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40》是一本由陶晓清|统筹杨嘉|主编著作,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民歌40》读后感(一):民歌四十年来的故人们民歌,是生命的力量,它们拥有独立的意志,是
《民歌40》是一本由陶晓清 | 统筹 / 杨嘉 | 主编著作,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歌40》读后感(一):民歌四十年来的故人们
民歌,是生命的力量,它们拥有独立的意志,是激越生命,喝彩沉浮;民歌,是人文和岁月的沉淀,飞逸青春,纵横山河;民歌,是时代之声,也是小事物的记录者。民歌四十年(1975-2019),四十年来,这份台湾民谣百科全书,是珍贵的档案室,丰富的百宝箱,它全方位地还原了民歌时代的发展,呈现传承的精髓。
那个众星熠熠的时代,那些熟悉或者陌生的名字,如今,几乎都被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或许,当下的你,会觉得唱腔老式,歌词乡土,但无可否认,他们是跨时代的诗人,谱写着岁月的情书。这份时光的礼物,无可复制,留下的不仅仅是你我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你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人生,毕竟都会在某处失去信心,年少的初衷,彼时的忐忑之心,而音乐带给我们,治愈的良药,沮丧之时撑起你肩膀的力量。毕竟,崭新的是日子,过去的是困境。 民歌四十多年来的坚持,创造者与倾听者,俩俩相望,都是故人。
Hi,四十多年来的故人们,抱拳作揖,有辛相识于江湖啦!
20200505
《民歌40》读后感(二):每个时代都有一批爱怀旧的年轻人
民歌40暂无评分陶晓清 | 统筹 杨嘉 | 主编 / 2020 / 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为什么校园民谣在每个时代都能笼络一批听众?
歌词里尽是朝气、理想和不服输,一种想要把当时的即情即景做成音乐标本留下来的信念,按下播放▶️ 键,那个校园单车,咖啡馆驻唱的日子就在思绪里盘旋,不管经历与否。
《民歌40》类似于拼贴简报的意思,网罗民歌风风雨雨走过四十年的各种记忆,泛黄海报、古早节目单、原版手稿、乐坛影集……说不完的一首歌背后的人和故事
《民歌40》读后感(三):《民歌40》编者们的话
民歌40——没有白活
文/陶晓清2019年就牵挂着2019年即将到来的民歌40年。当时“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理事长殷正洋希望找李建复接任下一届的理事长,之后可以带领大家做“民歌40”相关的事。然后在2019年的春天,新任理事长如愿上任,关于“民歌40”的相关工作也一一展开:纪录片、展览、演唱会、书……我先写了一封信给“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会员,向大家征求可参考的资料。第一个感谢许乃胜,他马上寄来了他的珍藏。后来徐晓菁、凃佩岑、丁晓雯、梁弘志的姐姐梁雯,也都分别提供了资料。我也把家中所有资料全捐了出去,还请帮手来家里帮忙搬运到协会。结果要写稿的时候还必须进协会去翻看自己的资料,这可是最初没想到的事!
杨嘉──这位“热门音乐”时期的旧识,在民歌初期一起工作多年的老友,刚好回台湾定居,并转而开始以文字工作为业。知道这个信息,我真是太开心了,因为书的主编就有最适合的人啦!
果然,在所有的项目中,书的进度几乎是一直跑在最前面的。从开始讨论到有了腹案,到确定出版社,再到所有书稿的完成,几个月来,这本书几乎成了我们彼此交谈或E-mail来往的中心。杨嘉有时候去堆放唱片的仓库翻找我们需要的唱片;有时候忙着影印唱片封面或文案;有时候在图书馆找资料;有时候要从堆积如山的各种资料、书籍、剪报中挑选至今仍可用的文字,并加以剪裁;有时候跟人开会研究哪篇文章要由哪个角度切入,又该怎么写,更多的时候得自己写!
