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5-10 10:54: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是一本由[美]肯尼斯R.胡佛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精选点评:●人的人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读后感1000字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是一本由[美]肯尼斯 R. 胡佛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精选点评:

  ●人的人生经历,决定其身份的构建,决定了其思想观念。而个人的思想观点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进程中,取得广泛深远的影响,成为意识形态。

  ●【弃】左哈耶克右凯恩斯中间一个拉斯基。。可以了。。说翻译不行跋可以??!啥

  ●三人传记汇编

  ●优点是非常有助于了解三位伟人的思想演变与历史背景的关系,生动浅显,八卦多多,翻译基本靠谱;缺点是三个人一起写感觉过于飘忽,以及第一章稍浅。值得一读。

  ●经济学内容不是很懂,对八卦比较感兴趣。

  ●没有吸引力

  ●这书话题非常有趣,可惜写得很一般,太散而且不够深入(一本书想概括三大牛及其关系也是不容易)。同时也没有解释清我长久以来的困惑:纵观历史,国家政策为何左右交替摇摆?再比如1920s,哈耶克那套理论根本不具备火起来的社会条件。有趣的是,哈耶克解释凯恩斯受到政治家青睐是因为所有政府在任期限制下都是短视和急功近利的(然后又想起弗格森吐槽凯恩斯他的理论短视是因为gay不care后代问题......

  ●第一,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所代表的思潮流派,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中国也不例外。在21世纪的开端,世界范围内,市场推崇者的声音随处可闻,政府推崇者则是缄默和处于守势的,而半个世纪以前的讨论却完全相反。中间这段时期,也就是1950—1975年,大多数人相信,明智地调控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可以结束经济萧条,开启通向更先进社会的道路。哪条路才是正确方向? 第二,三位思想家的生平都具有与重大历史时刻相交叠的发展维度,他们相识、相互合作或者是相互攻击了二十余年,这一点为《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的叙述增添了不少戏剧性。 第三,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岔路口,在这种语境下,关于计划、干预和自由经济之间的争论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相信此书能对当下社会公共领域的思想探讨乃至学术界有

  ●1、翻译太差。2、校对无诚意。3、资料翔实是优点。4、身份、思想、意识形态的分析并不能让人信服。

  ●是交叉介绍了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三位伟大经济学家的思想演变、历史背景。对他们的经济理论介绍的比较简单,没再深入展开。翻译不敢恭维。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读后感(一):提纲挈领一本书将百年经济史现代经济学要义一网打尽

  这本书很好,新老经济学爱好者都可以看看。

  虽然没有提供超越诸位大师的新观点(当然这也不是本书的宗旨——这不废话吗?!)但好在一把抓住了现代经济史和现代经济学的三个关键领军人物,从人物经历、学术观点,以及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出发,可以说文情并茂、深入浅出地将现代经济发展和经济学发展的那些事儿呈现在我们眼前。

  因为是结合人物来谈历史,谈学术嘛,所以非常容易看进去。

  好书不容错过呀!

  而且译者非常有实力,很专业认真,翻译的质量也相当高。不会出现有些专业书籍那种译者根本不懂专业,然后出现很多错误的情况。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读后感(二):不同经济思想的混合和调和

  人的人生经历,决定其身份的构建,决定了其思想观念。而个人的思想观点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进程中,取得广泛深远的影响,成为意识形态。

  凯恩斯、拉斯基和哈耶克是影响二十世纪的三个经济学家,可以说直到当前,对经济运行的理解仍然在三者的思想阴影笼罩之下,或仍然继承着三者的知识遗产。但是三者的态度和观点又是迥然不同的。凯恩斯具有着精英干预主义的立场,对科学的公共政策具有自信和积极的乐观主义。拉斯基坚持多元社会的民主,希望在体制内加强国家的公共性和民主性。而哈耶克反对干预主义的政治,认为政府干预和社会主义是通往奴役之路,强调个人自由、民主、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创造人类繁荣。

