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12 09:47: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滚雪球(下)(纪念版)》是一本由[美]艾丽斯·施罗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0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滚雪球(下)(纪念版)》精选点评:●感人和诚恳,从以前对巴菲特如何赚钱的疑惑,到人生究竟如何过才有意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1000字

  《滚雪球(下)(纪念版)》是一本由[美] 艾丽斯·施罗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0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滚雪球(下)(纪念版)》精选点评:

  ●感人和诚恳,从以前对巴菲特如何赚钱的疑惑,到人生究竟如何过才有意义,多多少少都能得到一些示范。而且写作者的容量,也部分决定了对巴菲特的行为的理解,因而整书才有活气。

  ●与投资这方面的天赋相比,巴菲特的孩子气、脆弱而又坚强的性格、与苏珊刻骨铭心的爱情带给我的情感冲击更大更强。“股神”虽不可复制,但其所坚守的理念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价值投资和不随波逐流等不仅适用于股票市场,也是指引我们生活的明灯。巴菲特找到了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形成硕大的雪球后又化作甘露滋润后人,而不是将雪球滚至一个巨型冰库冷冻起来,这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此外,本书的翻译质量只能用糟糕来形容,校对工作显然也没有做到位,没有英文原文的帮助根本无法阅读下去,胡译乱译拼凑行文数不胜数,大煞风景哉。

  ●与投资相关的内容很少,基本是生活传记。唯有热爱让人与众不同。

  ●时间是好生意的朋友,是普通生意的敌人

  ●上个月看完了整部,大致了解了巴菲特的财富之路,从小开始送报赚钱,喜欢玩数字游戏、有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但不善处理亲密关系,生活能力也很差。金钱,很多人都喜欢,但是大多数都是享受金钱换来的物质生活,而巴菲特则是喜欢赚钱的过程,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永远不会腻的数字游戏。

  ●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体书

  ●总算读完了… 上下两册都讲得太细了,更适合有金融背景的人针对特定大事件去了解巴菲特当时所做的一些决策。总体而言,收获也只是对巴菲特有了更多的了解吧。

  ●投资经典

  ●财富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对基本准则的坚持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一):公开的不难发财的秘诀

  谁都想财源滚滚,越苦逼、越吊死,这种欲望越强烈,几近疯狂!看了《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对这句话长时间思索,让我对滚滚财富的获得有了别样的认识,不妨将“很湿的雪”看作消费者最需要的服务,把“很长的坡”看作全新的商业模式,两者有机结合,不发财都难,你可以试试哦!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二):第一次书评 海涵

  刚买到这种本,应该是这套的时候,确实挺吓人的——900+页!但正如以上各位的评说,作者是个会计。对影响巴菲特的事情一一罗列阐述了一番,虽然看似无重点,恰恰是有理有据,而且有很详尽的当时收购的股票数据和当事人对事件的看法和处理办法。

  恰恰是现在我们太急功近利了,上个大学,读本书,一直在希望像手术一样,给你所要的什么成功的秘诀。道理都在书中,你要细细品味。

  重点说下下册的最后几章。书中说道了那个巴菲特提到的健康的问题。

  无论你多么富有,最后承载这一切的都是你的身体。

  感谢社会

  书中提到他和比尔盖茨在中国看到那些体力劳动者,感叹如果他们出生在有利的环境里,那他们当中会有另一个盖茨。

  “我们所得的财富都是在这个社会中获得的,当我的财富到达一定地步时,就要回报这个社会”。

  不断学习

  有成就的人的传记我从小就爱看,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不断学习,不断阅读。巴菲特就拥有自己浩如烟海的藏书。时尚大帝拉格菲尔德拥有自己的私人图书馆。我相信网络和电视也可以提供资讯,但质量和数量远不及图书。在现在人人低头刷微博微信,回家打开电视电脑的年代,回归阅读是你成长的主要一步。

  第一次写书评,文笔拙劣,重在自己的一些看法,有意见,您客气点提。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三):《滚雪球》

