗的大门。
●“从孩子的天真走向成人的'经验之谈'也许是苦涩的,却也是不可避免的必经之地。”
●最喜欢的是诗集的名字
●装帧太美好了!
●终于有一本威廉布莱克诗集了。装帧真不赖。喜欢经验之歌更胜天真之歌,如《天使》、《一棵毒树》。
●有一点喜欢书中的两首诗 ❶《我漂亮的玫瑰树》 ❷天真之歌《序诗》 读这本诗集的起因是在另一本书中看到此作者的一首很美的小诗。 《从一粒沙子看世界》 在一颗沙粒中见一个世界, 在一朵鲜花中见一片天空, 在你的掌心里把握无限, 在一个钟点里把握无穷。
●翻译总有一股说不上来的违和感。为了虻虫和老虎两篇入手的,因为是最喜欢的两个人物的角色诗。
●贵死 有图不
《天真与经验之歌》读后感(一):评《天真与经验之歌》
喜欢这个译本,杨苡的翻译神了。 威廉布莱克在取名上也有那么点意思,成长不叫成长,冠名以经验,听起来太学术,又多少掺点人情味。诗歌该委婉委婉,该直白直白,从懵懂无知到完成天真与经验的蜕变,内容的主题也有所升华。其中一个小细节,写到两次孩子的丢失与找回,将他们比喻成羔羊,不断迷路,再被象征父亲的上帝寻回。这样磕磕绊绊,四处犯错又四处成长的人生。 更有意思的是,诗歌与配图偶尔呈现极端。越纯真的诗,反而配图色调灰暗,而相反,却用七彩的颜料做背景。小小反差,算阅读惊喜。 布莱克是货真价实的虔诚的基督徒,也是货真价实活着的人。偶尔对信仰有质疑,不藏掖,直白地写出来。他的某些比喻隐晦过头,读图解才恍然大悟。一个优秀、杰出的作家,画家,拥有信仰与爱的自由人,以及天真与经验并存的羔羊。
《天真与经验之歌》读后感(二):我就是个 快活的虻虫
The Fly
y William Blake
虻虫
威廉-布莱克
杨苡译
Little Fly,
Thy summer's play
My thoughtless hand
Has brushed away.
小小的虻虫
你在夏天的游戏
已被我的手
不在意地拂去。
Am not I
A fly like thee?
Or art not thou
A man like me?
我难道不是
一个像你一样的虻虫?
你难道不是
一个像我一样的人?
For I dance
And drink, and sing,
Till some blind hand
hall brush my wing.
因为我跳舞
喝酒又唱歌
直到有只莽撞的手
掸掉了我的翅膀。
If thought is life
And strength and breath
And the want
Of thought is death;
如若思想是生命
是呼吸也是力量
思想的贫乏
便是死亡;
Then am I
A happy fly,
If I live,
Or if I die.
