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之匣》是一本由[日]太宰治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潘多拉之匣》精选点评:●书信体刻画出了一位情窦初开的病中少年,轻松自然,宛若你我●很清新的故事,美好又纯真,没有人间
《潘多拉之匣》是一本由[日] 太宰治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潘多拉之匣》精选点评:
●书信体刻画出了一位情窦初开的病中少年,轻松自然,宛若你我
●很清新的故事,美好又纯真,没有人间失格的沉重。
●还蛮喜欢这种以书信方式交流的 内容很流畅 人物性格也很鲜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在这本里面看懂了《维庸之妻》“不是人也无所谓啊,我们只要能活着就行了。”反正现在的生活也不过就是活着而已了
●“竹姑娘”隐秘的温柔和“麻子”透亮的纯真让整个故事变得好暖心。 最后竹姑娘把手伸进“云雀”的睡衣袖口里使劲掐了一下那段,读得人心里湿湿的。
●很轻松啊
●潘多拉那篇书信体就很寡淡了,倒是维庸之妻很妙啊,短又冷漠刻薄
●对未来的思索。
●竹姑娘
●完。
《潘多拉之匣》读后感(一):这本写的略平庸了…
第一篇 潘多拉之匣,我觉得这短篇的名字反而比内容很有意思,而内容不太适合太宰治的风格吧,有意想表达一些积极明快的主题,用书信体的格式写下来,越看越觉乏味,有些流水帐了。
第二篇 维庸之妻 故事用一个很清淡的语气讲真一个很残酷的故事,这一点来说比较出彩。但可能这个故事太短了,点到即止。让人觉得有点不够回味,立意也略浅显。
《潘多拉之匣》读后感(二):无题
本书由太宰治的两篇组成,潘多拉之匣和维庸之妻。
昨晚看完了潘多拉之匣。一直知道打开潘多拉魔盒,邪恶、愚昧、丑陋等就会降临人间,使人类堕落,但现在才知道,原来除了这些之外,潘多拉魔盒里还有希望,只不过只有希望被封锁在了魔盒里。太宰治的这篇文,应该也是他人生魔盒中的一点希望吧。文章的基调非常积极,主人公云雀由于生了肺病,来到一家道场疗养,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人,室友如越后狮子、都都逸,道场的助手即护士小麻、竹姑娘,都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照顾,“我”用书信的形式展现在道场中的生活,而书信形式本身就能让人感受到积极的,正面的心态。“我”在两个姑娘间左右摇摆,最后竹姑娘嫁给道场主,“我”在听着广播里越后狮子的演讲中故事戛然而止。“我”自诩为新青年,面对外面发生的一切,“我”已踏上了“不知航向何处的大船”,但“前方好像洒满了阳光”。正如最后演讲中的关键词“轻盈”,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对自由的对未来的希望。
这真是太积极太正面的太宰治了!
维庸之妻,从妻子的角度来写,看完之后就只有一个感觉,嫁错了人宁愿终生不嫁,“不是人也无所谓,我们只要活着就行。”
《潘多拉之匣》读后感(三):《潘多拉之匣》读后感
2019年6月5日晚上七点左右看完
潘多拉,希腊神话中,宙斯用黏土做了个女人潘多拉送给人类,作为对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惩罚,潘多拉来到人间后,出于好奇打开宙斯让她带来的魔盒,于是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邪恶通通被释放出来,当她赶紧盖上盒子时,里面只剩下了“希望”。因此,潘多拉之匣象征了不幸与灾难,然而,这篇小说似乎反其意而用之,即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不幸,至少还有“希望”存在。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潘多拉之匣,二是维庸之妻。 《潘多拉之匣》主人公是患了结核病、自暴自弃的富家公子,在日本战败日他突然醒悟,决定去名为“健康道场”的疗养院接受治疗。在这里,他被起了“云雀”的绰号,他的情感在稳重温柔的护士长竹姑娘和可爱多情的护士麻儿之间摇摆不定。他将自己纷乱起伏的思绪记下来,寄给诗人朋友。 《维庸之妻》是以妻子的视角展开的作品。丈夫大谷是个落魄小说家,生活放纵、颓唐。大谷的妻子为了替丈夫还清债务,背上孩子去了丈夫欠债的酒馆打工抵债。在与食客的打情骂俏中,妻子找到了某种快慰。 “想知道这条路通向何方吗?那就去问一问那些蔓延伸展的藤蔓吧,藤蔓也许会给我们回答:我什么也不知道。不过,在我伸展的前方好像洒满了阳光,再见” “不是人也无所谓啊,我们只要活着就行了。” 《潘多拉之匣》作者借主人公和病友之口将苦闷的心绪用诙谐幽默的笔法写出,寄托了自己在战后废墟上萌生的对未来的憧憬。 《维庸之妻》也是通过这样可悲可叹的故事情节,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出场人物虚无的生活态度。 “绝望只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作者用不同的文笔特色描写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然而两者之间,却又存在这很大的相似之处,在生活的泥沼中,他们努力爬出,并学会了带着伤痕生活。虽然两个故事都非叙述是什么大事,但能够抓住人性的共性,也是文章精彩之处。 纵然浮世如朝露,亦然不枉活此生。
