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是一本由李倩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精选点评:●语言学午餐的普及版,玻璃当水晶的又一例●有趣但少了点灵魂●哈哈哈让我回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是一本由李倩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精选点评:
●语言学午餐的普及版,玻璃当水晶的又一例
●有趣但少了点灵魂
●哈哈哈让我回到了本科时代~
●挺有趣的,然而我看见 逻辑思维 就想翻白眼
●闲散时翻上三五页觉得很有趣,密集看完就有点疲劳。都是语言学相关,各篇文章深浅不一领域相异,就像跟人聊天似的。比较遗憾的是所有内容都蜻蜓点水,专栏虽然不一定要得出结论,但也不能太像微博。
●专栏层次
●偶尔有一两篇感觉还不错。也许非语言学专业的人会喜欢吧。
●被书名蛊惑了,其实就是一本大水书,博客风格,作者作为北大语言学的硕士竟然用错了两个高考成语——弹冠相庆和空穴来风,弹冠相庆出现了两次,一次用对一次用错,另有一个词语语序搞错,不知道这个锅是编辑背还是作者背。要不是这书还比较难买,按照往常早就当废纸处理了。
●有趣的小书,适于随手翻看一二,能从短文中和现象里感受到语言的趣味
●能把语言学常识说得这么易懂也是很厉害了。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读后感(一):我刚读完《战天京》这样的好书,然后就读的这本,想想落差有多大!!
我刚读完《战天京》这样的好书,然后就读的这本,想想落差有多大!!作者知识量储备没的说,很够用,但文笔略差,她是专业作家么?这只是一本闲来无事随便翻翻的小书,且价格很高,总共240页的书,卖到39,有很多文章里面的前几段和后几段讲的内容对不上,还是作者的思维太跳跃?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读后感(二):语言学科普,学术也可以很有趣
原本只是在图书馆偶然瞥见,觉得标题有趣,于是拿过来间或翻翻看,却收获了很多有趣的语言学知识点。
就拿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来说,可以从经纪人改采访稿细节,把川菜之王回锅肉改成一道淡薄乏味的香菇菜心,讲到预言中由于社会分层而形成的语词的威望,继而对某种阶级的生活方式连同语言特点成为较低等级模仿学习对象加以阐述。
简单的一个当年热点作为引子,又讲了语言学中的知识,可谓语言学科普之佳作。
这种例子每篇都是,又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好友曾说,为什么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不同的人,角度不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对我而言十分有趣的角度——语言学。
从口音,到分隔符,或者广东和上海的地名,又或者某些特定的语言禁忌,或者普通话在不同的人如何翻译,又或各地方言,网络新词,方言背后的地域歧视,叠声词的卖萌功用,又或网络公关,时尚界英文名,或者对语言的辨析会被视觉信息所干扰……
每篇文章都很短小,大约千字即成文,但五脏俱全,从引题到破题、论证、结论,十分连贯。引例足够周全,讲解十分清楚,文笔又干净顺畅,既见得学术功底,也读得趣味盎然,实在难得。
唯一缺憾大概是,这些文章都很短,适合茶余饭后偶然随手翻一翻,而不适合大段时间来阅读——久读大概会觉得深度不甚够,有些问题仍想继续追问,文章却已到了尾声。
看到后记,喔,怪不得,原文是每周一篇专栏的小文,每周一篇,自然读得津津有味又心怀期待啦。
你看,文体甚至会影响阅读时候的感受,语用学多神奇。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读后感(三):2019.12.3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 P64 省力,是语言规律中的一条强势原则。 