  三人各自观点的局限性也是显然易见的。而实际上,现实中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市场竞争、政府干预和社会主义三种力量或多或少的混合。对于实现良好的善治,依靠各种力量都发挥积极的作用,包括发挥市场和计划的作用,发挥精英和民众的作用。并不能说哪种作用是更加善的,而另一种作用是更加恶的。那么发展的关键则是需要去除对于这些发展力量的限制,以及避免这些发展力量背后的局限性,这包括包括去除影响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避免精英集团的利益集团的操纵,以及避免社会主义的专制主义。

  因此,现实中的经济发展,总是形成凯恩斯主义、拉斯基主义和哈耶克主义的相互混合的调和产品。试图形成一种只需要不同发展力量的优点,而舍弃不同发展力量的局限性的想法,将发展的模式弄得更加复杂,也混淆了推动发展的真实原因,迷糊了发展过程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并使发展前景的真实出路显得迷茫。而这种迷茫,也许才真正注解了哈耶克所说的扩展秩序。不同的人类思想观点归根到底是相互混合、相互竞争、相互影响,并构造了发展的型式。与理想主义的观念世界不同,真实的世界秩序是基于不同的思想观念的混合型的演化,以及真实的世界秩序实际上难以被某一种单纯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所左右。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读后感(三):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本书以时间为轴,穿插了大量当时国际背景以及意识形态争斗资料。脉络清晰,三条线索并驾齐驱、交相辉映。

  凯恩斯经济学的要义,主要是两手:以央行的货币政策影响资本的杠杆率,比如在经济紧缩周期现金持有者都不愿意消费或放贷,这时央行印钞,货币贬值迫使资本家买入资产,经济扩张推动就业;另外一手就是运用财政政策转移支付,使得不均衡的社会变得均衡。“凯恩斯的政策将会从拥有很多储蓄且喜欢在经济状况艰难的时候运用流动资本投资的富裕者那里夺走财富,而给予那些希望消费但没有经济能力的穷人。”(P.136)这套组合拳其实是以政府的权力压制资产阶级,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但是有一点,最开始一段的时间,持有这种政策的政党很难上台,因为资本阶层取得了社会主导权。不过”在1932年的一次社会主义者聚会中,凯恩斯亲自对这些社会主义者说,他们目标的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再分配政策及控制资本实现,并不需要全力以赴进行阶级斗争“(p.87),揭示了自己策略的最终目的。

  虽然在开始政策会让资本阶层抵制,一旦凯恩斯策略的长期运用,会让权力与资本更为精致的结合。因为央行印钞,廉价货币传导需要途径和时间。一旦启动印钞机,最先获得钞票的往往占优先机-------越往后钞票的水分越大,贬值越厉害,因而会让资本打破头的抢占渠道的上游。资本阶层虽然得到了压制,然而在阶层内部会导致更为剧烈的分化,或者说是两极化。

  以国家权力背书的法币,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威力。在古典的经济时期,货币发行单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因为那时候有贵金属参与竞争,如果你的票子印多了,法币自然没人用。央行的独立性在凯恩斯政策的教唆下,如同潘多拉放出来的魔鬼,吞噬资本的同时,也吞噬了权力。各国央行齐心协力,将贵金属赶出了流通领域之后,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国家与资本由此结成更为广泛的联盟,世界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的舞台。各国以不同名目为自家的货币背书:有的以黄金、有的以石油、有的以大宗商品、有的以SDR.......贵金属与法币的竞争让位于不同国家的法币竞争,本质上是国家资本主义的竞争。

  获得权力背书的货币,也不能任性的玩无中生有的游戏。货币是信用的载体,一旦持有者看穿了这套把戏,信用破产必然搭上国家。但凯恩斯主义蔑视资产持有者的远见,“他的观点是,资本的投资是基于预期中的收益率,而不是基于现行汇率。”(P.91)他认为资产持有者追求的是同一币计量下的绝对值回报,不过从历史上看,通货剧烈膨胀的政权会迅速被民众抛弃。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读后感(四):跋

