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是一本由[澳]伊丹·本-巴拉克(IdanBen-Barak)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精选点评:●非常有趣●通俗易懂!语言幽默!是生物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是一本由[澳]伊丹·本-巴拉克 (Idan Ben-Barak)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精选点评:
●非常有趣
●通俗易懂!语言幽默!是生物学爱好者的一本宝书!
●自己拉扯大的第一本科普书。
●在k11逛言几又看到的,同样的专业别人学完可以出本书……
●突然想起我以前还读过这本书。我们之所以还没死,都要感谢我们的免疫系统。
●和一本健康指南来说,这是一本关于免疫系统的“无用之书”,它讲述了西方概念下的免疫学:它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它是如何演化发育而来的,它是如何发现的,以及未来会出现什么。内容很丰富,却似乎与大家关心的健康问题没有太直接关系,作者很坦诚地说自己对所谓的“有用信息”有点过敏,在书里能不提尽量不提。既然这样,阅读这本书有什么好处呢?作者更谦虚地说希望一是能让你在阅读中时不时笑一笑,毕竟临床表明,多笑笑有益健康,二是帮帮你理解一些更深刻的知识。嗯,仅此而已,却不是每本书都能做到的。
●其实这本书内容挺严肃的,正经在讲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但文字又很有趣,能够让小白也读下去。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大概是中国家长们最缺乏的了,“发烧要消炎”“咳嗽要止咳”“排便问题试试小儿推拿呀”......
●挺不错的免疫学入门,十分简单,没有太多术语,适合没有医学背景的人泛读。小吐槽,MHC第一次出现时正文用了术语“MHC”,第二次反而用了中文全称,下一版可以修订下。
●除非用演化的眼光来看,否则生物学中的一切都没有道理。
●免疫系统有力地证明“我亦非我”的存在(即时刻保护“自我”而我不知的持续状态),亦反映着由“化学”思维(强调“反应”、“结构”等概念)向“生物学”思维(突出“种群”、“代际”及“谱系”等)的递进。虽然免疫学家Doherty预言后人会说:“他们当时压根儿没明白问题是什么,遑论找到答案。”,但“无知”也像外面的环境,那里有更丰富的微生物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一):生动讲述你的免疫系统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
安利。
疫情期间,如果《鼠疫》跟你讲述了灾难面前人类的脆弱、坚强与团结一致,那巴拉克的这本《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给你生动阐述了免疫系统如何不顾一切地保护你的生命和健康。作为免疫学科普指南,作者客观地厘清了免疫学的边界:边界内,该书论述了免疫系统的演化过程,免疫系统的免疫机制以及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成果;边界外,作者开放性地表达了的关于现阶段未解问题的个人看法和预测因果,专业却不枯燥。
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身免疫与药物治疗的边界,降低被伪科学“洗脑”的风险,避免盲目“入坑”。
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可以成为矫正家人错误观念、建立理性代际沟通的科学支点和理论来源,增加与父母据理力争的底气和理论储备,几经试验,亲测有效!
祝大家防疫期间,健康、型体、不无聊!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二):一点读后感
被病毒困在纽约公寓的日子,怎么办呢?不如来学习一点新知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吧。
是本特别通俗易懂的免疫学小科普,前几章讲基础知识的我觉得等我有了孩子甚至可以读给小孩子听(感觉还十分遥远),然后就可以指挥ta一定程度的乱爬乱摸以锻炼强壮自己的免疫系统(哈哈哈)。
结尾章特别有意思,讲的是在未来或许可以把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综合起来看待,因为发现免疫系统发生的“反应”“记忆”等一系列功能和大脑的作用似乎有一定的共通性。总之,就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派别握手言和,最终发现彼此实则同属一个体系一样,这类从局部的探索开始,引向最终的某种融合总是令人激动。
看的时候一直在开脑洞,觉得依照免疫系统设计一个植物大战僵尸类型的免疫系统大作战,一定很好玩,还能增长知识。
作者提到的自己的脑洞里的游戏,设计生物再随其自由活动,经过几百万年再修改它的特性,再看它的存活状态这样的游戏也蛮有意思。包括市面上真正出现的一款类似游戏《孢子》(英文名是spore,刚才特地查了下,发现已经过气了……),感觉也很好玩。
有趣的一个讨论:人痘接种在当时是有违伦理的实验,但它的进行却使得“接种疫苗“被社会认可,进而挽救了许多生命。遂,究竟如何调和科学发展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
