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是一本由苏小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读后感(一):绝对超乎想象的物超所值中信出版集团和企鹅兰登集团送我的这本《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远超我的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是一本由苏小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读后感(一):绝对超乎想象的物超所值
中信出版集团和企鹅兰登集团送我的这本《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远超我的想象,我之前以为是本给小孩子看的低幼读物,结果看了内容发现这是本含金量挺高的普及概念绘本,甚至给大人看也完全适合,尤其适合作为来敦煌旅游做先导功课的必备参考呀!(今天更加详细的了解了粉本绘制法了)作者的专业素材积累真够多的,佩服,一定做了不少功课。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读后感(二):马伯庸重磅推荐的儿童绘本,带孩子走进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敦煌
马伯庸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长安十二时辰》可谓是惊心动魄,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西域的故事情节。突厥狼卫居心叵测,想要毁了长安,而张小敬在李泌和檀棋的帮助下,历经艰辛,终于化险为夷。在汉代,西域是是非之地,也是中原政权最大的威胁。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打通,西域各国与内地友好往来,经济空前繁华。而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一座城市便是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提到敦煌,不得不提敦煌石窟,那是古代艺术的集大成者。敦煌石窟群的建造过程,从四世纪绵延至十四世纪,遗存下来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以及藏经洞卷帙浩繁的大量文献,镌刻着我国古代千年间的艺术发展史。作为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辉煌历史,刻不容缓。想要将敦煌文明更好地保存下去,尤其要向我们的孩子普及这些知识。
来自网络
关于历史的儿童好书不多,最近,我淘到一本优秀的绘本,挺不错。这本《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是中信出版社的,作者苏小芮。因为是专门写给孩子们看的绘本,所以无论是画风和文字都力求精准写实。编委都是专业人士,分别是敦煌研究院文化部的部长李萍、副部长刘勤、党支部书记宋淑霞,审稿则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担任。可谓是阵容强大,所以这本书一面世,就得到了包括马伯庸、黄静洁、林丹等人的重磅推荐。
故事:一块石头带孩子们去看敦煌的前世今生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的故事的内容很简单,小探险家璐璐,暑假跟随爸爸去敦煌旅游,回来的路上,捡到一块长着“皱巴巴的脸”的小石头,于是璐璐小心地把它放在瓶子里带回家。晚上,睡梦中,小石头带着璐璐游历了敦煌的各个时代,从鸿蒙初始的远古到河西走廊的形成、丝绸之路的繁华以及明清时代的没落直至今日的兴起。小石头将敦煌的故事娓娓道来,宠辱不惊。一觉醒来的璐璐,将梦中的敦煌往事写成生动的作文,分享给小伙伴们。
全书以一块小石头作为叙述的第一人称,给孩子们普及很多敦煌的知识,比如:
地理方面:
这里的风力非常强,偶尔也会得到雨水和周边河流的滋润,在风和水流的长期侵蚀下,地面的裂缝变成沟壑,并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形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山丘,这就是雅丹地貌。建筑方面:
敦煌一带的汉长城是用当地的植物,如芦苇、红柳、罗布麻、芨芨草编织成框架,铺满沙土、石砾,层层夯筑而成的,十分坚固。颜色方面:
我是朱砂,看我们朱砂多么鲜红!千年来我们都是被普遍使用的颜料。我是青金石,来自西域,人们把我做成一种静谧而优雅的蓝色颜料,其实我也是很昂贵的宝石呢。这本《敦煌》完全可以当做孩子去参观石窟时的导览图,每一幅图片,都对应了真实的石窟编号,事先做好功课,事后便能加深记忆和理解。
绘画:色彩斑斓,细节惟妙惟肖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色彩和配图,封面充满梦幻的橘红底色上朵朵祥云图案紧紧环绕烫金的“敦煌”二字,显得大气而庄重。飞天、驼队、僧人、九色鹿在云朵里徐徐行来,直至现代的学者形象,非常生动地展现出敦煌厚重的人文历程。
