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11 09:42: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怀旧的乌托邦》是一本由[英]齐格蒙特·鲍曼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9-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怀旧的乌托邦》精选点评:●笔耕不辍,死而后已。●我居然到了2019年末才读这本书!!!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摘抄

  《怀旧的乌托邦》是一本由[英]齐格蒙特·鲍曼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9-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怀旧的乌托邦》精选点评:

  ●笔耕不辍,死而后已。

  ●我居然到了2019年末才读这本书!!!

  ●对当下流动现代性的种种状况描述很一针见血,鲍曼指出我们处于持续的工具性危机时代,任何事物的因果关系都变得难以确定,幸福未来不再可期……于是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过往,渴望拥有一种集体记忆的共同情感,获得某种连续性(但也有学者指出,这种怀旧病是身处生活与历史加速剧变的时代中人们的一种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引诱我们放弃批判思考)。书中探讨了暴力与暴力模仿、“我们”/“你们”的画界、全球化不平等、现代人的自恋与孤独等问题,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民族国家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独立和原子化的个体与团体归属的需要、自由与安全感、发展与平等等等多种核心问题中的张力。主体论述的几章里对当下世界人类状况的准确把握让人无奈无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主体性要如何发挥?在最后尾声提出的建议办法则相对显得陈词滥调乌托邦了

  ●观点其实已经昭然,不过分析思路和论证还是挺新鲜的。

  ●好松散的一本书。

  ●想摆脱现代性的风险、不确定性,不靠乌托邦,那靠什么呢?每个个体似乎都没有退路了,因为身后是美丽的悬崖,周遭是恐怖,前方是一片黑暗。

  ●鲍曼去世前不久完成,导言开篇很熟悉的风格,个体化带来不确定,解放和自由的风险,怀旧在此背景下是一种求定的表现。之后鲍曼给出了回到过去的几种可能:霍布斯、部落、不平等、子宫。行文过程信手引用文学、历史、哲学、新闻报道,思想性略弱。另外,有没有人知道哪家买了他的In Praise of Literature这本书。

  ●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共居者——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生死抉择的关头:我们应相向而行,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前进,否则我们将一起走向毁灭。

  ●很杂很散,不想说得太复杂,不想说得太绝望。很多思想我已经在鲍曼身上看到过了,所以谈不上多大惊喜,给四星是私心。

  ●走向毁灭。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一):怀旧的乌托邦

  未来是不确定的,没人知道下一刻是像往常一样还是发生突发情况,而长时段的未来更是深不可测。曾几何时,思想家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在没有到来的时间段里寄托各种美好想象,认为那是历史的终结之处、幸福的乌托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想象不再美好,过去反而成了幸福的代名词,人们在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同时,把希望寄托在曾经的过往,沉湎于怀旧的乌托邦之中。

  向前或者向后,无论哪一种幸福想象,都体现了人对不确定的恐惧和对确定性的向往。为了逃避不确定,乌托邦想象是恒长的,而怀旧的乌托邦则追求已经确知的历史,因其确知而必然确定。

  然而,如果要回到过去的话,应该回到哪种过去?齐格蒙特·鲍曼剖析了几种怀旧的乌托邦想象:霍布斯的丛林社会,互相隔绝的族群时代,不平等的情形,还是干脆返回母体拉倒?他指出,这些逆动早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相反,他认为我们不能继续扮演历史的缩头乌龟,而是应该转过身,展望未来,携手共进,这样才能避免共同的毁灭。

  怀旧的乌托邦 齐格蒙·鲍曼/姚伟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15

  子扉我 2019年春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9年4月13日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二):逆托邦的未来

  230页的小书花了三个半天才读完,每一句话、每一个论断都值得仔细品味。

  这本应该被翻译为“逆托邦”的书,核心观点在于,人类现在正生活在一个对未来预期普遍悲观,充斥着不安全感、焦虑感的时代里,这种氛围造就了很多怀旧思潮,包括回到霍布斯、回到部落,回到不平等,甚至回到子宫,但鲍曼一一批驳了这种观点,认为即使未来充满荆棘,还是要坚持往前走,这个话看似说起来轻巧,实质是经过了一番深刻思考的结果。