那么我就是个
快活的虻虫
无论我是死去
或是我生存。
《天真与经验之歌》读后感(三):人类所有的美好时光
一般在书店看书,不大去诗歌区,并不是因为厌恶诗歌,而是自觉缺乏读诗的灵性,平日只是零零碎碎读一些诗,也没有用心钻研过。
若不是过于精美的装帧,我可能不会在书店一角发现William Blake的这本诗集。在我的印象中,英国诗歌世界里比较有趣的诗人有John Donne,海明威一部《战地钟声》让John Donne的一曲哀歌在中国流传了起来。而对于William Blake,在我国受众不多,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我们大概知道雪莱和华兹华斯比较多。而华兹华斯诗风趋于清新自然,亦不浓烈。至于Blake,在《天真之歌》这一集中,更是表现出一种真诚的简洁。Blake好用短句,语言短促明快,所叙内容,并不像弥尔顿等一些诗人那么宏大和艰深,虽简约,却不简单。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诗人的纯真之心。诗歌亦是不免抒情,Blake的情感亦不是那种浓墨重彩式的,他更像一个淳朴的乡间歌手,唱着自己喜欢的清新歌曲。
从Blake的诗歌里能明显体味到他的宗教情感,我虽不是有神论者,但亦不至于是渎神者,对于很多宗教情感,我想,我还得通过更多的阅读去了解。从Blake的诗里,可以看到他对于真情实感,对于美丽人生的淳朴热爱,我更愿意这样理解:宗教更多地是给予了诗人一种情感慰藉,一种心灵的寄托。
本书的后一集《经验之歌》,我认为要比《天真之歌》稍微难懂了点,那里面传达出的情味微妙了些。整部诗集中总是出现“shepherd”(牧童)、“little boy”这些词汇,从一个个简单的词汇后面也体现出了不少田园的情怀。这部书并未配有英语原文,而是巧妙地将Blake自己创作的原版画全部收录在了书中,诗文也书写在画中。那些简洁通透的英语句子,我是站在书店紧锁眉关一句一句从Blake的画中读来的。诗人简直描绘了人类所有的美好时光。
站了很久把这本书看完,走出书店看到喧嚣熙攘的人群和车流,阳光正好。只是看不到诗人所吟诵过的那些沼泽和露珠了。
《天真与经验之歌》读后感(四):启蒙照耀下的浪漫世界——《天真与经验之歌》
启蒙照耀下的浪漫世界
——《天真与经验之歌》
兴许你曾听过这样一段话:“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即“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手心含无限,永恒即刹那,”没错,这便是18世纪初英国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所写的名篇<Auguries of Innocence>(《天真的预言》)中的第一小节中的句子。
作为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兼铜版画家,威廉·布莱克出身贫寒,没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但缪斯女神似乎对其异常眷顾,在10岁左右,他便展露出了绘画和写作的天赋。于是他的父亲便让他跟着一位雕版匠学习雕刻。25岁那年,布莱克同花匠的女儿凯瑟琳结婚,年轻的夫妇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携手出版了一本名为《纯真之歌》的诗画集。这本集子中所包含的绘画和诗歌作品,均由布莱克本人亲自制作,包含了游荡在他脑海中的那一种朦胧而又清晰的,充满了象征性的神话体系和神秘主义世界。
“天真”与“经验”
布莱克的作品按其分类可分为“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就内容上而言相互对应,互为印证,如较为有著名的《天真之歌》中的《羔羊》《花朵》分别对应了《经验之歌》中的《老虎》《病玫瑰》,前者象征了“天真”,“美好”,而后者则象征了“恐怖”,“危机”等。因而就前后关系来看,有学者认为,布莱克的《天真之歌》所代表的是孩童的单纯,而《经验之歌》所代表的则是成年后的苦涩,诗歌前后形成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然而从诗句内部来看,我们以《羔羊》和《老虎》为例,在《羔羊》中,布莱克写道“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在描绘羔羊与世无争的温顺性格同时,也借用基督教《圣经》中“上帝的羔羊”这一喻象,其背后隐含的则是羔羊作为献给上帝的祭品,所蕴含的牺牲意义,于是诗人在之后回答“Does thou know who made thee/Little lamb, I’ll tell thee/He is called by thy name/For He calls Himself a Lamb”,即上帝即是羔羊,羔羊即是上帝,二者的牺牲精神相互结合,形成一种天真之下的牺牲精神。
再看《老虎》,”Tyger! Tyger!Burning bright/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在这里,老虎作为一种幽暗森林中可怖且充满力量的形象出现,似乎象征了某种欲望,力量,和人非理性的一面。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诗句还写到了”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在这里,羔羊的形象出现了,在同前一篇《羔羊》形成对立统一的过程中,诗歌内部也开始出现了统一性,成了可怖和天真之间的相互映照。
诗歌与绘画
