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道》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5-10 08:33: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琴道》是一本由(荷兰)高罗佩著作,中西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琴道》精选点评:●西洋人作,了不起●看完闲书,干活啦。●没提到术数和医学●看看●对中西方琴学文献做了最为完整的梳理

《琴道》的读后感大全

  《琴道》是一本由(荷兰)高罗佩著作,中西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琴道》精选点评:

  ●西洋人作,了不起

  ●看完闲书,干活啦。

  ●没提到术数和医学

  ●看看

  ●对中西方琴学文献做了最为完整的梳理,对整个古琴的思想体系做出了系统而完整的归纳,难得的是还深入浅出,并不故弄玄虚,在结语里高罗佩写:“本书的作者信奉永恒价值的存在,我相信真正美好的事物将会永垂不朽,这些事物可能暂时会被轻视、忽略,或是遭受压制,但是它们永远不会彻底消失。”太动人了,比心,我也相信。

  ●还是有点意思 可反复读

  ●“我相信真正美好的事物会永垂不朽。”

  ●高罗佩真乃西洋华化第一人也!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文化的作品

  ●一个荷兰人,对汉语言、文化及历史研究的深入程度,简直……有些可怕!

  ●一个荷兰人眼中的琴和琴文化,琴谱,琴人等等

  《琴道》读后感(一):早该译出的一部书

  高罗佩的著作,以《中国古代房内考》最为知名,最早译出。另有侦探小说《大唐狄公案》,在西方拥有众多读者,国内亦有译本。高氏的其他著作却迟迟不见中译。终于,中西书局推出了“高罗佩著作集”。

  高罗佩的《琴道》,虽颇简略,且相当篇幅在译介古代琴学理论,却不流于泛泛。既能深入中国文化内部,又能以一种比较性的视野,对古琴文化进行观照,若干结论,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琴道》读后感(二):《后序》标点有误

  【原文】丙子秋莫,于宛平得一琴,殆明清间物:“无名”。抚之铿锵有余韵。弗敢冒高士选雅名,铭之曰:“无名”。非欲以观众妙,冀有符于道德之旨云。

  这段说的是丙子年(1936年)秋天,高罗佩到北京,购得一明清间所斵之琴,琴身原本没有琴铭,他取《道德经》之意,给这张琴取名为“无名”,并在琴身刻上了琴铭。

  下面这样标点更合适一些:

  【修改建议】丙子秋莫,于宛平得一琴,殆明清间物,无名,抚之铿锵有余韵。弗敢冒高士选雅名,铭之曰“无名”。非欲以观众妙,冀有符于道德之旨云。

  “丙子秋莫”的“莫”,如果不是差错的话,那就是通假,这里通“暮”。

  《琴道》读后感(三):琴

  认识号罗佩还是小学时候,从父亲单位图书馆借来一套大唐狄公案,看的废寝忘食,但是很奇怪,心想为啥唐代狄仁杰的故事是一个外国人写的呢。

  高罗佩,荷兰人,职业外交官,汉学家,小说家,琴师。他评价自己一身三任,职业是外交官,终身事业是汉学,业务爱好是写小说。

  高罗佩琴学老师是叶诗梦。叶诗梦,姑姑是慈禧太后,先后师从刘蓉斋,祝桐君,孙晋斋,李蜀石学琴。著名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就曾是他所藏六琴之一。

  高罗佩的汉学功力极深厚,读书很多,琴道一书分了七篇,写于1939年,当时琴学的资料很少,这本书还是极具价值的。比较有意思的是第六章,琴的关联,聊了琴和鹤,松,梅和剑的关系。古今注里面记载,鹤千年变苍,又千年变黑,所谓玄鹤也。史记卷二十四有个故事,卫灵公夜半听到琴声,叫师涓听写了下来。后来见到晋平公,两人叫师涓弹这首曲子,师旷按住弦不给弹。说这是亡国之音。但是两个君主不听,又叫师旷弹琴,第一首飞来了十六只玄鹤伴舞,第二首就完蛋了,狂风暴雨,两个君主都吓尿了,于是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古琴被称为圣王之器,音乐称为太古遗音。从最早的诗经看,琴瑟是并称的,有学者认为瑟比较粗糙,应该先于琴,瑟,琴和埙以前都是独奏的,瑟后来被筝所取代,唐代还有瑟,但是宋代就失传了,元代熊朋来作瑟谱,试图复原古音,不过也是一厢情愿罢了。