P91 Aocedrmig to rscheearch at an Elingsh uinervtisy, it deosn t mttaerin waht oredr the teer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prmoatnt tihng is taht the frist and Isat Itteer is at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oa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outhit porbelm. Tihs is bcuseae we do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t s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 上面这段话,没有一个英文单词拼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只要你是高中毕业程度,读懂它并不困难:根据一-间英国大学的研究,单词当中的字母顺序并不紧要,只要首尾字母的顺序正确,即使剩下的字母顺序混乱你也仍然能够读懂,这是因为我们不是按照单个的字母而是整个单词来辨识的。 美国研究眼球运动 与认知过程联系的心理学家ayer就发现对于拼音文字来说,单词的视觉加工.有时候通过文字词我的外非能束和单调的首尾字母就能顺利完成。上面错漏百出的句子你能读懂,还跟上下文和词汇的使用频率有关。单拎出一个词辨识度就会大大降低。(是这个道理诶!) P101 对不标准的容忍,体现的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气度。 P162 各国语言材料的事实证明,重叠是人类卖萌的普遍形式。(有道理) P220 视觉刺激是人类最直接、最省力的信息接口,但来得太过容易,就会让人变懒。偏偏我们又生在了读图时代。 P224 麦格克效应——大脑处理语言时,同时考虑视觉和听觉,但是如果二者有细微差别,视觉优先。
老师推荐的语言学入门书,挺有趣的,很快看完。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读后感(四):为什么赵本山一说东北话就想笑
读了两天诗,掉粉不少。还好,悲中有乐,每次发语音我的后台都挺热闹,不少沉默的人都跑出来,有对我声音表示喜欢的,有表示不喜欢的,更多的则是想帮我纠正语音问题。我也试着去改变,可惜这事儿由不得我。
我曾咨询过播音老师,很遗憾,她告诉我嗓子的问题短期内无法改正,学播音腔,至少要3个月左右才有些变化,至于要学得更牛,需要进行长期训练,不是我花十天写字儿,拿一天读诗就可以解决的。
所以最后比较折中的解决办法——用方言读诗,这样读的效果就和「艳照门」后陈冠希出来道歉说英文一样,听不懂的人不知道如何评价,乐得欢喜。
用方言读诗的这两天,我惊奇的发现读诗的过程中脑子和语速变得快很多。如果用普通话,语言在组织上会有转化,我会重复录好多次。因为脑子会经过一系列处理再说出去。其原因或许是一直生长在被重庆话包围的地方,我方言虽不是特别标准,却因时间关系,被同类人一点点同质化掉。这样挺好,我很喜欢重庆话。
相比之下,对于播音腔,或者说普通话,我不是很喜欢,因为当声音被固话以后,你会发现那只是在为满足一些人的享乐服务,会因此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正如一本书中说的那样,「要是有一天,全中国所有人都说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毫无疑问,它意味着方言和文化多样性的湮灭。」这并不是说我反对说普通话,我只是反感因为一些不必要的原因强制学习一类话,至少在我看来,「普通话只是人学习的权利与义务,而非义务」。当年毛爷爷们打江山那个年代,个个都是一口浓重的方言,也没见谁跳出来说不好。现在倒有些本末倒置的意思在里面。
我喜欢方言,除了它能让你很快找到自己的同类外,更多的是开心。你不得不否认如东北、天津、湖南等地的方言,天生带有一种喜感。只要当地人开口,不管说什么,都会令人开怀大笑。而相对于普通话,是远远达不到这种天生幽默的效果,它最多会在遣词造句上令人发笑,无法完成这种骨子里就存在的开心血液。
说来说去,好像我很讨厌普通话。其实不然,我只是反感因为某些看似必要,实则未必的普通话。在我看来,普通话不过是为了规范人们语言,能方便人沟通的一种规范性语言,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总得有一种共同交流的语言。可这与说得好不好,说得正不正确无关。大多数人不需要从事播音主持方面的工作,只要不影响双方的沟通即可,有一些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无伤大雅。