  巴菲特是值得敬佩的人,他对财富的渴望如同吸毒者对毒品的依赖,但是他又舍不得花钱,即使给自己买件衣服或给孩子们一丁点财富。他将自己挣的钱选择回馈社会,一个提倡:死前手里留有财富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看完这本书,我看见了一位老人一生的“专注”,他专注于投资市场,对投资新闻从不间断关注,即使北极探险,也要花极大的代价给他空运一张证券时报给他,他现在的公司原来是一家快倒闭的纺织厂--伯克希尔,被他收购,并且投资糟糕,他没有放弃,硬是被他变成了一家被世人认知的公司,他现在的股价34万美元1股(12月17日股价,前几天跟同事聊天时他在32.75万美元),按照美股交易标准,可以1股起买,他的股价就是美国的一套别墅,当然也是巴菲特给股东的承诺。让我惊讶的还有他的起家,虽然有利用制度的空子,但是可以说是灰色地带起家,这个与国内早期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存在本质的差异。当然他的成功很难复制,他自己都承认是时代给了他机会,当然跟同龄的人也很多没有抓住机会。看他的书想学点股票投资,看完发现,他那买买买的方式我们根本学不来。 既然只能仰望,就说说与书的故事吧!这书是我见过盗版最多的,估计盗版商会觉得这个富豪的经历一定好卖,早几年赶集地摊上总有这书,想想这盗版商估计只印书不看书,看得完书的人也不会混的太差吧。前几天同事说的那般:你见过早上出来要饭的乞丐吗?因为财迷的梦想,我买了电子书,也看了我一个月,有点小厚,还好不枯燥,比《耶路撒冷三千年》好看多了。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四):滚雪球(下)

  《滚雪球(下)》在讲述巴菲特商业王国的同时,展现出他更鲜活、更有烟火味儿的一面。

  随着巴菲特的雪球越滚越大,他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舆论压力。他的商业版图随着并购仍然在不断扩大,有些失败的并购让巴菲特陷入不小的麻烦中。千禧年到来之际,巴菲特错过了科技股的腾飞,可口可乐公司经营不善股价下跌导致持有其相当多股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价随之下跌,巴菲特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道琼斯指数涨幅,大家纷纷开始质疑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报纸刊登出大大的标题:沃伦,你究竟怎么了?面对这些质疑,巴菲特很少辩解,始终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方式。结果大家都知道了,2008年,巴菲特登顶世界首富。

  在生活中,尽管苏珊与巴菲特分居,两人仍旧保持着密切联系。苏珊患病后,巴菲特开始花更多时间陪伴妻子,苏珊终于看到赚钱对丈夫来说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以前巴菲特害怕死亡和离去,无论对象是亲近的人还是自己,然而苏珊的死让他不得不正面面对这些,终于能够坦然谈论妻子的疾病和离开。

  随着财富、影响力和年龄的增长,巴菲特开始关心政治问题:反对减少富人税,认为贸易逆差最终会导致美元贬值,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巴菲特称自己中了“卵巢彩票”,幸运的出生在一个美国中产家庭,受到良好教育,赶上好时代。因此通过慈善帮助没有中“卵巢彩票”的人,但却没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任何项目、建筑、基金会。

  《滚雪球》的故事记录到2008年,巴菲特已经七十多岁,仍然没有停止学习、投资、慈善。从传记里认识到一个不平凡的企业家,合上书,在心里默默感叹一句:原来,你是这样的巴菲特。

  ———————————————————

  笔记:

  巴菲特的方法仍然没变:评估投资价值,规避风险,保留安全边际,专注,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事,让复利发挥实际功效。

  巴菲特精力充沛,激情洋溢,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青年;他似乎记得每一个读过的事实和数据;他能激发人们自愿接受困难的工作,并坚信他们能够创造奇迹;而且巴菲特极能容忍别人的嘲讽和缺点,却不能容忍别人浪费他的钱财。

  在这个腹地之外管理伯克希尔和蓝筹印花公司子公司的那些经理们可就太幸运了,因为巴菲特基本上让他们独自经营,他的管理技巧就是找到一些像他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的完美主义者,然后就放任自流了,不过要对他们“卡内基化”——关注、赞扬,以及运用戴尔·卡内基的其他方法时不时地敲打他们一下。对多数人来说,其他方法就不必再用了。

  70年代末期,巴菲特大部分的投资资金都来源于一个流动的金库,即保险和赠品券(印花)的浮存金。

  “尽管我们形式上是公司,但我们实际上却将股东视为合伙人,”他们写道,“我们不把公司看作我们企业资产的最终所有者,相反,我们把它看作股东拥有这些资产的纽带。”