  欧阳修三琴记中说,余自小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

  《琴道》读后感(四):读王建欣翻译高罗佩《琴道》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王建欣教授翻译的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的《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o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中西书局出版,2019年9月。

  作者自序里还详细说明了为什么用lute来翻译古琴,而不是用cither或者psaltery等词,目的是为了表示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考虑到其内在意义而不是外部形态,是因为其风雅和逸趣,是中国文人生活的象征。

  作者对中国音乐的思考细致入微,给翻译带来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该书翻译工作做得很严谨,有索引(而且是中文页码索引)、参考文献、注解、附录,也有一些中英对照的文选。

  第七章“结论”:“20世纪迎来了中华民国的建立,同时也迎来了对一切价值观的重新评价。这里我们必须暂时停止关于琴道历史的讨论,而以一些关于古琴音乐现状和未来的评价结束本书。” (第160页)“本书的作者是那些既天真又过于自信的人中的一个,我信奉永恒价值的存在。我相信真正美好的事物将会永垂不朽;这些事物暂时可能会被轻视、忽略,或是遭受压制,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彻底消失。”(第161页)

  本人与王建欣教授认识多年,了解他从其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开始,后来又多次欣赏他演奏的箫、埙音乐,第一次了解他的学术研究,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得不令人佩服。

  去天津那么多次,从来没有去过天津音乐学院,很期待有机会去他的工作室参观,感受一下中国音乐文化的氛围。

  《琴道》读后感(五):小评并附拟探究的几个问题

  读完了高罗佩的《琴道》中文版。私以为这篇论文最大的优点是将琴学做了现代学术化的尝试,走的是学院派的路子,目次清晰,力求严谨,语出有自,不可谓不是琴学的一次革新。整篇下来,有头有尾,几乎能定下往后琴学研究的体系。

  观其大概,有杰出处,也有不足。长处如分门别类地逐条分析儒释道等思想对琴学的影响;又如,清晰地罗列出了琴各部分的象征意义,并逐个解释了指法;再如,别出心裁地考察了日本古琴的情况。当然,不甚圆满处如忽略了文人随笔和文学作品作为资料的价值;又如,“关联”一章多基于原始宗教和巫术的人类学阐释,但和中国本身的文献脱开了关系;再如,没有考虑思想史上发生的流变,且真言宗和鼓琴仪式的关联多半出于想当然,未能做细致地挖掘。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即成书的作品,高罗佩该书在琴学上的地位自不待言,能为研究古琴提供西方角度和汉学家角度,补充音乐家和文人士绅的视角,弥足珍贵。

  以内容和论述观之,有以下问题发出,录下以备后参。

  一、 中国音乐的传统思想向来多讨论宇宙性(天人观念)和政治性(礼乐政治)两端,两者可以看出都是士阶层的态度。儒家礼乐治国,才有“琴者,禁也”“雅者,正也”的解释;墨家非乐说,认为乐是脱离群众的浪费;也有道家的“大音希声”观念。不过,郑卫之声的流传也是历史事实。如果把当时的俗乐算在内,则大众也有自己的音乐审美,只不过当时老百姓没办法做出如士一般的理论化阐述,也不能大规模推行自己的看法。如果说,要讨论中国音乐的传统思想,则市井民风、老百姓的喜好及表达也有考察的价值。虽想来这部分材料会琐碎不成系统,但私以为也应当注意。在高罗佩的论述中,俗乐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而是作为琴学的生发条件来考察的。

  二、 做琴学研究的材料不应该只局限于散记、专论和琴谱,也应该注意文学作品和文人随笔之类。前面的三类材料要细看其区分标准。①散论:“第一类材料可以说或多或少都具有随意性,他们是各种关于不同主题的书籍中收集的”,举例是经史典籍(尤淮南子和吕不韦);又有补述:“而且,在历史类和百科类的汇编中,经常有关于著名琴人故事的叙述,这些琴人轶事,简介地显示了中国古代的琴学概念”。②专论:“第二类材料是关于古琴的专门性记说”,是为专著。③琴谱:“第三类材料是我们所说的‘琴谱’,即供弹琴者学习的手册”。此三类中,①较为接近我意欲补充的材料,因为两者同样会涉及文人随笔和散文。但我之所以提出来要进行补充,原因有二。其一,自宋到明,琴学臻盛,文人风格渐隆,有多种多样的文人手记和私人作品集传世,或言市井民俗,或言文人生活,或为清谈口语,或为典雅文言。总的说来,这时期的文人作品,已溢出高氏所划定的“历史类和百科类的汇编中”的“琴人轶事”之界限,后人做研究,不能轻易否认从私人作品中读琴的可能,比如张子谦的日记《操缦琐记》完全可作为琴学资料来看。其二,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关于琴的描写,听琴者有之,弹琴者亦有之,依体裁言,诗歌有之,骈散有之,其他形式如楹联、碑刻等亦当有之。如此丰富的材料,也应该用起来,从文学作品入手,未尝不能梳理出其中古琴的形象,且,依Hayden White的genre(文类)观点看,找到写琴的某种结构性特征也未可知。

