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05 14:32: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逃避自由》是一本由[美]艾里希·弗洛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逃避自由》精选点评:●“现代人表面上是乐观进取的,实际上却被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感击垮,呆呆地注视着灾难一步步逼近,好

《逃避自由》读后感锦集

  《逃避自由》是一本由[美]艾里希·弗洛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避自由》精选点评:

  ●“现代人表面上是乐观进取的,实际上却被一种深深的无能为力感击垮,呆呆地注视着灾难一步步逼近,好像全身瘫痪了”不是是真实的我 还是被周围环境所虚拟出来的我 (真的应该要多思考 不应该一味的附和别人 说出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 不是去说出别人想听的答案 多思考 做真实的自己

  ●有几个问题 1.什么决定施虐倾向和受虐倾向? 2.外在权威和内在权威的关系是什么? 3.消极自由的不安全感为什么不能被消灭,或者说人活着的意义可不可以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安全感? 4.人为什么选择了这种不适合个人发展的社会模式? 5.存在原始自我吗(不是别人期待的自我)

  ●前面的部分沿着韦伯的“唯心”思路,刨出清教徒的救赎动机——缓解在世的孤独与焦虑。延续的是涂尔干的路径。后面的部分,弗洛姆果然是弗洛姆——大声呼喊爱的回归,天真,令人动容。

  ●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上的神经症患者健康,因为前者为了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

  ●不明觉厉

  ●舒适好书,但出版社能不能不要自以为是的乱画重点、加粗字体了??!神烦

  ●弗洛姆论述“消极自由”(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向“积极自由”(人的自主性和创作性的发挥,同时又不感觉到孤立感和无能无力感)的转变的心理状态值得反思,在提出一些途径和方法时的意见不太赞同。

  ●作者目的是强调一种理性分析而非给出建设性的答案,但其实在后半部分关于原创性思想、自发性的创造等方面是追求积极自由提供了一些方法的。

  ●除了社会文化、环境等影响,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决定了我们的思想、行动,因此绝对意义上的积极自由是否就不存在了。 是要退一步来讲,因为这些是人之为人的基础,所以这些因素不在“人的自由”的考虑范围内?

  ●三星半。混合了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鸡尾酒。对社会问题和人的心理很有洞察力,结论比较灰暗;提出的解救之道,却过于乐观,有点天真浪漫:要积极自发地生活,以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实现生命的潜能。提法当然很美妙,问题是怎么精确地理解所谓的 “成长”、“发展”,这样一种远离各种社会价值观影响的个体的自我实现,在现实不会遇到阻碍吗?有冲突时怎么化解等等,都毫无交代。弗洛姆只是轻松写意地写道:“因为在自我的自发实现过程中,人重新与世界连为一体,与人、自然及自我连为一体。”这种自发性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爱和劳动。读下来的整个感觉是闪光点不少,但论证比较空疏,往往只在几个概念上重复打转,自由——无意义感,渺小感——逃避自由或者自发地实现积极自由;涉及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观念时,缺乏细致的辨析。

  《逃避自由》读后感(一):辞职了适合看看这本书,为下一份工作或者创业的心理做好准备。

  76-77页,作者对自私和自爱做出了区别,对排他的只爱个人的缠绵与爱某一类人的能力和欣然心理做出了区别。

  “不喜欢自己的,不认同自己的人常常对自我焦虑异常......自恋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的自恋同自私一样是对根本缺乏自爱的一种过分补偿......他既不爱他人也不爱自己。” 这段话很难精辟!

