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创造历史》是一本由(瑞士)许靖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气候创造历史》精选点评:●驳杂无序,一些论断略民科●这一本离经叛道,说全球变暖是骗局,盖亚自有其意志。许
《气候创造历史》是一本由(瑞士)许靖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气候创造历史》精选点评:
●驳杂无序,一些论断略民科
●这一本离经叛道,说全球变暖是骗局,盖亚自有其意志。许教授1929年生人,美国读书,娶瑞士老婆,家住伦敦。知识之驳杂,精力之旺盛令人害怕。印象派绘画也能讲两句,莫扎特怎么死的也能讲两句。七十多岁还有新发明,说要收集地下水灌溉北京奥运村。
●按需。
●本书观点:1、气候有其循环周期,非人类所能影响。2、人类文明史就是战争史;气候好时(温暖期)人类为贪婪而战,气候差时(小冰川期)人类为需求而战。3、寒冷期食物不足北人南征,温暖期南人逃避瘟疫北移(冬季22℃等温线)。
●作者是个左翼知识分子,他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底色有交待。从其行文中也可见,他仍然批评“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左翼有两种,一种是为非理性、野蛮人辩护的浪漫派,一种是科学主义、唯理主义者。作者属于后者,因此将历史问题解读为科学中的环境研究。当然,书中很多内容还是蛮有趣,比如他论证欧洲人祖先有尼安德特人的血统,论证印欧文化迁徙的语言考古学证据等。视野、知识量、跨学科都有其过人之处。不过,将大量历史事件均视为环境气候变迁的结果,并最终规约于理性主义的“科学”结论,这在我看来,是无视历史丰富性的工具理性结果。
●有意思的书不见得有意义,有意义的书不见得有意思。
●书的名字应该叫《我用古地质学的方法在多个国家研究气候变化的那些年和搜集的八卦》
●气候可以影响历史,无法创造历史。许老师这本书的一些结论是有点武断的
●作者确实才思敏捷博览群书,有独创想法与学术勇气,在排外的欧洲学术界崭露头角也令人钦佩,但此君混迹欧美数十年,其著作却丝毫不具备西方学者的严谨与冷静(参见威廉·H·麦尼尔和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充满了一惊一乍的个人感慨和回忆(此人的任性和散漫完全不像瑞士学者),最雷人的是夹杂了好多儿童读物风格的卖萌对话,东拉西扯婆婆妈妈,严重影响了总体的学术风格和说服力(此书在德文亚马逊上也被多人差评)。其实此书信息量很大,叙述也引人入胜,第2、3、4和7章的古代迁移史尤其精彩,读完还是让人获益良多的
●通过复盘历史周期气候变化,来对温室效应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质疑。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一):干料满满,内容有些晦涩
本书与我近期看的历史人类学书籍的风格略有些不一样。
作者成书的时间较早,文字内容都以“朴实、书面化、干料足”为主,但是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之后再去看,才能够看得懂。
说实话,这个对我有些晦涩了,我已经尽量在看,并且同时做了笔记,但是还是越看越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书的最开始说的是五胡乱华和明朝末年的小冰川时期,在这个因气候变化引起的大饥荒时期,社会崩溃,人间炼狱。而欧洲人在这段时间内又是如何应对的?
我们都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面对一样的危机,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结果走向了不同的未来。欧洲人将多余的人口赶到海外去开拓殖民地;中国则“人相食”。
在历史的长河中,气候曾多次变暖或变冷,而人类,因环境的改变不得不四处迁徙,因此完成了直立人和智人对全球的扩张;在更早之前,地球上不断出现生物,但又因为气候的变迁而不断的灭绝;在更早以前,地球上最初诞生的原始厌氧生物、再到蓝藻的诞生、再到氧气的出现,生物渐渐地将地球的气温慢慢稳定下来。
这本书的主旨是:生物稳定气候,而气候改变生物的进化和发展。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二):与《枪炮、病菌与钢铁》相印证
《枪炮》一书的观点被姚洋老师称为解释世界历史发展何以如此不平等的最终极解释。人类不同种族的智商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为什么历史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生活在欧亚大陆的居民战胜了其他大陆的民族,消灭了其他的文明?戴蒙德认为通常以为的原因,例如技术方面的差距、农业生产的不平等,都只是结果本身的简单说明,而不是有力的解释,真正的根源在于地理方面欧亚大陆的优势:温和的气候和广袤的地域等让早期智人获得了巨大的优势,直到狩猎社会转变为农业社会时,这种优势依然以各种方式,例如农作物的选择、家畜的驯化、病菌的演化,甚至政府机构的组成等,眷顾着欧亚大陆的民族。历史学家以为自从有了他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少是自知自为的,而上帝抖抖腿,冷笑一声,小样你们还嫩。