  将两个或多个人物并列作传,古已有之,司马迁《史记》开创列传体例,为历代正史所承续,成为中国史学的基本传统。普鲁塔克的《古希腊名人传》更是富有想象力的穿越比较。本书也是多人合传,但写法很是巧妙,别具特色,其基础是历史的真实与巧合,因此和以往经典史学传记仅有形似,其实有异。我倒是觉得,本书写法与西方奏鸣曲和交响乐的结构、体列异曲同工,高度一致。不同主题、动机,或平行发展,或交织对比,或冲突竞争,或变奏演进,或此消彼长,最后达到高潮或归于平静。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代表了三条截然不同的治国思想,他们的思想针锋相对,短兵相接,对思想阵地的拉锯争夺,绝非只是关联学界领袖的地位和名誉,而是关系到国家的走向与人民的命运。“我辈所学关天命”,对无聊文人而言,是无知的谵妄,对他们而言,却是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近一个世纪,历史不断在证明,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所代表的思潮流派,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当然也影响到中国。世界找到了中国之后,中国就不可能外在于世界,长城与海禁只是企图阻挡思想洪流的竹篱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影响最早也最大的,莫过于拉斯基。当时英伦是思想与知识的中心,吸引着全世界的青年学子。拉斯基博学强识、雄辩滔滔,征服了年轻人的头脑。统计一下当年在英国,特别是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以及他们回国后的影响与地位,即可了然。拉斯基的著作是出一本中国就翻译一本。早在1931年,中国就有研究其政治思想的专著出版。拉斯基尚不到40岁。当年中国知识界有此共识,即,理想的社会是:英国的宪政民主加苏联的计划经济。可见拉斯基对当年中国思想界的影响。而受其影响的资源委员会,颇类战后英国工党当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局。

  1936年,凯恩斯推出葵花宝典一般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拯救西方资本主义的英雄,在当时的中国,只是经济学圈子的谈资,并无实际影响。但是1980年代开始,又有变化。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应该还记得,鼓励消费代替了传统的节俭美德,这就是凯恩斯的阴魂。GDP也是他的遗泽。他以通货为基本手段,加大政府开支,大造公共工程,以此作为强心针维持繁荣,不顾之后的恶果。凯恩斯有名言:长久看我们都是要死的。他是在提醒,这是一种没有明天的、自宫似的救赎。

  1944年,哈耶克针对整个西方社会的风向写就《通往奴役之路》,震动英美与欧陆,多少知识分子走出思想的迷雾。但中国知识界毫无感应。1949年后,中国大陆更是与哈耶克绝缘。饱尝凯恩斯和拉斯基的恶果后,撒切尔和里根又把哈耶克请回舞台中央,此时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已经被边缘了四十年。中国大陆几乎同时也开启了市场经济的序幕,但这是自生自发的经验和基本良知的复苏,与哈耶克无关。即便是1990年代中后期,哈耶克著作大量译介,也是仅得其表,不得其神。当然台湾则是另一番景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既有胡适、殷海光、夏道平、周德伟诸公在理论上绍介推广,又有蒋硕杰、刘大中在经济政策上的鼎力实践,终结硕果。

  凯恩斯、哈耶克、拉斯基的思想如此对立,要在别的国度,不是冰镐加身,就是龙战于野。可是他们居然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而容纳他们的国家居然先后从他们对立的,看起来如此不兼容的治国思想中获益,而且获益匪浅,真是奇迹。

  汪宇

  2019年6月5日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读后感(五):何帆:在凯恩斯的左边、马克思的右边

  y 何帆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8684?full=y

  《金融时报》中文网2019年10月20日

  拉斯基已经被人们遗忘了。想当年,他的风头比凯恩斯、哈耶克还要更健。历史学家马克斯·贝洛夫把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称为“拉斯基时代”,他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旗手,一位“无所不在、无所不论”的左派。他精力旺盛、野心勃勃,和英国、美国的高层领导人过往甚密,自称是“自20年代开始,在历次危机中引导着英国政治家们迈出颤抖的每一步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拉斯基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个犹太家庭。拉斯基家族是当地的名门世家,但拉斯基从小就桀骜不驯,一心想要超越自己的家庭和阶级。终其一生,拉斯基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背叛者。他厌恶犹太商人们的世俗、不完美的生活,始终在追求“更为理性、公正的世界”,他向工人们发表演说的时候,总是会为自己的资产阶级出身而道歉。