谈论布莱克的诗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铜版画。与之同时代的德国启蒙主义作家莱辛在《拉奥孔——论诗画的界限》中曾提到,一切艺术都是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的结果,诗以语言,画以线条,因此“诗歌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画不擅叙事,诗不宜描写”。于是有学者就提出,布莱克的诗或者画,脱离了相互映照关系之后,便显得苍白了。
然而,这一论点就今天的角度来看,必然是过于片面的了。事实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曾提出过和“诗画关系”有关的观点。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认为“诗入画”,中国近代王国维先生则提出“诗画互通”的观点;与布莱克相近的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诗人马里诺更是从联觉的角度阐明诗画之间的相互转化的问题;至于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更是从中国古代文学中诗画结合的角度提出“观者所见,即画中人所见”的观点。由此可见,诗画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
那么布莱克本人对此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布莱克说,艺术不单单是对自然的模仿,同时也是对内心世界非理性一面的表现。可见,他的这一观点在启蒙时代有着明显的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对人内心的高度关注使之作品在理性的文字之下,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浪漫。
其次,就诗歌于时空,绘画于空间的问题上来看,布莱克的作品中也呈现着一种意识上的相互渗透关系。在他的作品中,画以静态的延伸,诠释着诗在动态时空下的静态;诗则以动态的延展,诠释着画在静态时空下的动态。此二者相互交融于他神秘的象征体系之中,在思想上形成了某种胡同。
因为,正如布莱克本人所言“绘画也像诗和音乐一样,在不朽的思想中存在和狂喜。”
综上
毫无疑问,布莱克的诗画在19世纪的英国是令人震惊的,在这个以崇尚理性为主要原则的启蒙时代,布莱克以一种非理性地方式对理性主义发起了公然挑战,他摆脱了18世纪古典主义教条束缚,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地无韵体,开创了英国浪漫主义先河,通过诗画互释的方式,打破了艺术界限,影响了后世华兹华斯,济慈等著名诗人。
延伸阅读
《天真与经验之歌》:威廉 布莱克
《英国诗史》:王佐良
《拉奥孔》:莱辛
《人间词话》:王静安
关注公众号
现实之下《天真与经验之歌》读后感(五):“一沙一世界”——神圣的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是个神圣、无畏、单纯的诗人、孤独的先知。虽然布莱克现在被誉为伟大及独一无二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但对于他,我们知道的无疑太少了,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他的译介也不多。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英国第一重要的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永恒的福音》、《天真与经验之歌》、《先知书》、《伐拉,或四天神》等。他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住在伦敦百特街(Broad street)28号,由于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后来为了家庭,他去雕版印刷作坊工作。他的一生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
布莱克四岁就看到了宗教景象,并且时常有特有经历。他曾看见过缀满天使的大树,曾见到过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古圣先贤,并给他们画过画像。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绘画和诗歌表现出来。人们称他为不可思议、能见异象的人,他拥有双重视野,能看透视觉世界的虚伪外衣。大部份人对事物均是一样一样的去留意,布莱克则通晓灵性力量,知道不同事物均有联系,他告诉人们他的能力:“我不是以外表的眼睛看事物,我只是透过它看事物,而不是依靠它。”早在孩提时代他的神秘力量已有显现,有一次他在花园里摔了一跤,母亲把他抱起带走,他便喊着说:“我看见所有的树满是天使!”另一次,有人问他:“当太阳升起,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像钱币的火圈?”威廉回答:”啊!可不是!我看见无数天国主人的同伴大唱『神圣,神圣,神圣。』”
他的画大多是表现他入静中所见到的人物,如他为自己的诗“欧洲:一个预言”所作的插图就是如此。作为一个雕刻艺术家与作家,布莱克认为他负有帮助英国建立以爱为基础的新社会秩序的使命,他称之为“耶路撒冷”。他感到他一定要揭露社会的错误,如童工、贫穷,工人只得到贫乏的工资。唯一的方法是令人知晓灵性的价值,而不再只想着物质的利益。“我有一种正法去宣扬。”他如此说道:“我不会放下我的伟大工作,去打开人们不死不灭的眼睛,向内探索永恒的工作。”布莱克以写作及绘画去成就他的使命,他的作品主题主要是正义。他的一首诗《米尔顿》,花了他四年的时间,诗里有加插圣诗“耶路撒冷”。在序言中,他称写作只是以天启的能力去默写,他说:“我是默写天国的讯息,不论白昼与黑夜。”