  三、 高罗佩先生认为琴学发展是因为“天堂情结”和“脱轨现象”之间矛盾的存在。“天堂情结”是高氏使用的词,原词为paradisiacal complex,解作“一种颠倒文化自然发展过程的癖好,认为文化之初是善的,此后就持续地衰败”。此乃儒家是的复古保守主义,非三代不能言尽善尽美矣。“脱轨现象”是我自己总结的词,意在概括民间对俗乐的欣赏以及官方对俗乐的管理这些现象。“天堂情结”的讨论在学界并不少,而且材料颇丰富;对“脱轨现象”的研究也有,不过一直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弱/小传统。将琴学说成是两者夹缝之产物颇有番道理。但是,既然当下时局已不比帝制时代,这种解释在今天如何?当下的琴学可以约化成古雅与通俗的夹缝中的历史遗物吗?又,高氏既认为“天堂情结”是“颠倒文化自然发展过程”的,说明高氏的文化观是进步式的,颇具其时代特点。

  四、 真言宗是否和鼓琴仪式化(及神秘化)有关?又问,鼓琴是否仪式化?若仪式化,与何因素有关?

  五、 影响古琴及琴学发展的(思想)因素也要看其历史变化,不可概而论之。琴学之变化与思想史之变化的互动,应该做详细的考察。诚大工程一件,甚浩繁。

  六、 鼓琴之诸宜多和道家有关,也有审美的意思在;鼓琴之诸忌则来源颇显复杂。两者中有几条尤其可探讨:①宜“对道士”②忌“在法司中(近囹圄)”③忌“对夷狄”④忌“对商贾”⑤忌“对俗子”⑥忌“对娼妓”。对待和尚与道士态度迥异,为何?何况有不少琴僧,且有佛家琴曲。高氏所引证的材料是明代早期的《步虚堂琴谱》,其实嫌引用颇有偏见,难窥全豹。高氏谈论了“对夷狄”一条(p57-8),还引用了《琴经》,不过仍然是明代作品,且为何有此禁忌,未说明确。对佛教徒的态度高氏在59页讨论了,也引用了《琴经》,却得出了一个自我否定式的结论“然而一般来说,琴人…满足于心平气和地博采双方的见解”。其他时代的戒律如何?

  七、 高氏对琴社的解释真实有创意,有理有据。把琴社看做依“约”而设的spiritual community能解释诸多单把琴社看成社会团体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把“社”看成“约”之上的spiritual community不仅肯定了文人阶层的普遍性及其思想形态和审美的趋同特点,而且说明了琴人间交流交往的可行性和基础。但是,高氏认为是学者阶层定下“约”作为一种规范,从而让遵守该“约”的人进入一“社”,但是否有可能是某种“约”界定了学者阶层。这种“约”或既成于现实情况,或传承自历史,或符合某种普遍接受的理念,比如说,要接受了儒学传统教育,读了四书五经,能作文、对策等,一个人才能在当时被称为“学者”。学者和“约”之间可能是互相塑造的关系。

  八、 琴曲主题高氏分为六种:①神秘之旅及隐居生活(含神仙主题)②半历史③文学音乐④描绘自然⑤描写文人生活⑥其他。是否能如此分类,实则可以商榷,但确实高氏之分类有道理,此一节,高氏是从琴谱上文字注解及题目等来研究的,光看这些文字信息或能有分类的新发现。

  九、 琴名选择和琴声的描绘两个主题分别写在章五节一和二,但其实两者当不限于“象征”这一章,而是得和琴曲主题等相联系,因为古琴审美是成体系的。琴声的描绘只言“二十四琴况”和冷谦“琴声十六法”,私以为不足以当归纳。

  十、 章六“关联”过分依赖于巫术和自然感应的人类学解释,是否有其它补充?

  十一、古琴到日本之后,可以发出以上逐条相似的问题。

本文标题: 《琴道》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6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三个女人读后感精选小蝶,再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