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冤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10 12:10: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3

《明•冤》是一本由杜车别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明•冤》精选点评:●很多时候爱国贼更可怕,是非对错,文人的笔。书还是不错的,但不喜欢他的文风。●近日国内翻案之作,往往

明•冤读后感摘抄

  《明•冤》是一本由杜车别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冤》精选点评:

  ●很多时候爱国贼更可怕,是非对错,文人的笔。书还是不错的,但不喜欢他的文风。

  ●近日国内翻案之作,往往翻也翻得一塌糊涂,如此作也。作者所据满文旧档,早已涂改窜饰,面目全非。为何不分别从袁崇焕,毛文龙分别给皇太极写的信出发,然后参照朝鲜《李朝实录》袁,毛二人分别给辽左带来的影响论之,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为翻案而翻,只能说是下作矣。

  ●盖棺亦难有定论

  ●我怎么记得我是买了这书了?书太多了 记不清

  ●瞎扯淡的典型,连毛文龙都可以洗,我觉得秦桧简直就是千古奇冤

  ●作者不愧是学数学出身的,虽然观点“离经叛道”但考证得十分详细,逻辑严密,证据充分,足以让我相信,毛文龙是明朝的国之干城,袁崇焕不过是一刚愎自用的颟顸书生

  ●没有基本的历史立场。语言戏谑得像小学生作文。

  ●无法理解,一个非史学专业的人居然堂而皇之的出历史科普读物,笑死我了

  ●2.5星。感觉就是为毛文龙翻案而写的。

  ●不因人废言。不涉及作者,单就仅就此书内容来说,还是大致靠谱的。毛文龙的重要性,过去被低估,他的存在确实有效牵制了后金。毛大帅之死,是一个悲剧。当然,正如樊树志所言,袁崇焕的悲剧源自“五年平辽”自夸,断了后路。

  《明•冤》读后感(一):国贼与英雄

  袁崇焕养寇通敌,媚上欺下,残害军民,求和纵敌,以国贼之实,盗英雄之名,数百年来因清帝乾隆用心险恶之诩,当世恶奴不知羞耻之奉,真相不得为世人知。文龙于国家危难之机,引二百死士东渡敌后,开东江镇,收辽东难民数十万,牵制后金数载,关宁军年费三百万,斩敌之数竟去之甚远。袁贼矫诏,入军斩帅而东江镇溃,自是后金长驱而无后顾之忧。又开关纵敌,避而不战,兵临城下之际请边军入京而不得,居心险恶,细思恐极。至今尚有无知之人为其鸣冤,以为英雄。其为冤屈而置文龙何?其为英雄而置辽东死战之难民何?

  《明•冤》读后感(二):鞭辟入里,考据执着,为精神赞

  仔细读完了,有点佩服作者较真的劲,不愧是理科出身的。全文基本上沿用作者一直强调的“史料选取的反方向原则”就许多有争议细节进行逐一辨析,技术性实在太强,窃以为真正做学问的某些“历史学家”可能都没有细致到这个程度。不过可惜的是,关于本书的评价,袁粉方面只看到高傲的睥睨和不屑一顾,没有人真正站出来和作者逐一辨析,就更不谈做史学研究时史料选择的原则了,高下立辨。有袁粉给差评时说道“为何不分别从袁崇焕,毛文龙分别给皇太极写的信出发,然后参照朝鲜《李朝实录》……”,可惜的是,书里第四、五两章花了大量的篇幅笔墨分析袁、毛二人的信件,没看过就肆意乱评,其窘态也算是令人忍俊不止。

  初识毛文龙是少年时酷爱收集明清史料时,有看到过李光涛先生的《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正文当时的我没有去看,但从此对这个名字的模糊印象便是乱臣贼子。后来爱上金庸小说和卫斯理,自然不能避免的被《碧血剑》和《极刑》所影响,对袁崇焕扼腕叹息。

  成年之后,接触的东西多了,慢慢开始有了分辨能力和独立思考,“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早已了然。尤其是李光涛彼文发表于1948年这个敏感时期再加上他极度仇共的心态,这篇文章出炉的立意可以揣测一二,其公正性自然也大打折扣。

  几十年来看过无数史论史评,但绝大部分都是择少量原始材料说一些浅显的事情,确实少有就一个问题考据分析得这么深入的作品,光就作者的这份精神,就值得嘉许。有争论当然是好事,每个人的立场不同也很正常,但希望有立场的同时也要有考据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社科问题的原则,这样才能进步。至于“反正你说的肯定是错的,老夫都懒得看,为了反驳你只好勉为其难的翻了一下,立刻发现你的错误xx”云云的心态还是不要有,否则只能沦为笑柄。