《潘多拉之匣》读后感(四):永失吾爱
读《潘多拉之匣》时,正值日本综艺节目《校园疯神榜》天台告白系列大火之际。由于书中云雀对待感情的态度,让我不由自主地将两者联系起来。
云雀对于竹姑娘喜爱却不敢言明,刻意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描绘竹姑娘的缺点,以此压抑这份感情。而当友人对竹姑娘表示出极大好感后,又改变策略故意迎合,以消遣自己这份无法言说的爱。一直以新时代男人自居,实则是胆小懦弱才永失其爱。
这样的故事算不上新颖,只是一反太宰治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才显得格外珍贵。身边这样想爱却不敢爱的故事比比皆是,因此才觉得天台告白系列温暖治愈。
看过好几个视频,唱着“即将开始就是爱,害怕受伤,不行不行不行”的可爱校长,“心与心的距离怎么那么远”的久保田,“小葵别哭,你哭我也想哭”的龙太……每一个都勇敢又可爱,让人笑着笑着就开始落泪。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时候觉得青春是一件蠢事。披着“青春”的外衣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做着自以为很酷的蠢事而不自知。可是在看天台告别系列时,却忍不住感叹“青春真好啊”,可以大声地表达着自己的爱和不舍,却从不惧怕伤害。
中国式教育充斥着“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尊卑有序、遵守纪律”,我们尊重着外在的一切,唯独忘了要尊重自己。我们习惯于各种亲情家庭的道德绑架,没人问一问自己是否愿意;我们懂得礼仪廉耻,却从不懂得表达爱;我们明白时间的可贵,却宁肯为了社会规则和不爱的人浪费时间……我们缺失的恰好是最重要的:人,要尊重自己,才能去爱别人。
可即便明白了尊重自己却也早已丧失爱人的能力。我们还生活在世俗的眼光中,门当户对、民族宗教、工作等等全都是障碍。就像游戏打怪一样,你必须克服一个又一个关卡,才能找到宝藏。而更多的人在这过程中,不得不放弃心中的宝藏去开辟其他的捷径。所以放弃一个人远比爱一个人来得容易。
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在年少时的我们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可真正长大成人后,方才明白“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或许对于我们而言,爱更多的是“想触碰却又收回的手”,可依然期望爱是能让你站在天台上呼喊对方的勇气。
《潘多拉之匣》读后感(五):淋漓尽致的黑暗中的孤独
(上面的评分无效,请不要以我的打分为准)
读完潘多拉之匣,一直想写一篇书评。这是我从小到大读完的一本,看后完全想“烧毁”的一本书,直接扔掉都不行,并且放在火里烧尽了才算。因为吉本芭娜娜,才决定看太宰治。第一本是在图书馆借阅的“人间失格”,可是看到一半因为觉得太过于黑暗,就没敢再继续看下去。之后去网上搜,看介绍,说这本是太宰治唯一一本积极阳光的书。
果不其然,确实如此。我是在单向街的书架上看到的这本书,故事的梗概很吸引我。主人公从小体弱多病,年少的时候又患上肺结核,故事以书信的结构讲述的,我很喜欢每一封信中主人公所讲的一切,甚至是这样的语气也让我觉得非常诚恳,能够感受出来他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和个人抱负,很希望竭力做好一切。即使后来去了疗养院,也一直抱有非常积极的态度。故事的最后以疗养院诗人的演讲结束,让我感受到虽然身处黑暗之中,却一直在追求最阳光自由的一切,只不过在这期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非常煎熬、敏感,以及无助。所有书信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轻盈”两个字,恰到好处的将人生的无奈、彷徨,和现实所给予的矛盾写了出来。
而其实,让我想“烧毁”这本书的是最后一篇不足于20页的短篇小说《维庸之妻》。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大家都是如此:“我们只要活着就行了。”读完这篇短篇,内心就像是受了特别激励的碰撞,一直都没能平复下来,直到晚上睡觉之前我还在想着那样一句话和那个故事。直到第二天,我才恍然有些醒悟。《维庸之妻》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情调所在,既然是太宰治晚期的作品,处处充满着无奈与绝望。正因为他将现实最无力的一面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才会让我如此猝不及防,才会让我想“烧毁”这本书,从而忘记现实中的“最无力”。 即便是193几年的短篇小说,也如今活在70、80年后的现在。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无奈的,并不是颓废,而是生活所给予内心的封闭与绝望。 每一个人都是最孤独的,即便有亲情、爱人的陪伴,总会与现实存在种种矛盾。
对于太宰治,我自然不是特别了解。毕竟只看过这么一本书,也许我以后也不会再看他的书了。但是,或许是他因为孤独投寄于文学,在他的小说我能看见他的影子。即便是不同的作品。他的影子也存在于每一个故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