  16岁的时候,拉斯基在伯明翰一家医院做阑尾手术,他听了一堂关于优生学的课,讲课的是推崇费边学说的保健女教师弗丽达·克里。不知道为什么,思想开放的漂亮姑娘和病弱早熟的男孩之间擦出了火花。拉斯基自称18岁,其实他只有16岁,弗丽达比拉斯基大八岁,但他们深深地相爱了。两年之后,拉斯基刚刚过了18岁生日,就和弗丽达私奔了。他们跑到苏格兰,在格拉斯哥市政厅的“一群醉汉中间”结了婚。拉斯基的家人气坏了。他的一个叔叔突然闯进新婚夫妇的住处,把他们押解回家。拉斯基的妈妈不由分说把弗丽达的婚戒捋了下来,年轻的新郎被迫交出支票簿,然后被关进小阁楼。最后,已经被牛津录取的拉斯基不得不和父母妥协,答应在取得学位之前不和弗丽达同居。

  1914年,拉斯基在牛津新学院获得一级荣誉学位,和妻子重聚。由于失去了家庭的经济支援,他在伦敦的《每日先驱报》谋得一份记者的职位。赏识他的牛津新学院院长推荐他到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任教,拉斯基夫妇飘洋过海,到了蒙特利尔。不久,他们的女儿出生了,但孩子体弱多病,为了赚钱给孩子治病,拉斯基拼命给各种各样的杂志撰稿,逐渐崭露头角。1916年,他结识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经法兰克福特介绍,拉斯基在1916年到哈佛执教。在哈佛的经历扩展了拉斯基的视野。当时,正是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拉斯基和一些思想进步的法学家,如当时的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赫赫有名的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1916年起任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路易斯·布兰代斯,法兰克福特在1939年也担任了最高法院大法官声气相投。拉斯基还参与了《新共和》杂志的编辑工作,这份杂志是进步思想的旗舰,汇聚了各方精英。美国是个大国,而且在思想传统中推崇经验论、地方自治、公民参与,这让来自英国的拉斯基倍感新奇,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多元主义”思想。在拉斯基看来,最重要的不是国家的权威,而是公民的参与。这一思想为工会提高政治影响力开辟了通道。在拉斯基看来,工会、学校、商会等政治团体,都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发挥作用。

  1920年,拉斯基回到英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教。20年代和30年代是一个思想交锋的时代,民众的政治意识不断觉醒,但政府却仍然想回到一战之前的统治格局。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交织,一切好像都在风雨飘摇之中。黑夜越来越暗,拉斯基这颗新星的光芒越来越耀眼。

  拉斯基的观点变得越来越左倾。在他看来,财富的极度不平等已经动摇了人们对政治的信心,宗教的权威也逐渐式微,只有理性的力量才能拯救人类。他说:“我们必须设法说服我们的领袖,让他们相信我们的平等就是他们的自由。”他主张对财产权进行限制。卢梭曾经说过,“财富不应强大到可以让一个人购买他的邻居的程度,也不应该匮乏到一个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地步。”拉斯基秉承了同样的思想,他拒绝把财产权视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财产权应该是“某人履行一项对社会有益的职责之后得到的回报”。他主张将民主代议制引入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调节,比如,提高工会的地位,将私有企业国有化,增加社会福利保障,等等。

  拉斯基的演讲极其具有魔力,他能够让工人听众们热血沸腾,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他的主张。当时,墨索里尼正在崛起,很多英国政治家们对墨索里尼很有好感。丘吉尔在自己的家里张贴着墨索里尼的照片。拉斯基在一次演讲中把丘吉尔称为“冒牌的墨索里尼”。有意思的是,拉斯基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丘吉尔。丘吉尔和拉斯基的父亲交情很深,当年,丘吉尔竞选曼彻斯特议员的时候,经常到拉斯基家里做客。当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的时候,小拉斯基正在旁边入迷地看着。