  能够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有更全面的理解,能了解现代化进程对于人类的集体的心理塑造。 看完,些许心理会好受点,些许下份工作可以心态平和些。

  《逃避自由》读后感(二):挣脱束缚,逃避自由

  挣脱束缚与逃避自由的两大冲动,几乎是贯穿整个人来发展史的两个元动力。佛洛姆结合心理分析与历史发展之能动性的结构理论来讨论人类史如何在历史车轮向前倾轧的过程中,在这两个行为冲动中不断压抑与释放自己的潜能的。丝丝入扣的论证振聋发聩,是一本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与启蒙意义的社会学与人类学书籍。自我意识是需要启蒙的,而自主性亦是需要习得的,人不见得是具备自主性的人,也可以是被异化的工具和机器。遭遇家暴而不能离开的女性(同理深陷苦恋无法脱身的女性);某一些宗教团体的信徒;进入虐待式教育难以走出怪圈的父母,都强行地将自己捆绑在一段畸形的关系中以逃避自由与出口;我甚至有一个偏见:那些看起来和善的老好人并非天性如此,也是他们在充分社会化后形成的一个显性表征:顺从与迎合,是归于群体的必要前提;而仅靠这些就可以获得某种心灵上的平静,是多么的简单便宜。毕竟,发现与行使真我是一件风险极高代价极大的事情。

  相信自己,意味着强大的自主性的行使。这个起线是相当高的,因为它意味着对自我的准确认知,这其中又包含着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周遭环境的准确认知。需要包括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与深度思维能力在内的探索与开掘。

  较之外在的、显性的、来自于周围(历史的,地理的与社会的)环境的束缚,内心的束缚常常是人们更为难以治理与解决的问题。脱离人群的孤立感与恐惧感常常让我们自甘自愿的抛弃本来便混沌、稀疏与充满破碎感的自主性,对它的挣脱,反而更像逃离瘟疫一样唯恐避之不及。我想,自主性在这个时代也许已经成为了奢侈品,绝大多数人愿意跟随某个抽象体系,某个意见领袖,某个传统认知的轨迹生存,以逃避自我,融入某个群体为人生的追求。可是,自我意识的发现,发掘与由此产生的自我尊重,才是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最为坚实的依据,如果没有这个依据,可以说我们都不曾以“自己”的身份,在这个世界存在与生活过。

  多年来,Z,G,GCD的教育一直在想尽办法抹杀作为个体的自主性,从公共话语和学校教育开始,无孔不入滴水石穿。结果我们也看到了,非常奏效,非常成功。这个社会的每个权力体系与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都在摧毁着人的主体性。主体性的黄昏已至,谁也没有心思互颂婉歌。

  《逃避自由》读后感(三):孤独与无能为力感让人渴望加入权威

  《逃避自由》艾里希弗洛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版 本书的主题是,前个人状态社会既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制了人的发展。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也就是说,他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约翰杜威:“对我们民主的严重威胁,并不在于外部的集权国家,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个人态度和环境的法律习俗,它们使外在权威、戒律、整齐划一及依赖外国‘领袖’得逞。战场也正在这里——在我们自己心中,在我们的法律习俗中。” 虽然人人都有诸如饥、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恐惧或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人的倾向,最美好的抑或最丑恶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人的社会进程的产物。换言之,社会不但具有压抑功能,而且有创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虑都是一种文化产物;实际上,人自身就是人类不断奋斗的最重要的创造物和成就,其记录便被称为历史。 人在生物学上的弱点,恰是人类文化产生的条件。 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信仰的内在能力,并未获得不受他人干扰、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忽略了公众舆论及常识之类无名权威的作用。 弱化人的批判思维能力的方法对我们民主的危险性更大。 实际上观众忍受着所有恐惧与渺小感,最后获得一丝安慰,庆幸虽历经千辛万苦,自己终于得救,甚至能征服强大的敌人。然而他得救多在于自己逃命的本领,在于使强敌无法抓住他的那些无法预料的偶发事件。 孤独与无能为力感 渴求权力并不植根于力量而是指根于软弱。它是个人自我无法独自一人生活下去的体现,是缺乏真正的力量时欲得到额外力量的垂死挣扎。权力可能指统治与有能。 “匿名”权威取代了公开权威实行统治,它装扮成常识、科学、心理健康、道德与舆论。 纳粹主义的唯一原则就是激进的机会主义 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利,只有在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时才有意义。 电影和流行歌曲把廉价、虚假的多愁善感填塞给数百万感情饥渴症的顾客们 个人陷入数据的迷宫中,这种影响的结果是双重的,一是怀疑讽刺所有宣传的或印刷的东西,二是天真地相信权威所说的任何东西。 原创性思想与感觉及情感一样遭到扭曲,另一种则是认为真理是相对的。