最后,感谢自然孕育人类,在地球上的幸存者们大家都不容易,不论是七鳃鳗(长得很像生化危机里的奇形种)还是人类。大家都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在这里存活下来。感谢精密的免疫系统保护我们,我们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呀。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三):认识你自己书系
是时候给大家介绍下换了工作后这两年多策划的第一条图书线了➡️“认识你自己”书系。
大家都知道“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神谕。可以说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探索来认识自己了,不论是对宇宙的想象还是对观念世界的静观,都有助于回到”认识你自己“的核心问题上来。从轴心时代璀璨文明的另一端看,我们儒家文化传统将人置于社会关系中“认识自己”,修齐治平规定了个人行为规范的根本要义,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打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明不断追寻的根本问题。时至今日,“认识你自己”来到了新的时代,面临很多需要新解答的旧问题。“认识你自己“书系想要做的,就是通过以生命科学的最新发展为基础,结合多学科领域的交叉成果,为更多的阅读者提供”认识你自己“的新路径。大家从下面这个title序列就可以感受到这个系列的立足点和关注点啦:
1《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2020.1)
一句话介绍:全面而又“轻巧”地告诉你与人类免疫系统相关的所有知识。
2《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神奇的人体生物钟》(2020.6)
一句话介绍:人体生物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实际上它影响了一个人活着的全部状态。
3《我们从何而来:“人类纪”如何塑造人类自身》(2020.11)
一句话介绍:“你真的是你吗?”“不是,你是你们。”
4《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2020.10)
一句话介绍:重新定义男性与女性(不要再说上了高中女生不如男生了好吗?)
5《我们为什么吃(太多):食物的新科学》(2021.10)
一句话介绍:吃的原罪?
6《炎症:一个有关食物、微生物和疾病的故事》(暂译)
一句话介绍:首先,炎症不是病;其次,炎症是病;那么,炎症到底是什么?
7《真年龄—人类衰老的新科学》(暂译)
一句话介绍:找到你的真实年龄是面对衰老问题的第一步。
未完待续-----------------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四):身体里的隐秘战争
时值隆冬季节病毒高发期,推荐一本关于免疫系统的书《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也算是应景。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本书一开头便抛出了这样一个对每位读者都极其严肃却很少会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为此巧妙地设计了一次免疫系统的漫游之旅,从免疫学角度,给出了问题的答案。
在这趟奇特的旅程中,作者分六个景点(章节)带读者走进免疫系统的六大知识领域,首先认识了复杂而神奇的免疫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工作机制,接着将眼光转向免疫系统的早期发育过程,讲述免疫系统是如何从无到有,并且逐步发育成熟的。尤其着重回顾了免疫系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数亿年的演化历史,对免疫学史上的一些重大进展和有趣的错误做了总结分析,最后还从当前对免疫系统的干预和演化趋势两个方面描画了人类免疫系统的未来图景。
本书作者伊丹·本-巴拉克是一位知名的微生物学者,他广泛研读并引用了大量科学文献,在浩如烟海的免疫学史料中,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和选择。作者认为,面对复杂的免疫系统,仅仅笼统地表述为“这很复杂”并没有传递任何信息,然而事无巨细地详述细节这样做法,自己也不能忍受,因此他更愿意相信“与其告诉你免疫系统很复杂,不如让你亲身体会一下,为了活下来,我们究竟需要一个多么负责的免疫系统”。因此,作者带读者试图设计一个人体需要的复杂而精密的免疫系统,藉此调动读者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不仅使抽象的免疫系统变得立体易懂,而且有助于读者对全书内容的把握和接受。诺贝尔获奖者彼得·杜赫提教授认为本书是“对一个复杂且重要的主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记录”,这是相当中肯的评价。