翻开书,内里画风非常朴实,明黄的基调立刻就将你带到了茫茫塞外,一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想象一下,漫漫黄沙,绯红落日,交相辉映的美,怎不叫人惊叹!可惜我不是美术出身,说不出作者绘图结构之精巧,但从一名读者的角度,看得出用色之协调,每一幅作品的大小和位置都是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可爱的小石头形象,活灵活现,有着人的各种表情,或是快乐或是痛苦或是遗憾,孩子在读的时候,很容易与之产生共鸣。
而且绘本中的佛像都是根据石窟中的真实造像来描绘的,比如这幅交脚菩萨,取材于莫高窟275窟的彩塑,这尊约3.4米高的彩塑现在保存比较完好,面容圆润柔和,身材比例匀称,它双足相交的坐姿和服饰风格都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如果有机会带孩子亲眼去莫高窟看看这尊塑像,对敦煌之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传承:敦煌不仅有古典文化之美,更有现代精神之美。
孩子们可以从这些塑像、经卷中了解到我们的祖国有多么辉煌灿烂的过去,更能从敦煌衰败没落的过程,体会到落后就会挨打的耻辱,升起拳拳爱国之心。
现在的敦煌,有一群守护神,他们几十年来宁可放弃荣华、痴心大漠,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来研究和保护民族文化瑰宝。他们是:常书鸿、敦樊锦诗、王旭东、赵声良,这一位位共和国最高学府培养出来的精英,正在替祖国忠心耿耿地传承着“莫高精神”:不离不弃,矢志不渝。
想要更好地绵延“莫高精神”,必须从娃娃抓起。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只有让他们近距离地了解敦煌,才能爱上敦煌。作为妈妈,强烈推荐这本《敦煌中国地理历史绘本》,一本书就可以带领孩子看懂敦煌,走近历史,非常难得。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读后感(三):一本书写尽敦煌的前世今生!让孩子懂文化,涨知识的科普读物
1981年,一部名为《九色鹿》的动画片横空出世。它行云流水的画风,充满韵味的质感,至今为止,仍被认为是国产动画的"神作"。该片讲述了一只九色鹿救人性命,却被人背信弃义的故事。
《九色鹿》动画片这部动画片应当是许多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尤其是故事中美丽端庄,神圣善良的九色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九色鹿的原型就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鹿王本生》。
《鹿王本生》壁画,北魏许多的中国人就是从这部动画片起,开始重新认识敦煌,并领略到敦煌莫高窟那异域风情、深远神秘的民族文化。
敦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汉代以来,它就是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
季羡林先生就曾这样评价: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滚滚历史的浪涛,人类进程的演化,敦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文明。它不仅仅是东方艺术的瑰宝,更是影响世界各领域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穴,45000平方米壁画,以及2000多身彩塑,还有50000多件文献,绢画等等,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这位古老的历史见证者记录了从4世纪到14世纪1000多年里,中国与其他西方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情景。它包含了宗教、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民族、风俗等各领域的文化锦集,可谓弥足珍贵。
莫高窟壁画1000多年的历史沉淀,1000多年的精神熏陶,它就像一位跨越千年的智者,令人仰望和惊叹!
只是,这一份沉甸甸的文化珍宝也无法摆脱岁月流逝的考验。
随着沙漠气候的演变,风尘的无情吹打,敦煌壁画也在一点点消失和脱落。人为的保护只能延缓这个过程,或许在未来的有一天,我们再也无法看见这个曾经辉煌的文明,如同星辰大海般出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如果让这一份跨越千年的文明,就这样消失殆尽,实在令人心痛!
最起码,我们应该做点什么,让这些美好的艺术佳品存留在每一个人心中。尤其是我们的孩子,更应该了解这样举世无双的文化,让艺术的生命力在幼小的心灵发芽。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因此当我看到这本《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时,我心里的某个角落被深深触动了!它带给我的体验不仅仅是震撼,更是感动。它细腻柔美的描绘,深刻丰富的阐述,将艺术和历史的潘多拉大门徐徐打开。
这本书,足够让孩子了解敦煌!也足够留住这份美好的记忆,启迪孩子的心灵,带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那么这本书,它到底讲了什么呢?