  这本书作于2019年,但套在今天的世界,尤其是套在2020年初的中文互联网世界里,若合符节,完全一致。理解了这种思潮的存在和社交媒体的运行逻辑,也就能理解生育率下降、网络暴力、消费主义、996这些现象究竟为何产生了。简而言之,都是资本主义及其工具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也造就了世界范围内缺乏安全感的焦虑情绪。

  对个人自由的过度强调,导致了集体层面的不负责,国家、企业将一些本该担负的责任全部甩给个人,或外包给专业机构,整个社会的整合度越发下降,社交媒体看似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却反而增加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算法的存在,让每个互联网用户更多地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内容,共识与对话便更显稀缺。这些工具层面的现象,背后的实质与资本主义精神完全一致,都是通过解放个人的束缚,动员起他们的积极性,顺应一个个普通人“利己”的本性,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繁荣。一言以蔽之,总离不开“自由”这个概念,离不开一个“放”字。

  个人层面要“放”,国家层面也要“放”,按照这个逻辑推演,“民族自决”的概念,便应运而生。20世纪以来,或出于民族解放,或出于武装干涉,一块块殖民地独立建国,一个个国家联盟轰然解体,虽然赢得了面上的独立,却也引发了实质的骚乱。如今,“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民族国家”虽然还是世界各国的主要政治形态,但频繁爆发的冲突,种种以邻为壑的行为,都呼吁着一种全新政治理念与实践的诞生。

  退后是死路一条,向前还可能得生。美好的过去看上去很美,但只不过是孤独异乡人的永恒迷梦。建基于“天下为私”理念的经济政治体制,一度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但历经500余年,恐怕早已后劲不足,难以应对当今的风险挑战。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先从个人层面谋求共识与对话,超越自由与奉献、个人与集体的二元对立,进而跳出“民族国家”的思想窠臼,并最终探索出一种囊括全人类共同命运的经济政治体制。

  在全书的结尾,鲍曼这样写道:“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共居者——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生死抉择的关头:我们应相向而行,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前进,否则我们将一起走向毁灭。”这句话写在鲍曼临终前的2019年,如今3年过去了,根据2020年上半年西方各国的总体表现,这句话得以落实,恐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应该相信,怀旧、焦虑、抱怨、甩锅,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超越性别、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与芥蒂,团结起来、互相理解、谋求共识、携手合作,才可能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而将人类历史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这种思想与实践,曾经存在于看似美好的过去,也必然存在于逆托邦的未来。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三):未来不应是臭名昭著的,而因是精彩绝伦的