本书内容丰富,每一个章节都是免疫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从该领域中又提取出重要且有趣的片段,并将这些片段合理有序地连接起来。比如在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中,作者讲述了人的免疫系统如何从成功受精那一刻开始发育,在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各种刺激辅助下,最终发育成今天这个样子。其中特别强调,孕育过程中母亲对胎儿贡献巨大,结尾还谈到了敏感的母乳喂养话题,为如何正确看待母婴关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作者指出,人类对于免疫系统的研究相对于疾病的研究晚得多,只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但本书并没有笼统地讲述这段研究历程的全部内容,而是精选几段对免疫系统发展影响深远的故事,其中提到很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内容比较前沿,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为一本科普著作,作者的科学表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充满艺术的想象力。比如,对于病原体进入免疫系统的过程,简直不亚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作者借助一个细菌,详细描写了它进入人体几种可能方式的艰辛过程,感叹“当一个病原体可真是不容易”。对于那些经过艰难险阻,终于进入免疫系统的病原体,作者把他们比作亨利五世的军队,认为他们应该发表一番胜利演说,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病原体的麻烦才刚刚开始,整个过程非常有画面感。全书的章节安排也独具匠心,每一部分开头作者基本都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尽可能从日常引入专业的免疫学知识,在结尾又会迫不及待地“透漏”下一部分的内容,即使专业知识的讲述,也尽量避免生涩的专业术语。
严谨的科学精神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作者认为,在科学探索中,“真理”这个概念会引发许多意外的难题,“谨慎务实的科学家往往回避讨论它”。对于早期的演化历史,作者行文较多使用了“也许”“可能”这样的模糊词语,他认为毕竟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起步。在免疫系统的研究历程中,作者不加隐晦地说出指出了免疫学历史上的错误,并进行客观分析。即使面对免疫学取得的重大进步,作者还是抱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在本书写作的2019年,免疫学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这种科学精神甚至致使作者对畅销书这种写作方式都颇有微词。在序言中,作者开篇就表明“本书不提供任何健康指南”,直言“自己对所谓的“有用信息”有点过敏”;面对普通人更关注的“增强免疫力”问题,作者的态度“让我咬牙切齿的是所谓的“增强免疫力”,简直让人直呼太可爱。
作者甚至明确指出,本书是写给特定的读者群体的,“也许你是对免疫系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许你是兴趣广泛的学生”,但其实本书受众面比较宽广,任何读者都可以在书中得到适用的信息:比如宝宝需要母乳,不只是为了存活,也是为了活得更好;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广告,都是不可信的;户外漫步有益身心健康;晕车药只是安慰剂,等等。这如同旅途归来,不仅观赏了美景,品尝了美食,还意外地收到了他人赠送的伴手礼。这种感觉,真好!无可置疑,这本书将会给每一位参与人体免疫系统漫游的读者带来满满的知识干货。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读后感(五):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免疫系统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
疫情严峻。 面对已被命名为“2019-nCoV”的新型冠状病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
1 月 22 日同济医院专家组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下称《指南》)这样写道:“人群对这种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具有人群易感性,如果接触病毒数量大,或机体免疫功能较差的患者,极易出现感染。”
人群对这种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无论免疫功能较差,还是免疫功能正常的人,都躲不过。
“服用补品来增强免疫力”,是谣言。
但这并不是束手无策的事。《指南》中提到了抗病毒药、抗菌药物和激素三种药物,而目前医生所做的事,就是以对症、支持为主来治疗疾病。也就是说,为患者的免疫系统提供方便,战胜病毒。 不管是新型冠状病毒,还是流感,还是普通的小病小痛,还是什么事都没有,你体内的免疫系统其实都活跃在第一线。
那免疫系统平时都在干什么?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时候,它又在干什么?是什么让它在医护人员的救治下,扛了过来?
也是在今年 1 月,一本叫《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的科普读物在中国出版。它的作者是澳大利亚的医学学士、微生物学硕士、科学史与哲学博士伊丹·本-巴拉克。 关于“免疫系统到底是干嘛的?”,它给出了生动的解释。
不必等到疫情或者大病来到身边时才去了解“免疫”两个字,毕竟减轻伤害的关键一步,是知道这个世界真正在发生什么。
1,免疫系统一般在忙活什么?
免疫系统,这是你之所以能活下来的第一个原因。
你站着、坐着、躺着,眼睛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是数不清的企图入侵你身体的细菌。没错,这个小学的时候老师就说过了。然后呢?