第一,它以时间为轴线,讲述了敦煌变迁的前世今生。
绘本中它以一颗敦煌小石子的拟人化视角来描绘,并诠释了莫高窟整个历朝变化。
从这片沙土的沉淀,城市的建立,人口的流动,文化的奠基到衰败,敦煌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它曾经迎来过盛世,也接受了历史的抛弃,目睹了虔诚僧人的洗礼,也忍受了刻骨铭心的大浩劫。
当然它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奔赴敦煌,重新修缮它的一砖一瓦,能够让世人再次目睹她的芳容。并且,感谢这个发达的21世纪,能够以更为科技和现代化的方式,保存它的艺术价值。
第二,本书在讲解敦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涵盖了299条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以便于大家综合理解。
比如历史的渊源。东晋以来,一位叫做乐僔的和尚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此处修行,并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僧人旅客。他们仿照印度僧人的方式,开凿石窟,作为行佛修行的场所。
到了唐代,这样的石窟多得数也数不清,因此也有人把它们称之为“千佛洞”。
地质与绘画的特点。
敦煌的石窟具有独特的地理构造。它需要在岩层表面铺上一层“地仗”,作为画布,然后方能在上层涂色绘画。
绘制壁画的过程也极为复杂。需先制定底稿,然后将其模仿之画布上,待画稿完成后,取下底稿,留下初步的轮廓,才可上色。
还有关于壁画的神话传说、宗教由来,建筑风格介绍等等,面面俱到,娓娓道来。
此外,因为敦煌的文化十分博大,为了确保历史的准确性,敦煌绘本的团队特别邀请了专家审核团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先生以及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女士等人进行审校核对。
这本书还得到了作家马伯庸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王兵教授,国家图书馆儿童馆馆长王志庚先生等人的联袂推荐!
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图片的精美绝伦,故事的生动形象,更在于它开启了一个时光机的窗口,让没有去过敦煌的孩子们,也能进行一场文化的精神之旅。
孩子们不但可以了解敦煌的历史知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美学教育,开拓眼界,提升思维格局。
让艺术的火花点燃他幼小的心灵吧,你永远也不会知道,那些曾经他们内心深处藏下的种子,有一天可以带领他们飞往更广阔的土地。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读后感(四):当敦煌壁画走进本土绘本,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实现价值增值
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漫天黄沙中的艺术瑰宝,是国人心头的千年自豪。但我们自以为的耳熟能详,实际上却是大段空白的历史,是到了敦煌也不懂敦煌的尴尬。
01印象中的敦煌:从电影《敦煌》到《文化苦旅》的故事
“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敦煌莫高窟就坐落在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所在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它在声声驼铃中走过了千年薪火不灭的岁月,一度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交汇地,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敦煌文物”闻名天下。
但普通人对敦煌的认知,大概也就止步于此了吧。毕竟要综合文化界、历史界、科技界、艺术界乃至各界的研究和评议,去全面、生动、权威地诠释敦煌太难了。而遗憾的是,国内长期以来,缺少普及敦煌文化的有力抓手。虽然也有不少宣传,却没有那么一首人人会唱的歌,让我们轻轻哼;也没有那么一本通俗的书,让我们津津乐道……
很多中国人最初的敦煌印象,来自电影《敦煌》。剧中,北宋历史悠久,但腐败透顶,为了追寻“新兴的文明”,落第书生赵行德离开开封,流离西域,途中被西夏军俘虏,机缘巧合跟队长王礼结为生死之交。后来,赵行德与回鹘公主坠入爱河,可惜爱人被西夏王李元昊逼婚,等他回来时已以死殉节。他万念俱灰,赴敦煌埋首整理经卷。王礼策动兵变事败,敦煌亦成一片火海。
小时候多次看过这部电影,漫天黄沙中连成一线的拐子马,士兵饱经风霜的脸,还有回鹘公主刺杀李元昊不成,从城楼跳下的惊艳一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人说:这部电影拍出了“大漠孤烟直”的境界,拍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气势,拍出了中国几千年的味道。可惜,影片根据日本历史小说家井上靖的名著改编,而且导演和演员都是日本人。
再大一点,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对敦煌有了更具体的印象。珈蓝胜境、千佛聚集、文明荟萃,走进敦煌,便如同走进了时空隧道,穿越甬道,便是千年。但同时也感觉悲痛难言。那个王道士好像就站在不远处的风烟中,愚昧的中国人把祖先留下来的敦煌瑰宝葬送了,给近代历史上留下耻辱的一页。
