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遗物》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5-09 09:46: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火中遗物》是一本由[阿根廷]玛丽安娜•恩里克斯(MarianaEnriquez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火中遗物》精选点评:●今年最期待的一本,燃起了做选题的信心,装帧设

《火中遗物》的读后感大全

  《火中遗物》是一本由[阿根廷] 玛丽安娜•恩里克斯(Mariana Enriquez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中遗物》精选点评:

  ●今年最期待的一本,燃起了做选题的信心,装帧设计也很给力。每个故事都不长,但涵盖的信息很密集,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城市的历史、民俗与都市病态都在这些隐藏的细节中交汇。探讨的话题有些沉重,比如家庭暴力、跨性别者、社会福利工作的缺失、抑郁症等,但出奇地流畅好读。很会制造悬念和恐惧感,也很关注社会的一个作家

  ●上半年最佳!

  ●原作很完美,不知道翻译得怎么样。

  ●魔幻与现实的奇妙融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真的很期待这本书❤️

  《火中遗物》读后感(一):火中遗物

  《遗物》系前苏联尤 .雅科普列夫的作品,讲述今天的孩子对当年血与火的岁月的隔膜,这种隔膜令我们的脊髓都咝咝地发凉。今天的孩子们认为二战中的烈士,应有“我们死也不后退一步”的誓言,诉说着充满生活气息的写着“马哈烟、包脚布”的信,怎会是烈士的遗物? 孩子们无法理解,那才是真正的生活,能说“我们在挖出的新战壕里闻到一股家乡的泥土气息”的人才是真实的。 毕竟现在的生活离那个时代已太遥远,过去的苦日子谁也不想再谈起,伤痛只是留给那些亲历死别的人。所以,我们的纳斯塔莎大娘感到“隐隐的沉沉的累——一种很难消除的累”。 “再苦不能苦孩子”要放在哪方面说呢?如果是生活上,其实应该让孩子吃些苦,因为苦甜是相依偎的。先甜后苦,只会觉得哭不堪言;先苦后甜,才能尝出甜味。我们的孩子吃的甜太多了,已经吃不起苦了。这样的下一代,怎能不让人担忧呢?

  《火中遗物》读后感(二):答案就在封底

  这本书很适合天刚热起来的时候读,这样你才能想像得到阿根廷的那种炎热、潮湿、黏腻。如果你恰好也是在五月看的这本书,那就再合适不过了。些微的凉风会提醒你,故事的内核是冷的。

那个夏天,政府规定会先停六个小时的电,再来六个小时的电,如此循环往复。——《中毒的岁月》在潮湿的北边,呼吸是一件格外困难的事。……在午睡时间,只偶尔有辆自行车穿过空旷的街道,冰激凌店仿佛被遗弃了一样——虽然屋顶的风扇仍在自顾自地转动,蝉在藏身之地歇斯底里地叫嚷着。——《蜘蛛网》在寂静无声的晚上,集中精神加班赶工的时候,我偶尔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人们低声讲述的那些故事,然后起身去查看,确认临街的大门和阳台门都锁好了。——《脏男孩》

  这些故事对我来说,其实并不吓人。虽然也有血淋淋的场面,有把古宅会把人永远吞入其中,还有戴了假发的骷髅头。但是它们太遥远了,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完全不同的习俗和文化。

  但是我感受到了一种怪异,一种扭曲。并且我相信恐怖和悬疑只是这些故事的皮,作者真正要传达的,就是怪异和扭曲。那是一种压抑的政治气氛,让人无力的社会氛围,像最闷热的夏天,最厚腻的死水,努力地想要去抓挠、去冲破,却又无处施拳。

  当然,在这些怪异和扭曲之中,你会看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你会发现在极端化的场景、支离破碎的情节中,隐藏着每个人的隐秘心事:

我多想和她说说我的婚姻,说说胡安·马丁是如何不停纠正我的:要是我伺候他用餐晚了点,我就是个废物,一个“永远杵在那儿什么都不干的人”。如果我在做选择的时候迟疑了,我就是在浪费他的时间——他总是那么决绝和冷漠:花十分钟考虑去哪个饭馆就意味着一整个晚上他都会没好气,说话也满是不耐烦。为了不吵架,不让事情恶化,我总是在道歉。——《蜘蛛网》马尔科曾自告奋勇地要帮我找回那些已经失去联络的女网友们,他说把自己关起来后他已经成了一名黑客。我倒更希望忘掉她们,因为忘记那些只有文字来往的人是件奇怪的事,他们曾经存在时比真实的生活还要真实,但现在却比陌生人还要遥远。——《绿、红、橙》