  意识形态的分歧让拉斯基和丘吉尔最终分道扬镳。二战期间,拉斯基曾经写信给丘吉尔。拉斯基跟丘吉尔说,如果想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团结大众,最好的办法就是承诺在战后推行社会主义计划。在拉斯基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历史机遇,站在工党旗帜后面的无产阶级就要崛起了。他把二战当作社会主义和平演变的战场。拉斯基说:“成功会带来一个勇敢的新世界,失败则会导致世界末日的善恶大决战。”老奸巨猾的丘吉尔才不会上拉斯基的当。他说,在战争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打赢仗,战争结束之后,才有时间考虑到底是实行社会主义,还是自由企业制度。他还不动声色地威胁拉斯基,“在战争期间破坏民族团结是一件憾事”——要想反对我?你自己看着办吧。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英国又到了大选之日。丘吉尔先声夺人,他在6月发表了一篇咄咄逼人的演讲,声称工党的社会主义计划将会导致一个“盖世太保”政府的产生,因为“如果没有政治警察,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建立。”丘吉尔的反击使得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略有上升,但是,他还是低估了自己的对手。在英国军队进驻柏林的第二天,英国大选投票开始了。丘吉尔自认为胜券在握,他说:“我有一个强烈的预感,你们将会以一个压倒性的多数选我上台。”事实是,工党在大选中把保守党打得一败涂地。工党比保守党联盟多出200个席位。在新一届议会中,有393个工党议员,其中67个是拉斯基以前的学生。上台之后,工党政府顺利地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创立了国民医疗保健制度,通过了《城乡规划法案》,接管了英格兰银行,对铁路、煤炭企业实行了有限的国有化。

  就在工党大获全胜之后,工党路线的引路人拉斯基却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他被保守派恶意中伤,同时也失去了工党同事的支持。1946年,他向法院上诉,控告媒体大亨毕福布鲁克(Max Beaverbrook)诽谤他煽动革命,结果却以败诉收场。最让拉斯基伤心的是,陪审团里并非都是他的敌人,还有他的工党同志。尽管拉斯基总是慷慨激昂,但他内心里是一个沉静、温和、克制的人,他为之奋斗的不仅仅是捍卫弱势群体和工人阶层的利益,他的另一个奋斗目标是捍卫民主政治制度,反对来自左、右两翼的极端意识形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拉斯基觉得自己一生的梦想即将破灭。他的学生们发现,敬爱的教授从热情洋溢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

  拉斯基仍然努力地工作,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他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他原本就有慢性支气管炎,后来又染上了肺病。1950年3月28日,经历了几年疾病折磨的拉斯基终于溘然辞世。拉斯基的去世,给左派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英国从来不缺斗士,但没有人能够像拉斯基这样,集教授、辩论家和政治家与一身,能够同时对精英和大众有如此巨大影响。拉斯基去世之后,左派很快就出现了分裂,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和教条的社会主义者互相攻讦,严重削弱了工党,导致工党在1951年竞选失败。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拉斯基之所以被人们遗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对市场经济机制几乎毫不了解。他的兴趣只在批判,他的兴奋点只在政治。英国国有化的实践并不成功,这才导致经济自由主义者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但经济自由主义者的盲点恰恰是政治。哈耶克在政治问题上几乎是个白痴。他不顾撒切尔夫人的反对,坚持对智利皮诺切特政府的支持,他还访问过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甚至私下里说可以为种族歧视辩护。他曾经向撒切尔夫人建议,废除国民医疗保健制度,撒切尔夫人告诉迂阔的教授,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自杀行为。

  全球经济又陷入了持久的低迷,贫富不均越来越严重,民众的不满在积聚,犹如地热在翻腾。如果拉斯基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一定还会非常激愤,但是,回顾人类历史在20世纪走过的种种弯路,遇到的种种挫折,知识分子犯下的形形色色的傲慢和偏见,如今,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作者注]:本文取材于肯尼思·R·胡佛(Kenneth R. Hoover),《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启蒙编译所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英文书名为:Economics as Ideology: Keynes, Laski, Hayek, and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本文标题: 凯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改变世界的三个经济学家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6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地疤》的读后感大全绝响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