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影子之舞》是一本由[加]艾丽丝·门罗(AliceMunro)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快乐影子之舞》精选点评:●抓不住结尾。●开始觉得不好看,越看越精彩,有种渐渐深入灵魂的
《快乐影子之舞》是一本由[加]艾丽丝·门罗 (Alice Munro)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影子之舞》精选点评:
●抓不住结尾。
●开始觉得不好看,越看越精彩,有种渐渐深入灵魂的感觉
●相比《逃离》略显稚嫩与思想局限,不喜欢《影像》与《死亡时刻》两篇,前者故事完整性欠缺,后者主题太沉重,总体上有很多精彩的情节描写与迷人又点到为止的主题呈现,值得收进书架又反复翻阅。
●思想和文体都不够意义
●这本书里,有多篇关于性别和成长。 不同于探讨已婚女性,或者成熟女性的视角,仿佛像是女孩子正在像成人阶段迈进的那个阶段。《明信片》《女孩子》等,渐渐的醒悟到自己想要什么,渐渐的从懵懂中发现自己的过程。是怎样那么细小的一件事能生出那么多的感慨描写得那么深入人心呢。2019.08.29
●emm我喜欢门罗的文风
●我对小说家是否厉害的浅薄认知就是下一篇小说是不是有上一篇的影子,很显然,这本书每一个故事之间都没有影子,可是人物之间有一种共性。他们都对生活感到不满与无奈,或多或少会有那么一瞬间,他们鼓起勇气想要打破惯性,但是最终还是会回到原有轨迹。生活对他们而言,也不是完全没有给过希望。整本书读下来,能够感知到里面对各种类型人物特征的挖掘,也能够感受到人物多种复杂的情绪,唯独没有快乐开心的情绪。(除了最后一篇快乐影子之舞)
●他问,你在看什么。瞥一眼,小说。陪床三天,好在带了一本书,总觉着翻译差强人意,生生啃着。
●于细节处写出人所遇到的桎梏,孩子的,女性的。
●最喜欢《乌德勒支和约》《沃克兄弟公司的牛仔》
《快乐影子之舞》读后感(一):《快乐影子之舞》
首先想说一说这个翻译,我觉得这个翻译有许多怪怪的地方,当然并不是每一篇都是。有的地方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说,可偏偏之乎者也了一番,不知道是不是译者的喜好。还是说原文的写法就是如此呢? 其实门罗的中短篇总给我一种拎不清的感觉,东西太多太杂,一股脑堆在一起,好像浆糊一样。这本书后几篇作品写得就顺畅了许多,其实门罗是可以删繁就简的,这样故事看起来会更明朗,脉络更清晰。 但门罗对人物的把控还是很精准的。门罗喜欢描写那些生活在边陲小镇的女性——女孩儿或者女人——的平凡生活,见微知著,从小处把人们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通常都是苦闷难鸣的。 这本书里很多篇都是以孩子的视觉讲述的故事,儿童也同样具有在她们那个时期特有的烦闷和不快。 《快乐影子之舞》这一篇,说了一个老钢琴教师每年都要举办派对邀请自己的学生。可是学生们已经厌倦了这样每年一次的无聊聚会,还几度劝过老师停止这件事。钢琴老师始终保持着自己对生活的责任感,她每年一次的聚会都是在说明她对自己职责的坚贞不渝,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新的学生的出现,让女主人公和母亲意识到,这样的聚会对于老师来说始终存在着意义,哪怕对于别人来说已经无聊透顶,可在老师哪里,这意味着生活和明天都还是有美丽和希望的。 《合约》是我最喜欢的一篇。离家多年的年轻妈妈回到故乡,回想起母亲生命的最后几年,自己和姐姐一起生活的日子。她和姐姐都想寻找自己的生活,而她终于决然离去,结了婚有了孩子,逃脱了对母亲的责任,而姐姐则永远困守在了家乡。 喜欢《乌德勒支和约》《明信片》《一盎司良药》《沃克兄弟公司的牛仔》《红裙子1946》五篇。
《快乐影子之舞》读后感(二):笔记
快乐影子之舞
艾丽丝·门罗
5个笔记
◆ 沃克兄弟公司的牛仔