  《明•冤》读后感(三):明冤: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已入手看完。

  小时候家里有本写清太宗的书,封皮设计古朴,我那时十岁左右,酷爱历史。就是因为那本书,我知道了毛文龙、知道了袁崇焕。后来看了金庸的碧血剑,对袁崇焕的认识更加鲜明。而毛文龙,我直接和清朝的年羹尧划等号了。

  再后来心智成熟些了,就在想我要是崇祯,只要毛文龙不投降后金,他爱干嘛干嘛。哪怕他割据,哪怕他当朝鲜王。不怕他私心重,就怕他没私心。朝鲜人为什么这么恨他,没听过宋人赵匡胤的名言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鼎有三足方能立稳。金朝的末代皇帝算是有为之君,他很真诚对宋人说,我们应该联盟对抗蒙古。宋人想了想,很高兴的说“你妹!”,趁你病要你命。于是最后坑爹了。

  朝鲜人弱小,墙头草两边倒,不如让毛文龙挟裹着这帮朝三暮四的宵小一起抗清,省的大家两面三刀,心累。一边学秦始皇的办法,给远征楚国的大将在老家买房置地,赏赐家族乡里;一边卡住钱粮,让你吃不好但能吃饱。雄鹰也好,仓鼠也罢,就留着江东军在敌占区搞特务和煽动。癞蛤蟆上脚面,咬不死,恶心死。

  毛文龙是不是像杜车别说的那样英明神武,有什么关系,没有后人了吧。可袁崇焕的后人还在,还是满清皇帝特地给存续的。脸面总要吧,岂容这般诋毁先人,有理有据也不行。日本人参拜那一套,中国人也会,不就是曲解历史嘛,算不得高科技,全是国人玩剩下的。

  我只是在想,历史没有如果,历史的作用在于也仅仅在于以史为鉴。若毛文龙真是这样的孤胆英雄,为了民族大义,即使不被理解也要这样去做,那今天,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这种精神。

  我们看到的太多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看到太多的蝇营狗苟,这和晚明时期的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有何区别。杜车别所阐释的毛文龙,若不是真实存在于历史,就让他存在于书中吧。人物的历史属性是为政治服务的。

  想想毛文龙、想想常凯申,就会明白几百年前如此,几百年后也一样: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明•冤》读后感(四):英雄也是需要营销的

  有句话:“从来英雄是孤独”肤浅的看,英雄孤身凌绝顶,无人相与言,自然孤独,但这不是真正的孤独,真正的孤独是一腔热血不被人理解,一片忠心被辱骂成野心。所以孔子说君子嫉于没世而名不称,还说君子恶居下流,要我看,这两句话应该连起来理解,因为你名不称,所以才会居于下流,成了别人的排污池,所有脏水全倒在你一个人的头上。

  按照作者的考证,毛文龙和袁崇焕就分别是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毛文龙在东江抗金,灵活作战,跟努尔哈赤玩心理战,跟后金用间谍战,甚至用游击战,屡战屡胜。袁崇焕不过是一刚愎自大的颟顸书生,采用最笨拙的修城防守战略,畏金如虎,处处绥靖,被努尔哈赤牵着鼻子走。竟然矫旨杀掉了自己的友军毛文龙,自毁万里长城,干了亲者痛而仇者快的事情。最后落个如此凌迟处死的下场。但有趣的是,毛文龙受此奇冤,无人替他申辩,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袁崇焕犯下九州之铁都难以铸成的大错,却是名流千古。

  这个差别就在于营销,袁崇焕先是被他的文人幕僚,被清政府有选择地塑造成了一个岳飞式的悲剧人物,而毛文龙远处东江,身边都是后金降服过来的普通百姓,没有为他申辩的人,当然即便有,这个曾经让后金头疼的对手,努尔哈赤的子孙也不能让他留下。于是毛文龙只能居于下流了。

  大多数人从小受演义小说影响,对历史的印象单薄的如同一张纸,以为不过是忠臣和奸臣的相斗,只要忠臣得志就能一往无前,奸臣得志则只能朝不保夕,就如同当前如果清政府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就不能失败了一样,就如同崇祯帝当年如果一心专用袁崇焕就能灭后金如同反掌一样。谁知道这些英雄后面经过了多少人的营销,谁知道写下当年那些文字的人是从哪个角度去记录的。

  为了营销这些英雄,捎带手把皇帝也黑了,因为必须把他说得忠奸不分才能把这些英雄衬托得更悲剧。于是可怜的崇祯皇帝在传说中好像弱智一样,努尔哈赤简简单单使用了一个反间计就让他把袁崇焕给弄死了。但谁知道这背后有多少事情呢?

