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页数:8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精选点评:●难免有些迂腐过时之处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是一本由曾国藩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页数:8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精选点评:
●难免有些迂腐过时之处,而受教共鸣之言亦不少。
●版本买的不对,错别字多,顺序也不便阅读。唯一的好处就是印刷清晰,空白位置多,
●201911 、前四分之一、后半分之一、有所悟
●2019年花大量时间精读
●第六遍读毕。文正公一生,令人唏嘘不已。以目前之阅历,此书益处已得之大半。计划三年后再读一遍,希望那时可以有另一层收获。
●抄了几篇,想研究太平天国期间的,结果没那么耐心
●曾文正公
●正在读,潜心修行
●已读完 应该是在研一上学期时买的并且是开始看的,陆陆续续到今天终于读完 能所理解的不及十分之一,而在能理解的部分里自己能做得到的更是惭愧。。 曾文正公,一代典范
●恒,谦,劳,清,书,蔬,鱼,猪,考,宝,早,扫!!!曾文正有大智慧!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一):保身
手头的版本是2019年5月1版1印,共上下两册,共家书10卷,以及旧版未刊家书补编和家训2卷。出版社为线装书局。书前面有“曾国藩年龄对应年代表”,按公元纪年、皇帝纪年、干支记年、曾国藩年龄对照,很是方便随时查看。
内容还是不错的,通过家书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曾国藩,而不是通过其他人的转述。曾国藩真不愧是所谓的“完人”,字里行间体现出了其“立德、立功、立言”的影子。
说到“完人”,专门去知乎上去查了下大神们的评论,对王守仁和曾国藩谁更加完美,争论不休,主要也是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不知哪一派说得更有道理,只有自己对他们更多了解一下了,然后才会有自己比较满意的判断。
一些细节:
1、迩际男身体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渐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则头昏,故常冥心于无用,优游涵养,以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这些话如今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处处都是“万福金安”、“跪禀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等等。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二):守正出奇文正公
久闻此书盛名,上下两册,花了整整两个月才看完,文正公家风可见一斑,书信内大致可看出,文正公对于叔父辈的孝悌,兄弟手足之情,儿孙的谆谆善诱。虽然里面提到一些三纲五常未免有些落伍,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其中的求学之道实为我辈中心的楷模,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不看书的年轻人来说,无异是至理名言。 就文正公的一生来说,绝对是那个时代宦海浮沉几十年的典范,无论为官治学,都是那个时代的殿堂级人物,所以才有了中兴名臣之说,但是毫无疑问,文正公也是在儒家经典下典范和模板,一生都在不断地维护清朝的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汉臣,的确也是开了满清政权的先河,但从他忙碌的一生看来,类似于文正公的汉臣,李鸿章,张之洞,胡翼林,左宗棠等等,也只不过是延缓了大清帝国衰落而已,虽然文正公为官正直清明,但是整个书信中,充满了诸如“流寇”,“贼”等等,身在高位的文正公又是否想过,这些所谓的“贼”,“叛贼”所为何事呢?为何要反叛呢?一心不负圣恩的文正公又是曾想过大清国的前路在哪里呢(尽管我们现在是清楚了)?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三):读曾文正公家书——曾纪泽读书
曾国藩希望家人写信以烦琐为贵,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读他的家书可以了解很多当时的事物景象,这里摘抄他记录的纪泽学习经历。 曾纪泽小名甲三,生于道光十九年。六岁开始读书,之前可能也有读,但六岁是正式上学。先从三字经读起,大概三个月读完,之后读尔雅,每日二十余字,大约读了一年。可见读书速度很慢,学得很扎实。尔雅读完就开始读诗经,同时在读古诗十九首,(还有其它古诗,可能也是文选内的,没有见到读过唐诗三百首)。读诗经可能用了近两年时间,之后读论语半年,孟子一年,孟子读完读尚书,同时读纲鉴易知录。经史一起学,经是白天读,史是晚上看。此时纪泽是十一岁,开始试写史论,又重读诗经和古诗。如此到了十四岁,开笔学时文。此前,曾纪泽一直在曾国藩身边,一直受其督促学习,十四岁后即咸丰二年后,曾国藩办理团练,就没有机会仔细的盯住他的学习了。 曾国藩的教育观还是很开明的,他看纪泽记性不好,就不强求他死记硬背,其实这在传统教育中是少见的,他在信中也承认“诸弟必以兄言为不然”。从中也看出,曾虽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但也不是一味要强,用他的话讲就是要“明强”,先要明而后才能强。曾国藩也不强求纪泽在八股、试帖上有多大突破,反倒觉得八股、试帖对于真正的学问是有妨碍的,这也十分难得。 曾国藩教子往往很细,不空泛,很容易执行,能看出是过来人的话语。比如,纪泽六岁读尔雅是每天读二十多字,十岁读孟子时每天读百二十字,十七岁重读经书时每日读五六百字,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读书字数,其详细如此。还有,曾国藩教子又贴合纪泽的禀性,比如指点适合纪泽攻读研究的诗文、书法,再如前面提到的记性不好则不强求死记,等等都是。曾纪泽能在其人生前期,一片懵懂之时,有曾国藩这样细心开明且有见识的父亲指点教育,是相当难得的。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四):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曾氏家书所得1