《气候》一书印证了《枪炮》理论的正确。何以公元前六世纪时,东西方文明都经历了繁荣的轴心时期,欧洲有希腊哲学的大放异彩,佛教在印度的起源,以及中国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的百家争鸣之风?战乱会极大损害生产力,而哲学思想是有闲阶级的玩物。书中只说了公元三世纪开始,东西方都开始逐渐陷入了混乱,恰当时全球气候进入一个较为短暂的小冰川期,干旱和寒冷使作物无收,岁无收则无赋,无赋必有政府腐败,民饥寒又受繁重的压迫和劳逸,势必会揭竿而起,揭竿并不能带来必然的胜利,因为气候未有好转。为什么经过混乱不堪的后罗马帝国时代,中世纪欧洲贪欲旺盛的征服直指伊斯兰世界?为什么从东汉末开始的战乱,经历五胡乱华的惨乱、南北朝的更迭,直到六世纪的隋才告结束?气象记录和考古结果显示那时冰川期刚结束,气候暖矣。回过来想为什么公元前六世纪为什么人类的文化大放异彩?我想如果有当时的气象记录,一定显示那是一个温暖的时代。曾见一位历史学家(钱穆或唐德刚?)说中国历史有七个世纪的兴衰更迭,自有他自己的道理,但终究逃不开上帝的一个哈欠,或者一个翻身。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三):猜想创造答案
作者是科学家,讲的故事非常玄妙,故事非常玄妙,但论据非常充分,一切论据都指向了一个“反科学”观点:全球暖化不是人类造成的,它只是地球气候的循环变化而已。
故事开始特别有趣,从台湾大鬼湖岩层采集的沉积物芯上有两条白带,被验证是从遥远的大陆西北黄土吹过来的,分别于公元400年左右和公元1600年左右产生,要吹这么远可不容易,估计风沙特大,这是两个小冰川时期,温度降低,气候恶劣,农作物歉收,同时大量的战争、改朝换代以及人口迁移。同期欧洲也一样,纷纷海外谋生,北美地区的殖民地大多就建立在17世纪。
作者在瑞士研究湖泊的地质,又有新发现,湖底的地质表现,和树木一样,也是有年轮的,原来啊,地球引力是一个信息收集驱动器,不同沉积物的形状与重量在湖水中沉降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夏季一个泥沙层,冬季一个黏土层,这构成了纹泥,但发现最早的纹泥是公元前2000年,之后就没发现纹泥了,为什么呢,因为湖水结冰的话,就不可能产生纹泥了,这说明公元前2000年,一次全球的气候变化出现了,之前还很暖和,湖水还不会结冰,之后温度骤降。
现在知道,公元前2000年、公元400年和公元1600年分别有一次气候大变化,作者猜想,这里面存在周期性变化,时间间隔应该是1200年,需要验证的是,公元前800年,是不是发生了相应的事。嗯,中国历史记载,这时期,寒冷持续了200年,农村奴工反抗,西北外来入侵,最老的长城在这段时间建造,周平王把首都从西安迁往到洛阳,开始了春秋诸侯争霸大动荡。。。
这个研究过程有趣得很,精彩万分,可是我很警惕科学家的,因为,我们不知道的,要比知道的多得多,这是猜想创造的答案。意思是说,为了证明我的想法,我只抓取对我的判断有利的证据。
继续。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行星表面反射太阳辐射热,即反照率效应,是影响地球气候的重要因素。地球的气候变化主要来自于自组织系统对反照率的调控,气候变热了,地球生态系统就会增加更多反射能量的物种,渐渐温度降低到某个临界,吸收能量的生态系统又再出现,两种系统交替主导世界,各种物种兴起和消失,形成了反馈机制。
可是,为什么不是一个稳定的机制呢,作者说,因为地球是活的。
最后的答案,还是会回归猜想。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四):一般般
瑞士籍华人许靖华的作品。地质学家。
某些书评说的很尖刻,称之为民科。这可能是有点过份了。但以许教授这样的工作研究经历,试图驾驭整个人类文明史演进史这么一个庞大话题,可能有点力不从心吧。更何况,这是气候对文明影响这么一个比较生僻的话题。
而里面提到的很多论据,其实都是推断,独家证据是基于许教授对一些地质沉积物的发现。但基于这么薄弱的基础,试图盖起来个煌煌大厦,基本是不大可能。所以,我估计这本书,在学术圈应该是没有地位的。大家也就是凑合着看吧。
不如我补充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关于气候对历史的影响。
所谓四大文明古国,是一个人为创造的概念。中国人为了抬高自身价值感,提高民族自豪感,会有意识的宣传传播。其实,真正的文明古国,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古埃及,古巴比伦一带的地中海气候带。
因为该气候地域在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暖湿润。所以,植物生存的最佳策略之一,就是在夏季来临前死去,将养料尽量的存储于种子之中。以保证来年时,能够尽快生长。
而这种种子,我们现在称之为野生小麦,鹰嘴豆。
同时,由于该地区海拔高度变化明显,导致动物品类多。易被驯化的机率更高。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决定了,该地域最早可以进入农业。
而农业带来人口的增加,有闲阶级的产生,信息交流的加快。这些就是所有文明产生的基础。
正是这样的文明,最终通过几千年的扩散,影响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古文明。