但毕竟,从电影和小说中认识的敦煌,加入了太多文学的修饰,艺术的处理。就在近日,终于等到一部老少咸宜的科普绘本《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一本书画尽敦煌历史,让我的敦煌情节有了一个生动现实的依托。
02 绘本中的敦煌:有趣、有情、有历史细节的真实
小女孩璐璐和爸爸即将结束在敦煌的探险旅行时,无意间捡起一块小石头,这石头长了一副皱皱巴巴的“老人脸”。入夜,小石头施展神奇的魔法,带着睡眠中的小女孩走进一场千年旧梦,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由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权威编委,作者苏小芮因研究“龛空间”和中国宗教建筑而与敦煌莫高窟结缘,广阅名家文献,深入实地考察,对敦煌莫高窟有深刻理解。整书全彩铅手绘,笔触温柔细腻,故事娓娓道来,非常适合亲子共读。
1 “石眼”看敦煌,有趣
很久很久以前,小石头出生在一个大湖的深处。雅丹地貌形成期湖水干涸,小石头告别老朋友,一边流浪一边思考,走走停停,辗转来到敦煌,从河西走廊出现,到汉朝初建长城,到魏晋之后接踵而来的僧侣凿窟修行,到历代供养人云集至此筑佛祈福……小石头在金戈铁马的洗礼中,在壁画匠人的叮咚雕琢中,度过了一千多年的岁月。
在小石头眼中,“人”是一种聪明又奇特的生物,他们饲养牛羊,也耕种土地,制作的陶罐非常漂亮。人类你死我活的战争是“为了土地和财富”的争斗,而小石头希望战争早点结束的理由是,“我们石头最讨厌被踢来踢去了”。当从民工的手推车里被颠簸出来,小石头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不能去修长城,“我再也做不成石头勇士了”……
绘本借小石头的眼睛来看待世界,讲述敦煌千年的兴衰,叙事手法生动有趣,让孩子爱不释手。
2 “仁心”绘敦煌,有情!
从荒芜的雅丹地貌到如今的游人如织,从陶土时期到21世纪文明,小石头陪伴敦煌一步步走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者没有高举高打,试图全景式呈现敦煌的前世今生,而是选取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故事、人物,用几百幅配色柔和,笔调温柔的彩铅绘图,循循善诱讲故事,引导孩子去发现敦煌中的人情味。
对大国征战一笔带过,小石头带着我们去认识骆驼刺、红柳这些沙漠植物;跟着商队走一走,去发现古人生活中有趣的东西;去见证汉代以后敦煌郡“华戎所交,一大都会”的繁华;跟着乐尊和尚去修行,在克服困难中学习领悟世界。等等。
包括对敦煌故事的解读也是独具匠心。敦煌遗存下来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以及藏经洞卷帙浩繁的大量文献,绘本仅有意识地选取了善良勇敢的九色鹿、张骞出使西域这样既有代表性,又能陶冶孩子情操,给予正面激励的几个故事来讲。用画面和文字呈现出了敦煌之情。
3 雕刻细节,还原历史的真实
虽然是跟着小石头看敦煌,画面很重视孩子眼中的“好玩”,《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真实再现了敦煌自公元5-11世纪初,敦煌在宗教、历史、地理、文学、语言、文字、民族、民俗、科技和艺术等领域的博物集藏。
一个和尚来到鸣沙山,挖了一个洞,开始修行,逐渐,周围出现了更多洞窟,修建的越来越气派,敦煌的建筑风格百纳海川,爱奥尼亚风格的柱子、仿若中原殿堂的殿堂窟、受印度毗诃罗窟影响的禅窟、神似支提窟的中心塔柱窟……
小石头想去当一块“长城石”,做勇敢的石头,保护国家和百姓。由此引申,讲述镇守两关四郡,护卫国境边关。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功不可没。进一步介绍,敦煌一带的长城是用当地的植物,编织成框架,铺满沙土、砂砾,层层夯筑而成的,十分坚固。
绘本出版之前,编校团队特别邀请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刘勤等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前后经过6轮审校讨论,确保书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出处,力图用细节还原真实的敦煌,给历史刻下不变的注脚。
03 寓教于乐,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实现价值增值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应该面向全民普及,特别是让少年儿童从小欣赏到敦煌艺术之美,汲取敦煌文化的精神营养。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涵盖299条9大类别知识点,跨越学科壁垒,紧扣课堂、知识丰富,同时又视角独特、生动有趣,利于孩子综合理解。当画面中的孩子指着骆驼喊大怪物的时候,书本前的孩子在新奇好玩中,认识了“沙漠之舟”。这就是乐学乐教的力量。
更难能可贵的是,绘本的配色、构图、呈现方式,深得敦煌壁画传统之神髓。适应现代艺术潮流,在保留敦煌原有的艺术作品基础上,用现代彩绘复原敦煌壁画中的佛本生故事,临摹莫高窟的壁画、佛像、彩塑艺术,对敦煌艺术进行了再创造,用新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敦煌艺术的多样性。
把敦煌文化艺术植入本土绘本设计中,在传统和现代中间找到一个融合点,使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价值增值。
