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领导课 读后感(读了走近清华北大的读后感写3篇)

发布时间: 2025-02-08 03:22: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3

感受清华,读后感独特的清华文化,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其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

北大清华领导课 读后感(读了走近清华北大的读后感写3篇)

感受清华 读后感

独特的清华文化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其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4月26日,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清华大学现有教职工7800余人,在校全日制学生32000余名(本科生13000余名、硕士生13000余名、博士生近5000名)。
  走进这所百年老校、百年名校,使我感慨不已,难以忘怀。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当时,只期望能考上大学,对清华这样的名校想都不敢想。这次研修班使我圆了一个清华梦。我孩子2002年考入清华大学,现仍在清华攻读博士研究生。我们父子二人学习的内容完全不同,但对清华的文化却有共同的感受。
  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正在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而努力奋斗。
  走进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占地6000余亩,以南北主干道为线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
“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以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近春园荒岛——荷塘”等,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皇家园林风格。东区校园50年代以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90年代开始主楼前后新建了各院系系馆及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紫荆公寓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雄伟大气,而又安静舒适。清华大学校舍建筑面积28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80.96万册。
  在历史长河的每个阶段,清华都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早已超出清华一校的意义,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乃有大师之谓也。”经过多年努力,清华已经形成了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多年来,清华大学的教师以其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他们中有50多位当选为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学术权威机构院士。
  清华有着国内最好的教育培养和人才学习成长的环境。在国内的高校中,“学在清华”的赞誉广泛流传。“名师上讲堂”,知名教授活跃在教学一线,是清华人才培养的重要传统。清华多个院系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在多门课程上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使用国外原版教材。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是清华的重要特色。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大学一直延续下来的口号和传统。
  清华的声誉,是与清华校友对社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分不开的。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在清华近百年的历史中,59位清华学子当选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300多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8名校友当选美国国家院士。100多名毕业生就任国内院校校长、党委书记。除此之外,清华还培养了大批治国之才。
  4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清华校庆日。2021年4月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园,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进了清华门、就是清华人”,这是研修班开班典礼时,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党委书记王有强教授对我们最真诚的欢迎语。在研修班结业仪式上,王有强教授再一次给我们讲述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并用“相聚清华、共创明天”八个字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声心。清华的文化及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求《北大授课》读后感

600字,以初中生角度。
 一种好自卑的感觉袭来,这本书里向我展示了太宏大的文化场面,这是一本目前为止,给我最大广度袭击的文化风暴。由余秋雨老师制造。
  好久前,也许是十多年前了吧,看过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这在当时是一本畅销书,没能看完,对里面道士塔这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对余秋雨这个人倒是印象不深。多年后,再一次看《文化苦旅》,感觉完全不一样,对余秋雨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佩。这本书还放在床边,看完后再写读后感。
  这本《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是在看《文化苦旅》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看到后挑来的一本书,一看就爱不释手,让我暂且抛下了《文化苦旅》这本书,花费近2周的时间读完。我想自己是很有必要再根据书里关于中华文化的脉络,去更系统地选择一些书来读了。也许,先把余秋雨的书集先浏览一遍吧。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余秋雨答大陆和台湾学生问。就是这些精彩的问答吸引到了我。《文化苦旅》里余秋雨的文字很华丽,让我感觉他是不是有些做作,有些卖弄。在这些现场问答中,余秋雨的妙语连珠,让我由衷地佩服羡慕惊叹。同时,特别是大陆同学的问话,更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文化上的老成,让我觉得中国人口众多,精英荟萃于顶级大学,厉害。
  第二部分是余秋雨给北大的学生上课实录。再一次惊叹于那些北大学子的文化素养,就一两个字可以形容。牛,牛逼。哈哈。这本书余秋雨基本是沿历史脉络一路讲下来的。但是主讲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讲解,而是以各个时代的文化事件、文化流派,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开讲。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这么薄薄地一本书,将长长的中华文明脉络分明地展现在我面前,真是有吃了一顿大餐的感觉。俗一点,也许可以用享用了一顿饕餮文化大餐来形容。
  讲到先秦文明,孔老儒道,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再讲佛教,讲佛教与中华传统儒道文化的融合;讲汉武帝攻击匈奴对中华文化保全的意义;讲唐诗,讲大唐盛世文化,讲龙门石窟,给唐代诗人排序;讲书法、绘画;讲宋词,宋代的经济发展,文官制度;讲元曲,明清文化,小说,清朝文字狱,对文化的禁锢。许多的文化现象是闻所未闻,许多的文化视角让我感觉非常的新奇与震动。
  阅读的时候,总会拿他和南怀瑾比较,比较他们的层次与风格。一直没有结果,一团模糊。在看完全书后,掩卷回味。突然就有了答案。南怀瑾所学更驳杂,涉猎的传统儒释道古籍更多,记忆力更强,像已经进入化境的前辈高人,讲课与文章已经返璞归真,对受众没有要求,能将深奥的古文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
  余秋雨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对近现代文学研究更多的人,但还算不上大师,应该是大厨级别。将文化烹饪得精巧细致,典型的江浙精致文人,将文化讲解得精致漂亮,对受众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要求。是一个中年学者。
  两人有一些共同点。就是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有一些自恋,将自己看得很高,也许是因为有高度的文化责任感,使自己有了一种超脱的意味,这种清高感就自然而然散发出来了。还有就是诲人不倦。再有就是对文化的深切热爱。这也许是句废话吧。
  看了这么本精彩的书。没领悟到什么东西,反而在这里八卦,真是不应该呀。