免疫系统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识别细菌、寄生虫和病毒这类生物类的物质。同时,区别朋友和敌人。 敌人是谁?就是病原体。那些会让我们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就叫病原体。包括这一次的新型冠状病毒。
任务看上去挺简单的,不就是文件分类吗?可难就难在,分类完了之后,免疫系统还要去对付它们,而对付它们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
病原体有不同的类别,有的是细菌,有的是病毒;它们也可能出现在不一样的身体部分,有的在血液,有的在肠道;而对于以上每一种威胁,免疫系统都需要作出针对性的反应。这是它遇到的挑战。
经过日积月累的工作,免疫系统也许可以把自己训练成“熟练工”,但它还需要面对一个事实:病原体在不断地演化,随时都会出现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崭新的入侵者。
如果免疫系统在对付敌人的时候过于努力,也就没有功夫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身体就完蛋了。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一种病原体,比如最普通的细菌进入人体之后会发生什么。
细菌常见的进入人体的方式有三种:皮肤、口腔和下半身。有人可能会不嫌事大地想,在皮肤上会有什么嘛,想待着就待着呗。然而,一旦你的皮肤出现了问题,比如,有了个很小的伤口、被蚊子咬了、被擦伤了、被烧伤了,这就为病原体创造了一个绝佳的入口。
勤洗手,也是为了避免手上的细菌一不留神就进入了口腔,或者其它入口。
细菌进入人体之后,免疫系统行动的第一步,就是派出自己的兵,干两件事:蚕食细菌的外膜、在细菌表面穿孔。 细菌死的死,逃的逃。逃了的,免疫系统还有办法,派一种专门识别细菌的蛋白质黏附在细菌的表面,把这些细菌标记出来。这就等于什么?人脸识别了,这个细菌是不是刚才那个捣乱的?免疫系统马上就识别得出。接下来,这些逃了的,被识别出来的细菌,就会被吃掉。人体内有好几种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就是吃掉细菌的细胞。而其中一种吞噬细胞叫巨噬细胞,它在享用细菌这道美味的同时,还会召集其他弟兄(其他吞噬细胞)帮它一起吃掉。 听上去挺爽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细菌。如果是病毒呢?
2,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之后,免疫系统在忙活什么?
如果是病毒进入了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抗病毒物质。这个时候,前来迎战的细胞要悲壮一些,它们会有两种命运: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未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只有一种出路:自杀。 这叫细胞程序化死亡,也叫细胞凋亡。说得准确一点,是向免疫细胞发出信号,杀死自己;有的时候,这类被感染的细胞由于会被狡猾的病毒劫持,它们无法发出信号,就会导致感染性疾病进一步恶化。
为了确保感染病毒的细胞死亡,免疫系统也有对付方法:有一种特异性的自然杀伤细胞可以摧毁这些感染细胞,方便免疫系统继续迎战。
但战胜病毒不止这么简单,病毒是会大量复制、繁殖的,它会不断地侵染细胞,以上的对战也会不断重复,难分胜负。
如果这个仗打得火热,免疫系统就会告诉你一声,向你的身体发出信号。这个信号,通常就会表现为炎症。
炎症是免疫系统的一种正常反应。无论是跟细菌还跟病毒作战,免疫系统都可能产生炎症反应。炎症未必是一件坏事。假如免疫系统不给你“炎症”这个信号,你就不会知道自己体内正在被病毒感染,跟没事似的,不去干预和治疗,只能导致病毒感染恶化。 随着免疫系统的抗争结束,炎症也会慢慢消退。
可是,如果一直不消退怎么办?
那只能一拨一拨地继续打。比如遇上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症状,免疫系统如果单打独斗,那是必输无疑。
病毒进入人体,免疫系统释放抗病毒物质,其中一些细胞被感染,细胞死亡;下一批细胞赶来,其中一些被感染,死亡,这个过程不断重复……
四面八方的细胞都被召集而来,就为了这一场战争。
这个时候,身体的其他部分谁来负责?在消灭病毒的同时,身体其实也在拖累自己,免疫系统的过度努力会让自己处于崩溃状态,最终,患者死于身体无法继续运转。
目前,还没有能够治疗这种疾病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指南》提到的抗病毒药、抗菌药物和激素,都只是改善症状和支持的作用,并不能根除病因。也就是在免疫系统打得激烈时,给它一点援助。
普通的细菌,免疫系统平时悄无声息地就帮我们搞定了,这就是你很多年前就知道周围是数不清的细菌,依然不把它当回事的原因;但新型冠状病毒不一样,即便免疫力正常,体内的免疫系统依然会用拖累自己的方式拼死拼活地消灭病毒,导致身体遭难。
《指南》上的这段话很值得重视: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如果一次接触大量病毒,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也可能患病。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或存在肝肾功能障碍人群,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严重程度更高。但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炎症反应,导致ARDS或脓毒症表现,不能掉以轻心。同济医院专家组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快速指南》无论如何,祝早日出门,早日团聚。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