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选择》是一本由沈志华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无奈的选择》精选点评:●今天弄到一套●写的倒是不错,作者喜欢领袖,能琢磨领袖。毛在苏共二十大后有过配合,如取消毛泽东
《无奈的选择》是一本由沈志华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奈的选择》精选点评:
●今天弄到一套
●写的倒是不错,作者喜欢领袖,能琢磨领袖。毛在苏共二十大后有过配合,如取消毛泽东思想说法;写十大关系的背景;占领东北;斯大林的政策多变,利益不变,有东北不大战;斯大林怀疑毛;世界格局形势;股份公司中方更积极;共产党南下,美国需考虑东南亚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本自称人民民主国家;起初学苏亲苏艰难;12年科学规划;共产党情报局;斯大林之死;喜欢说逐出教门;苏联对布拉格的干涉有两个阶段;东欧不稳定是从始至终;利用政治支持获得苏联不少物质给予;苏南关系;中共在国际社会主义中政治地位;反右;国际共运在莫斯科会议后变化,毛大放超英,大讲核大战,惊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问题与中苏关系;建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注意国务院;专家撤离;争夺领导权与理论高地;电台、舰队、金门、中印、美苏和谈;社会主义国国际关系总有党关系。
●禁书,又是禁书
●很不错,了解中苏关系的真相,纠正了从小被树立的观点。 独裁只能代表封闭和偏激,只能使国家走向衰败,使民众走向懦弱和痛苦。苏联当时其实对我们是很好的,也是很讲感情的,苏联的支援我们应该感恩,不能否定。
●斯大林为了寻找远东的出海口,转而支持金日成发动战争
●无奈的选择,无悔的分手
●2019-12-30 上册
●意识形态就是说辞,国家利益才是根本
●党际关系与国际关系
●#大学没读完的书。目前六章毕,微信听书到这里。沈志华老师的书,可能靠读是不行了。
《无奈的选择》读后感(一):斗争和团结
中苏大国博弈,既要合力压倒西风,又要争夺东风的领导权。既要寻求和迫使苏联的援助,又要防止苏联手向远东伸的过长。既要一边倒,又要维持和美蒋的平衡。新中国的领导人要把握好智慧和胆量的关系,斗争和团结的关系,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实属不易。实事求是的复盘外交史,方可看见精彩纷呈的一部大剧。
《无奈的选择》读后感(二):沈志华先生潜心研究中苏关系二十年的结晶
很早就听到沈志华先生要把自己这二十年来的研究中苏关系的心得整理出一本完整的专著,很期待。这本书是沈先生的粉丝们一定要买要仔细拜读的。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中苏关系的研究可以说是《无奈的选择》观止了。小弟基本读过沈先生的大部分论文和专著,也听过先生的演讲,总体感觉先生的演讲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演绎,讲许多故事,使人大呼过瘾。而一旦涉及到公开出版物,先生的风格立马回归到极为严谨的学术路线上来,所以读先生的论文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基本每篇都会有近百个注释,其中有的更是200多个,而一般的史学论文50、60个脚注就算多的了。先生的实证主义学风令人敬佩,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凝结成这本884页的精华文字,先生不知道要在多少倍884页当中的文献档案中上下求索,盘查梳理。
一句话,喜欢沈先生的诸位,这本书一定要买
《无奈的选择》读后感(三):科学理性,以史为鉴
建国后的历史大多语焉不详,为尊者讳,读一点历史资料让人豁然开朗。
社会主义尤其是中苏关系对刚成立的中国绝对意义重大,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但是一味强调主义,忽略国家利益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弊病,带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不稳定包括中苏关系破裂。
我个人觉得这和毛泽东个人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共内部集体主义形同虚设,不然如何解释反右和文革?毛是个有野心的人,在东欧等外交事件中发挥运用后就一心想统领社会主义阵营,这是一种膨胀,国内大跃进大连钢铁等也是这种膨胀。
这种膨胀的后果是忽略事实,漠视规律,不守规则。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怎么都不应该是国家层面的口号,对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的打击也源于此。这种个人性格带去国家政策外交政策,带来的就是一种幼稚病。
希望我们的国家今天可以以史为鉴,理性科学。
《无奈的选择》读后感(四):读巜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有感
先说比较整体和泛泛的感觉,一方面大量的补充了自己对1949建国前后与苏联关系的大量历史细节,既让这段历史变得鲜活,也解答了自己以前对旅顺和大连驻军的困惑。另外一方面纠正了自己对历史的一些片面认识及其带来的偏见和错误认识。
印象深刻的有这些个方面,简单述说一下。
一是关于1949年前后中国与美英交往的过程,知道了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背后的故事,也知道了中国一边倒地向苏联走去的原因。
二是知道了苏联对中国的无比巨大的援助。中华上下五千年,还从来没有过一个外邦给过中国如此的支持,包括军事,经济。美国之前对中国的支持基本上都是军事方面的。虽然每个国家的对外援助,主观上都是为自己,但是没有苏联的积极支持,中国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不知道要晚上多少年。对苏联这个国家的好感增加不少。
三是了解了朝鲜战争的详细决策过程,对自己理解正在读的巜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有很大的帮助。
四是书中的一个观点,个人深受启发,就是赫鲁晓夫时候中苏同盟过程中,党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浪乱了。远没有斯大林时候区别的清楚。为以后的关系迅速恶化埋下了隐患。当然,1960年苏联专家撤退后又返回继续尾履行援助合同是历史书中所沒有讲到的。
五是读书越来越多,越发感到不能虽便发表观点,因为背后有太多的信息不为所知,就算是自己的分析逻辑没有问题,可是如果输入不对,又如何得到正确的结果?
《无奈的选择》读后感(五):随笔
第二次阅读无奈的选择,好像已经忘记了第一次阅读时的心境。真正阅读苏联史的时候,好像是2年前看切尔诺贝利的故事。沈志华老师确实从一个非常高的角度给我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原来在读24史时心里有很多的疑惑,总觉得所谓的纲常礼仪并不能解释很多的故事。可能人类社会就是在冲突和协作中,就是在种种很难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约束下,寻找纳什均衡吧。在苏维埃大清洗的时候,美利坚也在大搞麦卡锡主义,可能是形态意识间的误解,也可能是两种力量的对决。我们现在的这个国际运转体系,就是在这种不对称信息论的状态下形成的吧。如果没有西方世界的围追堵截,苏维埃是不可能走上斯大林体制的。如果没有苏维埃向世界输出革命,工人的权力也不会得到保障,凯恩斯主义也不会诞生,资本主义体系也将在1930年瓦解。可能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动态均衡吧。中苏关系也是在这种国际风暴下的产物吧。从社会主义亲兄弟到同室操戈,尔虞我诈中送走了社会主义老大哥,诞生了以资金作为向导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旅顺港、长春铁路的面前,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共同理想变得不值一提,全世界无产阶级站起来的口号,变成了为各自利益运转的机器。可能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我们从不指望从肉店老板和面包师的仁慈中得到晚餐,而是从他们对各自私利的考量中得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能就是在这种所谓技术进步驱动下以丛林法则为指导的经济发展史吧。所谓的理想,人类历史上所谓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或许就像勒庞所说,只不过是一个群体的想象吧。时常在想人存在的意义,人类发展的意义,可事实就是,根本没有意义,物质微粒构成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将在微粒中消逝。或许一切只是在无奈中达到的动态均衡吧。偶然看见一年前写的随笔,突然觉得一年前的自己好积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