gt;> 她身着质地上乘的连身裙,海军蓝的面料印着小花,质地轻薄,里面穿一条海军蓝的衬裙。脑袋的一侧歪歪斜斜地戴着一顶白色夏日草帽,脚蹬着一双我才在后门台阶上用报纸擦拭干净的白色皮鞋。临出门时,她把我的头发做成大朵的发卷,湿答答的,拉得老长,所幸干燥的风很快就会把发卷吹得蓬松起来,我的头顶上还系了一个硬挺的大蝴蝶结。晚餐后跟爸爸的出门之行则与此有天壤之别。还没走过两户人家,我便开始觉得我们成了全宇宙的笑柄。连人行道上粉笔写的脏话都在嘲笑我们。妈妈似乎并不顾盼左右。她恬静地从那些家庭主妇——她们穿着肥大的、毫无腰身可言的连身裙,裙子腋下磨得破烂——身旁走过,优雅得仿佛一位前去采购商品的贵妇人,真正的贵妇人。
◆ 一盎司良药
gt;> 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再次相见是在我婚后数年回老家参加的一个亲戚的葬礼上。就在那时,我看见了他;虽然已不是当年风流倜傥的达西先生,但一身黑色正装的他依然十分英俊。我看见他正看向我,脸上的表情,近似一抹似曾相识的微笑,是当时的场合所允许的最接近微笑的表情。我知道他一定是突然忆起了我对他的痴情,或是我那早已尘封的小灾难,并为此感到意外。我对他报以一个温柔却不解的眼神,现在的我已是一个成熟女人了。就让他慢慢挖出他自己的灾难吧。
◆ 那天的蝴蝶
很多所谓的善良都是为了表示善良而善良 妄图以此减少自己内心的不安。“你也配说自己很善良?”想起以前读过的一段话。
gt;> 所以我解脱了,被那些如今包围住迈拉的层层壁垒,还有她那未知而遥远的弥漫着乙醚气息的医院世界,以及我自己内心的背叛释放,我自由了。“嗯,谢谢你。”我说,“谢谢你送我这个。再见。”
迈拉有没有说再见?似乎没有。她坐在高高的病床上,纤瘦的褐色脖颈从对她而言过于宽大的病服中矗立而出,轮廓鲜明的褐色面孔没有受到背叛的影响,也许她早已忘了送出的礼物,准备好被大伙儿隔开,成为传奇,跟她曾经站在学校后廊时一个模样。
◆ 明信片
gt;> 所以,做个好姑娘,海伦,像我们其他人一样继续生活,春天很快就来了。”
◆ 乌得勒支和约
gt;> 这会儿她自己也在床上坐下,一边叠东西放回箱子,一边竭力让声音回归正常——很快便做到了,毕竟活了那么大把年纪,谁还不是悲痛与自控的老手呢?
《快乐影子之舞》读后感(三):不如来跳快乐影子之舞
1.《沃克兄弟公司的牛仔》 母亲怀念贫穷前的时日,依然穿着高贵。女儿目睹父亲背后的辛酸工作经历,察觉到他与朋友诺拉关系不寻常,父亲心有波澜却沉于生活的大海。生活总有许多不得已与不得意,而我们只会默默承受。 2.《闪亮的房子》 富勒顿太太有意隐藏悲伤,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她守候着房子等待丈夫回家。邻居们只在意个人利益,想办法让富勒顿太太离开,却忽视了房子是她的情感寄托,他们都不知道那是一间闪亮的房子。 3.《影像》 玛丽照顾一家人,母亲久卧病床。女儿和父亲走到丛林,听到乔说塞拉斯家曾放火烧他家,可人人都说是乔自己烧了自己家,孰真孰假?这到底误会一场,还是父亲不想让女儿知道更多成人的真相而刻意隐瞒?我想是后者。成人间的仇恨难以消停,就让它成为一个秘密,不破坏孩子眼中的童话世界。 4.《谢谢送我们回家》 在与洛伊斯一夜共处的恍惚之间,“我”似乎感受到爱,仿佛是虚幻一场。睡醒后,回归理性,各自告别,一起忘记昨夜里无意横生出似梦似幻的情事。 5.《办公室》 “我”想在办公室里独自写作,却遭到房东先生各种荒唐笑话阻挠,“我”依然选择争取属于自己的空间,暗示当下独立女性的意识觉醒与反抗,敢于争取女性的权利与自由。 6.《一盎司良药》 这个社会总不善待女孩,那些年少痴迷的情事被看作是笑话。随着长大成熟,那个灾难情事似乎又变得无关紧要了。 7.《死亡时刻》 有些过错是一生的罪过,无尽的自责与内疚。 8.《那天的蝴蝶》 言不由衷与刻意为之的善良让人难以安心接受。 9.《男孩子与女孩子》 努力证明自己也能做男孩子的事,最后败在爸爸那句“她只是个女孩子”,他的宽恕并没有让我解脱。 10.《明信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1.《红裙子——1946》 青春期少女的内心世界,那些微妙的身心变化,都描写细腻得让人感同身受。少女的失落与孤独,在一场舞会后被一个男生的吻觉醒,不知不觉中自我认可,悄悄成长。 12.《周日午后》 身份的低下让人感到卑微,一个突然的惊喜焕发从未有过的自信与愉悦。 13.《海岸之旅》 压抑的捆绑和束缚随着外婆的离去而消失,属于“我”的自由突然降临。 14.《乌德勒支和约》 15.《快乐影子之舞》 爱能创造奇迹,在悲伤的日子里也能跳起快乐影子之舞。 读得极慢,反复琢磨。语言时而无意识飘飘然,意味深长的结局总能引人深思,女性意识在笔下暗流涌动,压抑与逃离的力量在喧嚣。在寻常生活里极尽丰富的故事,细致洞察那些隐秘的人性真相。专注于当代现实主义视角,平淡笔触却深入人心,适当留白引发无限遐想,无声下的呐喊为之震动。爱极了门罗的文字,“当代小说大师”当之无愧。