最近在读《曾国藩家书》,是看《蒋经国传》里,老蒋推荐小蒋读此书,才开始看的。读了两卷,相见恨晚,窃以为,年轻人看修身书籍,此一本,另加《富兰克林自传》,身体力行则足矣。
曾氏为清朝续命50年,作为一个乡绅子弟,有此成就,可谓士人极致。与朱元璋不同,曾国藩一家从祖父起就想报效国家、光宗耀祖,这样的家庭氛围长大,他的一切人生目标都是为了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既然是家书,内容很多写的是曾国藩自己小家的健康,与人交往,金钱(看得出至少早年他的生活还是较为窘迫的,到36岁官拜四品后才改善)等琐事,不时谈些国家大事。
曾国藩如何修身?家书中,他给各个弟弟(曾国藩排行老大)写的信,最能看出他的自律要求。32岁时,他立誓要终身坚持一辈子的三个习惯:每天记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这是在总结一天的经验教训,不仅仅是记流水账而已);每天看10页史书(《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每天写茶余偶谈( 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这是把每天的闲谈所得记下来)。他还写到每天静坐;每月写诗文(这是练习写作)。可以说,非常努力,而且持之以恒,这样的人不成功也难。
他很注意观察人,总结人的优缺点,预测人的未来。交友非常谨慎:“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中国是家国,人情社会,他也非常注意家庭和睦:“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他的几个弟弟后来也为清廷出力不少,曾国荃官拜一品,二弟、四弟以身殉职。
有关治学:“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多封家书中对子弟要求专一:“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看书方法:“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志、识、恒:“近来写信寄弟,从不另开课程,但教诸弟有恒而已。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和《富兰克林自传》一样,曾国藩也有个每日自修准则,摘录如下:
主敬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早起 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读史 《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写日记 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日知其所亡 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月无忘所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谨言 刻刻留心。
养气 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保身 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作字 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夜不出门 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乾坤(老实说,这一段我没懂,但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
脑力工作者要爱动脑:“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将如何对你:“以旅与下者,谓视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则童仆亦将视主上如逆旅矣。予待下虽不刻薄,而颇有视如逆旅之意,故人不尽忠,以后予当视之如家人手足也。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贤弟待人,亦宜知之。”
不追求完美,这个是大智慧:“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剥》也者,《复》之几也,君子以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渐也,君子以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此则区区之至愿也。”“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曾国藩 • 曾文正公家书(上下,全1305封,附家训2卷)》读后感(五):曾国藩的治家之道 曾氏家书所得2