  虽然巴菲特竭力通过金钱来控制自己的孩子,但他却从来没有花时间教他们如何理财,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他对手下人也是这样做的:他感觉聪明的人自然会弄明白这件事。他给了孩子们伯克希尔的股份,却没有强调这在将来会对他们多么重要,也没有解释复利,更没有对他们说可以借钱但不能出售股票。现在,他那些致股东的信,经过卡罗尔·卢米斯的编辑加工,已经涉及了很多金融问题,毫无疑问,他认为这些信,再加上他的榜样示范,已是十分充分的教育。但是,他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他自己的孩子恐怕比那些合伙人更需要教导。

  有点奇怪,毕竟孩子们还年轻,哪里会懂得那么多投资相关知识。

  巴菲特的一生是充满冒险精神的,除了再保险这个行业,他开发的另外一个实验性产业就是Homestate保险公司。

  1985年对于巴菲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头。当巴菲特把通用食品公司出售给菲利普·莫里斯时,仅仅这一只股票就为伯克希尔–哈撒韦赚回了3.32亿美元的收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福布斯》也开始了对巴菲特的关注,在《福布斯》列出的400位世界富豪中,就有巴菲特。当时,想要进入《福布斯》的富豪名单,意味着你的身家必须要在1.5亿美元以上,巴菲特做到了,那时的他只有55岁。

  于是,巴菲特给女儿送上了一笔合适的买卖:如果苏茜能够减肥成功,她将获得一个月内购物免单的机会,支出全部由巴菲特负担,而且一个月内购物不设上限,但如果苏茜的体重出现反弹,那么她必须要把消费的全部金额还给巴菲特。

好独特的关心方式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五):读完《滚雪球》,我从巴菲特身上学到这几点

  最近读完了沃伦·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这本书是巴菲特的成长记述,历数的巴菲特上下共五代人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悟,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下。

  0. 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国内很多人称巴菲特为“股神”。巴菲特是通过持续投资让自己不断变得有钱,在2008年,他在福布斯排行榜上排到了首位,超过了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截止2019年2月,他个人净资产875亿美金。这是什么概念,国内阿里巴巴的马云大家都知道有钱,净资产279亿美元,巴菲特是他的三倍。如果你每天中500万人民币的彩票,你要连续中300年才能有875亿美金。

  巴菲特是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主席,这家公司通过控股、投资等方式拥有大量公司与资产,从1965年起至今保持20%的年复利增长(同期的S&P标普500指数只有不到10%),在2019年世界500强中,Berkshire Hathaway排名第8。前五名分别是:沃尔玛、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和丰田汽车。Berkshire Hathaway每年的股东大会是投资者的一次盛会,每年巴菲特给股东写的信,都广为流传。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会在几年中逐步向其他基金会捐赠Berkshire Hathaway的股票用于慈善事业,其中大部分将捐给比尔盖茨的基金会。《滚雪球》这本书里评论道:“这位自己存硬币的衣橱都连家人都不准碰一下的小男孩,历经蜕变,现在终于可以自如地将数百亿美元交给别人打理了。”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巴菲特收购的家居城)

  1. 理智让人在投资市场持续走下去

  巴菲特说过,“你对股票可能有情感,但是股票对你却未必会有情感”。在读《金融心理学》的时候,就意识到,人由于主观的因素,往往对客观的事物变化,无法给出理智的评判。就以股票投资而言,当股票涨了,我们很容易倾向认为,这个涨势会一直持续下去,于是追高,但是却发现被套牢;当股票跌了的时候,我们就会默认还要继续跌下去,于是割肉却发现,一卖掉就开始涨。

  普通人总是被表面所迷惑,而所谓价值投资是需要建立一套自己的认知体系来独立看待问题。“大钱往往是那些能够做出正确的定性决策的投资人挣到的”,“如果你在股票市场上不能有独立的想法,那你的投资注定不会成功”。

  读巴菲特的故事让我感觉,这位长者有着极度的冷静和理智。比如他有钱,但是却一直住在奥马哈的老房子里几十年,他不怎么花钱消费,因为他认为这笔钱拿来投资复利,相当于未来的好多钱;他在生活并不因有钱而奢侈,反而非常克制,以至于自己的儿女结婚的时候,都不愿意多出钱而被妻子批评。

  这种理智伴随着的其实是对人的情绪或者情感的无暇顾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从小就爱读《统计年鉴》的男孩,知道奥马哈人口数量,这种风格在女孩之中会不会受到欢迎?1949年,他买了一把四弦琴,和一个女孩的男朋友展开竞争,最后的结局是,手里拿着四弦琴,却没有俘获那个女孩的心。