《快乐影子之舞》读后感(四):透过女性的眼睛看世界的背面
这些故事里的女孩、少妇、中年妇女、老妪,无一不是微不足道,每个人的生活都毫无波澜。读这本书,就像坐在水面波平如镜的湖边。窥视、猜测这湖水下面隐秘的暗流。作者轻描淡写了许多微不足道的女性,在冷嘲热讽中逐渐无力、绝望,即便这些故事大多是虚构的,也因旁观的凉薄使人不忍、不耻。作者的心理描绘让人惊艳,值得反复琢磨。
母亲的疾病让孩子感到负担,她写:
“我们怎么可能爱她呢,我绝望地自言自语,我们拥有的爱的源泉尚且不够,加诸于身的渴求又太多,而且,爱也无法改变任何事情。”
一个男人约到一个冷漠的女孩享受片刻欢愉后,她写:
“有关爱的行为,有些人只能走一小段路,另外一些人则可能走很远,他们能够做更大的妥协,如同神秘主义者一般。洛伊丝便是个爱的神秘主义者,她这会儿坐在车座上,距离遥远的另一端,神情冷淡,容装不整,将自己彻底地封闭起来。我想和她说的一切,都只能在自己脑海里空荡荡的格格作响。下次再来看你,怀念,爱,这些词儿,我一个也说不出来。我们之间的距离让这些话显得那么不真实。我想,到下一棵树之前,我要和她说话。到下一根电线杆之前。但我终于还是没有。”
经历失恋,她写:
“我徘徊在他可能现身的地方,然后装作没看见他,谈话时,我采取可笑的迂回战术,只为了不经意间提及他名字时那略带伤痛的快感。我没完没了地做着白日梦,假如计算一下,我想念他,为他憔悴、落泪的时间,可能是我和他在一起时间的十倍。”
她的文字很细腻,但看似平静温柔的笔触下,却能刺痛人心,因为她只是平静地叙述,给读者一种帮不上忙、也看不到希望的无力感。这样庸常的生活,她多倍放大,直到让人看到噪点。
关于故事,印象深刻的是《那天的蝴蝶》,两个女孩因天性的纯真所结下的友谊,却因“我”的担心同她一样被孤立而“单方解约”,可怕的是这样的单方节约只在“我”的心里。迈拉将我视作唯一知己,而她事实上,仍然是那个被全世界,包括“我”,隔开的人。《闪亮的房子》当中,玛丽明明同情富勒顿太太,却不敢在一群人中发出不同的声音,任由周围这些“体面人”瓜分这孤独老人的未来。《死亡时刻》中的小歌唱家帕特里夏一心想要脱离底层阶级,晋升上层,但因不小心烫伤弟弟,而导致弟弟离世。她看似毫不在意,觉得与己无关,却因一句“老布莱登”而崩溃了全部的心理防线,那是弟弟小时候喊过的名字,愧疚和自责像一条巨蟒,早早就裹住了她,而在那一刻,它稍一用力,就把她绞断了。
读短篇小说是什么体验,要看作者的心情,有时候开怀大笑,有时候扼腕叹息,有时候就像读这本《快乐影子之舞》一样,会好一阵子什么也说不上来。这本书我不知道该不该推荐,它可以读起来像一杯寡淡的白开,也可以是让人宿醉的烈酒。
不论如何,仅凭艾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中罕见的只写短篇小说的作家这一点来说,她的小说就优秀到值得好好琢磨。只是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还是先别读门罗,因为她笔下破碎的原生家庭、寡淡的婚姻、对友谊的背叛、对亲友的梳离、对恋爱的不忠诚......会让你还没来得及看清世界的美好,就被它的背面击垮。
半澈2020.5.7
《快乐影子之舞》读后感(五):多一点快乐少一点哀伤都不真实的生活
如果带着一种读故事的心态渴望从门罗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快乐影子之舞》中猎取阅读感的畅快,那么从起点开始,这趟诺奖作品的领略之旅就已经南辕北辙了。这是我初读完《快乐影子之舞》后,被门罗细密绵长的笔触而感化出的想象与形容。