现在看到这本书接近完成,我心中十分地感动与感激!并不能免俗地除杨嘉外还要感谢一些人:
林怡君还是大学生时,就参与《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和《永远的未央歌》两书的采访和撰稿,后来“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出版《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时,她是出版社负责此书的主编。这次能再度一起工作,并再次看到她的负责认真的工作,我确实感到十分开心并感谢。
为本书灌录的几张CD,要感谢所有相关人士同意授权给我们无偿使用。在2019年圣诞前夕,杨嘉、熊儒贤、姚黛玮和我,在马世芳家一起听了好多“私房歌”,包含很久以前歌手在电台录的歌,一些我自己都忘记了在整理资料时挖出来的珍贵的演唱会实况,还有一些已经绝版的唱片,并从中挑选出可能会放进这份CD的歌曲。之后世芳将它们放在云端,好让被选的作者与歌者听过后给予我们授权。
后来杨嘉提起当年洪建全文教基金会出版的三张《我们的歌》早已绝版,她希望让大家有机会聆听最初的这些歌曲。身为这三张唱片策划人的我当然非常高兴,第一时间就去征求并获得洪简静惠女士的同意。接下来萧玲玲小姐帮忙询问版权并一一去信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授权。还有王家栋担纲把这些来源不同(包括卡带、盘带、唱片、CD等)的歌曲重新混音,让我们有最美好的聆听体验。
真是非常感谢所有人的努力,我们才能交出这份得来不易的成果,可说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在寻找多年不见的作者时,很感伤地发现好几位已经过世了。有些作者还找得到其家人或朋友(如钟鼎文、周梦蝶、黄大城、杜文靖),所以能得到授权;但有少数没有后人,也找不到接头的对象(如潘丽莉、邓禹平),我们只能在此特别说明:我们非常重视创作者的版权,但并非我们没有征求同意,而是真的不知道该找谁洽询。
此刻,我的心情是丰盈的、充实的、感恩的。多年后能因此书而去采访老友、撰写文稿,我深感幸福,并再次认为自己的生命没有白活,多好呀!
2019年4月于台北
历史是立体的
文/杨嘉那一天,我高兴地对朋友说起我编辑这本书的计划,说到要把 所有参与当时民歌创作的词曲作者都列进书里,而不只是介绍歌手 时,他立刻回头对我说:“啊!很好,这样很立体!” 是啊!历史应该是立体的。
小时候读历史,课本上千百年前发生的事,往往只有几句结论,没有过程,也没有故事,既平板又枯燥,读起来既无趣也无味。
可是我们现在这段历史不但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最棒的是──还有音乐!
就是这样的一个心情,本着“还原一个时代”的做法,去呈现一段立体的历史。在此要先解释书中的一些事:
唱片——这部分是最复杂的。每个人都问我选择书内民歌专辑的标准是什么?大致说来,书内所收录的校园民歌专辑,主要 从1975年杨弦所发行的《中国现代民歌集》开始,到1984年校园民歌已然成为流行音乐为止。其间的唱片是以原始黑胶唱片为来源的,复刻版不包含在内。选择的角度包括代表性、流传度、特殊性。至于后来“大学城”的创作,丁晓雯已有专书《我们的音乐课》详尽介绍,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所有的唱片都附上原始封面图片,详列词曲作者,撰述简介或是“人的故事”与“歌的故事”。至于过去在原始黑胶唱片上未列名的词曲作者,只要我们能找得到并确认创作者,我们就会补列,实在找不到或有疑问的,只能以“佚名”列出。
文字——除了描述这段历史和介绍音乐背景的文字,我们还剪辑了许多歌手当年写的文章与后来受访整理的文字。这些文章大多出于当年由陶晓清编辑、皇冠出版社出版的四本民歌书籍,以及马世芳为滚石唱片所编辑的《永远的未央歌──现代民歌/校园歌曲20年纪念册》。将这对母子当年的心血结晶结合在一起,倒是刚开始编这本书时所没有想到的。同时,为了不影响阅读,其中节略的部分全部都以“……”标示,并注明出处。
照片——这是最有趣的地方。本着“还原一个时代”的精神, 这本书刊载的大部分照片都是早期的照片,幕前的人物得以重现当年清纯的模样。至于幕后的人物,除非真的找不到当年的照片,而以较近期的照片取代,否则他们都很乐意提供当年的英姿,也使我们在收到照片时,会有惊艳的感觉。不过,有些唱片因为年代久远,未能取得封面原图授权或无法确定可以授权的公司,我们只能以商品型录的方式拍摄,而无法用唱片封面原图,这点还望读者谅解。至于取自《滚石杂志》或陶晓清主编的四本皇冠丛书的书籍内页图片,因为年代久远,多半未列摄影者,以致未能注明,在此一并说明。
CD——陶晓清很辛苦地找出当年的唱片、盘带甚至卡带,准备让大家聆听筛选歌曲。不过在此之前,它们必须先经过两个星期的除湿。我建议放在烤箱中烘烤以节省时间,没人敢尝试,不过我也真没试过……录音师王家栋花了很多时间处理调整歌曲的音质。他的辛苦,只换来餐厅内一顿令人扫兴的晚餐。不过,众人的努力能让这些歌曲重见天日,是我们都很高兴的事。
还要感谢一些人:
首先是陶晓清。我是一位不折不扣西洋音乐养大的小孩,感谢我的姐姐们给我一个听音乐的环境,但如果不是你,我绝对不会接触民歌,也绝对不可能进入华语音乐界。
还有编辑小毛,凌晨四点还在辛苦地看稿提问,细心地对这本庞大复杂的书耐心整编。曾俊仁和王承伟则不厌其烦地反复提供唱片让我们拍摄,并协助核对词曲作者。
还有一位提供唱片的人是鲁芬,她去世后所有的唱片都放在吴楚楚的仓库里,这次找出来整理后,将会全数捐给日后的流行音乐基地,相信这是鲁芬所乐见的。
感谢撰稿与提供照片的所有人──即使是三五百字,与提供三四十年前的照片原件,支持与信任也是一件很温暖的事。
感谢提供唱片封面授权使用的唱片公司,以及两位滚石大佬段钟沂、段钟潭的全力支持。
“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现任理事长李建复,过去曾计划将你、大城与小洋聚在一起合出一张唱片的往事已不可能实现,合作这一本书,是一个奇妙的机缘。
最后,立体的历史内还有一段决定性的小插曲──原本“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在第一次开会的时候,计划自己印行这本精装书。但是稍微计算成本后,大家担心经费可能不够;此时,吴楚楚面带笑容,在会议上对大家说:“还好协会有位有钱的朋友!”有他这句话,我们就走入历史了!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
唉!亲爱的,这已经是第几个秋天了……
出版后记
文/“后浪剧场”编辑部自1975年6月6日的雨夜,台北中山堂前杨弦唱响民歌的一刻起,台湾民歌时代就此开启。如“民歌之母”陶晓清所言:“只要唱歌的人是发自真心唱自己的歌,走下舞台的歌者和台下的人能坐在一起享受音乐,他们唱的歌就可以被称为‘民歌’。”正是这个抒发真心、质朴歌唱的台湾民歌时代影响着此后40余年的华语流行音乐,也成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经典记忆。
台湾民歌时代涌现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人:杨弦、胡德夫、李建复、李泰祥、齐豫、蔡琴、李宗盛、邰肇玫、黄大城……留下了许多经典传唱民歌:《民歌》《匆匆》《龙的传人》《橄榄树》《外婆的澎湖湾》……40余年过去,那个时代的许多音乐人早已老去,甚至故去,许多歌曲背后的故事也渐渐鲜为人知,成为历史。但只要那些旋律响起,那些人,那些事,那个时代就回来了。借由音乐串起的个体记忆,也一并浮现出来。
因着对这个辉煌时代的铭记,我们特引进这部民歌百科全书般的图文历史档案,追溯民歌时代的起源,呈现民歌时代的盛景:近100张经典唱片背后的故事大起底,100多位民歌时代的歌者、词曲作者、幕后工作者分享他们的民歌记忆,还有69场重要民歌演唱会的全纪录……对于曾经亲历民歌时代的乐迷来说,这本书将打开尘封的青春回忆,而对于错过了民歌时代的年轻读者而言,这本书是探寻那段时光的关键钥匙。
此书今次在大陆出版,我们尽可能原貌呈现了原书中的珍贵资料,不过仍留下一个小小遗憾:由于版权问题,《雨中即景》《唱自己的歌》《龙的传人》这三首大家很熟悉的歌曲最后未能收录在本书中。但可喜的是,还有一些遗憾得以弥补,《海棠纹身》和《美丽的重逢》两首歌曲之前因无法确定版权而未能收录在繁体版中,今次在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的努力之下终于取得授权,收录在简体版中作为特别惊喜献上。
再唱一段,悠扬的歌曲,思想起,民歌的岁月。愿此书可以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下一个十年依然在心中回荡。
《民歌40》读后感(四):民歌运动40年入坑补课 | 相关演唱会、纪录片、节目存档
1、《民歌40》专辑
虾米:https://www.xiami.com/album/o6NRed8cf?spm=a2oj1.13847458.0.0.72d32571iIwE8m
2.《民歌40》台北演唱会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9.1Various Artists / 2019《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巡回演唱会2019年6月5日在台北小巨蛋展开,其后在两岸巡演数十场,2019年5月告一段落,歌手与观众相约《民歌50》再见。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x4118798 (字幕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x411m74S (720p,无字幕版)
虾米:https://www.xiami.com/album/nnevts933d9
《民歌30演唱会-永远的未央歌》(2005)
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4411d75U/
《民歌20演唱会-唱过一个世纪》(1995)