  让这本书不同于一般悬疑故事的另一点是,它不遵循一个常规的逻辑。没有解释,没有原因,没有结果。你看到的是片段、偏见和想象的杂糅。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女性书写,因为逻辑是男人们的事。我曾经特别讨厌这种写法,好吧,是又喜欢又讨厌,因为真的很吸引人,可是不讲明白真的要让我挠破头皮。现在我渐渐能接受了,越来越感觉到“此中有真味了”。

  比如最后一篇《火中遗物》,真是全书的一个高潮。你永远也猜不到“火中遗物”指的是什么,它指的是自焚的女人们。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指向更多?我不说。自焚的前因后果?我也不说。因为我说不好,我只能在一片混沌中感觉到一丝悸动:

自焚事件以来,一切都变了。几周前,那些从最早的自焚事件中幸存的女人们开始上街了。 她们坐公交车,去超市购物;她们打车,坐地铁,去银行开户头,在马路边的露天咖啡馆里享受咖啡。下午的阳光把她们可怕的脸照得闪闪发光亮,她们用残缺不全的手指握着咖啡杯。她们会找到工作吗?男人和女怪物组成的完美世界何时到来?——《火中遗物》

  最后谈一下本书的封面设计。

  半开的火柴盒——秘密

  火柴盒里的花——女性

  火柴——燃烧,或者说自焚与反抗

  注意书名那几个字是特殊处理过的,仿佛边角已经被火焰波及,很脏,很不明朗。

  封面的上半部在不同的光影下有不同的效果,仿佛流金一般,而下半部则是烧烬的火柴梗。像极了作者笔下的阿根廷社会,表面上绚烂无比,实际上内里已经腐败不堪。

  《火中遗物》读后感(三):迷人、危险且真实的“附近”

  晨起沿湘江河边慢跑,太阳渐升,光洒在对岸连绵的矮山和粼粼的河面上,辽阔疏落。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沾着晶莹露珠的花草绿植,在光的照射下更加熠熠。耳边环绕着清脆的鸟鸣,空气里是淡淡的花香。为一天有这样的时刻,而感到幸福。

  跑步时,想起不久前看过《十三邀》里许知远和项飚的对话,谈到关于“附近的消失”,项飚解释说,“现在的时间感,它要追求的是一种即时性,快递小哥晚五分钟就发吼的这种。这都是新的心态。它计较的不是五分钟在本身,而是带来的即时性,立刻,马上。现在这个技术变得越来越发达了,你要是5G什么下来之后,整个交易的时间的摩擦会越来越短,即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这个附近就消失了。”

  的确,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便捷,通过手机就可以解决吃食住行的一系列事情,急送东西可以找同城闪送,买药可以用叮当快药,买菜可以在外卖软件上下单,等等。总之,这些软件帮我们更快速也更及时地满足生活需求。有段时间,因为不爱出门,也不想和人说话,非常享受使用这些软件,很快却感受到这种方式带来的不利,它看似在节省时间,实际上让我的时间变得更琐碎,也更贫瘠。比起即时的结果,我更怀念那个手中挑选和亲眼见到的过程,那就是“附近”里一种无法替代的体验。

  菜市场里有鲜活的四季,春天的香椿、春笋、土豆、雪豆;夏天的藕、丝瓜、黄瓜、空心菜;秋天的秋葵、菠菜、白菜、茄子;冬天的南瓜、红薯、芥菜等等。公园里有丰富的四季,春天万物新绿,百花盛开;夏天树木浓绿,紫薇、牵牛花、木槿花和荷花渐次开;秋天的大地色,给人沉静的厚朴感;冬天树叶凋落,留下形状各异的树干和枝丫。在每个时节,“附近”都能带来不同的惊喜和体验。

  最近在看短篇小说集《火中遗物》,作者是阿根廷作家玛丽安娜·恩里克斯,风格奇诡、迷幻和真实交织,看似有些荒诞和虚构的背后,深藏了现实的隐喻。其中有关于书中人物所处的“附近”的大量描写,迷人、危险且真实,几乎是只看两三行就会被陷进去,挥之不去。