  齐格蒙特·鮑曼用一副生动的画卷假设展开了本文的论证:历史的天使从面朝过去调转了头而面向未来,他的双翅被风暴向后撕扯,而这次的风暴是从人们预期的个忧惧的未来的“地狱”刮向过去的“天堂”——在失落的伊甸园沦为废墟之后,人们通过会议想象出来的天堂。齐格蒙特·鮑曼认为关于过去的天堂是人们想象出的,对比于过去的天堂,未来成了地狱般的存在,这与《历史的天使》刚好相反,人们对未来的恐惧代替了对未来的美好想象。而当下这一趋势似乎在愈演愈烈,一种“怀旧病”在全球兴起。 “历史的创伤似乎可以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抹平,最终人们再回忆过往时也似乎只剩下了美好。”早在500年前,托马斯·莫尔就把人类回到天堂伊甸园或在地球建立人间天堂之千年美梦,冠以“乌托邦”之名,而今天这一乌托邦似乎成了人们心中美好的代名词,今天乌托邦以其特有的未知美好呼唤着对未来感到深不可测的人们。 回到霍布斯:“我们正在回到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世界吗?”这是第二章开头作者的设问。人类为何会觉得正在回到一种相互博弈的零和状态呢?在资本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性中那霍布斯式的兽性,于是我们小心翼翼,以避免自己“人性中存在的兽性”被尴尬地公开。而更让我们恐惧不已的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国家这种利维坦的功能似乎在逐渐丧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魔鬼地带,很多国家崩溃瓦解了,成了一片废墟,居住在哪里的人们,身心备受新自由主义注入的恐怖和暴力的摧残和煎熬,表情呆板目光呆滞。”权力在不断地去疆界化,权力从地域中被解放出来,而曾经霍布斯式的国家建构对于现代国家似乎也正在失去意义。我们每天都被受利维坦保护伞失去的恐惧及其他地区人民侵入的恐惧,而信息渲染的不断被放大化又在不断地加深我们这种恐惧。最终我们对那些因失去政治庇护而寻求人道主义救助的难民也不再怀揣好意, 回到部落:我们对“他们”“我们”这样的群体划分并不陌生,早在人类还是部落社会时期,便开始了小心翼翼的维护这我们的利益以防他者的入侵。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使空间的距离不断地缩短,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以秒的速度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地球村”曾是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自豪之处。但信息技术似乎将人类带入一种“用户友好性”自我部落,我只热爱我所感兴趣的,而跟我有同样兴趣所在的即是志趣相投的,这种“用户友好性”让我们正在变得愈加狭隘,于是我们公然反对侵入的“古怪”之人,政治似乎被剥夺了影响和建构未来的权力。 回到不平等:记得有句无比戏谑话“你以为你可以过你想象中的有钱人的生化,其实有钱人的生活你根本想象不到。”《西比尔,或两个民族》中描写到:世界上有两个民族。他们之间不存在交流,也不存在同情……他们有诸多不同,甚至遵循着不同的命令和秩序。事实上这两个民族一个是富人,一个是穷人。事实上随意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化这一不平等在不断加深,不同于小说所描绘的那种相安无事,信息的传播似乎给了穷人窥探富人生活的可能。窥探到富人生活的穷人就像《理想国》中那个最先走出洞穴的人一样,要么带领大家走出洞穴,要么回到洞穴继续适应黑暗,前者回造成社会的动荡,后者便是怀旧的乌托邦,于是人们开始想念在子宫中的温暖舒适。 回到子宫:“希望正在被私人化”,如果说在回到部落时期我们是群体之间的对立化,那么在回到子宫阶段则成了个人之间的对立化。我们发现在资本时代,我们似乎无能为力于未来,于是便把头埋进了沙子干脆做一只鸵鸟,成了顾影自怜的纳喀索斯。孤独者、自恋者进而导致更加深刻的自闭、抑郁,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被抛弃者,却忘却了是自己先把自己忘却在了纳喀索斯的湖边。 为了改变,请向前看。齐格蒙特·鮑曼一层层设问将人类推入一个悲观的深渊,但他同时又一步步的将人类推向未来的程曦中。他不否认人类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他同时相信人类总会找到进步的途径,未来不仅因为其不可预测而臭名昭著,未来更因为因为其不可预测而精彩绝伦。对话是齐格蒙特·鮑曼给出的答案,是人类走向未来康庄大道的不二选择。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四):扫雷

  1.(页5行1)“真正的或公认的”费解,据原文作“真正的或假定的”。

  2.(页15行14)“首先必须明确其间的顺序”费解,据原文作“还必须强调一点”。

  3.(页15行17)据原文,“一种解脱感”应为“一种封闭感”。

  4.(页16行11)据原文,“概念”应为“谬误”。

  5.(页17行7)据原文,这句话应为“真理部”为了赶上快速变动的国家政策不断地“刷新”(改写)历史记录,多亏了乔治奥威尔对这种做法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活体解剖,它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6.(页17行12)据上文,“选择和声音”应为“发现和声音”。