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4411d7p2/
3、网易云音乐四集纪录片《台湾民歌四十年系列》
台湾民歌四十年系列 (2019)暂无评分2019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陶晓清 胡德夫 40年前的台湾,一群大时代背景下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开始反思和关注脚下的土地,一场关于音乐的变革悄然开始。民歌的时代早已远去,留下无数动人旋律和往事。网易云音乐历时半年,走遍台湾,采访当年的亲历者,独家跟拍制作四集纪录片《台湾民歌四十年系列》。第一集《唱自己的歌》:https://music.163.com/#/mv?id=525274
第二集《被神化的李双泽》:https://music.163.com/#/mv?id=525589
第三集《永远的未央歌》:https://music.163.com/#/mv?id=5264031
第四集《民歌时期的盛与衰》:https://music.163.com/#/mv?id=5266087
4、纪录片《四十年》
四十年 (2019)8.52019 / 中国台湾 / 纪录片 音乐 / 侯季然 / 陶晓清 杨弦一九七零年代,台湾掀起年轻人自己写歌自己唱的“民歌”热潮,当年的民歌手与歌,不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描绘了某一个世代青年的面貌。四十年后,歌曲仍然传唱,唱歌和听歌的人经历了四十年的光阴,都到了人生的下半场。本片以民歌四十周年演唱会为轴心,往外辐射民歌时代的代表人物们:杨弦、胡德夫、陶晓清、吴楚楚、杨祖珺、李建复、侯德健、李宗盛、邰肇玫……这是歌的故事,也是时间的故事。5、马世芳音乐节目《听说》
听说 第一季 (2019)9.32019 / 中国台湾 / 脱口秀 / 陈怡分 / 马世芳《民歌40》作者之一、台湾广播金钟奖得主、电台主持人马世芳,透过一首首经典的流行音乐,讲述20世纪台湾的社会面貌与各时期青年人的生活。每一集由一首歌或一位音乐人出发,串起台湾历史或当下的人物、故事,展现各个时期青年人的思想、生活。其中《橄榄树》《青年李宗盛》《美丽的稻穗》《再唱一段思想起》《我是一个民歌手》《我们摇篮的美丽岛》等,都与民歌运动有关。
6、文娱电台“日谈公园”相关节目
vol.160 归去来兮时,转眼一瞬间(嘉宾为《民歌40》演唱会召集人李建复)
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yule/5574153/132674531
网易云:http://music.163.com/dj?id=2057536020&userid=3558583
vol.220 胡德夫,来自山谷的歌(嘉宾为胡德夫及其制作人郭树楷)
喜马拉雅:https://www.ximalaya.com/yule/5574153/202093410
网易云:https://music.163.com/#/program?id=2062462307
民歌40评价人数不足陶晓清 | 统筹 杨嘉 | 主编 / 2020 / 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最后,不要忘记我们的书籍《民歌40》~~
《民歌40》读后感(五):李宗盛、胡德夫、蔡琴、齐豫背后的共同源流,台湾民谣百科全书式珍藏档案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当《橄榄树》的前奏响起,不论何时何地听到都让人脊背战栗,情不自禁沉浸在齐豫缥缈的歌声中。
《被遗忘的时光》《恰似你的温柔》《兰花草》《蜗牛与黄鹂鸟》《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每个中国人一定都听过这些歌,电视里放到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会放下手中的事,跟着一起陶醉地唱。
你也许知道它们都属于七八十年代的金曲,也许还听说过“校园民谣”这个词。但这些耳熟能详的金曲背后,都有同一个源流:台湾民歌运动。
新世纪以原住民音乐受到年轻人追捧的胡德夫,70年代民歌运动发源之初,正是在西餐厅、酒廊里驻唱的民歌手之一。那时的胡德夫演唱的大多是美国民谣,偶尔才能唱几首中文歌。
华语流行音乐教父李宗盛,是给民歌手写歌、当制作人才入行,终成乐坛一代传奇。罗大佑、方文山、阿信、陈绮贞、万芳……此后的华语音乐人,多多少少都有受到民歌的影响。
如同方文山所说:“我是听着这些歌长大的一代人。它们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是开启过去的钥匙。长大以后,我写的那些所谓'中国风'的歌曲很多都是受这些民歌的影响。”
陈绮贞的说法则更为文艺:“民歌是陪伴我成长的声音,民歌是情书。当乐器比较少的时候,堆叠的情绪就多,就更能听得出歌手在表达这首歌的时候每一个字,很细腻地在述说他心里面的话。”
民歌运动:唱自己的歌!