  《逃避自由》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对现代人来说,自由有两方面的含义:他冲破了传统权威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并成为一个“个人”,(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儿童脱离母亲即始发纽带的成长过程中)但他同时又变得孤立、无能为力,成为自己之外的目的的工具,与自我及他人疏离;这种状态伤害他的自我,使他感到恐惧。

  为了消灭孤独和无力感,人们往往试图寻找“继发纽带”,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和某物融合,时常表现为受虐-施虐冲动。在人际关系中,施虐的情感有时会表现会“爱”,但实质上,爱出于主宰和控制对方的能力。例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统治和占有观念常被对孩子“天然”的关心或保护所掩盖。受虐冲动的目的是失去个人自我,通过成为自我之外更强大的整体的一部分获取安全感并避免自我怀疑。施虐-受虐性格即权威主义性格。权威并非必然是人或者组织机构,也可能是内在权威,如职责、良心等。近年来,匿名权威取代公开权威,装扮成常识、科学、道德、舆论。权威主义思想的普遍特征是坚信生命由自我、兴趣、愿望之外的力量决定的。施莱尔马赫把宗教体验定义为绝对依赖体验,即受虐体验,原罪概念就是典型特征。人生来有罪,人的所作所为变成了统治他的权力,使人永远无法获得自由。

  另外一种逃避机制为机械趋同:按照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将自己塑造成符合社会和舆论期望的样子。“我”自以为是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实际上是外界灌输的观点,自发性被压抑。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过程而并非思想内容的正确与否。思想的虚假性并不必然意味着一定有不合逻辑的因素存在,合理的理由可以解释活动或感觉,表面看来以理性和客观真实为基础,实际上完全受制于非理性和主观因素。它多数情况下符合逻辑和理性,因此不合理之处仅在于它并非引发行动的真正动机,但又假装是。合理化并非洞察现实的工具,只是一种事后行为,目的在于调节愿望与既存事实之间的差异。我们的愿望也并非是自我的决定,由于惧怕孤立,害怕对自己的生命、自由及舒适的更直接威胁,我们时常与别人的要求和期望保持一致。

  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力只有在我们拥有自己的思想时才有意义。教育的过程常常扼杀自发性,因为它们总是压抑儿童的敌对反应(亦不局限于敌对反应),强加他们并非是自己的感觉。原创性思想一同遭到扭曲,学生的时间耗费在学习大量事实上,并没有思考的机会。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文化把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所有基本问题复杂化,否定个人自行理解的可能性,赋予“专家”权威。这种影响的结果是双重的,怀疑讽刺所有宣传或印刷的东西,或天真地相信权威所说的任何东西。根本后果是打击自己思考、自己决策的能力。另外一种阻止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破坏对世界的结构性看法。事实不再是一个结构性整体的组成部分,仅仅是抽象的量的东西。每个事实只不过是又一个事实,唯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多少。(例如在战争新闻后插播广告或时装表演)人们获得的信息不再与自身有真正的关联,在“自由”的盛名下,生命丧失了全部结构,由分离的碎片拼凑而成。成人只能盯着无意义的碎片发呆。

  积极自由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在自发行为中人克服孤独恐惧,但又不牺牲自我的完整性。生命只有一种意义:生存活动本身。除了独一无二的个人自我外不应再有更高的权力,生命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最终目的,它永远不能从属于其他任何被假定的更具尊严的目的。任何理性权威都不应当以压抑人的积极自由和发展为前提,强调个人为了整体的“自我牺牲”实质上是一种施虐倾向。如果实现个人主义的目的最终不导向无政府主义,必然建立在个人主义的物质基础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弗洛姆最终的解决方案是计划经济和社会民主主义。(当然要解决集中和分权的矛盾)

  究竟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在得出结论之前,我决定先去读一读马克思。

  《逃避自由》读后感(五):逃避自由

  #读书 《逃避自由》艾里希 弗洛姆著,刘林海译。弗洛姆不仅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人本主义哲学家,同时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逃避自由被认为是精神分运用再社会学的杰作。探讨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只有在分析现代人整个社会性格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全面理解自由的含义。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的欲望与恐惧,激情与理性,选择善恶的倾向。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这本书的主题是:前个人状态社会既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制了个人发展,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他无法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