相较于很多其他的诺奖得主,在中国,门罗的作品没有《老人与海》那么流行,但也不是那么艰辛晦涩。容易凝滞阅读进程的地方可能在于门罗极其平淡写实的文风,细碎到了极点,读者不容易从中串联起情节的发展,因而导致走神。说起来其实也不过是因为这类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餐小说,需要我们阅读时更多的专注度和同理心罢了。而且越是简朴的东西,越是寡味的素材,从中脱胎而生的作品,越能看出一个作家的写作功底和积蕴,在这一方面,从小地方普通人生活中发掘人性幽微之处的门罗,是当之无愧的短篇小说大师。
根据百科资料显示,出版《快乐影子之舞》的1968年,正是加拿大女权运动的高峰期。彼时作为家庭主妇的门罗,在37岁的年龄,深有所感,以女性独特细腻的视角,在她的文字中投注了无限的忧郁和思考。在15篇短篇小说里面,对话的人物和发生的事情,伴随着门罗极其冷静克制的叙述,自有一种悠长哀婉的旋律,流淌在多数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场景里,细细品味,倒也容易这种富有亲切感的忧伤和韵味所打动。
“一干完活儿我就跑出屋外,趁着妈妈还没有想好接下来去让我干什么之前,就跑到听不见她叫喊我的地方去。我讨厌夏天那又热又暗的厨房,讨厌那张一成不变铺着油布的旧桌子,讨厌那块凹凸不平的油地毡。她总是在打鬼主意,这会儿她就在打主意要我多在屋里干活,不让我给爸爸干活”这是全书我最喜欢的短篇《男孩子与女孩子》里面,生在以养狐为生的贫困农民家庭里,没有玩伴的女孩子对于枯燥、没完没了的家务活的小小的抱怨。但是这种抱怨和内心的孤独,是符合小女孩的年龄的。就这样自然地表露在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反而展现出了一种压抑已久的灵动。这种真实的灵动,不在《沃克兄弟公司的牛仔》里与昔日恋人重逢继而分道扬镳的无奈里,不在《闪亮的房子》里如此凶狠的社群利益的逼迫中,更不在《明信片》里曲折卑微的爱情斗争中。这短暂的灵光一现,出现在前面大段大段平淡的话语后,让我耳目一新,仿佛是在跋涉已久的荒野中,终于看到了一点绿意或水源那样的欣喜。
这种意外的欣喜在门罗的作品里是不多见的,因为门罗平淡到甚至寡淡的叙述带来的可能结果是:不知不觉中结尾的戛然而止,文学素养不够高者如我,可能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又被结尾处那种隐秘的韵味拽着不忍赶快离去作者笔下的这个尚未让我们认识完全的世界,非得把文章重读好几遍才能逐渐体会到那种短小沉重的文学观感。之后也才更能明白,她笔下那一个个看似悲剧的女性,她们踽踽独行的影子背后,又何尝不是与普通日子做斗争的每一个普通的我们。
我突然有一种这样的感悟,不知正确与否,只是想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表达出来。在一些人的看法中,门罗的小说似乎就意味着对抗“情节”而存在,的确门罗的短篇不如欧亨利、契诃夫那么色彩鲜明、情节浓厚,让读者读完后能轻松得,如饭后茶后谈资般对故事中批判的人物或社会宗教进行讽刺、甚至不明所以地讥笑。门罗是否是在反抗这些游离故事之外,事不关己的讥笑呢? 所以她相守一生的生活,即使是搬离到了文学作品上,也依然没有过多的文学技巧去修饰情节和人物,把故事写的“美味十足”去吸引读者。这种“搬离”只是形式上变了,但是作品里生活的况味依然和现实里的生活浑然一体,无法分割。愿意走进故事里、不厌节奏平缓、不惧情节寡淡去品味生活的读者,一定是门罗真正愿意邀请进门的读者,而不是为了逃离平淡生活的无趣,从虚幻世界中找寻新鲜和刺激的人。
成长、爱情、人性、金钱……..或者说,就是组成生活的一个个不可或缺的要素。门罗一点点解读的不是莫言笔下宏大的家族兴盛或马尔克斯笔下的超现实魔幻主义,不过是平常生活中,每个人一生都逃不掉的那些或大或小的考验。她如此不厌其烦得去翻阅人性的全篇篇章,不因偷工减料而埋藏痛苦的源点去向读者分发美好完美到虚假的鸡汤。她要写的,她肩上背负的使命,也许就是完完全全地展露出现实生活的全部,少一点哀伤多一点快乐都不真实。
“没有意料之外的天赋,也没有料想不到的庆贺”这是《快乐影子之舞》中形容马萨利斯小姐淡定自如地看待孩子们的眼光,我也希望,这也会是我们每个人,对待百无聊赖的生活,一种淡然但却仍执着有力的态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