《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第一模块读后感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个体,而细胞中含有我们所有的基因,每个人的基因都是差不多的,只是有些显性有些隐形再加上一些突变,让我们每个人看起来相似却又特别。

《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中提到了人性中相似的几点:认知不协调、阈下意识、冲动基因“D4基因”、达克效应、情绪、心力、窄化效应等等。

所谓认知不协调很好理解,就是认知和行为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阈下意识指的是人在潜意识中接受或阻断某种信息并影响个人态度和判断的行为,这种意识常常被广告利用,即广告中极快速的出现诱导性字样比如看电影时屏幕上出现吃爆米花字样,这种字样由于是非常快速的显现,眼睛即使看到了也没法让我们“看”出来,但是大脑却发现了,并诱导我们买爆米花吃;而D4基因能使我们更加勇敢的接受事物,但是有些人发生了突变,这就使得他变得“冲动”,做出一些大家不敢做的事;达克效应就是自视甚高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情绪呢,好的情绪让人工作效率很高,差的情绪就会降低工作效率;人的心力也是有限的,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老是被打断,心力就会消耗特别快,事情就无法好好完成;至于窄化效应则是人在一种不好的条件下比如过度疲劳或者情绪差等等环境下摆脱这种环境的行为,从而导致离职率很高······

人的共性还有很多,无论是基因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还是其他的什么,人的各种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只要找出了其中的共性,管理就变得容易了许多。当然,人不是机器人,其中的特异性还需要我们自己在实际情况中稍作改变。

《影响你一生的清华演讲》读后感

2021的岁末开始读的一本书,2022的第一本书,清华的演讲。

以往虽然知道名牌大学,肯定有名牌大学的优势是其他的学校无法比拟的,但一直也没有整明白,这里面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做为一个工科的学生,我的思维和想法一直专注在,是专业课的内容不一样吗?难道他们的专业课和我们的还有区别,按理说,总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读完了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明白了,原来人家的优势在于整个环境在于整个学习环境,在于大家接触的人,在于学校出来的人,个个都是名人,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就像我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的这个行业,我的同学们毕业了,百分之90多的同学,都从事了其他的行业,真正做自己专业工作的人,反而很少,可是在这本清华的演讲中,原来那些我们都知道的名人,有很多都在清华做演讲,也有曾经是清华毕业出来的校友,甚至是一些全球的知名企业家也会应邀在清华做演讲。这就是我读完整本书的1/4时,所能体会到感悟。

这些感悟导致的结果就是,当我们在想哪儿好玩的时候,可能人家已经因为有人介绍,而在考虑怎么开始一件事情,并持续下去,开启了自己的目标,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而又无从下手时,人家可能已经在梦想的道路上走到了自己的上升期。哪怕我们同龄,哪怕我们同种族,可因为我们来自不同院校,已经注定了不同。

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的感悟是,名牌大学之所以比其他一般的学习更受欢迎,不仅仅是从环境和学习内容,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有丰富的资源,所以但凡能进学校学习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优秀的人在与优秀的资源、环境整合到一起,整个体系就是一个良性的生态圈,良性循环的结果,当然也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读完这本书,不管是从做事的方式,还是思考问题的角度,都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虽然我不能详细的描述每一个小故事,但起码一件事情的发生,如果要新起一件自己的事情,我开始有了一些新的收获。

人生无所谓对与错,有的只是我们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前,我可能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大概是什么样的,可是我不知道的是自己应该怎么开始,在看完了那么多的知名人士讲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及之所以这么选择的原因之后,突然也明白应该要怎么开始自己的旅程。

书本收集大概2000年开始到2021年期间,众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的演讲,真所谓印证了那句话,听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走自己的路。不管怎么样,以清华的演讲做为2022的开读之旅,觉得非常开心,也希望自己的2022可以像书中那样,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理想,总之很推荐阅读的一本书,有机会也值得再次读的一本书。

 1th
本文标题: 北大清华领导课 读后感(读了走近清华北大的读后感写3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81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不受蒙蔽读后感150(汉林达不受蒙蔽的读后感150字)和母亲有关的绘本和故事读后感(《妈妈的红沙发》读后感)
    Top