  2. 专业与专注是安身立命之本

  在网站上我看到一部关于巴菲特的纪录片,标题叫 Becoming Warren Buffett (http://t.cn/RuMHYMf)。在纪录片里,有人评论到,巴菲特能有今天,还不是有一个国会议员的爹,我觉得这有点反鸡汤过度了。

  巴菲特的成长必然会受到父亲的影响,因为从小他就读了父亲书柜里的许多书,比如《证券分析》等。但是有一点,我认为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巴菲特行走江湖的根基,就是他广泛而又深入的阅读,以及在此之上的对数据的分析与理解。

  巴菲特会翻阅上千页的《穆迪手册》从中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如果有一本书,上面密密麻麻全部是数字,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没有人给他解读,那他永远不会耐心地看下去。哪怕这些财报都是公开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让别人给他推荐可能会涨的股票,却不愿意自己花时间投入,给自己找了一堆理由。

  在《滚雪球》最后一节中,作者总结道“他研究了大量股票,一头钻进图书室和地下室认真研究别人动都不再想动的陈旧股票记录。他一宿一宿地研究别人看来只是觉得眼花缭乱的成千上万个数字。他每天早晨要认真阅读几份报纸,就像痛饮可乐那样贪婪地读《华尔街日报》。……度蜜月时,他在车子后座塞满了《穆迪手册》和会计分类账。他花几个月时间阅读一个世纪以来的报纸,了解商业循环模式,华尔街的历史,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代公司的历史。他密切关注全球政局,分析其对商业的影响……”。

  我认为巴菲特在自己的专业内下到的功夫,可以秒杀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这也是他能在财富上斩杀大多数人的重要前提条件。没有在年轻的时候积累的深厚功夫,不会有持续几年的投资上的表现。

  巴菲特曾经说,“每个人都能读到我的读的内容,这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巴菲特是用自己的脑力与体力,往深处努力;反观这个时代,知识付费在让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的同时,却也让大部分人失去了深入分析与思考的机会。你的脑回路和大多数人一样,那在财富上无法有所突破,也是必然的结果了。

  (这里留一个小问题:巴菲特有没有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做这些事情?)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专业,在这个方向上投入远远超过他人的时间和脑力;而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专注”。

  巴菲特在刚刚认识比尔盖茨时候,盖茨的父亲有一次拿出两张纸,让两位分别写出认为一个人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品质,巴菲特和盖茨都在纸上写的是“专注”。

  3. 把时间拉长才能看到什么最重要

  巴菲特举过这么一个例子:

  你自己在车商那选一辆车,你喜欢什么?如果让你这一生只开这一辆车,你会怎么办?是不是要好好的爱护这辆车。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和身体,就是要陪伴我们一生的,就像是我们这一生仅有的一辆车。

  很多人不理解巴菲特为什么长期不碰科技股,因为他认为技术是更新换代很快的;而他更多关注的是传统领域,几十年都有长期稳定的消费需求的。这给我提供了另外的视角。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信息其实是来自互联网,我们会对技术类资讯有优先的认知直觉,就会觉得这些应该最好。但是如果换到巴菲特的视角,他持有的许多公司穿越了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历程,把目光放长远以后,看到的好像又不一样了,比如雅虎公司,从如日中天到现在,20年……

  而正因为目光放长远,道德与声誉就变得更重要。这其实是一个持续行动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什么样的事业才能更长久,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走得更好?巴菲特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仅靠他有多少钱来衡量,或是去年赚了多少钱来衡量,那么他迟早都要惹上麻烦”。在处理所罗门公司事件的时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公司亏钱了,我还能理解;但是如果让公司名誉受损,那我将毫不留情。”

  到现代信息社会,热点此起彼伏,事件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每天都在追逐最新的热点,都异常焦虑。在这种越来越快的节奏中,很多人容易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失去了专注,丢掉了价值。在相互折磨的社交网络上,我们每个人都披上一张表皮,刻意呈现出某一副特定的样子,按照别人告诉我们应该有的方式生活。

  在这样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中,巴菲特的故事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坚持自己的信念看法,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利用好复利的强大作用,慢慢走下去,我相信,这样的人生不可能会差。

本文标题: 《滚雪球(下)(纪念版)》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7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不再想成功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