  《脏男孩》里讲述“我”决定不顾家人反对搬到宪法区爷爷奶奶留下的房子里,尽管是个混乱破败、治安不好的地方,但“我”非常喜欢。因为脏男孩的突然深夜敲门拜访,“我”对他有了一些更近的了解和接触,以至于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中,看到手法惨绝的谋杀案,担心是他而一直惴惴不安,甚至质疑自己为什么会义无反顾地搬来。“塞巴约街的小毒贩们会跟其他入侵者争抢地盘,还会追着那些永远还不上钱的瘾君子讨债”、“在主干道上比在索利斯街上更容易遭遇劫匪,虽然主干道上灯火通明,而索利斯街昏昏暗暗——仅有的几盏路灯大部分还是坏的”、“脏男孩和他母亲睡在破旧不堪的床垫上,三张软塌变形的床垫摞起来跟一张普通的床一样高。”……这些“附近”的描述,让故事的构造更加立体,有种和里面的人物在一起呼吸的真实感。

  《阿黛拉的家》中,“我”和哥哥巴布洛因为朋友阿黛拉的消失而无法正常生活,“我”每天都会想起阿黛拉,白天没想的话,晚上就会梦见她。哥哥在他22岁那年选择自杀,他也总是梦见阿黛拉,“在梦里,阿黛拉没有指甲,也没有牙齿”。阿黛拉住在城郊一栋巨大英式别墅,“那别墅……仿佛是被硬生生按在了拉努斯市的这个平凡区域,就像一座城堡,我们其他人就像奴仆一般,窝在水泥盖的正方形房子里,连院子都了无生机。”但她只有一条手臂,“很多小孩对她的残肢感到害怕或者恶心,嘲笑她,叫她小怪物、丑八怪、畸形人,取笑说马戏团要雇她去表演,还说她的照片肯定被医学课本收录了。”一天,“我”和哥哥、阿黛拉决定去看看一幢闹鬼的房子,“院子里很冷,草坪看起来像被火烧过,一片荒芜。草又黄又短,没有一棵绿色的杂草,也没有一株其他植物,院子里似乎正经历着地狱般的干旱和寒冬。”而就是这次“探险”,我和哥哥永远失去了阿黛拉这个朋友。“门上有一行字让我止步不前,她写着‘这里住着阿黛拉,当心!’”

  《火中遗物》里的故事发生在阿根廷,每篇的视角都在转动,从案件到疾病的各个社会话题,描述的都是一个个普通平凡的人。迷人的是,作者把锋利的笔触直接扎进生活的深处,撬动起那一块块厚实的土地,不断翻耕。那种敢于讲述一切的勇气,使小说的内核非常丰富和对立。其中对于“附近”的虚实描写,作者几乎是以一种严苛凌厉的角度在叙述,丝毫不会留情或规避残酷,看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坠入混乱、失序、虚实交错的空间,那种左右奔突和前后对立会使注意力持续地放在小说里,以至于合上书后依旧不断回响。

  我想,那种虚构的“附近”,大概也是一种真实的“附近”体验。

  《火中遗物》读后感(四):隐秘诡谲的魔幻之花

  《火中遗物》是玛丽安娜•恩里克斯的短篇集,由12个短篇组成。荣膺2019年巴塞罗那城市文学奖。2019年入选《波士顿环球报》最佳虚构作品;《纽约时报书评》《卫报》《科克斯评论》《环球邮报》等多家媒体联合推荐。

  作为一名拉美文学的重要作家,玛丽安娜•恩里克斯的作品风格充满了让人迷醉的张力。这本《火中遗物》被人称赞完美继承了博尔赫斯的奇幻风格,又有些许爱伦•坡的诡谲之风。

  在作者的笔下,流淌着一个炎热粘腻,光怪陆离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个饱受恐怖主义摧残的城市,充满了各种荒诞的不可思议的事件。

  无故消失的孩子,用骷髅装饰自己房间的女孩,随意结婚又在其中苦苦挣扎的妇人。加上喧嚣热烈的集市,沉醉迷幻的年轻一代,都让这个城市充满了一种罪恶感,却又让人不得不沉溺其中。

  恩里克斯所写的大部分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社会底层。

  作者用迷离的笔触,从他们随意而杳无希望的生活中,勾画了一场场现实中的魔幻场景,为了社会那些弱小无助的弱势群体发出了一声呐喊。

一,底层人物对未来的无望

“那将是一次绝美的焚烧,她将是一朵真正的火中之花。”