对于先接触到歌曲,再触摸到音乐史的我们来说,也许听到“民歌”的第一反应,是青歌赛上的民族唱法,是陕北民歌或者云南山歌。
民歌运动的“民歌”提法,来源于当时“中国现代民歌”的主张。按照今天的观念,可以直接理解为民谣。民歌与民谣都是翻译自英文的folk,而当时民歌运动的兴起也与美国的民谣复兴(folk revival)有关。
60年代越战以来,驻台美军人数骤增。配合当时台湾经济的发展,电台、电视的西洋音乐节目,美军俱乐部以及西餐厅里的英文歌表演,带动起了西洋音乐的风靡。
当时也是美国民谣复兴的盛期,鲍勃·迪伦等民谣巨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胡德夫、杨弦为首的驻唱民歌手们,迫于时代风气,大部分时候都在夜总会演出中翻唱这些美国民谣,偶尔才能唱一些中文歌曲。
七十年代台湾社会低迷动荡,1971年台湾当局退出联合国,1978年与美国断交后又陆续与三十多个国家断交。青年人在自我认同的危机中,走上了自发唤醒民族意识的道路。
1975年6月6日,一个雨夜,年轻的学生兼民歌手杨弦在“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以诗人余光中的八首诗作入歌。在西洋音乐为主流的环境中,青年们弹着吉他用中文唱出自己的歌声,向时代大声宣言:
我们不要夜总会里的西洋歌,不要歌厅式的“靡靡之音”,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自己的歌曲、写作自己的生活——
唱自己的歌!
犹如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打响,它带动了随后一连串的行动:洪建全基金会支持唱片杨弦的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制作发行、其他民歌手和作品的浮现传播……而1975,也就成了“民歌元年”。
自此之后,在时任“中国广播公司”的《热门音乐》节目主持人陶晓清的带领下,一大批优秀的民歌创作者和民歌手,走上了时代的先列:洪小乔、李双泽、李泰祥、齐豫、小虫、李建复、杨祖珺、黄大城、王梦麟、王海玲、施孝荣、杨芳仪、李宗盛、潘安邦、蔡琴、旅行者三重唱、罗吉镇、苏来、侯德健、吴楚楚、潘越云、李丽芬、邰肇玫、施碧梧……
那是一个众星熠熠的时代,这些名字也许你有的听说过,有的没有。但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歌声,那些清新、朝气又隽永的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闪耀着,岁月洗礼后成为更迷人的经典。
直到你有一天叩响它,“是谁在撩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慢慢地浮现在我脑海……”
而《民歌40》,就是那把叩醒回忆的钥匙。
一部台湾民谣百科全书式珍藏档案
短暂而辉煌的民歌时代,涌现了一批现代华语乐坛的重要人物,留下了无数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影响了台湾、大陆校园民谣的发展历程,推动之后的华语流行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2019年,在民歌运动40周年之际,“民歌之母”陶晓清领衔策划,耗时一年搜集整理,最终成就了这本《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9》,堪称一部台湾民谣百科全书式珍藏档案。
2020年,民歌运动来到第45年纪念。《民歌40》由后浪首次引进简体版,重磅推出!