近几天看完了曾国藩家书第3到6卷。这一段中,他回家省亲,被朝廷命令就地搞团练,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军。故这一部分大多是他从军营写给家人的书信,通报自己个人、工作近况,询问家中情形,除分享了不少自己处世用兵带队的观点外,还用很大篇幅对子弟开展家训。(当然家训贯穿全部家书,这个版本的家书下册后面还附了上下两卷《曾国藩家训》)。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家族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功立世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曾国藩家族200年来出了240多位杰出人物,可以说他的家族式刻苦经营和训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曾国藩自律甚严,治家也极严,因为他对中国社会、人性认识极深,纵观中国上下几千年,中国的“礼”字是血淋淋的。中国人口众多,大多不自信,不自信的人容易嫉恨别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低调是保命的关键。曾国藩要求从根本上克制自己及家人的贪欲,不贪财:“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此时事奉高堂,每年仅寄些须,以为甘旨之佐。族戚中之穷者,亦即每年各分少许,以尽吾区区之意。盖即多寄家中,而堂上所食所衣,亦不能因而加丰,与其独肥一家,使戚族因怨我而并恨堂上,何如分润戚族,使戚族戴我堂上之德而更加一番钦敬乎?将来若作外官,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畜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不仅如此,他认为商场、官场皆是利害场,吃人拿人的千万要小心:“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以满其欲。故兄自庚子到京以来,于今八年,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将来若作外官,京城以内无责报于我者。澄弟在京年余,亦得略见其概矣。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这个认识算是深刻)。
家书中时刻教育兄弟子女淡泊名利,勤劳俭朴,兄弟和睦,互相尊重:“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及,“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道理,则我钦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谓我是肖子贤孙,殊不知此非贤肖也。如以此为贤肖,则李林甫、卢怀慎辈何尝不位极人臣,舄弈一时,讵得谓之贤肖哉?予自问学浅识薄,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时虽在宦海之中,却时作上岸之计。要令罢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以服劳,可以对祖父兄弟,可以对宗族乡党,如是而已。诸弟见我之立心制行与我所言有不符处,望时时切实箴规,至要至要。”“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
“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我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书籍、衣服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妇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我所办之书籍,则存贮利见斋中,兄弟及后辈皆不得私取一本。除此二者,予断不别存一物以为宦囊,一丝一粟不以自私,此又我待兄弟之素志也。”
多次让后代警惕安逸生活的危险,一切从简:“生当乱世,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又不可过于安逸偷惰,如由新宅至老宅,必宜常常走路,不可坐轿骑马。又常常登山,亦可以练习筋骸。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吾家后辈子女,皆趋于逸欲奢华,享福太早,将来恐难到老。嗣后诸男在家勤洒扫,出门莫坐轿;诸女学洗衣,学煮菜烧茶。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对儿媳也管的严:“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绩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孝敬以奉长上,温和以待同辈。此二者,妇道之最要者也。”
曾国藩在1300多封家书中,无数次提到祖坟,他迷信风水,要求妥善安葬祖上及父母,但即便如此,也要求外观低调:“起屋起祠堂,沅弟言外间訾议,沅自任之。余则谓外间之訾议不足畏,而乱世之兵燹不可不虑。如江西近岁,凡富贵大屋无一不焚,可为殷鉴。吾乡僻陋,眼界甚浅,稍有修造,已骇听闻,若太闳丽,则传播尤远。苟为一方首屈一指,则乱世恐难幸免。望弟再斟酌,于丰俭之间妥善行之。改葬先人之事,须将求富求贵之念消除净尽,但求免水、蚁以安先灵,免凶煞以安后嗣而已;若存一丝求富求贵之念,必为造物鬼神所忌。以吾所见所闻,凡已发之家,未有续寻得大地者。沅弟主持此事,务望将此意拿得稳,把得定。至要至要!”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