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少年儿童教育的底蕴和文化性。利用绘本这种以色彩为艺术语言的形式,在气氛渲染、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方面激发儿童共鸣,启迪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做好应有的储备。
写在最后:
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前所作《敦煌劫余录》中提到,有人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但先生以为,敦煌最大的遗憾并非外人掠夺、盗取敦煌文物之事,而是“自发见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
陈先生所言不虚。往事不可追。未来,如何在热爱敦煌,以敦煌为荣之余,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使之发扬光大,让沙漠明珠大放光华于世界之林,才是对国人来说最重要的事。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时常感叹,当前国内童书市场流行的大都是境外获奖畅销绘本,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土绘本”反而凤毛麟角。所以很高兴看到这本有关敦煌的绘本,希望这样的童书越来越多,在下一代人的心中充满传统艺术的种子,让中华文明在寓教于乐中薪火相传。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读后感(五):怎样用65页彩图,带孩子领略大美敦煌的千年传奇?马伯庸重磅推荐
文|阿财姐姐
世界历史上,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国学大师季羡林“敦煌”进了课堂和高考试卷,但大多数人说不清敦煌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小学生的考卷上,也出现了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文博题”。许多地方的小学教材上,都加入了有关敦煌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内容。对“敦煌文化”认识的加深,成了中小学生们面临的新问题。
2019年高考全国语文(北京卷)敦煌部分但是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到底好在哪里?美在哪里?需要保护传承的点是什么?课本上的简单介绍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每年去敦煌旅游的人成千上万,但有多少人是只去看了个热闹,记住了满天黄沙,而对敦煌的“美”只有一个模糊笼统的概念?
敦煌学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在我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现在正是开始大放异彩的时候,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也数不胜数。但大都偏学术化,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着不小的距离。
《敦煌学研究》期刊这种情况下,是给孩子买来大部头专著呢?还是费劲巴力从网上搜索一些碎片化的资料呢?
前者大人读着都吃力,后者不成体系,还容易误导人。显然都不合适。
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青少年的参与,但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高质量图书很少。这是很现实的矛盾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一颗小石头,一个故事,讲清敦煌的前世今生
刚刚过去的4.23世界读书日,敦煌研究院分享发布了一份“敦煌书单”,面向大众,旨在推广敦煌文化。
这份书单一共有6本,其中,《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是唯一面向儿童的敦煌文化科普书。
全书就讲了一个故事:小女孩捡到了一颗长着沧桑老人脸的小石头,小石头在梦里给她讲述了自己和敦煌的故事。
睡梦中,小石头开始讲故事故事里,小石头是敦煌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从万年前的湖底诞生,一路游历至今,经历了大湖干枯、人烟出现、敦煌形成、洞窟开凿以及后来的文物流失、敦煌保护。他从稚嫩到沧桑的石头脸的变化,也是敦煌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史。
跟随小石头的脚步和眼睛,一幅长达万年的敦煌画卷,穿透历史的风烟,徐徐展现在我们眼前。
小石头见到的骆驼和植物既有荒芜的雅丹地貌,也有壮美的秦关汉月;既有汇聚四方文明的繁华都会,也有春风不度的荒芜凄凉;既有伽蓝遍布的佛国胜境,也有文物被盗抢的悲怆失落……
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和阅读偏好,这本书并未对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大加渲染,也不极力突出文化遭劫的苦难。