可惜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明白方言的重要性,孩子一出生就要求说普通话,如果生在北方某些省市,这样要求或许没太大问题,可生在南方,面对着全是东南西北方言的人,这样做,我想是在被动的让他们被疏离,若以后他们长大,事业有成,回到自己的家乡,却连方言都不会说,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儿童相见不相识」吧。
其实人在少时,可以同时学多种语言,越是年少,人对于语言的把控能力就越强。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看看一本叫《回锅肉与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的书,一位科班出身的语言观察者会告诉你更多。
微信公众号:xiaosanshan,欢迎关注。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读后感(五):哗啦哗啦的道出了我的心声
我也是一个对声音和语言很敏感的人,甚至有时执拗到以声取人,对那些台词不好,靠配音演戏的诸位“演员”更是嗤之以鼻,对生活中各种语言的实践也无时无刻不关注,再加上有个有些语言学功底的如今的社会语言学方向的青椒先生,平日里对作者看到的各种现象也时不时讨论,虽然不像作者这样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仍然讨论得有滋有味,因此看到这样一本小书,一方面感觉有种知音一起来吐槽的快感,另一方面也从专业的角度学了知识解了惑。觉得特有共鸣或收获的有这么几篇:
1. 恼人的口音
我喜欢听方言,喜欢戏剧角色使用该使用的方言;同时也纠结于不标准的普通话,虽无偏见,但某些口音听得多了受不了。
6. 生番熟路
讲到了语言的约定俗成。在语言的演变里我其实挺不喜欢约定俗成的,因为有的时候当错误成了大多数人的错误,反而就可以重新规定为正确,这在现在某些字音的纠正,比如“宁”在做姓时重新读了二声,使我很不接受的,多没味道的读音啊。
14. 母语潜伏
跟爱听普通话里的方言潜伏一样,我也爱听各种各样的英语口音,意大利的、德国的、印巴人的、阿拉伯人的、日本人、中国人,特别好玩,特别亲切,越是有母语潜伏,我就越觉得好交流,有一种平等感,或者,也可能是英语不自信所致吧。
17. 会打招呼吗
某个语言的直接对汉语的对应可能会出现别扭。前一阵到优衣库买东西,结账时售货员不停的对我说:“客人你的东西如何如何”。当着我的面直接用“客人”实在不符合我们的称呼,一想就是日语里常用お客様,如何如何。直接翻译用到口语,怪哉!
24. 莲与荷花
古人荷、莲、藕分得如此细,今人用得随随便便,真没味道。来来来,除了我家说吃“莲菜”,全国还有哪里这么说?
27. 慌乱的入声/34. 柬埔寨的译法/35. 从碧咸到贝克汉姆
北方方言和普通话里似乎都无入声,我理解入声完全靠先生的上海话来举例子,果然《赤壁赋》他一念就有了味道;北方话演变由k到j,m尾韵并入n,这个是不是都能解释“简单”在日语里“簡単”读kantan(かんたん)了。
45. 翻译腔
这个简直就是快餐式翻译的通病,有个意思,完全没个语言的妙处;记得去年看太宰治的一个合集的翻译,不懂日语如我都对某位翻译某作家而知名的人士翻得那篇小说消受不能啊。
58. 别字事大
念错字就跟用指甲刮过黑板似的让我浑身膈应。
75. 超级语言游戏
我特别佩服语言能力强的人,十年前偶然跟一个美国的历史学教授聊天,他竟然懂得数十种语言,最不济也能达到学术阅读水准。这个the great language game还真有!我最多500分,真的没有语言知识好难猜。
76. 日本人的英语
好想笑啊,跟日本朋友聊天确实r音分分钟害死他们。但是交流还是没问题的,日本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在海外的这批人的见识使得这些难以纠正的发音无非是前文所述的母语潜伏罢了。当然,不少日本人在国际学校里浸润,那绝对说得出近乎母语水平的英语的。
93. 词语的陷阱
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假说:语言决定思维。据说这个假说很老了,据说现在神经语言学还从过去大脑对语法的处理发展到找生理上大脑对语义怎么处理。不过某社会语言学小青年认为找这些意义有限,毕竟语义有其约定俗成;做思想史、分析理论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不如看现实对理论是怎样接受的、接受了哪些部分。
95. 被眼睛欺骗的耳朵
大脑处理语言时,同时考虑视觉和听觉,但是在二者有细微差别时,视觉优先。所以“看”外剧更易理解。
96. 一个出轨男道歉声明的文本分析/97. 一个瞎操心的岳父
我只想说,八卦党一本满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