  1)自由——一个心理学问题?人从人与自然的原始一体状态中获得的自由越多,越成为一个“个人”,他就越别无选择,只有在自发之爱与生产劳动中与世界相连,或者寻求一种破坏其自由及个人自我完整的纽带与社会相连,以确保安全。

  2)个人的出现及自由的模棱两可。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会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个体化进程的另一方面是孤独日益加深,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贯穿于现代文化始终的自由的模棱两可的含义:一方面人摆脱外在权威日益独立,另一方面个人日益觉得孤独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无能为力。

  3)宗教改革时代的自由。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封建社会早期人在社会地位中的等级是固定的,没有自由可言。中世纪并未剥夺个人的自由,因为个人尚不存在。文艺复兴是现代个人主义的开始,新自由带来了力量也带来了孤独怀疑焦虑和缺乏安全感微不足道无能为力感。②宗教改革时代。路德教派认为,人拜托了束缚他的所有精神权威,获得了自由,但恰恰是这个自由使他孤独焦虑并为微不足道感淹没。路德的信仰是坚信投降时被爱的先决条件,它与个人完全臣服于国家和领袖的原则有许多相似之处。加尔文派思想的主题是自我贬抑与会批恶人的自尊,只有鄙视这个世界的人才会以毕生的精力为来世做准备。强调人不断努力,个人必须积极活动,以克服他的怀疑和无能为力感。

  4)现代人自由的两个方面。新教开始从精神上解放人,资本主义则从心智、社会和政治上继续这个任务。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成功、获得物质利益成了目的本身,人的命运便是促进经济制度的进步,帮助积累资本,人是巨大经济机器上的一个齿轮,总是服务于自身目的之外的齿轮。现代自私是贪婪,其根源在于真实自我的挫折,其对象是社会自我。人不但卖商品,而且也卖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件商品。

  5)逃避机制。源于孤立个人的不安全感。一旦赋予个人安全的始发纽带被切断,个人面对着与自己完全分离、自称一体的外在世界,他就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沿着积极自由的道路前进,能够自发地在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能够在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与思想中与世界相连,他又能成为一个与人、自然、自己相连的人,且不用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与完整。另一条路是退缩,放弃自由,试图通过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如①权威主义,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与自我之外的人合为一体以获得力量。贬低自己、懦弱、依附、臣服、受虐、不主张、自卑。②破坏欲,合理化破坏欲:爱、责任、义务、爱国主义过去是现在也是毁坏他人或自己的伪装。③机械趋同,放弃自我与周围人趋同,按照别人的要求去感觉。现代社会里个人自动与他人趋同,大多数的原始自我都被伪自我窒息了。

  6)纳粹主义心理学。“人民除想受到体面的统治外,什么也不想要。”

  7)自由与民主。①个体之错觉。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利,只有在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时才有意义。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死亡意识及生命悲剧面的意识。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掩藏在现代人满足与乐观主义表面之下的是深深的痛苦和不幸。②自由与自发。积极自由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我们知道有些个人是或曾经是自发的,他们的思想、感觉及行为都是他们自我的真实表达,这些个人大多数是艺术家,艺术家可以定义为自发表达自我的人。自卑感与软弱感的根源在于无力自发活动,无法表达真感觉及思想,其结果必然是用伪自我取代他人和自我。如果一个人通过自发活动把自己与世界联系起来,意识到自己是个积极有创造力的个人,进而认识到生命只有一种意义即生存活动本身。生命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最终目的。民主政体必须向人们灌输最强烈的、人的思想能够有的信念,即,对生命、真理、及积极自发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的信念。惟其如此,才能战胜虚无主义势力。

  自由而不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失去自我。足够勇敢的话,就做“逃避自由”路上的逆行者吖!

本文标题: 《逃避自由》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1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考生们最需要的直线学习书》的读后感大全非如此不可:顾准传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