  在《火中遗物》中,读者能够鲜血淋漓的感受到底层人物,尤其是底层妇女对自身境遇的无力反抗。

  当收到迫害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帮助她们,她们在无助之中,发现被烧的案子被报道了,收到了关注。于是火烧、自残成了她们控诉暴力的手段。各种火烧的集会俨然一种非法的组织。

  这在我们这种和平社会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通过伤害自身才能发出求救之声。这是一种绝望的求助,也是无望的呐喊。

  作者给这篇文章取名“火中遗物”,也是一种悲悯。

  在火中能留下的遗物是什么呢?是在焚烧一切之后留下的希望,还是使尽全力也无法争取到的关注呢?

二,魔幻的情节来映射现实

  12篇小说中,出现的大量情节都充满了魔幻的气息,仔细一想又能在现实中找到出处。

  《红、绿、橙》中,因为对现实的恐惧,自己把自己关在房中的人,比我们熟知的日本御宅族更缥缈无助。

  他仿佛变成了电脑上的光点,当光点亮起的时候,仿佛他生命还在发出微弱的光,当光点消失,就仿佛不存在世界上一般。

  《邻居家的院子》中,因为渎职被解雇的义工,因为对自己的失误悔恨,所以对邻居家疑似被囚禁的孩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那个被囚禁的男孩却是她的一场噩梦。

  《黑水之下》也许是全书最接近魔幻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警察所代表的的法律和秩序,神父代表的救赎信仰,被黑水之下的潮涌冲击的无所安身。

  黑水之下的潮涌又是什么呢?读者可以了解阿根廷当时的历史自行想象。

三,对社会病症的反思和提醒

  我们看到这本魔幻现实小说的背景,1973年阿根廷三军首领宣布成立联合军政府,开启了七年的“社会重组进程”。

魏地拉将军发表申明:“阿根廷必须死掉足够多的人,才能重新恢复和平。

  于是阿根廷著名的“肮脏战争”开始了,国家机器对社会抗议者开展了各种非人道的秘密镇压和杀害。

  那段时间,阿根廷的恐怖事件层出不穷,强制失踪、秘密关押、各种酷刑、抛至河里、等等,这些事件都可以在小说中找到对应的情节。

  在各种光怪陆离的小说情节之下,掩藏着一个气息奄奄的阿根廷。

布尔加科夫曾说过,文学家并不应该仅仅是记录和再现,它应该早于社会学和历史学,关注到社会进程中的负面现象,给人们敲响警钟。

  在这一点上,玛丽安娜•恩里克斯做到了一个文学家应有的责任。

  《火中遗物》读后感(五):《火中遗物》译序 | 呐喊,从被遗忘的阴暗角落

  作者:陈芷

  玛丽安娜·恩里克斯笔下的文学世界犹如白日噩梦,故事游离在现实和魔幻之间,节奏平稳而紧张,叙事克制而成熟,娓娓道来中让读者陷入她构画的场景里。故事描绘的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平凡人,那里有我们熟悉的同学、邻居、朋友和爱人,但是在窗帘后、课桌下、院子里发生的事会挑动读者的神经。好奇心驱使着读者沿着作者的笔触推开一扇扇疑团重重的大门,想要一探究竟。故事的结尾会让读者有从白日噩梦中惊坐而起的错觉,思绪从故事的意象和情节中被拉回,看看周围还是寻常的夏日午后,但脑海中的影像却深深扎根,挥之不去。

  反抗家庭暴力的女人,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流浪的孩子和社会福利工作者,拿骷髅头装饰房间的年轻女子,在旅馆凭空消失的丈夫,黑魔法,阿根廷北部的迷信……发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繁华城市背后阴暗边缘地带的12个短篇故事,融合了21世纪的肮脏现实主义、埃德加·爱伦·坡、胡利奥·科塔萨尔和雪莉·杰克逊的风格。作者以细腻、幽暗的视角观察阿根廷社会。这是一部既传统又当代的作品,它新颖、邪恶、阴暗又有趣,内容涉及性别和政治,似乎拥有敢于讲述一切的勇气,让读者在阅读中坠入混乱、失序、虚实交错的空间。