所有的考古都已经证明了,青铜技术,车轮,字母等重大文明发现可能起源于一个地区。
另一方面,现代DNA测序,都已经证明,人类都来源于同一个祖先,就是非洲智人。从一百多万年前开始,不断迁移,不断进化,最终造就今日的人类文明。
近期的考古研究都支持这么说明,所谓的炎黄子孙,是因为气候变化下南迁的游牧民族。真正原来生活于中国本土的人类,就是苗族人。那到底什么才是中国人,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统治者,出于各种目的,一直在宣扬种族区别,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等等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的团结。但其实,他们宣扬的东西,如果真的是站在人类史上研究,那些内容,都是极其荒谬的。
一直好的学者,一定应该做出有现实意义的学术成果。如果你能证明,所有人都同出一源,所有文明都同出一源,那对于平息国家民族宗教不同的纷争肯定意义重大。
这是我看到这本《气候创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气候创造历史》读后感(五):一条异常的白带与明朝覆灭
台湾海拔2000m的大鬼湖中的湖底沉积物中,被发现了两条异常的白带。经检测,这条白带中的物质,自于中国内陆。中国内陆中,黄土高原有非常深厚的黄土层,其成因是西北风刮来大量沙尘,在秦岭山地的阻挡下沉积形成。
台湾大鬼湖的位置但是,黄土高原与台湾大鬼湖相距1500公里以上,得多大的风,才能把这些风沙再往南吹到千里之外?更何况,中国南部和台湾都没有黄土层,台湾大鬼湖中的黄土是怎么被吹过来的呢?
作者提出的解释是:历史上某两个气候极端反常期。这一时期气候异常寒冷,亚洲高压范围扩大。处于高压中的中原地区特别干旱,变成了植被稀少的沙源地。高压范围扩大也西北风异常强劲,中原地区沙尘被携带到了千里之遥的台湾,沉到了大鬼湖的湖底,变成了那两条异常的白带。
其中的一条白带,经检测形成时期正好是1350-1800年,气候学上的“小冰期”。这一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干燥,农作物歉收,农民起义呈燎原之势,是导致明朝覆灭最重要原因。
这个气候小冰川期,在竺可桢的那副著名的“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五千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迁”图中也可以看出来。在1600年左右,气温有一个显著的下降时期,年平均气温的下降幅度达1.5摄氏度以上。
据记载:“从1620年冬到1621年春,我国出现了极为罕见的严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的大范围冰雪天气持续长达40余日。致使汉水及淮河下游与洞庭湖等大江大湖也出现严重封冻,长江以南的大量河流和湖泊出现结冰亚热带和热带果蔬及其他植物出现严重冻害。”
很不幸的是,明崇祯帝正遭遇了这个事件,气温降低导致的旱灾,崇祯六年到十六年间的八年旱灾,农民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只能奋起造反。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朝就此覆灭。
听上去似乎很合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人民生活的基础,也是统治阶级税收、财政的来源。农业靠天吃饭,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弱。若遭遇“小冰期”这样的极端气候时期,自是不可抵御。灾民激增导致税收无法征收,赈灾无从谈起,流民四起,进而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把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因素,归结为单一的气候,读起来总让人表面上觉得好像是这么一回事,但是却有隐隐的感觉不对。正如书名《气候创造历史》,作者用的“创造”这样一词把气候因素上升到了决定性因素的地位,总不能让人感到信服。
例如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就有“党争论”、“战争频繁论”、“皇帝昏庸论”、“官员腐朽论”、“白银流入减少论”……等各种说法,而且各种说法似乎都挺有说服力。
本书不由得让人想到了一个日本血神田家康的《气候文明史》,讲述8万年气候变迁中的人类文明史,我觉得日本学者的那本书从结构到科学性比这本书要稍微好一点。
这里举一个例子:例如玛雅文明灭绝的问题。作者提到疟疾只会经由某种热带蚊虫传染,目前这种蚊虫的分布受限于22摄氏度冬季等温线。目前这条线位于南北纬10℃之间,如果气温提高1-2℃,这种病媒蚊分布纬度可以到达南北纬15-20。 玛雅文明开始于小冰期的开端,人类在高地向下迁徙。后来9世纪末温暖期来临,22度等温线向北移动至22度附近,疟疾爆发,玛雅人只能往北迁徙至尤卡坦半岛和西北方高地,留下来很多玛雅城市和遗址无人打理,最终被雨林给吞没。
但是,玛雅文明真的是疟疾爆发而走的吗?这可能只能称之为一种猜想,但是作者直接做了结论,总觉得不能让人信服,但此书还是值得学地理的一读,非专业人士有些点可能不易理解。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