书中有三大看点:
【秘藏珍贵资料,民歌40年最详尽完整的典藏记录】
《民歌40》收录了百余张经典民歌唱片详尽记录,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每一页左边是专辑封面和歌曲资料,右边是所属歌手和创作者感言与幕后故事全记录。翻开本书,就像翻开一本时光纪念册,扑面而来的都是满满的回忆。
500余份珍贵历史资料,老照片、演唱会海报、专辑封面、报道文件、书信手稿全收录。
几乎都是其他地方不可能看到的旧物收藏,如同走进一个民歌博物馆一般,全方位还原民歌时代的情况。
一方面书写历史进程,一方面又有小篇幅的总结。
例如《民歌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影响》这一篇章,有著名乐评人马世芳撰写的《台湾篇:从世代交替到产业升级》,也有民歌研究者公路撰写的《大陆篇:他从台北来,歌从台北来》。既能回溯历史,也有当下记录反思。
【时代亲历者现身讲述,深度揭秘经典老歌、传奇音乐人背后秘辛】
本书作者阵容十分强大,除了领衔坐镇的陶晓清外,你在作者页面还能看到以下名字:
布舒、蔡琴、陈宏铭、杜文靖、方丽莎、公路、靳铁章、李蝶菲、李建复、李小敏、廖慧娟、林怡君、马世芳、邱晨、苏来、施碧梧、邰肇玫、陶晓清、王竹君、王承伟、吴清圣、吴统雄、小野、徐崇宪、杨弦、杨嘉、叶佳修、余光中、张光斗、赵树海、郑铿彰( 按拼音首字母顺序) 。
提起民歌运动那段历史,后人记叙的书也有不少,但由当事人亲自讲述,汇集如此多的时代见证者记录,史上绝无仅有。
民歌运动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更多的是今天的我们也不太熟悉的幕后主导者们。
主创们细心搜集寻访,让幕后人的故事也得以重现,呈现民歌时代的辉煌样貌,揭秘连圈内人也不一定知晓的秘辛,例如:
《橄榄树》的来龙去脉,《龙的传人》的改词始末,藏在《阿里山的姑娘》里的感人爱情,《美丽的稻穗》创作者的辛酸往事。
李宗盛生平创作的第一首歌,齐豫天籁之音的培养过程,蔡琴校园歌手时期的青葱往事,陈小霞音乐创作的起点。
《音乐的雕塑家》一节中,记录了民歌时代的编曲和乐手,以及著名的丽风录音室、洪建全文教基金会、民风乐府、《滚石杂志》等等。
时代的浪潮中,有人站在风光顶端,也有人是默默无闻的奠基者。
他们的故事,失落的好歌,都收录在书里,像一份时光的礼物。
【黑胶唱片般大开本,复古封面致敬70年代,特制拉页回溯时光长廊】
《民歌40》采用高品质的硬精装封面,12开大尺寸开本。
整本书拿在手里如同一张黑胶唱片,呼应音乐秘藏记录。内文全彩细腻印刷,展现历史动人细节。
大陆版全新设计了复古典藏封面,满满的70年代怀旧味道。别致的书名错版效果,吉他弦和音孔构成隐秘的“40”图样,内封里还有同款刻印,是在琴弦上奏响的动听40年。
翻开书,如同回溯一段时光长廊。
两张特制拉页长图,精心绘制的70年代台北民歌西餐厅地图,以及细心梳理40年来69场重要民歌音乐会全记录,带你重走民歌来时路。
回头看民歌,我觉得民歌是一种信心的表现,年轻人借由自己去写歌,确定自己可以做这件事情,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自我肯定。——李宗盛书名副标题“再唱一段思想起”,《思想起》是流传于台湾最南端恒春半岛的古老民歌,有陈达、凤飞飞、邓丽君、陈淑桦等等多个歌词不同的版本,内容也从最初的思乡演变为婚嫁、抒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9年6月6日,杨弦发声40年后,同名演唱会《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在台北小巨蛋举行。当年的民歌手们与新时代的年轻歌手齐聚一堂,再次唱响时光中的经典歌谣。
时代会落幕,人会老去,还好歌会留下来,故事还要继续讲下去。
如果你是民歌时期的资深歌迷,这本书会是唤醒你青春记忆的钥匙,带你回到曾经的“诗和远方”。
如果你错过了那个民歌时代,这本书就是你发掘音乐宝藏的时光地图,值得回味的好歌好声音,在这里等待与你相遇。
在现代社会,只要你的歌能够唱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你就可以称得上是民歌手。——马世芳只要唱歌的人是发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台的歌者又能和台下的人坐在一起享受音乐,他们唱的就是民歌。——陶晓清纵使岁月蒙尘,《民歌40》在这里,等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