  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要打破这些营销者编造出来的谎言,把真相告诉大众,而不是哗众取宠讲什么明亡清兴,为屠杀者涂脂抹粉。

  这本书虽然不错,但是作者在书里使用了许多网络上的写法,例如叫努尔哈赤怒老头等等,虽然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降低了严肃性,愚以为不妥。这样的书就应该很严肃的来写,因为即便你写得轻松,但这样的考证想必也不引得太多人关心。故而扣掉一星

  我的豆瓣阅读 http://read.douban.com/author/1346048/

  《明•冤》读后感(五):明冤

  朝鲜的记载一直是我心目中评判毛文龙为人和功绩的重要依据,但是这一章从开篇几段到最后都让我很难受。明朝时期朝鲜人在我印象中是临渊履冰的小心谨慎,然后我接连读到连累、遗祸、痛恨、吓唬、迁怒之类的词,因为作者一个比方,就成了首鼠两端、骑墙观望,由此来解释李朝实录里面对毛文龙的“厌恶”。也就是说,作者已经认定了一个理,就是朝鲜方考虑眼前利益而厌恶毛文龙,以至于李朝实录里面的记载形同废话,只能佐证李朝对毛的厌恶怨恨之深。 抱着一种极度不认同把这一章看完,也不知道李朝君臣和毛文龙的一些态度和言语,有些还近于执拗,有些还颇为慷慨,有没有作者胡乱臆测的成分。有一段朝鲜国王的话,说汉人将官挑衅金人如何如何,令他日夜忧虑,在作者这里是朝鲜人视东江明军置身死于度外骚扰敌后为贪功轻动。而我总想起,往常这段文字都是指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和金兵大小战役的。又想起朝鲜记载毛帅谎报捷讯未尝一功的印象,作者却道朝鲜怨恨毛帅贪功轻动。又想起来毛帅虚报军队人数,骗取军饷的印象,书中却道毛帅部队每年军饷匮乏,天启五年还饿死无数。朝鲜君臣,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战战兢兢,怕的要死,恐惧战栗,假言谎骗,畏敌如虎,两股战栗发抖,魂不附体,找优越感,加剧忌恨,鼠目寸光,浅见短识。以这样词藻描写下的朝鲜君臣,他们所记载的资料自然不必再读。而作者毛帅则是,频繁出击,一腔赤诚热血,神出鬼没,避实击虚,动摇后金统治,让其疲于奔命,说是朝鲜当时最大的恩人都不为过!也不知道作者用这些词语来形容毛帅,是否有坚实的凭据,我感觉不会有,甚至隐约怀疑作者是否借用抗日神剧的一些梗来嘲讽毛帅了。总之,书中写道。后金统治者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对毛文龙的活动印象太深了,他们是用了吃奶的劲,难以消化,留少留多都不行,会镇不住,甚至可能会被各个击破,被全歼,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上面这些书中原话,往往令我几欲刷新从前对这段历史的印象。况且毛帅的军队既然是作者承认的所谓杖头插铁,靠吃粥维持性命,能起到的影响,竟然如此之大,能施恩朝鲜,施压后金。那么,配了枪械的关宁铁骑,配了红衣大炮的山海关防线,相较而言,还真是不争气。书中既说毛帅的军队已经到了吃粥维持性命的地步,毛帅也不得不贩卖人参貂皮补贴军饷,不得不向朝鲜索要粮饷,陷入两难境地,并注定成为朝鲜君臣乃至百姓心目中的一个恶人。而从前向朝鲜索粮之事,多数是解释为毛帅勒索保护费。书中语称毛帅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到了把个人毁誉得失生死存亡抛在脑后的地步,朝鲜君臣对毛帅的厌恶诋毁有偏见,问题就出在朝鲜君臣本身的昏庸浑噩之上,而且他们:满嘴大义高调,文恬武嬉,得过且过,战固不能战,连守都成奢望,昏聩怯弱,一触即溃,不知彼又不知己,稀里糊涂,只知害怕屈服,蒙混苟安,昏暗不明,痴愚毕现无遗。原文如何如何且不论,光这些言辞就足够令我振聋发聩。总而言之,这一章十分精彩,读来我也不知毛帅立了多大功绩,只知他艰难经营日子过得不好,频繁出击不知收获如何,但可以确定朝鲜君臣是极不中用的。

  上面很多话都是书中原文,我用手机码字懒得打双引号,哪天用电脑再加。

  有些书,其作者也像杜先生书中毛帅一般,一腔赤诚热血,然而光是其书的言谈词藻就令人觉得有失公允,陷于偏激,顺带怀疑书中各种引述或高论未必为真,但凡书中没加双引号的,都觉得可疑。

本文标题: 明•冤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6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躁郁之心经典读后感有感逆势增长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