  7.(页17行14)“最悦耳的”不准确,据原文作“最听得见的”。

  8.(页18行3)“迎来了黎明”费解,据原文作“走向了日暮”。

  9(页25行3)据上文,“贱民”应为“下层阶级”。

  10.(页26行15)据文意,“更容易受到”应为“更不容易受到”。

  11.(页27行11)“正在设定”即be settling for,据原文作“正满足于”。

  12.(页28行4)“那么难以转变”重出,应删去。

  13.(页28行10)据上文,“这座城墙”应为“这些城墙”。

  14.(页28行16)据文意,“二者”应为“划分二者的界线”。

  15.(页30行14)“创新性的看法”不准确,据原文作“开创性的看法”。

  16.(页31行12)“发表的《美国沉迷于恐怖主义》一文”不准确,据原文作“出版的《美国沉迷于恐怖主义》一书”。

  17.(页31行15)“所有公共产品和民主感”费解,据原文作“所有关于公益和民主的理念”。

  18.(页32行5)据文意,“其他民族”应为“其他人”。

  19.(页37行13)这里意思不准确,据原文作“在十年后,并且出现严重的经济崩溃后”。

  20.(页40行15)“执着于评级”即ratings-greedy,据原文作“执着于收视率”。

  21.(页42行9)这里意思不准确,据原文作“正是塔尔德在这种模式成熟之前,在它的出现被社会科学明确地认识到之前很久就指出了它”。

  22.(页43行12)“不被看到和欣赏”不准确,据原文作“不被看到和意识到”。

  23.(页49行6)据文意,“上述”应删去。

  24.(页56行5)“石匠”即Masons,据原文作“共济会”。

  25.(页56行8)“那些知道这世界还有多少其他的人”费解,应为“谁知道这世界还有多少其他的人”。

  26.(页59行7)据文意,“反抗”应删去。

  27.(页61行7)“购物或为了购物”费解,据原文作“购物或不购物”。

  28.(页72行6)这句话重出,应删去。

  29.(页78行2)“原则标准”即principal criteria,据原文作“首要原则”。

  30.(页80行7)“或一直穿着的”费解,据原文作“或据说穿着的”。

  31.(页82行15)“防止其不要让人那么害怕”应为“防止其让人那么害怕”。

  32.(页85行12)据文意,“一个由陌生人构成的居民区”应为“一个充满陌生人的居民区”。

  33.(页88行16)“统治者的宗教乃人民的宗教”一般作“教随国定”。

  34.(页91行15)“faits accomplish”应为“faits accomplis”。

  35.(页92行4)“querelle”应为“querelles”。

  36.(页97行6)“《欧洲社会》”应为“《社会欧洲》”。

  37.(页101行17)这句话费解,据原文作“史密斯也仅是认为,这是因为巴斯相信‘族群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在的’”。

  38.(页103行3)“2006年第13版”应为“2006年第13印”。

  39.(页127行12)“《纽约客》”应为“《纽约》”。

  40.(页128行16)这句话费解,据原文作“发达国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没有遭遇到的相似形式”。

  41.(页147行11)“巴塞罗那”应为“巴塞罗那大学”。

  42.(页149行8)“托利党劳工同盟政府”费解,据原文作“保守党工党联合政府”。

  43.(页151行8)“1.4亿的知识分子”不准确,据原文作“1.4亿的脑力劳动者”。

  44.(页154行18)这句话费解。

  45.(页168行14)据上文,“用奴役偷换解放”应为“用解放偷换奴役”。

  46.(页172行13)“并执着地祈求上帝赋予她生命,且非她不娶”为原文所无,应删去。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五):怀旧是人的通病,只是今天更严重。

  乌托邦,大概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具有美好想象的词语之一。它来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Utopia)一书,指代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

  托马斯.莫尔是是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于是你会发现,乌托邦的最初构想,和社会主义主张非常相像:财产公有,人民平等,按需分配,官员由公共选举产生。

  在今天,乌托邦的最初构想仍然极难实现,全球的物质生产速度,完全达不到74亿人按需索取的要求。而在文学世界里,作家们更构造出种种乌托邦的例子,对其加以讽刺。比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讽刺科学主义的乌托邦;奥威尔的《1984》,矛头指向极权主义的乌托邦;奥威尔还有一本《动物庄园》,借乌托邦的例子,讽刺成功后总会变质的革命;最后是扎克米京的《我们》,针对乌托邦的思想控制,进行鞭笞。