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和经验的忠实记录者。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如《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皆可以看作构筑布莱克之“天国原形”的一部分,并且可以用一种亲喃的语言和“白色诸神”寂静的交谈,尽管世风低落,但布莱克怀着壮丽的想象力与战斗力,投入了 “世俗反讽”运动中。布莱克同时代的人除了为他的不同寻常的举止和热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还为他的高深与可敬而感到迷惑。布莱克显然不是为属他的身体命运的那个时代写作的作家,他藉一种基于神秘与特有经验而“对感官不同程度”的扰乱,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赞美的 “天国诗歌”的归依与信仰。也许,这就是布莱克为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与价值,布莱克“玫瑰的哭嚎”和“真理总是隐藏在疯狂的暮蔼中”的大胆语句,为我们找到了些许从“黑暗的烟囱”延伸到“玫瑰色天国”的神秘体验路途。
在同时代人眼中,威廉.布莱克是一名才华卓绝的的圣者。有人说“布莱克,你见过他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知识博大精深,他谈吐非凡,和他在一起散步就是在接受美的灵魂……他是一个不带面具的人,是那种我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所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人。”正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 布莱克歌唱四季之美,吟诵晚星、黎明、山冈与晨曦等自然景色的瑰丽,也探究死亡与爱情、青春与命运等那些永恒的艺术主题,他的诗纯真清新、情感真挚,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布莱克一生浓厚的天启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预言性、宗教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诗作内容以神秘、宗教及象征为主要特征。他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果说前者是为结婚后守教的人看的,那么后者更多是小学生们的新年读物,或者圣诞老人给大家的金黄色的发光玩具。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他不理会禁锢心灵的传统宗教。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唯一的生命,来自肉体,理性是力之界限或外国。力是永恒的欢乐。”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诗歌是精神革命的圣经。他,这个见到过上帝和天使的作者,因此而成为现代精神的先知。那“光焰灼灼,燃烧在黑夜之林”的虎的形象,作为力与美的结晶正是他的精神肖像。
布莱克不仅仅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只抒情夜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深入人类灵魂的揭密者、探险者和革命者。他的诗歌没有沉溺于那种心理与情绪的夸张和过度宣泄,而是直接诉求宇宙奥秘和心灵的真实,并力图从束缚精神自由的生存现实中努力挣脱出来。《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他展示的是人类灵魂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天真之歌》是人类精神原始本真向度的揭示,布莱克说“童稚的微笑是他的真容”。摇篮中的婴儿,自由嬉戏的孩童,到处游荡的牧羊人,都是一样的纯真、欢乐、美丽、自由,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处于纤尘未染的境地。如在创世之初,处处流露着超验性和神秘性,好似发自宇宙深处的光未被阻隔地投射出来。而《经验之歌》则是灵魂被异化的沉沦图景,人的本真精神与经验现实发生了分裂,彼此冲突,妒忌和自私用黑夜缩住少女与黎明的欢乐,用奴役和压迫把自由的爱捆住,以贫困和不义在大地上播撒悲惨与不辛。在这种痛苦的精神处境中布莱克见证了时代的苦难。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热点。布莱克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对华滋华斯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画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馆藏十分丰富的专馆;剑桥大学会有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国内一学者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诗人以及他的诗,只有充满敬畏的潜心阅读也许才是较恰切的选择。
布莱克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现在威廉·布莱克的画作在英国被称作国宝,放在国家博物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