小石头和伙伴们在逃难但通过小石头在马蹄、弓箭下瑟瑟发抖的无助,仍能感受到频繁的战乱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伤害。通过小石头逃出禁锢它的博物馆、流浪在巴黎街头,直到遇到年轻人常书鸿,跟他回归故乡敦煌的坎坷经历,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感受到敦煌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和紧迫。
65页的绘本,解决敦煌学游“只闻黄沙不闻美,只见人生不见佛”的难题
这本书共65页,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硕士苏小芮用全彩铅绘制,笔触温柔细腻。
作者苏小芮收到小读者寄来的礼物全书共包含299条、8大类别知识点,跨越了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军事、建筑、民族等多个学科壁垒,紧扣课堂知识,方便小读者们综合理解。
书后面,还专为小读者和家长设置了“旅行笔记”,详细注明了书中插图是参考的哪座窟中哪幅壁画,让小读者们可以放心地“带书学游”。
有了这本书,在提到敦煌时,脑子里再也不会只有模糊的概念。去敦煌游玩时,再也不会“只闻黄沙不闻美,只见人生不见佛“,而是能真正领会敦煌的中西文化交汇之美了。
书中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必须要提的是,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是有出处的。全书经过了权威编委会和审稿专家的好几轮指导和审校。
权威编委会名单另外,把这本书看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封面,你会发现隐藏的彩蛋哟!
贴心的细节,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是8开的精装本,硬质封面,内页纸张光滑厚实。
它采用的是环保油墨印制,色彩柔和细腻。打开书,会闻到淡淡的油墨香气,而不是盗版书籍劣质油墨的难闻气味。阅读体验十分舒适。
全书采用丝线固定书页在装订方式上,它采用的是有线胶装,用丝线固定书页,既使书本结实不散页,又能使书页180度翻开,免去了无线胶装时“对开图总有部分看不到”的烦恼。可以摊平开来反复阅读,减轻胳膊和双手托举书本的劳累。
本书是由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企鹅兰登(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的。封底有个小企鹅防伪标志,没有这个防伪标志的,则是未经授权的非法版本。朋友们在拿到书时一定要注意哦!
收到书一定要看有没有这个防伪标志哦另外,书里还配备了贴心的《导读手册》,由5位接力守护敦煌文化的“保护神”的人生,引出敦煌文化和传承的前世今生,也是对本书背景知识的一个有力补充。
真正的好书,都是从细节处展现出来的。
关于《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大咖们如是说
这本书一经面世,就得到了《长安十二时辰》的作者、“鬼才”马伯庸,国家图书馆儿童馆馆长王志庚,等等大咖和专家们的重磅推荐。
经过权威专家审校和众多大咖推荐中西合璧的亲子教育专家、音乐家谭盾的夫人黄静洁女士,作为少儿敦煌研学营的建立者,她如此评价:
“七年前,当我带着小儿子第一次来到敦煌时,没有找到一本可以让孩子读懂的敦煌历史地理书。因此,我十分欣喜中国孩子们很快就有机会读到这本《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拿着书我会这样给孩子讲故事,先从几十万年前大湖干枯说起,再到汉武帝建造玉门关和阳关……”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
这本书用生动的文字和美丽的图画讲述了敦煌石窟的前世今生,用跨学科知识为主题学习提供了教育资源。购物网站和豆瓣的评价各大购物网站和豆瓣app上,读者们也一致认为,这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虽然这本书的定位是4——10岁的儿童绘本,实际上,根据豆瓣和各网站的反馈,以及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适应的阅读人群要广大得多。不同年龄段的大小读者们,都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结语:敦煌遗存了735个洞窟,其中保存下来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多达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堪称地球上最大的古代美术博物馆。它的营建,跨越了1653年的历史脉络,汇集了10朝工匠的智慧。
敦煌壁画,占据c位的鼻子+旋转跳跃历史上,敦煌长期处于沟通东、西的交通要道,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也是天然的东西方文明交汇碰撞的场所。这种文明的交汇和碰撞,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都是影响深远的。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敦煌学研究曾经大大落后于西方各国。而今,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敦煌学术研究的主动权逐渐回归到了敦煌文化的诞生地。但在敦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呼唤着年轻一代的接力。
书中的敦煌研究人员工作情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