  作家们的意思很明白:虽然构想是美好的,但任何走向极端的意识,都要不得。

  不过无论如何,你质疑不了“乌托邦的构想”是美好的,而这也正是《怀旧的乌托邦》一书中,“怀旧乌托邦”的指代。

  怀旧,是人的通病,谁又不怀念一下过去那些美好的事情?特别当现状潦倒时,人就特别容易怀旧。一个例子是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在茨威格人生的最后几年,他被纳粹驱逐出欧洲,因这远离故园的悲伤,他写下《昨日的世界》,书中弥漫着浓厚的对一战前世界的怀旧,并借以抗诉强权的野蛮。

  《怀旧的乌托邦》指出,面对今天的的时代乱象,人们看不见未来的希望,于是,集体坠入对昨日的怀旧。

  这种怀旧,造成极端民族主义的重新崛起,其代表正是日益严重的恐怖袭击;这种怀旧,更诞生出违背全球化的民粹主义,其代表是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特朗普的上台。

  人们简单的认为,过去是美好的,于是,对过去的幻想成为“怀旧的乌托邦”。

  在《怀旧的乌托邦》里,齐格蒙特.鲍曼详细分析了“想回到过去”的原因和现象,并在最后,提出面对当今乱象的正确方法。

  齐格蒙特.鲍曼是一位研究现代性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版了一系列探讨现代性、科层制、理性以及社会排斥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流动的现代性》,被视作研究现代性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必读书籍。

  因此,当齐格蒙特.鲍曼从现代性入手,讨论“怀旧的乌托邦”时,他说的话还是让人信服的。再者说,《怀旧的乌托邦》是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才完成的著作,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在书中,齐格蒙特.鲍曼分析了四种“想回到的过去状态”,分别是霍布斯、部落、不平等和子宫:

  回到霍布斯。英国政治哲学家在《利维坦》一书中提出利维坦的概念,意指一个可以维护个人利益的强势国家,在没有“利维坦”之前,社会处于“一切人面对一切人”、各自为战的状态。所谓回到霍布斯,指的正是回到“一切人面对一切人”。

  因为强势国家逐渐丧失维护个人利益的功能,导致人们丧失安全感,于是人们不再相信国家,选择回到过去,各自为战。

  回到部落。在社会之下,人们根据自我的兴趣、认知形成小的意识团体,为部落而生,排斥其他的群体。回到部落,指的就是回到这种民族主义意识。

  人们幻想过去“部落时代”的安定、快乐,于是,一当号召“民族主义”的声音出现,意料之中会得到热烈拥护。这形成了今天的恐怖主义,以及对移民、难民的排斥。

  回到不平等。简单的说,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最本质的不平等就是富人与穷人。一方面,信息的发达,让不平等的双方认识到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显著加大。最终,形成了“回到不平等”。

  回到子宫。子宫是人诞生之初所处最温暖、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齐格蒙特.鲍曼用它来指代人们想回到以自我舒适为主要目标的状态。

  如果一本书单指出了缺点,却没有提出解决办法,就会堕入近似谩骂的境地,只有当它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才显得中肯。这就是《丑陋的中国人》和《怀旧的乌托邦》之间的境界差距。

  在最后一章,齐格蒙特.鲍曼引用教皇方济各2019年的获奖发言,说出了应对“怀旧病”的终极解决办法——对话:

通过对话,了解他人的诉求,倾诉自我的诉求,通过对话,找到双赢的方法。而有效对话的前提,是怀着诚恳的心。

  总的说来,这本书可以加深个人对现代社会的总体认识,让人不至于落入“阴谋论”这样的狭隘视角,更让人能够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

  有机会,一定要再读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

本文标题: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7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Measure What Matters》读后感1000字《道德部落》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