  玛丽安娜·恩里克斯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在阿根廷国内外赢得好评不断。阿根廷记者兼作家比阿特丽斯· 沙尔罗(Beatriz Sarlo)这样评论:“作者拥有科塔萨尔的笔锋,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挖掘日常生活堕落和丑恶的一面,在这道裂缝里渗透着非理性,肉体、欲望、污浊、恐惧交织在一起。”阿根廷诗人安德烈斯· 纽曼(Andrés Neuman)说道:“她的作品一方面以奇绝笔法重现某些民间传统,另一方面又能以敏锐到恐怖的目光来审视这些传统。

  本书引发了书评人的热议,有作者评论道:“跟随着游荡地铁的伤疤女孩,穿越阿根廷的魅惑街头,尽管战栗悚惧,却蓬勃着生之欲望与希望。在拉丁美洲的神异民俗、禁忌的鬼屋门扉之间,作者引领着我们窥视堕落梦境的瞬间。”另有人赞叹:“恐怖与惊骇的艺术,战栗与死亡的共存,罪恶所引起的情绪从来都只是浮世一瞥,然而我们存活其中,真实无误。日夜看似无伤,作者却总能在微乎其微的片刻,展开残酷的内在景象,一则一则近乎戕害的故事,其实是最为真实的火光。”

  作家的风格和作品内容是其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反映。玛丽安娜· 恩里克斯1973年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也是她小说里许多故事发生的地方。在作者的成长时期,1976—1983年间,阿根廷军政府实施国家恐怖主义。为了防止左派分子渗入阿根廷,军政府发动了“肮脏战争”,大肆逮捕异派人士,甚至强行出卖失踪者的子女,造成数万家庭妻离子散。恐惧是阿根廷难以忘记的精神创伤。很多作家无处宣泄愤懑情绪,便将“失踪者”的故事投射到了文学作品中,又与拉丁美洲传统的魔幻现实主义结合,将视角转移到社会弱势群体和小人物身上,形成了集迷离、悬疑和诡谲于一身的“惊悚小说”。其中,玛丽安娜·恩里克斯被誉为“惊悚小说公主”,她的作品充满戏剧张力,内容新颖,构思大胆。

  除去大时代背景,作者本人的学习工作经历也与其文学创作关系密切。玛丽安娜·恩里克斯自幼喜欢阅读博尔赫斯、科塔萨尔、萨巴多的作品,承袭了阿根廷的文学传统;此外,她还喜爱英美的惊悚小说,埃德加·爱伦·坡、罗伯特· 路易斯·史蒂文森、斯蒂芬·金、雪莉·杰克逊、雷·布莱伯利等人的作品也是她学习模仿的对象。在广泛阅读、积累文学功底的同时,恩里克斯从小便喜欢听各地的神奇鬼怪故事,这使她得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将这些故事解构并重组,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叙述。长大之后的玛丽安娜·恩里克斯主业是记者,这一职业磨炼出她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与分析能力。阅读社会谋杀案件新闻,既是她的职业内容也是她的兴趣所在。经过她的奇妙构思和细腻分析,诞生出一个个看似离奇却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惊悚故事。而本书正是作者以真实社会案件为蓝本,加入大胆的想象和奇幻元素,创作出的12个短篇故事。

  这些故事发生在现代的阿根廷,主角是光鲜亮丽的大城市中阳光照不到的灰暗地带的边缘人群,作者以女性的视角去观察和叙述,笔触延伸到家庭暴力、毒品、失踪人口和滥用药物等话题,弥漫着恐惧、无助和冷漠的情绪。12个故事中,有的取材自真实发生的杀童案,有的来源于作者朋友青少年时期的精神疾病,有的发生在军政府时代的警察学校。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背景,作者都在真实与虚幻之间设置了一条模糊的界线,让欲探究竟的读者感到扑朔迷离,引发长久的思考,这也正是作品的文学魅力所在。

  一桩桩离奇、匪夷所思的案件发生在现代而多种传统文化交织的阿根廷,从被遗忘的阴暗角落里发出的求助与呐喊,像拉普拉塔平原上的火与阿根廷海之水的交融。这里碰撞着一组组对立情绪——叛逆与顺从、疯狂与理智、歇斯底里与宁静。是一本能在脑海里久久回响的故事集。

本文标题: 《火中遗物》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61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消极情绪的力量读后感锦集旁观者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